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26.古都南京.十朝史迹寻访之旅</p><p class="ql-block">明朝系列之十三</p><p class="ql-block">一、本期主题</p><p class="ql-block">明代通心水坝——晚清重修后被更名为武庙闸</p><p class="ql-block">二、顺访史迹</p><p class="ql-block">胥家大塘-断头城墙-解放门-后湖城-后湖小门-幕府门疑址-古阅武台</p><p class="ql-block">领讲人:云中漫步老师,九乡河水老师</p> <p class="ql-block">周六早上,乘公交到鸡鸣寺,时间还早,因上次寻访北极阁曾到过这里,但我从不知,南京还有个“世界文学客厅”,很陌生的名字。再进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学客厅是南京鸡笼山下的东南角,具体位置在北极阁东麓,北京东路37-5号院。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和明朝“十竹斋”旧址。自越王勾践建越城以来,南京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民国,千年文脉,绵延不绝,有超过1万部文学作品写作于南京或者与南京有关。</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学客厅所在地为1500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旧址,明末“十竹斋”也曾位于此,承载了从六朝至明清的文学记忆。南京希望延续千年文脉遗址余韵,为文学爱好者和广大民众打造一个文学交流和活动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顺便外观了省科技厅的大门及古鸡鸣寺牌坊,古色古香的建筑,与鸡笼山,鸡鸣寺很相配,显示了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古生物博物馆,墙上攀爬着茂盛密集的蔷薇花,一向是这个时节最引人入胜的。</p> <p class="ql-block">鸡鸣寺的香火从来都是很旺盛,是少男少女追求姻缘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一路拍摄着美不胜收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今天才知道这个小门叫后湖小门,而这个门的右手边才是解放门。</p> <p class="ql-block">古鸡鸣寺和解放门</p> <p class="ql-block">集合时间九点前,群友们陆陆续续到了,先来的就在树荫下聊天,今天前来参加寻访活动的人格外多。</p> <p class="ql-block">背后的栏杆里就是曾经的胥家大塘,现称西家大塘。据说清代有一个叫胥自修的人,曾沿塘边兴建花园,园内广植花卉树木,塘内栽荷,岸圃植菊,游人如织,胥家大塘因此成名。后因战火损毁,居人流离,天长日久,逐渐荒芜,胥家大塘之名被人淡忘,最后,人们竟讹称其为西家大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根据文献记载,胥家大塘在南朝时与玄武湖一起成为皇家苑囿(yòu)的一部分。南朝以后这里逐渐荒芜。明代后期开始有人来此垦殖。</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西家大塘被划入一个小区里,我们前往时,保安拦住不让去,主要是人太多,怕有影响,领队人再三保证看了就走,保安才放行,且盯着我们看一眼就赶快离开。</p> <p class="ql-block">从云中老师提供的旧时图片中,西家大塘向东看玄武湖及台城…</p><p class="ql-block">西家大塘的前世今生。如今的西家大塘已经是空有其名,池塘的形状还在,却早已干涸,依稀还能看出原来的模样,现如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来自安徽休宁的书画纂刻家、出版家胡正言居室“十竹斋”即位于此,《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誉播中外。</p><p class="ql-block">背靠曾经的西家大塘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出发第二站:断头城墙、解放门,后湖小门</p> <p class="ql-block">断头城墙名台城始自明代。</p><p class="ql-block">明.孙应岳《金陵选胜》:台城,</p><p class="ql-block">一云苑城,本吴后苑。 今鸡鸣寺后,有城基碑曰"旧台城",未审是否。</p><p class="ql-block">清.甘熙《白下琐言》:台城一段犹建业遗址,俯临后湖,登眺最胜。 城下向东有门堵塞,俗呼为台城门,或谓即古北掖门,为广莫门旧迹 。</p><p class="ql-block">民国.朱自清《南京》: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象大涤子的画。</p><p class="ql-block">朱偰qie《金陵小品》台城:金陵之有台城,旧迹流传,供人凭吊,古意盎然,为南都生色不少。然今之所谓台城,实为建康都城而非宫城。世之习称为台城者,盖赵宋尝于其地置法宝寺,亦名台城院,即今鸡鸣寺地,自后遂相沿称台城,实非六朝真正之台城也(说详余所著《金陵古迹图考》)。</p><p class="ql-block">造成断头城墙的成因有三说:</p><p class="ql-block">一是城墙初始规划建往清凉山说;</p><p class="ql-block">二是城墙沿建金川河说;</p><p class="ql-block">三是拓后湖城截西家大塘说。</p><p class="ql-block">老师个人看法倾向第三说。</p> <p class="ql-block">解放门于1951年开筑,1952年9月12日竣工,1954年5月1日正式启用。解放门的开辟,与当时防空疏散人口有关。</p><p class="ql-block">后湖城-《南京通史》(明代卷):洪武十九年(1386)八月,"新筑后湖城"。起止地点和长、度不详。根据实地考察和有关文献记载综合分析,所谓的"后湖城",大约今玄武湖西面的城墙应在这个范围之内。由于绕湖而筑的西、南两面城墙并非同一时期建造,明显区分为两段:神策门至今解放门,长度为3692.9米;解放门至太平门,长度为1388.8米。据初步推测,此次"新筑后湖城",应当是指神策门至今解放门的城墙。究其原因,大约出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利用后湖天然屏障,作为该段城墙的护城河,既节省了今后对护城河的日常疏浚,也提高了该段城墙的防御能力;其二,使城北金川河的中、上游完全成为城内河,与城南城内的秦淮河形成南北两条城内水上交通、运输以及用水的枢纽和来源。</p> <p class="ql-block">后湖小门-明代文献有记载,为明初所建。清代后俗称台城门。《南京城墙志》:据民国25年(1936)朱锲在《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中称:“台城下已塞之城门。甘熙《白下琐言》 谓为万春门;陈文述《秣陵集》,指为古北掖门,盖系建康旧迹。”实为明初所筑,后以城砖堵塞。杨国庆《宅中图大》:然而,幕府门被封堵前的洪武九年九月即便建造了神策门,还是给湖民进出城带来诸多不便,故在洪武十九年“新筑后湖城”时,竟特意在幕府门最近处的“后湖城”段留下一座无名的小城门,后称之“后湖小门”,以便湖民进出城之需。</p> <p class="ql-block">《朱偰与南京》,言此多情最是台城柳。“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p> <p class="ql-block">1.鸡鸣寺断头城墙名台城,始于明代</p><p class="ql-block">2.解放门始建于1952年,启用于1954年</p><p class="ql-block">3.后湖城始建于1386年,为明城墙最晚建设的一段城墙。</p> <p class="ql-block">进入后湖小门,我以前一直认为这个小门就是解放门,我们儿时春游秋游,都是从这个门进出的。后湖小门建于1390年前,是为了方便湖民出入而建。</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武庙闸。武庙闸是玄武湖主要的出水口之一,是连通南京城南北水系的节点,也是南京最早的水关,最初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利用秦淮河和玄武湖等水系作为护城河,为控制城内河道的水位,避免水患,在玄武湖设置水关武庙闸。</p> <p class="ql-block">云中老师提供的通心大坝旧图,详细诠释了通心大坝的结构图示</p><p class="ql-block">武庙闸民间俗称为台城水关,清代治图中则称其为北水关。武庙闸的工程设计在当时是世界一流水平,至今仍在使用。1986年新建了三曲长廊、观景轩、方亭、赑质(bi xi)驮碑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至今还在使用的明代水闸,它已经650多岁了。这个水闸叫做武庙闸,它一边是南京的玄武湖,另外一边是南京的明城墙。在明朝初年,为了不让城墙阻断城内外的河流,从而让水能够流动起来,才在这里修建了这个水闸。它把水位较高的玄武湖里的水,通过城墙底部引入城内,而且在这个进水口还有一个像扇叶一样的镞刀,水流过去,簇刀就会跟着转,把漂进来的水藻切碎,从而防止阻塞水道,也能够防止奸细和探子,通过水闸潜入城内,这个设计,极其巧妙,是当时的一流工程。</p><p class="ql-block">在闸口的上面,还有一口深井,这口井就是调节水量的关键,在井壁上还有卡槽,在明代时卡槽里面有一块巨大的石板,也叫做闸板,如果不想让湖水流进城,就把这个闸板放下去,水流自然会被堵上,要想放水进去,就把闸板升起来,处处都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在这个深井旁边,还有四个明代留下的用来架绞盘的石柱,城墙下的水道,竟然不是用石头铺砌的,用的全部都是铜制的和铁制的涵管,这个涵管的直径将近一米,躲个人进去完全不是问题。涵管上面还有字,上面写着:洪武辛酉年后湖水闸涵管。这可是明代的遗物。距今有600多年历史了。650多年来,武庙闸一直滋养着南京城的内河,同时也滋养着南京人…</p> <p class="ql-block">明初,朱元璋在建造南京城时,利用秦淮河和玄武湖等水系作为都城的护城河。同时,为解决城内水系的排放与城垣的防御,确保城内居民的生活用水,控制城内河道的水位,避免旱涝时发生水患。因此,在秦淮河、玄武湖及其它河流的入水口处,设置了水关、涵闸、涵洞20余处。较为著名的是秦淮河上的东水关和西水关,及玄武湖景区内的武庙闸。</p> <p class="ql-block">武庙闸位于玄武湖菱洲南端的明城墙下,是玄武湖主要的出水口,也是南京最早的水关,对防旱排涝有着重要作用。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建造南京城时,同时设计建造了此闸,时称“通心水坝”。清同治年后,由于将府学旧址(现市政府大院内)改作武庙,此闸亦更名为“武庙闸”,又因其在古台城附近,所以又有“台城水关”之称。</p> <p class="ql-block">武庙闸的工程设计在当时堪称为一流水平,其设计颇为匠心独特。湖水进闸首先得经过弯曲的水槽,减低流速,缓解了水流对闸口的冲击。总长140米的隧道,全由直径0.92米的铸铜管(103米)和铸铁管(37米)组成,隧道中设有一组随水流不断旋转的镞刀,可以斩断杂草,不使水道堵塞,也可以防止盗贼潜入城内。高达数丈的闸槽是以阳山石材制成,槽内嵌以两块厚实闸板,通过辘轳的升降来控制水位。</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座古闸的最初形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吴宝鼎年间。据《玄武湖志》载:“吴宝鼎二年(267年),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流入新宫”。又载:“刘宋大明三年(459年),在湖侧作大窦(洞穴),引后湖水入华林苑内天渊池”。</p> <p class="ql-block">默默地为大家拍照自己却不在其中的九乡老师…</p> <p class="ql-block">新落成的武庙闸景点,为一座古韵风雅,颇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小院,它由方亭、观景轩、三曲走廊、赑屃驮碑组成。进入小院,迎面庭院中央耸立着一块由赑屃驮负的大理石碑,上书“武庙古闸”四个大字,字体虽属隶书,但显得活泼潇洒而刚劲有力。沿庭院西侧顺石阶而下,耳边便传来潺潺流水之音,犹如琴瑟合奏,仿佛身临山涧之畔。站在古闸之上眺望湖光山色,玄武湖全景一览无遗,足以让人享受一番难得的自然情趣。</p> <p class="ql-block">据《续江宁府志》载:清代,武庙闸口置有一尊铸铁赤身和尚,面湖而立,以镇水怪。相传,很古的时候,有一水怪藏身在玄武湖底,常在凌晨时浮出水面兴风作浪,危害黎民百姓,搅的金陵城不得安宁。于是百姓只得去鸡鸣寺焚香,祈求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是夜,菩萨显灵,将水怪制服并锁于湖中,约定五更三点将其释放,水怪信以为真。但它哪里知道,从此金陵城只打五更不敲三点。为防止水怪挣脱锁链,再次危害百姓,于是又铸了一尊赤身铁和尚置于闸口,永镇水怪。</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武庙闸,在石碑前的台阶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接着,九乡老师给大家又详细补充介绍了武庙闸的记事碑:在下面上来台阶拐弯处的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理问衔江苏候补县丞管理后湖委员王焕煃奉宪重修清溪出水大简湖定桥进水涵洞创造通心沟水坝 同治拾年三月 中瀚 吉立”</p><p class="ql-block">这块记事碑。碑文内容解读如下:</p><p class="ql-block">"理问衔江苏候补县丞管理后湖委员王焕煃":这部分说明了立碑人的身份和职务。王焕煃是一位拥有理问衔的江苏候补县丞,同时担任管理后湖(即玄武湖)的委员。理问衔是清代的一种官衔,主要负责刑名事务。</p> <p class="ql-block">"奉宪重修清溪出水大简湖定桥进水涵洞创造通心沟水坝"::这部分详细记录了王焕煃所主持的工程。他奉上级命令(奉宪),重修了清溪出水的大闸(可能是指武庙闸),以及湖定桥的进水涵洞,并创造了通心沟水坝。这些工程都是与玄武湖的水利管理密切相关的。</p><p class="ql-block">."同治拾年三月 中瀚 吉立":这部分提供了立碑的时间和吉祥的祝语。同治拾年即同治十年(1871年),中瀚是农历七月的一个别称,表示立碑的具体月份。吉立则是吉祥的立碑祝语。</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这块石碑明确记录了王焕煃在同治十年三月重修玄武湖相关水利工程的事迹。这块记事碑,用于纪念和保存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九乡老师提示,这块记事碑往往会被人们忽略了。</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江苏省候补县丞管理后湖委员奉宪重修武庙闸,并于闸口勒石记事。从碑文“重修青溪出水大闸、湖定桥进水涵洞、创造通心沟水坝”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武庙闸在当时还是个成套的水利工程。所以武庙闸的存在,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技术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幕府门疑址-杨国庆《宅中图大》记录:2002年夏季,进入南京城墙解放门小门(玄武湖入口)外侧防空洞考察时,在防空洞内向东约百米处发现"瓮室"一座:"该室呈拱顶、南北向,高约4.50米、长9.70米,南北被堵之底宽各6.50米,壁面城砖均无南京城墙砖常见的铭文,城砖尺寸较大,以青砖为多",而封堵的两面墙体城砖带有砖文。这座"瓮室"在洪武十年(1377)被废之前,应是敞开状(即为城门状),与幕府山可隔湖相望;"瓮室"地面城砖有被常年踩踏磨损的迹象;瓮内西壁尚存一疑似的灯龛。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此"瓮室"极可能是洪武十年被革的幕府门,在洪武十七年(1384)七月己酉的"甃后湖城垣"时被封堵成了"瓮室"。</p> <p class="ql-block">沿着玄武湖北门林荫道行走,远处的紫金山清晰通透,湖中训练基地的帆船,你追我赶,乘风破浪,在烈日下训练…</p> <p class="ql-block">来到最后一站:古阅武台</p><p class="ql-block">古阅武台-《玄武湖.导航》:古玄武湖“北至红山,西限卢龙”,面积是现在的三倍多,为古代水军操练和阅武之地,始于东吴,盛于南朝陈,因此玄武湖亦有“练湖、习武湖、”等相关称谓。其中,玄武湖最大规模的阅武发生在南朝陈太建十一年(579年),是年八月,宣帝陈顼阅军湖上,桅樯林立,旌旗蔽日,鼓角震天,雄兵十万,楼舰五百,雄伟壮观。后诗叹曰:“五百楼船十万兵,登高阅武阵云生。定知战舰横瓜步,应有军牙拥石城。湖上秋空丝竹会,江头潮涌鼓颦声。”</p> <p class="ql-block">古阅武台位于玄武湖南岸(解放门至太平门段),其历史可追溯至六朝时期。玄武湖在古代被称为“练湖”或“习武湖”,是历代帝王检阅水军的场所。东吴至南朝陈:水上阅兵始于东吴,盛于南朝陈。规模最大的一次是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十万雄兵、五百楼舰集结湖上,场面恢弘,史称“五百楼船十万兵”。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在此举行阅兵仪式,如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和孝武帝大明年间均曾阅武于玄武湖。</p> <p class="ql-block">古阅武台是南京玄武湖公园内的一处历史景观,为纪念六朝时期水军阅兵盛况而建,采用六朝建筑风格,现为游客赏景怀古之地。</p> <p class="ql-block">云中老师提供的1386年拓后湖城的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湖中白帆点点,运动健将在奋勇训练…对面是小红山,宝塔,湖光山色与历史余韵交融,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寻访到此告一段落,时间尚早,大家各自散开,继续游览。有人去了金陵浪漫中心,寻找网红小石洞的“洞见南京”,有人在城墙脚下蔷薇花旁摄影留念,我就从这里走出去,转到九华山坐公交回家。</p> <p class="ql-block">途径明代黄册库旧址-检阅堂</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明朝国家档案馆的检阅堂。检阅堂位于“太平门外、距东南城阙可半里”,是明朝国家档案馆——后湖黄册库的唯一入口,今南京水校所在为其旧址。它由三部分组成:“南京后湖”牌坊一座,位于一出太平门太平堤临湖一侧,是黄册库的大门;主体建筑明远堂,在覆舟山下,“倚城而面湖”,前后三进;渡口码头,有检阅厅一座,楼船、平船十二只。黄册库戒备森严,除非公务在身,否则不许入内,无论权势多大。“国朝平定海宇,贮天下册籍于湖之中洲,始复开衍为湖,遂为一代禁地矣。”(顾起元《客座赘语》)朱元璋建都金陵后,疏浚开衍、筑太平堤、修城墙、建黄册库,这一系列举措复活、重塑了玄武湖,特别是太平门至神策门段城墙的修建,堵住了历史上的主入口,让太平堤取代了“玄武湖大路”,成为进出玄武湖新的通道。</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