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贡献: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军事成就:军队管制严格,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较绿营兵战斗力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咸丰四年(1854),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成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思想哲学成就: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3个学术派别。
治家家训: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孝悌的原则。孝容易理解,就是对父母、对长辈感恩、尊敬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曾国藩是一个真正“勤以持家”的父亲。不论再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陪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曾国藩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百度百科对曾国藩的精辟总结:
◆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是中华修身齐家治国千古第一完人;
◆130万字《日记》是中国最罕见巨型书法作品;
◆是中国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是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是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
…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石达开:太平天国名将,善战)
◆蔡锷:曾、胡俩公,中兴名臣之铮佼者,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
◆梁启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血诚以待人
曾国藩所说的“血诚”指的是做人真诚,无一丝毫虚伪;做事认真执着,无一丝毫怠惰。
“血”强调的是要做到极致,正如曾国藩所说:“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
曾国藩对待个人修身“血诚”,所以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自身,正如孟子所说,“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突破自身局限,提高自身德行、能力。
曾国藩对待部下“血诚”,所以能赢得衷心拥护,既使在危难之际,也无人愿意离开。
在那个时代,文官多瞧不起武官,左宗棠不过是个举人,在骆秉章幕府做一个没有官位的师爷,竟然要求武官见了他,必须向他请安。
而曾国藩语重心长地对下属说:“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要求文官要尊重武官,和睦相处。
曾国藩很精明,对别人是否“诚”很有观察力,他困守祁门时,形势危急,王闿运当时在他的营中。
有一次派人去邀请王闿运来谈话,去的人回来说王闿运正在看《汉书》,等一下过来。
曾国藩笑道:“他是饱学之士,《汉书》是基本典籍,他早已烂熟于心,其实是假装看书,心里盘算退路,很快他就会离开的!”果然不久,王闿运悄悄走了。
苦撑以待变
道光末年,清朝政府已经暮气沉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轰轰烈烈席卷十八省,搅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然而,与所有末代君主的军队一样,朝廷的绿营官兵毫无战斗能力,节节败退。
在这关键的时候,曾国藩临危受命,自行在民间募勇,开始团练。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创办湘军那会儿,几乎所有人都表示怀疑,非议和诽谤也很多。
靖港之败后,更是受到湖南地方官僚的指责和谩骂,部下出入长沙城,遭到绿营官兵辱骂和殴打。
咸丰四年以后,在江西作战数载,遭遇挫折,经历了各种磨难,更是成了众矢之的。咸丰八年重新出山后,朝廷忽而让进兵四川,忽而让援助福建,自己丝毫不能做主。
到了咸丰九年,因为得到湖北巡抚胡林翼的支持,才缓过劲来,开始起步。可以说曾国藩走得每一步都很苦很累,全凭他湖南人的“打掉了牙和血吞”的韧性才坚持下来。
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命运到了最低点,一筹莫展的时候,只有一个法子,就是“苦撑待变”,咬牙顶住,等待时机发生变化,而命运到最低点的时候,又往往是命运发生转机的时候。
崇拜曾国藩的蒋介石在抗战早期,一退再退,直到退到四川重庆,吃了无数败仗,承受日军对重庆的轮番轰炸,就是不投降,后来美国参战,形势发生变化,这也是“苦撑待变”的典型例子。
隐忍以求挺
曾国藩说:“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是一种为顾全大局而做的忍让,但是曾国藩的“忍”并不是无原则地强忍,而是善忍、会忍,当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
曾国藩曾经对自己的心腹幕僚赵烈文说过一句心里话:“须悔亦须硬,仍须顽钝无耻,乃可做事。”这类似于当前流行的一句话:“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曾国藩的“忍”实质是“隐忍”,在忍让之际,等待机会显露自己暗藏的锋芒。王闿运和他在私下场合,单独在一起,王闿运劝说曾国藩东南称王,曾国藩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是一个妄人!
王闿运在对面侃侃而谈,论天下形势,曾国藩坐在那里,拿着笔写字。王闿运大喜,认为曾国藩在记录他的话语。
过了一段时间,曾国藩出去解手,王闿运乘机去偷看他写了些什么,却只见满纸都是“妄”和“谬”字。
按常理,曾国藩若以为王闿运说的话荒谬,何不直接表示不赞同,或者岔开话题,既然装模作样,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何不一装到底,却反而故意让王闿运看到他写的字?
这就是曾国藩的老辣处,“隐忍以求挺”,让别人在他忍让的表面下看到他强硬的一面,从而对他无可奈何。
谦谨以求安
曾国藩说:“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早年的曾国藩锋芒毕露,往往图一时之快,得罪了很多人,也使得做事处处被人掣肘,后来痛定思痛,改变处事方式,终身保持谦退谨慎的心境,以求得平安免祸。
人在危急困难之时,容易谦退谨慎;功成名就后,容易得意忘形。韩信年轻时能受胯下之辱,但是帮刘邦夺得天下后,看不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不愿放弃手中的兵权,终至带来杀身之祸。
袁世凯做了中华民国的终身大总统,可以一直做到死,也可以把总统之位传给妻子儿女,仍然觉得还不够,去做那只有一步之遥的皇帝,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古往今来,能善始善终的人少。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率湘军驻扎祁门,王闿运劝他与满清朝廷、太平天国三足鼎立,经营东南称王,曾国藩不语。
1861年9月初,湘军攻占安庆,剑指太平天国的巢穴金陵(南京),王闿运又一次劝曾国藩拥兵自立,曾国藩摇头。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克金陵,此时曾国藩拥兵30万,占据富庶的江南地区,拥有中国的半壁河山。
他已经成为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僚中权力最大的官员,超越了清初的吴三桂。部下有劝他做皇帝者,曾国藩怒声斥责,并解散了如日中天的湘军。
在湘军裁撤一年后,苦口婆心的王闿运暗示曾国藩可以做曹操,曾国藩装糊涂,置之不理。
正是曾国藩的谨慎,不妄为,才有了后来寿终正寝、恩宠加身的“曾文正”,若他真的听从别人,来一场豪华型政治大赌博,不但生灵涂炭,恐怕自己也难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