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笔者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企业的地线连接不规范,在这里呢我整理了一些关于地线连接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b>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b>(GB50169-2016)</p><p class="ql-block"><b> 1.电气装置的下列金属部分,均必须接地:</b></p><p class="ql-block"> 1.电气设备的金属底座、框架及外壳和传动装置。</p><p class="ql-block"> 2.携带式或移动式用电器具的金属底座和外壳。</p><p class="ql-block"> 3.箱式变电站的金属箱体。</p><p class="ql-block"> 4.互感器的二次绕组。</p><p class="ql-block"> 5.配电、控制、保护用的屏(柜、箱)及操作台的金属框架和底座。</p><p class="ql-block"> 6.电力电缆的金属护层、接头盒、终端头和金属保护管及一次电缆的屏蔽层。</p><p class="ql-block"> 7.电缆桥架、支架和井架。</p><p class="ql-block"> 8.变电站(换流站)构、支架。</p><p class="ql-block"> 9.装有架空地线或电气设备的电力线路杆塔。</p><p class="ql-block"> 10.配电装置的金属遮栏。</p><p class="ql-block"> 11.电热设备的金属外壳。</p><p class="ql-block"> <b>2.接地极的连接:</b>接地极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接地线与接地极的连接也应采用焊接。异种金属接地极之间连接时,接头处应采取防止电化学腐蚀的措施。</p><p class="ql-block"><b> 3.电气设备接地线的连接:</b>电气设备上的接地线,应采用热镀锌螺栓连接;有色金属接地线不能采用焊接时,可用螺栓连接。螺栓连接处的接触面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9的规定执行。</p><p class="ql-block"><b> 4.热镀锌钢材焊接的防腐处理:</b>热镀锌钢材焊接时,在焊痕外最小100mm范围内应采取可靠的防腐处理。在做防腐处理前,表面应除锈并去掉焊接处残留的焊药。</p><p class="ql-block"><b> 5.接地线、接地极采用电弧焊连接的搭接焊缝要求:</b></p><p class="ql-block"> 1.扁钢应为其宽度的2倍且不得少于3个棱边焊接。</p><p class="ql-block"> 2.圆钢应为其直径的6倍。</p><p class="ql-block"> 3.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应为圆钢直径的6倍。</p><p class="ql-block"> 4.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时,除应在其接触部位两侧进行焊接外,还应由钢带或钢带弯成的卡子与钢管或角钢焊接。</p><p class="ql-block"><b> 6.接地极(线)采用放热焊接的接头要求:</b></p><p class="ql-block"> 1.被连接的导体截面应完全包裹在接头内。</p><p class="ql-block"> 2.接头的表面应平滑。</p><p class="ql-block"> 3.被连接的导体接头表面应完全熔合。</p><p class="ql-block"> 4.接头应无贯穿性的气孔。</p><p class="ql-block"><b> 7.采用金属绞线作接地线引下时的连接要求:宜采用压接端子与接地极连接。</b></p><p class="ql-block"><b> 8.利用金属构件、金属管道为接地线时的连接要求:连接处应保证有可靠的电气连接。</b></p><p class="ql-block"><b> 9.电缆桥架接地要求:</b></p><p class="ql-block"> 1.沿电缆桥架敷设铜绞线、镀锌扁钢及利用沿桥架构成电气通路的金属构件,如安装托架用的金属构件作为接地网时,电缆桥架全长不大于30m时,与接地网相连不应少于2处;全长大于30m时,应每隔20m~30m增加与接地网的连接点;电缆桥架的起始端和终点端应与接地网可靠连接。</p><p class="ql-block"> 2.金属电缆桥架的接地宜在电缆桥架的支吊架上焊接螺栓,和电缆桥架主体采用两端压接铜鼻子的铜绞线跨接,跨接线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4mm²;电缆桥架的镀锌支吊架和镀锌电缆桥架之间无跨接地线时,其间的连接处应有不少于2个带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垫圈的螺栓固定。</p><p class="ql-block"><b> 10.发电厂、变电站GIS的接地要求: </b></p><p class="ql-block"> 1.GIS基座上的每一根接地母线,应采用分设其两端且不少于4根的接地线与发电厂或变电站的接地装置连接。接地线应与GIS区域环形接地母线连接。接地母线较长时,其中部应另设接地线,并连接至接地网。</p><p class="ql-block"> 2.接地线与GIS接地母线应采用螺栓连接方式。</p><p class="ql-block"> 3.当GIS露天布置或装设在室内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地面上时,其接地开关、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专用接地端子与GIS接地母线的连接处,宜装设集中接地装置。</p><p class="ql-block"> 4.GIS室内应敷设环形接地母线,室内各种设备需接地的部位应以最短路径与环形接地母线连接。GIS置于室内楼板上时,其基座下的钢筋混凝土地板中的钢筋应焊接成网,并和环形接地母线连接。</p><p class="ql-block"> 5.法兰片间应采用跨接线连接,并保证良好的电气通路;当制造厂采用带有金属接地连接的盆式绝缘子与法兰结合面可保证电气导通时,法兰片间可不另做跨接连接。</p><p class="ql-block"><b> 11.电动机的接地要求:</b></p><p class="ql-block"> 1.当电机相线截面积小于25mm²时,接地线应等同相线的截面积;当电机相线截面积为25mm²~50mm²时,接地线截面积应为25mm²;当电机相线截面积大于50mm²时,接地线截面积应为相线截面积的50%。</p><p class="ql-block"> 2.保护接地端子除作保护接地外,不应兼作他用。</p> <p class="ql-block"><b>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b>(GB/T 50065-2011)</p><p class="ql-block"> <b>1.接地的种类及要求:</b>接地按功能可分为系统接地、保护接地、雷电保护接地和防静电接地等。电力系统、装置或设备应按规定接地,接地装置应充分利用自然接地极接地,但应校验自然接地极的热稳定性。</p><p class="ql-block"> <b>2.保护接地的范围:</b>明确了电力系统、装置或设备的哪些部分应接地,哪些部分可不接地。例如,有效接地系统中部分变压器的中性点和有效接地系统中部分变压器、谐振接地、低电阻接地以及高电阻接地系统的中性点所接设备的接地端子等应接地;而在木质、沥青等不良导电地面的干燥房间内,交流标称电压380V及以下、直流标称电压220V及以下的电气装置外壳等,在特定条件下可不接地。</p><p class="ql-block"><b> 3.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接地网设计要求:</b></p><p class="ql-block"><b> </b>1.110kV及以上发电厂和变电站接地网设计时,设计人员应掌握工程地点的地形地貌、土壤的种类和分层状况等,确定可利用作为接地网的自然接地极,计算确定流过设备外壳接地导体(线)和经接地网入地的最大接地故障不对称电流有效值等,通过计算获得地表面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分布,并应将最大接触电位差和最大跨步电位差与允许值加以比较,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降低措施或采取提高允许值的措施。</p><p class="ql-block"> 2.接地导体(线)和接地极的材质和相应的截面,应计及设计使用年限内土壤对其的腐蚀,通过热稳定校验确定。</p><p class="ql-block"> 3.接地网的尺寸及结构应根据站址土壤结构和其电阻率,以及要求的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值初步拟定,并宜通过数值计算获得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值和地电位升高,且将其与要求的限值比较,并通过修正接地网设计使其满足要求。</p><p class="ql-block"><b> 4.水平接地网的设计要求:</b></p><p class="ql-block"><b> </b>1.发电厂和变电站水平接地网应利用直接埋入地中或水中的自然接地极,除应利用自然接地极外,还应敷设人工接地极。当利用自然接地极和引外接地装置时,应采用不少于2根导线在不同地点与水平接地网相连接。</p><p class="ql-block"> 2.发电厂(不含水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接地网,应与110kV及以上架空线路的地线直接相连,并应有便于分开的连接点。6kV~66kV架空线路的地线不得直接和发电厂和变电站配电装置架构相连。发电厂和变电站接地网应在地下与架空线路地线的接地装置相连接,连接线埋在地中的长度不应小于15m。</p><p class="ql-block"> 3.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永冻土地区、季节冻土或季节干旱地区等,应分别采取相应的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p><p class="ql-block"> <b>5.接地装置的热稳定校验要求:</b>在有效接地系统及低电阻接地系统中,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装置中电气装置接地导体(线)的截面,应按接地故障(短路)电流进行热稳定校验;校验不接地、谐振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系统中,电气装置接地导体(线)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热稳定,敷设在地上和地下的接地导体(线)长时间温度分别不应高于150℃和100℃;接地装置接地极的截面,不宜小于连接至该接地装置的接地导体(线)截面的75%。</p><p class="ql-block"> <b>6.接地网的防腐蚀设计要求:</b>计及腐蚀影响后,接地装置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与地面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一致;接地网可采用钢材,但应采用热镀锌,镀锌层应有一定的厚度,接地导体(线)与接地极或接地极之间的焊接点,应涂防腐材料;在腐蚀较重地区的一些特定变电站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接地网可采用铜材、铜覆钢材或其他防腐蚀措施。</p> <p class="ql-block"><b>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b>(GB55024-2022)</p><p class="ql-block"><b> 1.接地系统的要求:</b>TT接地系统设备外壳的保护接地是通过与电源中性点无关的单独接地极来实现的,其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所连接的接地装置不应与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装置相连接,且TT接地系统保护接地导体的最大截面面积有相应规定;IT接地系统采用隔离变压器与供电系统的接地系统完全分开,系统中电源侧的任何带电部分(包括中性导体)严禁直接接地;设置在非导电场所保护方式的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不接地的等电位联结保护方式的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不应接地;交流电气设备除特定情况外,外露可导电部分应进行保护性接地。</p><p class="ql-block"><b> 2.智能化系统的接地要求:</b>当智能化系统电源采用TN系统时,建筑物内必须采用TN-S或TN-C-S系统;为避免智能化设备之间及设备内部出现危险的电位差,需采用等电位联结降低其电位差,建筑物内智能化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联结并接地保护措施;功能接地导体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对其最小截面面积提出要求。</p><p class="ql-block"><b> 3.接地装置的要求:</b>当共用接地装置含有建筑物防雷的接地装置功能,且利用建筑混凝土中的钢筋或圆钢作为接地装置时,钢筋或圆钢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要求有不少于两根导体在不同地点与接地网或接地极连接;不得利用输送可燃液体、可燃气体或爆炸性气体的金属管道作为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导体(PE)和接地极;接地装置中采用不同材料时,应考虑电化学腐蚀对接地产生的不良影响,当利用建筑物基础作为接地装置时,埋在土壤内的外接导体应采用铜质材料或不锈钢材料,不应采用热浸镀锌钢材;不应采用裸铝线作为埋设于土壤中的接地导体。</p><p class="ql-block"> <b>4.保护导体的要求:</b>保护导体应确保自身可靠连接,在低压配电系统中不能加装开关或保护电器;保护接地导体的截面面积、机械强度和连续性需要满足使用要求,明确了民用建筑中哪些金属部分不能用作保护接地导体(PE);对单独敷设的保护接地导体(PE)的最小截面面积提出要求,铝合金导体作为保护接地导体(PE)时,参照铝导体执行。</p><p class="ql-block"><b> 5.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的要求:</b>对于高压供配电系统中性点为高电阻接地方式或谐振接地方式,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未迅速切除故障时,变电所接地装置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不应超过相应数值;对于高压供配电系统中性点为低电阻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或同点两相接地时,变电所接地装置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也不应超过相应数值。</p><p class="ql-block">编辑整理:小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