盛夏里的清风 一一2016上海书展随记

任建平

<h3><font color="#010101">  昨天去逛了回书展。考虑避开白天的高温和人流,选择了临近傍晚出行,抵达上海展览中心已是将近6点。虽然对此次书展的盛况有所心理准备,但是,当排队走进展厅后眼前看到的一幕,仍着实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放眼望去,诺大的展厅内除了醒目的广告招牌外,其余能看见的只有灯头和人头了。随着移动的脚步,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被湮没在了书海人流里。 <br>  此次书展几乎覆盖了上海展览中心的所有展馆。据说共汇集了500多家各地出版商、近15万种图书,同时举办800多场阅读文化活动,包括签售、访谈、讲座、论坛以及首发式、见面会、报告会、推介会等等。此外,还有诸多国内外知名作家亲临现场,国内演艺界、文娱界的一些明星大腕也应邀前来站台助阵,堪称是读者的一场饕餮盛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场馆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让我感觉有点不知所措,于是顺着人流边看边走。走在一旁的老先生对我说:他想好了今天要来买几本书的,但找了半天还没有找到,因为不知道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其实,这种情况很难避免,因为展会是以出版社为单元设置展位的,如果以书籍学科分设展区的话,此类问题则可避免不少,不过这会大大增加展会的成本支出。<br>  相比之下,朵云轩的展台前却门可罗雀,这在整个场馆内会显得尤为特别。不大的展台里陈列着为数不多的展品,如水印仿真画、文房四房等等。展台前还专门架了一张桌子,上面放满了形状各异的砚台,听二位年青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用古砖制成的砚台,很有收藏价值,因为他们是国营单位,所以售价很优惠。凑近一看,最便宜的一块也要价1000元。我对砚台并不是很在行,但一直认为好像材质(当然是指特定的石材)才是衡量砚台价值的第一要素。不去研究这个了,权当是增长见识罢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三联书店展台,我被书架上的一本《浙江自驾游游指南》所吸引,便随手翻阅起来,不过因其素材单簿、重图轻文而没有入手。其间,听到旁边一个学生模样的小姑娘对同伴说:今天她是第二次来书展了,前几天来的时候正好遇到某明星来为某某书做宣传,化了大半天时间后终于要到了签名。她说还遇到一位阿姨,为了完成儿子交办的任务,在那里等了2小时才要到了签名。看来明星效应确实不可小觑,或许也可以这样说,商业化操作为书展注入了新的活力。<br>  书展的商业化操作有助于图书的推介,这本来无可厚非。不过,参展商的商业化操作确实有一定的能力去引导和影响相当一部分普通读者的阅读取向和消费行为,而一些“商业作家”更是具备制造出品“大众口味”的能力并乐此不疲。商业化操作距商业化“炒作”仅有“半步之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记得上两次逛大型书展还是三十年前的事了,第一次是1981年的首届上海书市,第二次是1986年的第二届上海书市,那时称之为书市,地点也都是在上海展览中心。虽然那时书的品种还不那么丰富、布展也相对简陋,但对于刚经历“文革”的出版业和图书市场,却犹如注入了一泓清泉,沁人心脾。我当时才20岁左右,虽然囊中羞涩,但每次都会捧回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其中当然也少不了特价书。<br>  如今的上海书展已升格为全国性的书展,而且有了自己的品牌一一“书香中国”。今天的书展跟早前相比,无论在展览的规模、布展、营销、场务,还是在书籍的种类、数量、装帧、印刷等方面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撇开书本身的内容不谈,就书籍的装帧和印刷而言,无疑可谓是一大跨越。</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其实,这次来逛书展,自己并没有明确购书标的,主要还是想来此寻找那种置身于书海、浸淫于书香的久违感觉。而跨越30年时光再次走近书展,感觉这里似乎多了几分喧嚣,少了几分恬静;多了几分靓丽,少了几分气质;多了几分自信,少了几分纯粹。</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文化源于知识、高于知识,读书是获取知识、探知世界的重要途经。而“书”的内涵及其价值观的多元化,决定了其固然具有充当个体“精神家园”的普遍性,而文化发展的真正源动力,只能来自于那些承载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的作品。<br> 一一2016年8月22日</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