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诗联】赏杜甫《登高》话对仗

Y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赏杜甫《登高》话对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朱 文 胜</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2025年4月27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杜甫《登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b>一、“艰难苦恨”是杜甫一生的真实写照</b></p><p class="ql-block">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西),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病殁于770年,享年59岁。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家族显赫,世代为官。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进土,官至修文馆直学士,六品官员。父亲杜闲,曾任朝议大夫、衮州司马,属正五品官员。杜甫自幼好学,七岁能诗。杜甫曾两次参加进士考试,第一次23岁时不第,第二次35岁时,因宰相李林甫的操纵而再次落第。</p> <p class="ql-block"><b>  杜甫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b></p><p class="ql-block"> <b>第一时期为读书游历时期。</b>时间为712-745年,共34年。少儿时,杜甫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可谓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杜甫的学识,正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青少时,杜甫过着意气风发、裘马清狂的生活。从20岁开始,杜甫出游三次,历时十年。第一次出游吴越间,即江苏、浙江一带。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第二次游历齐赵间,即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第三次与李白、高适出游梁宋间,即河南商丘市一带。杜甫十年南北游历,饱览了风光秀丽的大好河山,大大开阔了诗人的视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第二时期为长安困顿、颠沛流离的时期。</b>从746-755年,35岁到44岁,共10年。杜甫到长安参加了第二次进士考试。杜甫这10年,政治受挫,入仕无门,生活困顿落魄。正如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所状写那样“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是杜甫困守长安屈辱艰辛生活的写照。杜甫这时現实主义精神迅速形成,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句。直至755年44岁时,才被授予八品以下的小官。</p> <p class="ql-block"><b>  第三时期为陷安史乱军中和出逃为官时期。</b>从756-759年,45至48岁,共4年。安史之乱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爆发,杜甫于长安沦陷前一个月开始流亡,投奔陕西宝鸡凤翔太子李亨,途中被俘押回长安。756年出逃至宁夏银川灵武,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谏官,从八品)。757年9月收复长安,11月杜甫举家回到长安。758年6月,杜甫被贬为陕西华州司功参军。759年7月,杜甫因关内大旱难养家小而弃官。漂泊至四川,定居于成都,生活甚为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第四时期为漂泊西南时期。</b>从760-770年,48岁到59岁逝世,共11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60-766年,共6年多时间,筑草堂居于成都浣花溪畔,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第二阶段为766-768年,共两年,因严武765年死后失去依靠,便移居䕫州(今重庆毕节县)。第三阶段为768-770年,共两年。携家出川漂泊于湖北、湖南。因年老多病,病逝于从长沙赴洛阳途中的船里。</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命运多舛、仕途失意、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一生。杜甫身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目睹了唐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杜甫的诗紧密结合时事,充分展现了唐王朝的盛衰和人民的疾苦。杜甫是伟大的,后人尊他为“诗圣”;他的诗是伟大的,后世奉其诗为“诗史”。伟大的現实主义诗人杜甫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并肩站立在唐诗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b>  二、“悲秋”“悲己”贯穿《登高》的始终</b></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压卷之作,被誉为“千古七律第一”、“七律之冠”。</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登高》,作于767年,时年56岁。那天,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身世漂零的感慨,渗入老病孤愁的悲哀。</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登高》,前两联写景,写登高见闻;后两联抒情,悲秋悲己。</p><p class="ql-block">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盘旋。此联有六个物像:风、天、猿、渚、沙、鸟。通过对这六个物像的描绘,长江悲切凄凉的秋景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继续写长江秋景。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第三句是承接首句,写秋风吹落叶。第四句是承接第二句,写长江水流不止。</p><p class="ql-block">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作客,一生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既悲秋,感觉秋景是悲凉的;又悲己,悲哀自己一生漂泊万里,常常羁旅作客他乡;悲哀自己体弱多病,连今日登山也孤独一人。</p><p class="ql-block">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联继续悲己。悲己已老,两鬓斑白,这乃是历尽艰难苦恨而所致;悲己一生潦倒,满心衰颓,疾病缠身,偏又在最近戒了浇愁的酒杯,使人更加忧愁,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三、四联皆对仗是《登高》的显著特点</b></p><p class="ql-block"> 杜甫是对仗高手,不但律诗首首对仗,而且有的绝句也讲对仗。如五绝“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首尾两联对仗工整。如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首尾两联对仗都十分工整。</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律诗,绝大多数是颔联、颈联对仗,也有前三联或后三联对仗,而《登高》却四联皆对仗。</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杜甫的《登高》四联皆对仗呢,我们可以从“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句式结构相同”这三个对仗要求或三个对仗衡量标准来进行分析。</p> <p class="ql-block"><b>  (一)首联对仗工整。</b></p><p class="ql-block"> 1、平仄相对构成对仗。字的平仄,不是以普通话来衡量,而是以《平水韵》规定的为准。主要看偶位的平仄,因“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故。急对清,仄对平;高对白,平对仄;啸对飞,仄对平。</p><p class="ql-block"> 2、词性相同构成对仗。看词性,就是要看每个字或每个词组的词性。风对渚,名词相对;急对清,形容词相对;天对沙,名词相对;髙对白,形容词相对;猿对鸟,名词相对;啸对飞,动词相对;哀对回,形容词对动词,可对。</p><p class="ql-block"> 3、句式结构相同构成对仗:风急/天高/猿/啸哀对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皆是二二一二结构。</p><p class="ql-block"> 首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句中还有自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这两个自对很工整。</p> <p class="ql-block"><b>  (二)颔联对仗工整。</b></p><p class="ql-block"> 1、平仄相对构成对仗。边对尽,平对仄;木对江,仄对平;萧对滚,平对仄。</p><p class="ql-block"> 2、词性相同构成对仗。无边对不尽,形容词相对;落对长,动词对形容词,可对;木对江,名词相对;萧萧对滚滚,形容词叠词相对;下对来,动词相对。</p><p class="ql-block"> 3、句式结构相同构成对仗:无边/落木/萧萧/下对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皆是二二二一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三)颈联对仗工整。</b></p><p class="ql-block"> 1、平仄相对构成对仗:里对年,仄对平;秋对病,平对仄;作对登,仄对平。</p><p class="ql-block"> 2、词性相同构成对仗:万里对百年,数量词相对;悲对多,形容词相对;秋对病,名词相对;常对独,副词相对;作对登,动词相对;客对台,名词相对。</p><p class="ql-block"> 3、句式结构相同构成对仗:万里/悲秋/常/作客对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皆是二二一二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四)尾联对仗工整。</b></p><p class="ql-block"> 1、平仄相对构成对仗:难对倒,平对仄;恨对停,仄对平;霜对酒,平对仄。</p><p class="ql-block"> 2、词性相同构成对仗:艰难对潦倒,形容词相对;苦对新,形容词相对;恨对停,动词相对;繁对浊,形容词相对;霜对酒,名词相对;鬓对杯,名词相对。</p><p class="ql-block"> 3、句式结构相同构成对仗:艰难/苦恨/繁霜/鬓对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皆是二二二一结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