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4.27. 多云 16~22℃</p><p class="ql-block">时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逸飞</span></p><p class="ql-block"> ——陈逸飞回顾展 </p><p class="ql-block">展览时间:2025.04.26 - 10.12</p><p class="ql-block">展览地点:浦东美术馆4楼</p>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冯远</p><p class="ql-block">陈逸飞是中国当代卓有成就的油画艺术家,活跃于多重领域的创新实践者。在他未尽一甲子的传奇生涯中,凭借才华和勤奋,在艺术创作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青年陈逸飞以勤奋与天赋脱颖而出,创作了《黄河颂》《开路先锋》《占领总统府》等史诗性油画,艺术水平超越了同时期众多资深前辈和业界强手。他深知研习西方艺术史的必要性,遂赴美学习古典主义绘画,通过精妙典雅的人物画,广泛赢得青睐,成为备受瞩目的艺术家。在自身的成就之外,帮助了许多后学。</p><p class="ql-block">不惑之年的陈逸飞不仅屡创佳作,还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他陆续创作了《玉堂春暖》《浔阳遗韵》等系列作品,捕捉传统之精髓,由此一再宣示和强化其文化身份,提升了华人艺术家的国际地位。</p><p class="ql-block">盛年时期,陈逸飞始终坚持大格局的宏观思维,弘扬"大视觉、大美术"的艺术理念,自觉成长为一位目光高远、勇于践行的探索者与创业者。他相信电影能更好地展示人性与思想情感,而设计艺术则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因劳累过度未能完成所有事业。</p><p class="ql-block">2025年恰逢陈逸飞逝世二十周年。理解陈逸飞,就是理解一个人在时代中如何雕刻自己,以信念,以赤诚。他接受时代赋予他的期许、责任与使命,他也拥抱时代给予的机遇、梦想与荣耀。本次展览汇集逾百件佳作,以及各类珍贵历史文献资料,旨在以回溯性的视角带领观众走进他的艺术人生,去感受他的时代激情,体验他所开拓的美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占领总统府</p><p class="ql-block">陈逸飞、魏景山</p><p class="ql-block">1977年(复制品,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提供)</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主题性艺术作品之一,原作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品描述的是1949年渡江战役后,解放军战士攻入南京总统府,在4月23 日将一面鲜艳的红旗高高升起的瞬间。青年陈逸飞与魏景山共同创作了这幅杰作。画面呈俯视构图,与西方艺术史中的经典之作《梅杜萨之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后者由法国浪漫主义大师籍里柯创作,以极具戏剧张力的人物群像展现了震撼瞬间。《占领总统府》则实现了题材、构图、人物和技法的相融,呈现了创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画面呈现标志性纪念碑式三角形构图,明暗对比强烈,集稳重与动感于一体,营造出极具戏剧性的空间效果。这是陈逸飞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且广受瞩目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黄河颂</p><p class="ql-block">1972年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泰康保险集团惠允</p><p class="ql-block">1972年,《解放日报》成立创作组创作"黄河"系列油画,陈逸飞任组长。创作组按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四个乐章分头行动,陈逸飞负责第二乐章《黄河颂》。创作组两次深入山东、陕西、河南省黄河流域,收集素材,历时两个多月。他创作大量速写,确定画中人物形象。画面中一位红军战士挺拔地站在黄河旁的山崖上,眺望远方,呼应《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瀑布激流与战士澎湃的内心呼应,枪头上的小红布如盛开的红花,群雁飞翔增添画面动感与历史感。陈逸飞运用电影构图,以巨幅宽银幕样式赋予画面浪漫主义与英雄气质。作品在1977年"全军美术作品展"上首次展出,引起轰动,堪称陈逸飞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开路先锋</p><p class="ql-block">陈逸飞、魏景山</p><p class="ql-block">197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中华艺术宫惠允</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由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创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1971年,二人赴南京梅山铁矿深入考察,绘制大量手稿。他们被工人阶级的力量与精神所鼓舞,选取工人抬钢轨昂首前行的场景作为画面主体。作品采用仰视视角,展现出开路先锋的豪迈气概,传递出顶天立地的壮阔感与生命激情。画中工人不仅是筑路者,更是那一代开拓者的象征,他们怀揣信念,充满热情。陈逸飞26岁参与创作的这幅作品在当时曾引起中国美术界的轰动。</p> <p class="ql-block">红旗之二</p><p class="ql-block">197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上海油画雕塑院惠允</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从小就对绘画很感兴趣,曾在十一二岁时旁听艺术名家颜文楔讲授色彩学。1960年,他考入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正式开启其艺术生涯。在预科班主任孟光的影响下,他以才华和勤奋取得了极为优异的表现。1963年,他直升本校油画专业训练班(约等于本科)。1965年,他提前毕业,任职于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并于1970年成为油画组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踱步</p><p class="ql-block">197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可视为陈逸飞33岁时的自画像,是他对民族命运与时代能量的敏锐捕捉,标志着艺术家的自我超越。作品以史诗般的画面重构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重要瞬间,通过创造性地折叠线性时间,实现了技法与思想的双重突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他回望民族百年的挣扎与努力。借鉴电影艺术,他运用蒙太奇手法、宽银幕构图,将自己画入画面,与空座椅共同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这幅作品为思想与表达而作,超越了现实主义之技法,彰显了新时期对人性主体的张扬。《踱步》获得广泛国际关注,美国《艺术新闻》评价其"写实而意境深远,有气势且专业",成为中国新时期美术走向国际化的起点与标志。</p> <p class="ql-block">连环画《药》</p><p class="ql-block">文:鲁迅,图:陈逸飞</p><p class="ql-block">1979年</p><p class="ql-block">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含发男人</p><p class="ql-block">1969-1971年</p><p class="ql-block">纸上蜡笔</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心灵成长</p><p class="ql-block">陈逸飞的第二次重要成长始于1980年赴美留学。1981年,他进入纽约亨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学位。为维持生计,他在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担任古典油画修复师,期间接触众多大师作品并研究不同技法。积攒足够路费后,他毅然辞去工作,凭借一张火车通票游历欧洲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这一阶段,他在技法上取得显著突破,于直涂画法与罩染法之间寻得优雅平衡,以近乎隐匿的方式在画布上捕捉并改变光线方向,营造出独特的光晕效果。</p><p class="ql-block">获得主题选择自由后,陈逸飞回归内心深处的牵挂﹣﹣故乡。江南水乡、童年嬉戏的石桥、烟雨朦胧的瓦屋成为其创作源泉。1983年,他以水乡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在美国哈默画廊个展中大获成功,凭借独特的东方之美,成为首位在西方主流艺术市场引发关注与收藏热潮的中国当代画家。</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音乐家"系列标志着他从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的凝视。他以卓越的光影和光晕效果,将东方写意精神融入油画语言,使西方观众在熟悉的油画中感受到东方的优雅。他对边缘线和光影中脸部线条的处理,源于对摄影技术的深入研究,展现了古典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这种跨时代的艺术思考,使其作品兼具严谨技法与现代理念。</p> <p class="ql-block">庭院门外(苏州)</p><p class="ql-block">198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太阳雨(苏州)</p><p class="ql-block">198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双桥(苏州)</p><p class="ql-block">198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水乡</p><p class="ql-block">198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张振宇惠允</p> <p class="ql-block">晨曦(苏州)</p><p class="ql-block">19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在获得了创作自由后,陈逸飞选择了最能表达其审美体验的主题﹣﹣他的故乡江南水乡。那里有他童年时嬉戏的石桥、旧日的邻里乡亲,以及烟雨中潮湿的瓦屋。水乡寄寓了他内心最深的牵挂与情感。从童年到盛年,这份对故乡的深情始终未变。通过画作,他将江南水乡带入西方观众的视野,赢得了他们的心。这是一次具有开拓意义的实践。画中,陈逸飞重构了江南意境,融合了写实与浪漫,创造出久违的东方之美,以极致的绘画技法塑造情感深度。1983年,他以水乡主题的系列作品在美国哈默画廊举办个展,并大获成功。哈默博士撰文称其画作"接近诗",因为陈逸飞是在"指示而非论断"。</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黄昏</p><p class="ql-block">19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周庄</p><p class="ql-block">担川沙</p><p class="ql-block">1988年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以周庄为题材,陈逸飞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他的作品让这座江南小镇闻名于世。这些作品融合了西方写实技法与东方水墨意境,笔触细腻,营造出朦胧光影,并赋予画面一种静谧诗意,犹如一个绵长的梦。他巧妙运用了传统水墨的留白与虚实结构,将江南水乡之美转译于画布之上。近代欧洲宫廷曾向往"中国风格",模仿江南水景布局。陈逸飞则将现代水乡引入了西方的美学世界。凭借浪漫的东方审美,他笔下的周庄从地域性景观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图像。1985年,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的首日封选用了他的画作。这标志着他以纯粹的美学力量跨越文化隔阂的卓越成就。陈逸飞让艺术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的心灵之桥。</p> <p class="ql-block">水乡泊岸</p><p class="ql-block">198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周庄</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 <p class="ql-block">水乡</p><p class="ql-block">198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张振宇惠允</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远眺圣马可钟塔</p><p class="ql-block">198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教堂</p><p class="ql-block">19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桥上之光</p><p class="ql-block">19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p><p class="ql-block">19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石桥</p><p class="ql-block">1980年代后期</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女人与吉他</p><p class="ql-block">19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二重奏</p><p class="ql-block">198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手</p><p class="ql-block">19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p><p class="ql-block">19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在美国哈默画廊六十周年庆典之际,陈逸飞创作了《长笛手》。这幅作品的构图简洁,画面深邃,不仅展现了极致的写实技巧,更蕴含了陈逸飞重塑音乐时空的尝试。他将古典主义与对还原视觉现实的热情相结合,赋予画面独特的神韵。宁静柔美又略带忧伤的气息,随着无形的音乐溢出画面,直达永恒。陈逸飞对人物头部、手部及乐器的刻画极为精细。手指、长笛与发丝的光晕相互呼应;大面积深色背景则与后两者形成强烈冷暖对比,凸显人物的高贵气质,并烘托出演奏现场的氛围。丝质晚装褶皱上的光影,进一步显露了画家的写实功底与浪漫情怀。这是陈逸飞"音乐家"系列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是他旅美时期最喜欢的一幅。</p> <p class="ql-block">等候演出之二</p><p class="ql-block">19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吹单簧管的女孩</p><p class="ql-block">19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在陈逸飞众多的创作中,"音乐家"系列无疑是其最受瞩目的代表之一。1981年,他远赴纽约享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为维持生计,他在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担任古典油画修复师,并借此机会深入研究古典大师的技法。积攒路费后,他辞去工作,游历欧洲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汲取艺术养分。这段经历大幅提升了他刻画人物的能力,更促使他的目光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生命。"音乐家"系列完美地诠释了这一转变。这些画作中,陈逸飞再现了音乐家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他将卓越的光影与光晕赋予画面中的人物,又将写意精神融入油画的物质语言,使西方观众得以在熟悉的油画形式中感受到东方的美学精神,由此大获成功。</p> <p class="ql-block">穿蓝裙的女孩</p><p class="ql-block">19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 <p class="ql-block">弹吉他的少女</p><p class="ql-block">19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在回顾陈逸飞的艺术演变时,人们往往关注其不断变换的题材选择,却忽略了他在绘画技艺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求学纽约,游历欧洲,他默默汲取西方艺术世界的养分,探索出一条融合中国美学与欧洲写实技巧的道路。"音乐家"系列中,他从摄影中获得启发,大胆地革新了对边缘线与面部轮廓的处理方式。"水乡"系列中,他则将直涂画法与罩染法结合,巧妙捕捉地光线方向,营造独特光晕。这一技法得益于他对古典大师作品的修复与研习,尤其是约翰·辛格·萨金特的画作。后来,他又将东方服饰与立体光影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这既满足了西方对"东方情调"的想象,又保留了东方艺术的内核,从而获得了世界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弹奏吉他的女子</p><p class="ql-block">198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 <p class="ql-block">穿白衣女孩肖像</p><p class="ql-block">198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之二</p><p class="ql-block">19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 <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12日陈逸飞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属宁波),其父陈赓赉为化学工程师,母范雅芳为家庭主妇,生他时已年近四十,同年全家移居上海。陈逸飞为家中长子。(妹妹陈敏静生于1949年,弟弟陈逸鸣生于1951年)。</p><p class="ql-block">范雅芳曾是一名修女,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常常携子女前往许昌路教堂做礼拜,教堂内的玻璃彩画、雕塑、管风琴等元素在陈逸飞的童年时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得以在孩提时代就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海派氛围。</p> <p class="ql-block">2岁</p> <p class="ql-block">当时祖母尚在世,一家六口的生计全靠父亲一人的收入,家境十分艰难。每到周末,常借母亲购回的新鲜蔬果练习写生。他还喜欢翻阅父亲从单位借回的《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等画刊,并流连于住所附近的旧书店。</p><p class="ql-block">五岁入读宁国路小学。课余参加学校黑板报制作。十一岁入读浦光中学,并加入学校美术小组,他对贺友直、华山川、顾炳鑫、杨逸麟等连环画画家的作品尤其喜爱。</p> <p class="ql-block">10岁</p> <p class="ql-block">十四岁时执意考入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预科,接受严格而全面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启蒙老师为孟光。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色彩教学法影响下,偏爱苏联画法。课余常到乡村写生,喜爱早晨与黄昏景色。</p> <p class="ql-block">以优异成绩完成预科学业,直接升入本校大学部油画专业,师从毕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俞云阶。</p><p class="ql-block">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偏爱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十九世纪末俄国画家列维坦、列宾、谢洛夫、苏里柯夫、弗鲁贝尔以及二十世纪罗马尼亚画家科尔内留.巴巴的作品十分倾慕。他认为诗画同源,开始研读唐诗宋词,尤其喜爱李清照的词。</p> <p class="ql-block">21岁</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岁时担任"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负责人。他肩扛红旗,背负油画箱,前往陕西米脂、三门峡、佳县等地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苦的时光。他还游历了山西云冈石窟和五台山,对佛教艺术的雄奇壮丽赞叹不已。在此期间,他参与创作大型油画《开路先锋》(1972年,与魏景山合作)和《红旗》(1971年)。</p> <p class="ql-block">1971年,在《红旗》创作现场。</p> <p class="ql-block">1972年,创作《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感谢你的到访,关注和点赞!</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n2cw4t" target="_blank">致敬逸飞</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34s0i4l" target="_blank">陈逸飞作品展——奉贤一日之四</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z4gwwm" target="_blank">陈逸飞与双桥——周庄行之五</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xign81" target="_blank">双桥——周庄行之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