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纪行(人文风情篇)

张建勋

<p class="ql-block">  上面用了两个美篇分别介绍了尼泊尔的部分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从分享过美篇的朋友留言评论和点赞看,他们对尼泊尔较为的原始自然风光、高山雪原以及上千年的名胜古迹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兴趣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尼泊尔除了较为原始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值得推荐之外,人文风情也独具特色。其非常突出的生活方式、多民族文化共融的氛围,热情好客的历史传统、满满幸福感带来的乐观心态,充满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等,确实值得游客们去体验和了解。本篇将通过以下图文,尽可能展示个人的一孔之见。</p> <p class="ql-block">  老街、老门、光影,着特色服饰的人群,将街拍的氛围感拉满。</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1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3000多万人,拥有125个以上的民族。占人口比例是最大的民族群体​是卡斯族,占比16%。卡斯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看起来与印度人没什么区别;大家所熟知的夏尔巴族生活在5000米以上海拔的喜马拉雅山区,以坚韧、吃苦耐劳、勇敢顽强著称,是天生的登山家;塔鲁族生活在可以产三季稻的奇特旺平原……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语言、服饰和文化传统​,由此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尼泊尔的发达地区加德满都、奇特旺、博卡拉都有逗留和体验,从在加德满都下飞机开始,乘大巴辗转游览8天,映入眼帘的都是低矮老旧的平房或四五层的老楼,没有发现一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城市公共设施极为落后,诺大个加德满都道路纵横,居然没有发现一个红绿灯路口,高峰时期全靠人工指挥交通。城市街道边纤细的电线杆上拉满了密如蛛网的电线、大街小巷摩托穿梭往来,所带来的噪声不绝于耳。灰尘飞扬,初来乍到,还真有点不适应。</p> <p class="ql-block">  从上面几幅照片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老百姓的生活并不是十分的富足,他们中的工薪阶层得通过一周六个工作日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简单的生活;自由职业者还得天天摆摊卖货赚取微薄收入养家糊口。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国度,国民们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几乎到处都看得到他们悠闲的生活和惬意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班迪布尔小城路边拍到的一家老小,她们在公路边摆一袋洋葱售卖。小孩无忧无虑,穿戴尚属整齐,老人略显沧桑,主妇脸上则反映出了生活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当然,尼泊尔人民的生活也并非全是艰辛,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们居然没有看到一个乞讨者,也没有听说过盗抢事件,说明人们的日子都还过得下去。导游是当地人,他说加德满都的人,家家都有摩托。有汽车的家庭属于生活富足的那一部分。他自己家里有两栋小楼,两辆摩托,一辆小汽车。这位50岁上下的普通老导游,能够通过自己多年打拼积累了如此家业,迈入中产阶层。说明在这里,通过正当的方式努力工作,还是可以丰衣足食的。</p><p class="ql-block"> 贫困但精神充实,落后仍衣食无忧,这可能就是尼泊尔人充满幸福感的原因所在……</p> <p class="ql-block">  看看这些欢乐的人群和悠闲的老人,无忧无虑,松弛自然。</p> <p class="ql-block">  加德满都的老年人都喜欢在公共场合休闲,尤其喜欢三三两两聚在神庙附近的平台上窃窃私语。神情非常平和,如果您想把他们拍下来,他们会积极配合,您想与他们合影,他们也非常热情。这种情形在印度和其它物质文明并不十分丰富的国度一样。反倒是物质文明水平越高的国家,人们拒拍的可能性越高,这个问题有点令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  街上随处可见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的局部用在本篇封面,这张是全图,下午五时许摄于加德满都帕坦杜巴广场。此时,一束柔和的侧光恰到好处地射到这个身着尼泊尔服饰的老妇人脸部,老人表情凝重,神态自然,服饰颜色与背景也很搭。抓到了这个瞬间,照片根本用不着后期调整,非常满意!</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街上溜达时看到这位老者购买香烟之后迫不及待地大吸一口的场景,利用侧逆光,拍出老人的神态和烟雾缭绕的场景,也颇具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在神庙祭拜的老妇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  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的大爷。</p> <p class="ql-block">  漂亮的少妇。</p> <p class="ql-block">  神情专注的小贩。</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在长途行车路上遇到的一位大卡车驾驶员,他驾驶着这辆车头贴满了漂亮画面的老旧货车,在比脑袋大不了多少的车窗边高兴的面对我的镜头摆出了Poss,愉悦心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小商店的老板。</p> <p class="ql-block">  在博卡拉一个公园里抓拍的小伙侧影,发型及面部轮廓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跳民族舞的少妇。</p> <p class="ql-block">  这个女孩看到我在拍她,报之莞尔一笑,留下了非常甜美的表情,真漂亮。</p> <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女孩也在镜头前落落大方,摆出造型……</p> <p class="ql-block">  婆罗门教的神职人员。</p> <p class="ql-block">  婆罗门小教徒。</p> <p class="ql-block">  班迪布尔一对老夫妇的金婚庆典场面。</p> <p class="ql-block">  刚放学的中学生,西装革履、气宇轩昂。</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在班迪布尔街头拍下的小男孩。手拿糖果,干干净净。一看就知道他的家庭比较富足。</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长途休息期间拍下的山村里的小娃娃,手拿不知在哪里捡到的塑料制品,一个人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土堆上,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真可爱。</p><p class="ql-block"> 两个小男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尼泊尔的贫富差别……</p> <p class="ql-block">  奇特旺的农村女孩。</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赶着牛群暮归的塔鲁族妇女。</p><p class="ql-block"> 她们表演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  班迪布尔街头的老妪。</p> <p class="ql-block">  寺院里小憩的老太太。</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年轻人拍结婚照都喜欢跑到广场神庙去,可能想让神灵的庇护他们的婚姻天长地久。在这里每天都有身着不同风格服装的结婚照。拍结婚照在尼泊尔成为广场一景。</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的妇女一般都比较丰腴,说明她们并不缺吃少穿。</p> <p class="ql-block">  甜蜜的自拍。</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奇特旺娜普娣河畔与男朋友骑行旅游的欧洲女孩。落落大方,楚楚动人。</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人民也非常喜欢聚会和游山玩水。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在不同地方看到了他们的各种聚会和庆祝活动,公园里也充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还喜欢跟外国人互动和合影,有照为证。</p> <p class="ql-block">  来段视频,公园里当地人与我们团友欢快起舞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的节日非常多,据说有300多个,几乎天天在过节。这也不奇怪,国家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节日,不同民族的节日加在一起有几百个也很正常。大一点的节日有德赛因节、佛诞节、湿婆诞辰节、赛马节、神牛节、点灯节等十多个。而一年一度的洒红节最为热闹,堪称尼泊尔的狂欢节。</p><p class="ql-block"> 节日到来那一天,人们会互相泼洒红粉、彩色液体或使用水枪、气球等,象征驱邪迎春,祈求幸福​。</p><p class="ql-block"> 洒红节起源于印度教神话,象征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加尼泊尔旅行团的时间就考虑了在那里过洒红节的因素。如愿以偿,3月13日,在博卡拉参与了规模盛大的洒红节。那种狂欢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博卡拉街头临时搭建了舞台,请来歌手,引吭高歌,为节日助兴。</p> <p class="ql-block">  节日里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  欧美游客不在少数。</p> <p class="ql-block">  卖各种颜料的小贩,甚至小孩子也参与期间。</p> <p class="ql-block">  最后来一段动感十足的视频,展现洒红节等热烈气氛。</p> <p class="ql-block">  其实,“人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以人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体系,涵盖伦理、教育、艺术、历史法律、哲学政治等八大核心领域。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意也无能去展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的博大精深。因此在行将发表此文时将“</span>人文”加上了“风情”二字,可能与上述图文更加匹配。</p><p class="ql-block"> 总之,2025年3月8日至15日短短八天时间的尼泊尔之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尼泊尔纪行》(风光篇、古迹篇、人文风情篇)三个美篇作简单记录,主要目的还是备忘。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朋友海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者 2025年4月27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