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生基于样例形成概念初始模型后,需通过“继承——发展”优化概念内涵与外延。教师可借助不同样例组合,引导学生经历“特征固化→边界澄清→迁移拓展”的渐进式改造过程,具体策略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继承:固化核心特征,澄清概念边界</p><p class="ql-block">1. 对比样例组:强化本质特征</p><p class="ql-block">• 设计逻辑:</p><p class="ql-block">◦ 正例变式组:保持核心特征不变,变换非本质属性(如“三角形”样例: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变“角的类型”,不变“三条边闭合”)。</p><p class="ql-block">◦ 正反例对比组:并列呈现符合/不符合概念的案例(如“鸟”的正例“麻雀”与反例“蝙蝠”),标注关键差异(如“有羽毛”vs“无羽毛”)。</p><p class="ql-block">• 操作要点:</p><p class="ql-block">◦ 引导学生用“特征 Checklist”对比样例(如列表勾选“胎生”“恒温”等哺乳动物特征)。</p><p class="ql-block">◦ 提问聚焦本质:“为什么XX是/不是XX概念?哪些特征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2. 渐减提示样例:剥离表面干扰</p><p class="ql-block">• 实施步骤:</p><p class="ql-block">1. 全提示阶段:样例标注所有特征(如数学“质数”样例旁标注“因数仅有1和自身”)。</p><p class="ql-block">2. 半提示阶段:隐藏部分非关键特征(如仅标注“因数个数≤2”,让学生补全关联特征)。</p><p class="ql-block">3. 无提示阶段:仅呈现样例,要求自主归纳核心(如给出一组质数/非质数数列,独立提炼定义)。</p><p class="ql-block">• 目标:从“依赖外部提示”过渡到“自主提取本质”,避免将非本质特征(如“质数=奇数”)纳入概念模型。</p><p class="ql-block">二、发展:扩展概念外延,建构深层联系</p><p class="ql-block">1. 跨界样例链:突破情境限制</p><p class="ql-block">• 横向扩展:</p><p class="ql-block">◦ 同一概念跨学科应用(如“能量守恒”:物理中“机械能守恒”→生物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生活中“能源利用效率”)。</p><p class="ql-block">◦ 提问引导迁移:“这个概念在XX场景中如何体现?哪些特征需要调整?”</p><p class="ql-block">• 纵向深化:</p><p class="ql-block">◦ 从具体到抽象延伸(如“函数”概念:先学一次函数图像样例→再接触分段函数符号样例→最后理解函数映射本质)。</p><p class="ql-block">◦ 暴露知识层级:用箭头图展示“初始模型→扩展模型”的特征增减(如“鱼”的模型从“水中生活+有鳞”扩展到“用鳃呼吸+脊椎动物”)。</p><p class="ql-block">2. 问题化样例:诱发认知冲突</p><p class="ql-block">• 设计矛盾情境:</p><p class="ql-block">◦ 提供“模糊样例”(如“鲸鱼是否属于鱼”),触发对原有模型的质疑。</p><p class="ql-block">◦ 抛出开放式任务:“如果XX特征改变,概念是否成立?试举例说明。”</p><p class="ql-block">• 认知脚手架:</p><p class="ql-block">◦ 用“概念特征树”可视化改造过程(如原模型为“树干”,新增特征为“分枝”)。</p><p class="ql-block">◦ 小组辩论:对比不同优化方案(如“是否将‘会飞’纳入鸟的概念”),论证合理性。</p><p class="ql-block">三、循环验证:在应用中迭代模型</p><p class="ql-block">1. 生成性样例任务</p><p class="ql-block">• 主动创造样例:</p><p class="ql-block">◦ 要求学生根据当前概念模型,自主设计新样例(如“设计一个符合‘两栖动物’特征的虚构生物”)。</p><p class="ql-block">◦ 同伴互评:“TA的样例是否遗漏核心特征?哪些特征可以删除/补充?”</p><p class="ql-block">• 错误样例诊断:</p><p class="ql-block">◦ 教师故意呈现“带病样例”(如混淆“压强”与“压力”的计算案例),让学生识别错误并修正模型。</p><p class="ql-block">2. 动态反馈机制</p><p class="ql-block">• 阶段性评估:</p><p class="ql-block">◦ 用“概念地图”对比前后模型差异(如初始模型关键词用蓝色,优化后新增关键词用红色)。</p><p class="ql-block">◦ 追踪典型错误:如学生初学时认为“哺乳动物=陆生”,通过海洋哺乳动物样例修正后,记录此类认知升级。</p><p class="ql-block">• 长时迁移任务:</p><p class="ql-block">◦ 布置跨学期项目(如“用‘生态系统’概念分析校园池塘→城市生态→虚拟星球生态”),观察模型随学习进阶的演化路径。</p><p class="ql-block">关键原则:在“稳”与“变”中平衡</p><p class="ql-block">• 继承底线:确保核心特征在样例改造中始终可追溯(如“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贯穿植物/动物/微生物样例)。</p><p class="ql-block">• 发展梯度:每次优化仅聚焦1-2个维度(内涵或外延),避免多变量干扰(如先澄清“昆虫”的“六足”特征,再扩展“变态发育”外延)。</p><p class="ql-block">• 学生主体:让样例改造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如通过“概念模型迭代日志”记录每次优化的理由与证据),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标准答案”。</p><p class="ql-block">通过上述路径,学生的概念模型从“基于有限样例的粗糙原型”逐步进化为“涵盖本质特征、适应复杂情境、支持灵活迁移”的结构化认知框架,实现从“记住概念”到“理解概念系统”的跃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