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送菜

大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保温箱的绑带勒进肩胛时,郁金秋总会错觉自己还挎着教师用的公文包。晨雾在镜片上凝成白翳,她摸索着推开单元门,听见塑料袋里土豆滚动的声音——像粉笔头在黑板槽里跳踢踏舞。</p><p class="ql-block"> 这是她注册“邻里代购”的第193天。退休金账户每月到账的提示短信,总让她想起学生时代在食堂窗口打饭,大理石的窗台与不锈钢餐盘相撞的脆响。</p><p class="ql-block"> “郁老师?”斜刺里窜出的电动车险些撞翻菜篮。骑手掀起头盔面罩,露出张沾着青春痘的脸:“您今天有单送C区2栋吗?”她认出是总在小区穿梭的快递员小周,对方车把上挂着的保温杯还贴着她上周写的字条——「奔波的人最该喝温水」。</p><p class="ql-block"> (三十七年教学生涯将“播种者”身份刻进骨血。当她发现快递员小周收集字条时,指尖摩挲过那些被塑封的纸片,恍惚看见当年学生在作业本上留下的折痕。这种被需要的战栗感,让送菜袋上的箴言成为移动的板书——她在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点名,只不过现在的学生是凌晨挂急诊号的母亲、996的程序员、独居的失聪老人。正如她擦拭砂锅陈垢时想通的:教师真正的退休金,是播在心田的种子某天突然发芽。)</p><p class="ql-block"> 保温箱见底时已过正午。郁金秋靠在配电房外墙根,就着凉白开啃早上蒸的荠菜团子。油墨香忽然钻进鼻腔,小周蹲在旁边翻弄快递单,笔记本里竟整整齐齐贴着她写的所有字条。</p><p class="ql-block"> “这张「月光不会偏私,总有一束照着你的归途」,我抄在考研笔记扉页了。”年轻人耳尖发红,“去年冬天我差点退回老家......”</p><p class="ql-block"> 楼道里的感应灯比她的膝关节更迟钝。郁金秋数到第七级台阶时,302室的门缝里漏出中药味。生病的林女士蜷在玄关阴影里,女儿小莉正踮脚往她额头敷冷毛巾。</p><p class="ql-block"> “排骨焯过水了。”郁金秋径自钻进厨房。砂锅盖上还沾着去年煮腊八粥的米痂,她拿钢丝球打磨的节奏,像极了当年用板擦清理《出师表》板书。当陈皮香气漫过门槛时,小莉突然递来作业本:“奶奶能帮我改作文吗?妈妈烧糊涂了。”</p><p class="ql-block"> 郁金秋在围裙上擦净手指。标题《我的妈妈》下方,稚嫩笔画戳破了稿纸:“妈妈喝药像吞刀片,但她说喉咙痛是因为春天在嗓子里发芽。”红笔悬在空中颤了颤,最终画了朵含笑花——三十七年教学生涯里,她第一次给出不带批注的满分。</p><p class="ql-block"> (当女孩说“汤有妈妈的味道”时,某种比血缘更深的联结悄然形成。这种救赎他人的过程,实则是将自身苦难蒸馏提纯——就像她把退休金缺口换算成三十份土豆,把独居寂寞分解成三十张祝福卡。)</p><p class="ql-block"> 风卷起满地玉兰花瓣,郁金秋望着宣传栏里斑驳的“优秀教师公示”,突然觉得那镶金边的相框,远不如眼前卷边的笔记本来得真实。</p><p class="ql-block"> (她把超市临期菜码成九宫格拍照,配文“晚霞色的胡萝卜”;用芹菜茎扎成迷你扫帚,附上“扫去今日烦忧”。这种将窘迫境遇审美化的本能,源自常年带学生赏析《荷塘月色》的训练——当现实成为课文,困顿就变成了可以批注的文本。就连电饭煲里孤单的米粒,在她眼中也是“正在酝酿的雪国”。)</p><p class="ql-block"> 暮色爬上四楼窗台时,郁金秋终于取出锁在五斗橱里的铁皮盒。当年学生们塞的贺卡早已泛黄,最新那层是小莉画的速写:穿雨衣的人提着菜篮,身后跟着一串发光脚印。她把今天写的「活着,一切又都释然了」裁成书签尺寸,忽然听见新闻里在播教师评优改革。</p><p class="ql-block"> “本台开辟新型教育工作者申报通道......”</p><p class="ql-block"> 郁金秋关掉电视,将字条塞进待送的蔬菜包。月光淌过老式备课笔记,在“语文”二字上镀了层银边,又悄悄漫向塑料袋上未干的墨迹——“你要像春天对待野花那样”</p><p class="ql-block"> (备课笔记扉页的《赤壁赋》批注,在晚年化作“月光不私照归途”的慰藉。她把文学典籍拆解成生活韵脚: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变成“雨天记得喝姜茶”,沈从文的边城月色融进“孤独时请抬头看云”。这些文化基因在困顿时自动显影,如同她在楼道里摔倒时,脱口而出的不是呼痛而是“岁寒然后知松柏”——文字既是盾牌也是止疼剂。)</p><p class="ql-block"> 楼下的玉兰树正在偷换年轮,某个枝桠上,不知谁系了根褪色的红领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