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街寻红,三江口探古: ‍ 黔东南的时光折叠之旅

易禧外婆

<p class="ql-block">在祖国西南的贵州,黔东南宛如一块隐匿在青山绿水间的瑰宝,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这次,万里长安旅局专门安排了一天,让我们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启了一场探索黎平翘街、黎平古城、榕江大河口码头和三宝侗寨的奇妙之旅。</p> 黎平翘街:历史的回音壁 <p class="ql-block">当我初次站在黎平翘街的街口,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映入眼帘,上面雕刻的对联用黎平的乡镇地名和历代名人名字组成,饶有趣味,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这条古街的好奇。翘街位于黎平县城古城区,全长一公里有余,街两头高,中间低,恰似一条翘起的木扁担,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沿着街道缓缓前行,脚下的青石板和鹅卵石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街道两旁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风火墙高高耸立,四合院错落有致。风火墙上的彩绘精美细腻,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栩栩如生;房屋的门窗装饰古朴典雅,雕刻着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我们对黎平古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是因为这里有着红军黎平会议的旧址。因为父辈的原因,我们对凡事有红军历史印记的地方都会有这种特殊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我们姊妹四人在黎平会址门口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走进黎平会议会址,这座晚清建筑,五间大屋,九个天井,占地800 多平方米。临街的铺面墙上,“苏洋广货”“绸缎布疋”等字迹仍依稀可辨。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长征途中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最终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正确主张,改变了原定的北上湘西计划,转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界行进,为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站在会议室里,仿佛能看到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激烈讨论、为革命前途谋划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博古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毛主席的住址</p> <p class="ql-block">走出会址,又参观了两湖会馆。它坐落于翘街五十一号,始建于光绪二年,占地3479平方米,建筑面积 800余平方米。馆内保存着清朝嘉庆 14年至民国10年的匾额楹联43 件,还有树龄 1300多年、埋藏4000年之久的千年阴沉木,获得“世界基尼斯之最”。在这里,能深切感受到当年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交融。福音堂也别具特色,这座建于民国九年的建筑,原本是豪绅的新居,后被英国基督教会占有并改造成教堂。中西合璧的风格,在这条古街上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翘街,我时而驻足欣赏古建筑的精美,时而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扇门窗,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仿佛自己也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年代,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导游梅子给快乐的姐妹仨当街拍的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走进侗家黎平古城,就像走进了一座庞大的历史城堡。高大雄伟的石头城墙虽历经风雨,部分已残缺不全,但仍能想象出它曾经的威严。东、南两道城门保存相对完好,抚摸着城门上的砖石,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车轮在这里滚滚而过。</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的木瓦结构建筑,封火墙将一座座院落镶嵌成端庄墩厚的印子屋,充满了古朴的韵味。街巷中,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蜿蜒曲折,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古井,每一口井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为古城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黎平古城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南有南泉山脉环绕,北有北门山脉围拢,形成了独特的船形盆地。清澈见底的龙溪河穿城而过,为古城注入了灵动的气息。沿着河岸漫步,微风拂面,看着水中嬉戏的鱼儿,感受着古城的宁静与美好,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此时,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他们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如此宜居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妹夫和大妹专门去了古城翘街顶头的古县衙门。因为我和小妹的腿脚不是很好,看着漫长的阶梯望而却步了。妹夫回来说这衙门是他看过的最壮观的衙门,小小的县城能有这么大而壮观的衙门实属不易。我没有去看有点遗憾,不知今后有没有机会来弥补这次错过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姐妹们在红军广场练起了当年在部队的正步走。虽然步姿不及当年,精气神一点不输芳华岁月。</p> 榕江大河口码头:昔日繁华的见证 <p class="ql-block">中餐后,我们乘车前往榕江县城,导游梅子带着我们直奔向古州大河口码头。码头位于榕江城南三江汇合处,海拔252米,是古州清代十大码头中最为壮观的一个。它长约150米,由红砂条石砌成,正面呈梯形,下部稍宽,有堆放杂物的月亮坪3个,方坪3个,正中并排两条梯道,左梯道宽4.4米,右梯道宽10.7米,各有石阶30 余级。</p> <p class="ql-block">码头古为苗侗先民溯都柳江西迁黔东南的最早登入点,初设年代已无从考证。清乾隆五年,为发展都柳江水上盐运,这里被修建为码头。晚清至民国时期,水运盛况空前,都柳江水系“上下船只,云集三江河口,江波如鳞,灯火显隐,彻夜不息”,榕江也因此获得了“小南京”的美称。1930年4月30日,红七军兵分三路,其中一路经大河口渡江,攻占古州城,几日后又在此渡口登船撤离,这里也被称为“红军渡口”。</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码头,经过2018年的恢复改造提升,已成为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这里沿袭古州古建筑风格,为徽派建筑,建有7栋主体建筑物、筒瓦顶连廊、烽火台、牌楼、牌坊等。码头注入了民族特色餐厅、音乐餐厅、演艺吧、茶餐厅、夜市摊、文创产品设计营销等业态,热闹非凡。我漫步在码头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感受着古时繁荣的码头文化和商贸文化,品尝着当地的特色美食小吃,仿佛看到了当年船只往来、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应该说码头的景色的确非常不错,但是我们到的时候正是正午,烈日当头,所以整个景区只是初步了解,走马观花的看了看。</p> 三宝侗寨:原生态的侗家天堂 <p class="ql-block">从大河口码头出发,前往心心念念的三宝侗寨,去探索那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三宝侗寨位于榕江县城北面,又称车江三宝,包括车寨、章鲁、寨头、宰章、乐乡等10多个侗族村寨,共有3千多户,15128人,是中国侗族地区人口最多、最密集,历史文化最悠久的侗寨寨群,自古就有“天下第一侗寨”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刚进入侗寨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河边的一溜望不见头的郁郁葱葱的古榕树,这片在篙河畔的郁郁葱葱的古榕树已经生长了千年之久,依然翠绿挺拔。这些古榕树不仅是寨蒿河沿寨而过的自然景观,更是侗族人民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古榕树,我不由想起今年春节我们在福州看到的诸多榕树。没想到榕树在相距那么远的地方都如此茂盛的生长,只是此榕非彼榕,我觉得长相还是不大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三宝千户侗寨,也称为车江侗寨,位于榕江县城北面,都柳江支流寨蒿河流经此地,共有9个自然寨子沿江而居,寨寨相连,绵延十余里,住户达数千户,人口过万。是全国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应该说篙河畔的风景的确好看,岸边的榕树,阳光折射下蓝绿的河水,岸边侗家的竹筏,远处隐约的山和隐匿在绿树丛中的侗家吊脚楼,那一样都能令我们挪不动步。</p> <p class="ql-block">导游梅子又给我们姐妹仨拍了一小段。俩妹妹以前都跳过舞,我这算是滥竽充数吧。不管跳的好不好,表现一下我们愉悦的心情就OK了。</p> <p class="ql-block">三宝鼓楼更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建于2001年秋,位于寨头车江古榕群省级风景名胜区内。它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占地面积225平方米,楼高36.8米,21层,配有寨门和长廊。建成当年,因其“最高、最大、层数最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入编《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鼓楼的建筑工艺精湛,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三宝侗寨,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他们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传承着古老的文化技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回归到最本真的生活状态,让我内心感到无比的宁静和满足。</p> <p class="ql-block">这次黎平与榕江的旅行,是一次收获满满的文化之旅。黎平翘街和古城的历史厚重感,榕江大河口码头的繁华过往,三宝侗寨的原生态美景和独特文化,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黔东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我期待着每一次的相遇,都能发现更多的美好,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它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