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贤亮~~读后感》文/黄鑫

大河洋美术馆

<p class="ql-block"><b>作家张贤亮</b></p><p class="ql-block">作家张贤亮:你说我不愿意清高吗?我要清高我一天都活不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评论家雷达曾对张贤亮的作品发表过多篇重要评论,他的评价深刻而中肯,为后世理解张贤亮的文学地位提供了重要视角。</p><p class="ql-block">自我拯救的“白日梦”</p><p class="ql-block">谈到张贤亮在文学创作领域的贡献,雷达的话语中充满了敬意:“他的小说对当时的文坛具有启发意义,这种启发是多维度的,包括对爱的描写,那是一种突破传统束缚,勇于探索人性深处的尝试;对内涵的挖掘,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政治对社会、对个体的复杂影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和人生历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对生存状态的深刻剖析,拓宽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领域,为后来的作家们开辟了新的探索方向。”</p><p class="ql-block">张贤亮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他竭力超越苦难、摆脱压抑、以期自我拯救的一个个“白日梦”。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灵与肉》中的许灵均,还是《绿化树》中的章永璘,都承载着他对于生活、对于自我救赎的深刻思考。这些角色,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张贤亮内心世界的映射,他们通过苦难走向觉醒,通过反思获得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全文截录《百度》,图片来自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贤亮的一生,与大西北有着不解之缘。四十多年大西北生活的风霜,赋予了他一副西北俊杰的豪爽。他的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而作为勤于笔耕的作家,张贤亮又颇具儒雅风度,且不失学者的周到、缜密。这种性格的双重性,使得他的作品既有着西北大地的粗犷与豪迈,又有着知识分子的细腻与深邃。</p><p class="ql-block">文学生涯</p><p class="ql-block">说起来,张贤亮并不是地道的西北人,他原籍江苏盱眙,1936年生于南京。在北京上中学时,他就开始写作,并发表诗歌,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1955年高中毕业后,他带着母亲、妹妹赴宁夏,开始了他在大西北的生活。曾在干部学校任教,至1957年前已发表诗歌60余首,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的张贤亮,爱好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这些文学养分滋养了他的创作。由于家庭影响,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着扎实的根基。然而,1957年,他因长诗《大风歌》被划成右派,此后22年中,几乎与文学艺术断交。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但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为了探究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他转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这段经历为他的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1979年,春风拂面,张贤亮终于迎来了他的文学春天。重新执笔后,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拐点的重要作家之一,点燃了中国先锋文学的第一把火。他的作品,如《灵与肉》等,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业界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在张贤亮的文学创作中,他曾毫不顾忌地透露了自己小说创作的真正隐秘。1987年的一次即兴发言中,他坦言:“可以想象,劳改营里是没有女人可作为恋爱对象的。直到三十九岁,我还纯洁得和天使一样。我希望在座的男士们不要有我那样的苦闷。虽然我身边没有女人,但我可以幻想。正因为没有具体的女人,更能够自由地幻想。一九七九年我获得了平反,我又有了创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于是我就把以前的幻想写出来。于是,我就认识到了:文学是表现人类的幻想,而幻想就是对现实的反抗。”</p><p class="ql-block">西部影视城的“堡主”</p><p class="ql-block">除了作为知名作家的身份,张贤亮还有一重身份不得不提,那就是宁夏西部影视城的“堡主”。这个身份,让他与影视圈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悉,1961年冬天,25岁的张贤亮从宁夏贺兰县的一个农场被释放出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距银川市20公里的镇北堡集市买盐时,发现了荒滩上耸立着的两座古堡废墟,它们具有特殊的视觉形象,深深吸引了他。</p><p class="ql-block">20年后的1981年,张贤亮将当时已成破羊圈的废城堡推荐给谢晋,作为由他的小说《灵与肉》改编成的电影《牧马人》的外景地。于是,这个荒凉了几百年的古堡开始热闹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组被这里独特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纷纷前来拍摄。1993年9月,宁夏西部影视城在镇北堡正式开业,张贤亮放弃了铁饭碗,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个荒凉地方的改造之中。</p> <p class="ql-block">他用心血和智慧,把这个曾经荒凉的地方打造成了4A级景区,成为中国西部题材和古代题材电影电视的外景拍摄基地。据统计,有50多部知名电影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如《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等,这些作品让宁夏西部影视城名声大噪,也让张贤亮的名字更加广为人知。</p><p class="ql-block">舆论的焦点</p><p class="ql-block">张贤亮,这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作家,对于自己常常成为舆论的焦点,总是保持着一种泰然自若、处乱不惊的态度。他曾笑言:“西方谚语说‘被人议论总是好事’,其实我本人真避之唯恐不及。如果读者稍稍注意一下,可以发现我从来没有对批评或指责我的文章作过反批评或辩解。”</p> <p class="ql-block">除了作品、儿子和镇北堡影视基地,张贤亮最得意的还有他的小女儿。这个小女儿是他做慈善时带来的,有一次他去参观宁夏福利院,被一个小女孩深深打动。这个孩子10个月大了,还不会站,可能是有点营养不足。她先是被遗弃在医院的长凳上,后来又被送到收容站,最后再送到福利院。当工作人员把孩子抱来给张贤亮看时,他立刻感到了一种特殊的“磁场”,于是决定要了这个孩子。如今,这个小女孩已经会走、会叫爸爸、妈妈,非常可爱,成了张贤亮生活中的一抹亮色。</p><p class="ql-block">谈到成功与清高,张贤亮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其实就是看他有没有钱嘛。你说我不愿意清高吗?我要清高我一天都活不下去。为啥呢?中国知识分子是有个传统叫‘士可杀不可辱’!”</p> <p class="ql-block">张贤亮坦言,现在人活着,不仅脸皮要厚,全身的皮肤都要厚起来才能活下去。他自嘲地说,自己怎么能清高得起来?除非跑到深山里头去,像白毛女那样生活。这种幽默而坦诚的态度,让人不禁为他的豁达和坚韧所折服。</p><p class="ql-block">在张贤亮的作品中,人性并不都是灰暗的,相反,他的身上有一股浩然之气,这种气息贯穿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小说《肖尔布拉克》里有一句话:“在碱水湖里泡过的,都是国家的宝贝疙瘩。”这句话不仅是对小说中人物的赞美,也是张贤亮自己人生哲学的体现。他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坚强和乐观的心态,这种精神也深深感染了他的读者和朋友们。</p> <p class="ql-block">固一世之雄也</p><p class="ql-block">回顾张贤亮的一生,可以说他前三分之一的人生充满了磨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深邃的思想。中间的三分之一,他创造了一生辉煌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晚年的三分之一,他又以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打造了宁夏西部影视城,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张贤亮的离世,让无数读者和朋友感到惋惜。有人感慨道:“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食色性也,都被他启蒙不少。”从《早安朋友》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的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特别是《绿化树》,那里的饥饿与最终找到的食物,糨糊变贴饼子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仿佛看到了《伊万·丹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影子。而汪曾祺是写家常美味,张贤亮则是写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他的笔触深入人心,让人在品味生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b>读《张贤亮:文学与人生的多维探索》有感</b></p><p class="ql-block"> 文/黄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完这篇关于张贤亮的文章,内心被深深触动,仿佛跟随着文字走进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与深邃的文学世界,感受到了他在苦难与辉煌交织中绽放出的独特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贤亮的文学创作之路令人震撼。他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更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雷达对他作品的评价,精准地揭示了其文学价值。他对爱的大胆描写,突破了当时的传统束缚,让读者看到了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需求;对政治与社会、个体关系的深刻剖析,展现出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与反思,则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让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像《灵与肉》中的许灵均、《绿化树》中的章永璘,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张贤亮自我救赎的精神寄托。他们在苦难中挣扎、觉醒、重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希望,也让我们对那个特殊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贤亮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青年时期展现出的文学天赋,到因政治原因遭受的22年磨难,这段痛苦的经历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成为他创作的宝贵财富。在困境中,他转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这种思想上的积淀为他后期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979年,他迎来了文学春天,以惊人的创作力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先锋文学的开拓者。他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苦难或许会成为阻碍,但只要心怀希望、不断积累,终能在合适的时机绽放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文学成就,张贤亮在商业领域的开拓同样令人钦佩。他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镇北堡古堡的价值,将其打造成闻名遐迩的西部影视城。从推荐外景地到放弃稳定工作全身心投入建设,他用智慧和心血让这片荒凉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转变展现了他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多面的才华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面对舆论的焦点,张贤亮泰然自若的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执着于外界的批评或赞美,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事业,这种豁达与从容的心态,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坚守内心的追求,不被外界的声音左右,才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贤亮的一生,是文学与人生完美融合的典范。他用作品记录时代、剖析人性,用行动诠释了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他的故事激励着我,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都要保持对梦想的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光彩。</p><p class="ql-block">黄鑫</p><p class="ql-block">2025.4.27于福州东海岸诗港灯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国画篆刻作品/黄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黄鑫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