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浩月《<瓦尔登湖>三题:阅读梭罗,照见自己》(2)

何太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尔登湖》一开始因为思想超前,所以被斥为“难读”,当时有评论家认为《瓦尔登湖》“像疯子的呓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该著作逐渐被接受,就我的搜寻,它在中国的版本也有很多(我不知道翻译家是因为真爱这本书还是因为这本书赚钱——而翻译),但是,它仍然难读。作家韩浩月大致分析了原因,我觉得是的论:“大量引用中国、希腊、罗马、印度等国家的古典文献,牵扯到许多与动植物有关的专业博物学知识,个别篇章充满哲学意味的长篇大论”……这些都会“让静不下来心的读者放弃该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读《瓦尔登湖》,确实遇到这样的“障碍”。虽然我是中国人,但梭罗所引中国古典文献有许多仍不熟悉——这当然是我自己年轻时读书不认真、没好好读书没多读书,文中所引西方古代典籍就更不懂了。韩浩月又进到当下的AI时代,在AI时代,《瓦尔登湖》又面临怎样的阅读状况呢?据作家所引资料看来很奇怪,出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现象,一种是销路广开,译者李继宏称,从2023年起,该书“每个星期可能卖五千本,大大高于过去10年的销量”;但是,另一方面,它却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并列第五为“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奇了怪了。我先稍微想想,我以为人们抢购《瓦尔登湖》是因为在环保问题日益提上日程、人们心灵日渐荒芜无所皈依的当下,《瓦尔登湖》成为一个避难的归趋与向往之桃源,所以大家在物质的形式上购买了该书;但是在精神的内在方面,他们却很难真正静得下心来细嚼慢咽,借《瓦尔登湖》以修炼自己的心境,所以——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分歧,不知道该揣摩有无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且看作家的分析,关于物质形式的书籍购买,和我的设想差不多:“人们买经典,难道不是为了读吗?事实上可能真的如此,购买《瓦尔登湖》,只是因为它倡导的离群索居以及回归自然,符合当下人的心理与心态”;但是关于“读不下去”的原因,我的猜测却与作家有出入。韩浩月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读者的学识积累与文化修养,导致阅读障碍(而我设想的是人们静不下心来阅读,看来我是高估当下的读者了),二是四大古典名著购买者多为学生,学生阅读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购买时的爽感与阅读时的挫败感,构成了AI时代最为常见的阅读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阅读群一开始并没有进入我的视野,但稍一细想,作家分析有理。对于四大古典名著的阅读确实如韩浩月那般分析,教材编写专家们制定了“名著阅读篇目”,老师确实让学生购买了,可不论初中还是高中指定的那些名著,真正读完并大致懂了亦记住了的学生有几?我想让人嫌恶地问问,包括教学生的老师,真正把要求学生买的那些名著都完整读过,且理解、记住的老师又有几?这是教材编写者的一厢情愿,说到底也是他们的(理想)悲剧,高高在上溶造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纸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瓦尔登湖》似乎不在中学生的“名著阅读”篇目之内;那么,该分析似乎不适用《瓦尔登湖》。初中生忙于中考,高中生忙于高考,哪有时间与心情来啃“难读”的《瓦尔登湖》?我在阅读札记(1)中就斗胆问了“六根”六大侠,都认真、完整读完了《瓦尔登湖》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一段有“宕开”、“总结”之意味,暂停对《瓦尔登湖》难读与否的议论,转而探索“深阅读”(并未偏题)。当初梭罗的“艰深”也许有对世俗与浮躁的时代精神之抵抗,可是,韩浩月反问,难道抵抗“浮躁”与焦虑只有“艰深”一途吗?他认为的“深阅读”不一定非得从阅读对象的全部内容之理解入手,从“体会文字之美、感受生活之美”这条小径也可切入(我觉得作家是退而求其次,放低姿态放宽要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我对《瓦尔登湖》篇幅不多的阅读,感觉《瓦尔登湖》并不如传说中那么难读——也许是我读得慢,一天读一段甚至几句?那么人们为什么不像我那样读呢?并且,有兴趣了,拿起来读;兴趣淡了,又把它放放,待到有兴趣时又拿起来读——一定要靠阅读《瓦尔登湖》来养家糊口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浩月提出了破解《瓦尔登湖》“难读”的一些方法(这是文学家的阅读切入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lt;瓦尔登湖&gt;三题:阅读梭罗,照见自己》(韩浩月)(节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尔登湖》要这么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看到一篇文章,说《瓦尔登湖》是最难读进去的世界经典之一。当时的反应是:这怎么可能,这明明是本文笔优美、思想兼具深沉与灵动的佳作,读起来应该很愉快、很有收获感才对,怎么会有人认为《瓦尔登湖》难读呢?</p><p class="ql-block">实际上,“《瓦尔登湖》难读”的说法由来已久。该书1854年出版时并不畅销,作者亨利·戴维·梭罗还被认为写作此书的内容是“邪恶和异端的”,因为他对物质主义持批判态度,拒绝社会规训,他对自然生态的观念以及“隐居、独身”的追求,都招惹来不少批评。当时有评论家认为《瓦尔登湖》“像疯子的呓语”……在那个时代语境下,思想超前的《瓦尔登湖》,难被读懂是很正常的。</p><p class="ql-block">进入20世纪后,《瓦尔登湖》逐渐在美国畅销,并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喜爱。在中国,这本书不但被选入教科书,而且还有着居高不下的销售量,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读者认为《瓦尔登湖》难读。这个时候,著作内容本身的一些构成,确实给一些读者带来了阅读障碍,比如:大量引用中国、希腊、罗马、印度等国家的古典文献,牵扯到许多与动植物有关的专业博物学知识,个别篇章充满哲学意味的长篇大论等,都会让静不下来心的读者放弃该书。</p><p class="ql-block">在AI时代,《瓦尔登湖》正面临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状况,一方面,这本书受欢迎的程度超乎想象,比如2024年是《瓦尔登湖》诞生170周年,它的译者李继宏称,从2023年起,该书“每个星期可能卖五千本,大大高于过去10年的销量”;另一方面,受短视频、短剧、数字化阅读以及人工智能工具的普及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人们对于经典名著的耐心愈加缺乏,不但《瓦尔登湖》这样的世界名著被认为难以读懂,就连中国的“四大名著”阅读率也在下降,央视曾做过一项名为“死活读不下去”名著排行榜,《红楼梦》排第一,“四大名著”全部上榜,《瓦尔登湖》名列第五。</p><p class="ql-block">经典名著的畅销与难读,构成了一个悖论,人们买经典,难道不是为了读吗?事实上可能真的如此,购买《瓦尔登湖》,只是因为它倡导的离群索居以及回归自然,符合当下人的心理与心态,但读不下去,确实因为理解与表达能力都在下降。而购买“四大名著”的青少年,多是为了应试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买是容易的,读是困难的,购买时的爽感与阅读时的挫败感,构成了AI时代最为常见的阅读景象。</p><p class="ql-block">“我惟恐自己的措辞行文不够逾规越矩,无法超越日常经验的狭窄边界,不足以传达我所坚信的真相。”——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如此说。他过去曾经带有刻意为之的“艰深”,曾经是对他所处时代的批评与反抗,而到了现在,这也可以视为对浮躁时代的精神抵抗。但是,抵抗浮躁与焦虑,唯有“艰深”这一条道路吗?或者说“深阅读”就一定要全部吃透理解被阅读对象的全部吗?我并不这么认为。能够收获思想启迪的阅读是深阅读,可以体会文字之美、感受生活之美的阅读,也一样是深阅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来自公号“六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