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哥闲聊敦煌之113</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金刚力士像》高79.5厘米,宽29.24厘米,绢本设色,现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p><p class="ql-block"> 《金刚力士像》中的金刚力士头有火焰圆光,赤裸上身,腰围战裙,赤足而立,右手握奉上举,左手下垂紧握金刚杵,一足前踩,一足后蹬,足指张开,披帛绕身,冠带飘举,强健的筋肉,跃动的姿势,突出表现金刚力士魁梧的体格,展示其潜在的充沛能量和源源不断的外射张力。怒髪冲冠,双目圆睁,两耳垂腮,面部肌肉凸显,鼻梁挺拔,宽鼻厚唇,胡须飞扬,愤怒的面部表情,如虎啸狮吼般愤怒的形象,手中执金刚杵,以喻牢固、锐利、无坚不摧之意。身着珠链缦带,腹部肌肉线条分明,充满力量美感,整体勇猛彪悍,表现出压倒一切的威势和对守护佛法的不二忠心。给人以威严感,造成肃穆甚至令人畏惧的环境气氛。通过线条的粗细和疏密,能够表现出力士的力量和勇猛。</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在肌肉的描绘上,采用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其身体的线条,通过坚实的线条和锐利的轮廓,展现出力士身上的肌肉张力和生命力。硬朗结实的线条不仅表现肌肉的起伏,再以厚重的赭红晕染,突出块状肌肉,表现了金刚的雄健和神力。传达出力士的情绪和表情,通过眉宇之间的紧锁和凸出的眼部锐利来表现其愤怒和威武的姿态。画面虽有残缺,但整体轮廓依然清晰生动,形象威猛刚健,提按顿挫精细传神,体现了当时画师高超的绘画技法。是敦煌莫高窟藏在经洞幡画中的精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金刚力士,是梵名 意译。音译婆闍罗波尼婆里卑。在佛教中,金刚则有“金中最刚”之意,成为牢固、不灭的象征,以其臂喻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原来的古印度兵器金刚杵在佛教密宗中则用以表示坚利之智,为断烦恼、伏恶魔的法器。</p><p class="ql-block"> 金刚力士源自古代印度神话,最初是作为夜叉和那罗延天的化身出现在佛教中。这些神祇原本是印度神话中的半神小精灵,如夜叉,居住在喜马拉雅山,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随从。那罗延天则是印度神话中的毗纽天大力神,具有大神力。</p><p class="ql-block"> 佛教建立后,以其“无所不包”的精神,夜叉与其他印度神话中的神众被吸收进入了佛教世界, 列入护法的八部天众之中。之后,夜叉的身份不断分化,名称也繁多。后来有的夜叉地位大有提升, 成为佛教的护卫统领将军。</p><p class="ql-block"> 据早期佛经《起世经》卷记载,最早夜叉的职责是护卫阎浮提的须弥山界:须弥山下,别有三级......于下级中有夜叉住,名曰钵手。第二级中有夜叉住,名曰持鬘。于上级中有夜叉住,名曰常醉。</p><p class="ql-block"> 夜叉的职责开始主要是护卫佛,后来佛将其职责范围扩大为护卫佛法以及佑护众生。</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佛教发展中,夜叉的身份发生变化, 地位更有提升,出现了与佛的关系更为密切的具体人物,此即在佛的各种事迹中频频出现的密迹金刚( 或密迹力士) 。关于密迹力士的产生,在《大宝积经》卷 9《密迹金刚力士会》有故事叙述。故事大意是过去曾有勇郡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太子及法意和法念二王子。法意曾发誓言,若千位太子能成佛,就去充当金刚力士,并亲近佛,闻佛秘要密迹之事。</p><p class="ql-block"> 《大宝积经》所述的法意王子的故事,是密迹金刚力士又一个重要来源。以后紧随佛身的密力士,就是由法意王子变化而来的。因此,密迹力士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按佛教经典所载,力士来源于那罗延天。那罗延天梵语 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等。原为印度神话中的毗纽天大力神。唐朝慧琳《一切经音义》卷 6“那罗延”条称欲界中天名也。一名毗纽天,欲求多力者,承事供养, 若精诚祈祷, 多获神力也。</p><p class="ql-block"> 由那罗延天演化的金刚力士与夜叉和法意王子衍化的密迹力士共同组成了佛的近侍护卫者。</p><p class="ql-block">两位金刚力士在后来的佛教里有“二王尊”之称。</p><p class="ql-block"> 金刚力士的形象演变,紧随佛教的传播途径发生改变。在早期的印度佛教中,佛教没有造像传播,是没有佛陀形象的,而是用一些象征符号来代表佛陀的存在,比如:一棵菩提树,一座台座,一双足迹,一朵莲花等等。</p><p class="ql-block"> 公元1世纪以后,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在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佛教徒们开始模仿希腊造型来创作理想的佛教造像。这些希腊化的佛教造像被称为犍陀罗风格:高目深鼻,体型结实健壮,更像健美的希腊美男子。</p><p class="ql-block"> 据希腊神话记载:赫拉克勒斯是主神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英明一世,却最终遭赫拉迫害,死后升入奥林匹斯圣山,成为大力神。他惩恶扬善,敢于斗争,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赫拉克勒斯一词已经成为了大力士和壮汉的同义词。</p><p class="ql-block"> 对于赫拉克勒斯这样一个明智而勇武的大力神,佛教自然而然将其形象借用来表现忠诚勇猛的护法金刚。</p><p class="ql-block"> 随着佛教的发展,金刚力士的形象首先传入西域诸国,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当金刚力士传到新疆的克孜尔石窟时,金刚力士的形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种是头戴宝冠,一手拿金刚杵,一手拿拂尘,体态圆润,神态愉悦的天人模样;一种是身穿铠甲的武士模样。尤其是在龟兹石窟壁画里留下不少作品。虽然形象上已经西域化,但是在金刚法器和装饰上仍然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犍陀罗甚至是希腊化的影子。金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p><p class="ql-block"> 在新疆克孜尔石窟的金刚力士主要有两种:一类是那罗延天的金刚力士;一类是夜叉王的密迹力士。他们被分别刻画在佛陀两侧,称为“左辅密迹”“右弼金刚”,相当于佛陀的贴身侍卫。</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的金刚力士跟新疆克孜尔的金刚力士一脉相承,也有这么两种形象:一种像天人,一种像武士。</p><p class="ql-block"> 在中原的佛教艺术形象中,金刚力士造像有一条明晰的发展兴衰轨迹,即出现于北魏,兴盛于隋唐,而在宋代以后佛教石窟造像日趋衰落,成对的门神式金刚力士造像基本消退。</p><p class="ql-block"> 五世纪后半叶到六世纪前半叶,金刚力士从犍陀罗传到西域再到中原汉地,其样貌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广大的艺术实践者在不断地进行着把本民族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艺术融合各种尝试和变革。中国古代艺术家创造的金刚力士乃至诸多的佛教造像或其他造像,都是通过其细微的生活观察、提炼总结,以及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融合成自身文化的积淀。</p><p class="ql-block"> 北魏皇家在首都平城西郊开凿云冈石窟,首次出现了成对的金刚力士组合,应该是受到了中国门神形式的影响,至于后来佛经将其解释为密集金刚和那罗延是很晚的事情了。这时候的金刚力士还是受到了西域龟兹石窟中武士形象的影响,头戴波斯羽冠,手持武器金刚杵。这是标志性的新发明,从此以后,汉地的金刚力士组合形式确定。但是从龙门石窟开始,金刚力士竟然又开始采用犍陀罗赤裸身体的硬汉形象,浑身肌肉、面目狰狞、怒目而视的基本造型成为此后数百年的定型。</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起到连接西域和内地的桥梁作用的敦煌,巧妙的融合了龟兹与中原的传统。在北魏前期的敦煌壁画里,还是西域菩萨装束的持金刚,最早的例子254窟壁画与龟兹77窟有很强的关联性,都是波斯羽冠、金刚杵和自在坐姿。435窟是敦煌成对金刚的最早形象,是北魏后期受到中原影响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金刚力士基本都是北魏晚期定型的成对怒目金刚形象,出现的相当频繁。隋唐以后,金刚力士抛弃了繁缛的装饰和天衣宝冠,转而强调其勇猛的护卫者身份。赫拉克里斯式的力士造型又被重新加以应用。且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p><p class="ql-block"> 初唐时期,佛堂上的金刚力士很可能是按当时的武士的形态做的。金刚力士的动作不是收缩二头肌展现肌肉,而是一个明显的绞筋骨的动作。金刚力士的斜方肌极其发达,呈“燕颔虎颈”状,浑身有明显的虬筋,特别是手臂筋努骨突,筋槽十分清晰。尽管肌肉发达,但金刚力士的腹部不是六块腹肌,而是凸起的将军肚,与武术训练的形态不谋而合。在历史遗迹中,我们也能看到武术在千百年发展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盛唐时期是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文化艺术真正完成民族文化融合的鼎盛时代。</p><p class="ql-block">金刚力士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其核心职能是保卫佛教,驱除一切异教或邪恶势力的侵扰。为了彰显其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特质,金刚力士的形象被赋予了特别的要素。其中,威猛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其整体造型上,更细化至其面部五官的塑造。金刚力士的面部五官通常被塑造得极具张力,充满力量感,这种塑造方式直观地传递出他的威严和勇猛,使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他作为护法神所具备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力量。细看金刚力士造型,面部饱满,骨骼和肌肉已近兽化,力士头部骨骼自颧骨以上成狮虎等猛兽骨骼形态,眉弓突起、外眼角后移、眼睛呈平行四边形、额骨上凸,这些都是狮虎类猛兽的形象特征。显示出力士的凶猛、可怖。</p><p class="ql-block"> 有关学者研究指出,古代艺术家是通过将狮虎类的猛兽形象特征移植到力士形象的塑造中,从而强化力士所特有的威猛属性。这些特征都是由生活原型中提炼,寻求最能满足力士性格特征和形象特征结构和造型。在塑造过程中嫁接和转换,使其合理地衔接,既符合形体结构的需要,又不受任何解剖结构的限制,把多种元素基于真实的夸张和重组以营造出“人兽合一”的力量感与象征性。这里包含着对秦汉以来造像理念和方式上的传承,也承载着对佛教造像这一外来文化的融合与转换。</p><p class="ql-block"> 另外,随着佛经的发展,金刚的定义更加广泛,地位更加崇高,并且随着密宗的出现而幻化出了更多形象,拥有了丰富的宗教解释。《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卷二“……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有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依托,普闻一切诸佛秘要。金刚力士,名曰密迹,住世尊右,手执金刚……。”由于他手持金刚杵,称为执金刚神,又因为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知,因此又名密迹金刚。唐代密教兴起,将金刚持奉为传教祖师,所以单独形象的金刚萨埵形象一直在密宗中流行,其宗教意义已和金刚力士不同。</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佛教石窟造像日趋衰落,佛寺格局改变,辽宋少量的成对金刚力士造像成为历史绝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金刚力士按照不断演变的教意,在佛教艺术中继续存在着,只是不再是那个人们熟悉的形式了。明代成书的《封神演义》,将金刚力士演化为哼哈二将,在民间形成了世俗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当初印度佛教把印度的民间神王变成了佛教的金刚力士,那么,当它们传入中国后,又被中国佛教改造,最终变为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跟中国古代流行的门神具有一样的功能。</p><p class="ql-block">(图片为《金刚力士像》,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