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克仁(1894年-1937年11月9日),字静山,满族,吉林宁安三道湾人。1915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后入皖系边防军,后转投奉军,积功由排长累迁至营长。1925年,赴日本学习炮兵。回国后,任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后改任东北炮兵第18团团长。1937年11月9日吴克仁在指挥部队渡河时中弹殉国。</p> <p class="ql-block">1904年,日俄战争在东三省境内爆发,腐败的清政府却宣布所谓“局外中立”,任凭日俄侵略者的铁蹄,把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践踏成了一个庞大的瓦砾场。吴克仁的童年正是在这种外敌入侵兵连祸结的惨景中度过的,他和他同时代的万千热血男儿一样,自幼便在心灵深处扎下了痛恨侵略者的种子,立志长大成才报效国家。最初他曾在家乡读私塾,后在亲友帮助下入县小学和中学读书,由于战乱不断,家庭生活难以为继,父母无力供他上完中学便中途辍学了。</p><p class="ql-block">由此他弃文习武,1911年考入吉林陆军小学(学生待遇为公费,学校除管吃、管住、管穿外,每人每月还发一至二元零用钱),1914年升入北京陆军中学。北京陆军中学位于北京郊区,距清河镇六、七华里,故俗称清河陆军中学。学制为两年,共办过四期,吴克仁人的是第三期,这一期学生600余人,课程设置分学、术两科。学科主要有国文、数学、理化、史地、外语;术科主要有步兵、操典、内务条例、军事训练(马术、武术、刺枪和队形)以及野外演习等。1916年吴克仁以优异成绩毕业,升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分在炮科。当时校长为杨祖德,山东临清人,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经验丰富且待人诚恳,有长者之风,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杨祖德任保定军校校长三年,是历届校长中任期最长的,他任职期间也是军校秩序和教学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在保定军校,培植了吴克仁军事学术基础,掌握了现代军人必备的军事学识。</p><p class="ql-block">毕业前,举行一次联合大演习。炮兵、步兵、辎重兵、工兵均出动配合,划分双方战区,实弹演习作为毕业前的考核。1916年,吴克仁入校不久,正值大总统黎元洪到校视察并参加第三期毕业典礼。在训话中,黎元洪勉励大家认真学习精忠报国等。这一浓烈场景,给吴克仁留下深刻印象。在校期间,吴克仁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在保定军校第五期630多名学员中,来自吉林省的47人;其中,来自吴克仁家乡宁安县的就有12人。这与当时宁安地处国防前线的牡丹江流域,备受日、俄侵略者蹂躏不无关系。</p> <p class="ql-block">1918年,吴克仁军校毕业,分派到皖系边防军服役。1920年直皖战争后被张作霖收编,从此进入奉军,积战功由排长擢升至连长。1922年,张学良在沈阳大本营创办东三省陆军军士教导队,招收17岁以上高小毕业生,以各军校毕业的军官为教官,培养部队初级军官和军士。1923年,吴克仁被调任教导队特科连长,从此知遇张学良,并结识了同在军事教导队工作的吉林同乡、保定军校校友王以哲等年轻军官。1925年4月,军事教导队第四期开学,吴克仁晋升炮兵营长。是年末,郭松龄反奉事件发生,奉天危急,张作霖急令张学良为前敌总指挥,编教导队为一个旅开赴前线,吴克仁即随营军中。</p><p class="ql-block">平息郭松龄反叛后吴克仁被选派赴日本入炮兵学校深造。1926年5月,他同其他留日学生东渡,先入成城学校专修日语,后入日本炮兵学校学习。1927年学成回国,任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负责炮兵的训练和教育工作。1928年夏,张作霖于返奉途中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出任东北保安司令后,着手整顿奉军,炮兵教导队改为炮兵教导团,吴克仁任团长,后又改任东兵炮兵第18团团长。</p><p class="ql-block">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东北军在边境与苏联军队激战失利,吴克仁总结这次战斗的教训,对照苏军炮兵的战术,写出一份《东北军炮兵改造之意见具申》,受到张学良的赏识。为提高东北军炮兵的素质,更多的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技术,1931年春,张学良特派吴克仁赴法国考察炮兵。回国后升任东北讲武堂炮兵研究班少将教育长。</p><p class="ql-block">1933年,日军侵犯热河,继犯长城,遂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初战于古北口,后调至滦东组织防御。次年,晋升为117师师长。</p> <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红25军自鄂豫皖西撤,进入陕南,张学良奉蒋介石令,派王以哲率67军开赴陕南追击。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改委张学良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督率王以哲等部进攻陕北,在榆林桥、直罗镇两次战斗中被红军歼灭了近三个师之众。张学良既遭到红军的沉重打击,又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争取下,认识逐步转变,终于在1936年4月在洛川与周恩来会谈,达成东北军与红军合作抗日的协定。此时吴克仁已升任67军副军长,随王以哲进驻延安,与参谋长赵镇藩共同协助王以哲执行张学良与红军达成的协定,负责对陕北红军输送弹药物资,保护红军人员来往的安全。</p><p class="ql-block">吴克仁痛感祖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为军人之耻,故1936年春即参加了张学良为首的东北爱国进步军官秘密组织“抗日同志会”。 西安事变爆发后,王以哲留西安协助张学良处理军政大计,吴克仁则率67军移驻陇东平凉地区,监视蒋军朱绍良部的行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被蒋扣留,东北军内部因此发生混乱,王以哲竟被孙铭久等少壮派所杀。67军官兵闻耗,极为愤激,纷纷要求进兵西安为王以哲报仇。吴克仁与王以哲友谊素笃,虽亦极悲痛,但为顾全大局,力予劝阻,使东北军避免了一场更大的自相残杀的灾难。 王以哲遇害后吴克仁经西安抗日联军总部委为67军军长。 </p><p class="ql-block">1937年2月,东北军调离陕甘,东移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67军军部移驻界首,各部分驻阜阳、涡阳、沈丘等地。所辖五个师经过整编,合并为107、108两个乙种师</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当即通电请缨参战。7月1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布动员令,吴克仁接到动员令后,即集结全军开赴沧州,接替自平津南撤的29军。</p><p class="ql-block">8月下旬,67军又奉命赴大城,接替29军王长海部,堵击日军。</p><p class="ql-block">8月21日,日军向津浦线发动攻势。吴克仁率67军对沿子牙河南下之日军中岛师团进行阻击。后撤退并担任防守临名关(今永年)的任务。</p><p class="ql-block">10月15日,日军土肥原师团进攻临名关,16日,吴克仁被迫率军南撤至新乡。</p><p class="ql-block">后吴克仁前往南京向蒋介石陈述北方战况,并要求调离北战场。此时上海战局吃紧,蒋遂将其调至安亭。</p> <p class="ql-block">淞沪会战爆发后,至10月下旬,日军开始显现出优势。此时吴克仁所部67军开至战场驻军青浦。</p><p class="ql-block">11月5日,日军第6、第18、第114等三个师团及第5师团之国崎登旅团在金山卫登陆,获得滩头阵地后即直扑松江。张发奎当即命令吴克仁率67军协同43军郭汝栋部及松江专员兼保安司令王公死守松江三日,以掩护上海守军撤退。</p><p class="ql-block">6日傍晚,吴克仁率67军赶至松江。当时郭汝栋所率43军仅存残部五六百人,武器又窳陋不堪,而67军则军容严整,装备齐全。吴克仁向王公玙了解敌情后,即命令108师师长张文清率部防堵城西之敌,107师师长金奎壁出新东门迎击北犯之敌。107师出击后,与日军谷寿夫师团先头部队遭遇,杀敌人五六百人,敌被迫后撤。该师321旅旅长吴骞负重伤,319旅旅长朱芝荣光荣牺牲,团、营长亦伤亡多人。7日下午,敌谷寿夫师团大队开到,将107师击溃,直趋苏州河左岸。张文清率108师开出城外,敌人崎登旅团即已接近松江城垣,遂令322旅旅长刘启文率部占领松江城至石湖荡之线。7日中午,322旅在三十号桥附近与敌遭遇,刘启文力战阵亡。敌军突进到松江城西关大桥附近,与夏树勋324旅展开激战。至8日下午,战况愈趋激烈,324旅伤亡惨重。吴克仁以战况紧急,亲自出城督战。坚持到8日半夜,吴克仁以守城任务已经达成,遂与郭汝栋、王公玙商定突围,令67军向昆山撤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9日黄昏,67</span>军已经死伤无数,<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span>剩一小部分部队与吴克仁一路拼死突围,抵达青浦和昆山交界处时,准备渡河去昆山。然而,就在他们渡河时,敌军飞机出现在上空,敌军陆军部队也追了上来,吴克仁只能再次指挥抵抗。</p><p class="ql-block">吴克仁再也没能率兵突围,他被敌人子弹击中,永远倒了下去,遗体也被河水冲走。</p><p class="ql-block">然而,这场由鲜血和生命结束的战斗,却因是国民党大撤退之前的最后一幕,又是在外围作战,并未引起社会的关注。</p><p class="ql-block">再加上此次战斗万分凶险,无一家媒体愿意身临现场,因此当时报纸上也没有关于它的任何报道,以致吴克仁的下落成了一个谜题。</p><p class="ql-block">直到国民政府发布了一条《敌情通报》的报道,上面写道:“确迅,原东北部队第67军军长吴克仁,在我大军撤离上海后,已率部叛变投降日军。”</p><p class="ql-block">吴克仁以身殉国,不仅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任何褒奖,反而被污蔑叛国,他的家人也从此背负骂名。更令人痛心的是,淞沪会战后,蒋介石以67军伤亡重大取消了番号。</p><p class="ql-block">蒋介石解散67军速度之快,让后人不得不怀疑吴克仁将军之死是否有内幕。</p><p class="ql-block">因为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就立刻囚禁了张学良,而吴克仁曾涉嫌营救张学良。</p> <p class="ql-block">吴克仁牺牲的真相被隐瞒了整整半个世纪,直到1980年,王公屿在台湾发表了一篇名为《八一三之役——吴克仁将军殉国纪实》一文,以当事人的身份回忆了当年与吴克仁合作守卫松江的情景,真相才得以浮出水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