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身居山中悠空谷,只缘身在此山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老的深山之中,有一座古刹,岁月悠悠,静谧而庄严。古刹内,两位年迈的和尚,一老一少,常于晨光初照或夕阳西下之时,于寺前古松下,品茗论道,智慧之光在他们平和的对话中熠熠生辉,渡化了无数前来求法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日清晨,微风拂面</p><p class="ql-block">老和尚手持念珠,目光温和,缓缓开口:“慧明啊,你可曾想过,为何世人总在纷扰中不得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和尚慧明双手合十,面露思索之色:“师父,弟子愚钝,想是世人心中杂念太多,欲望如海,难以平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和尚微微一笑,轻抿一口清茶:“欲念确实是束缚人心之锁,但根源在于不明本心,不识真我。如水上浮萍,随波逐流,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古松投下斑驳光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人再次坐于松下,老和尚继续言道:“慧明,你我修行多年,可知‘放下’二字之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慧明虔诚地回答:“弟子明白,‘放下’即是解脱,放下执念,方能心无挂碍,自在逍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和尚点头赞许,却又话锋一转:“然而,放下并非逃避,而是明了世间万物皆空,缘起缘灭,唯有内心的平和与智慧,才是永恒的归宿。你我虽身居山林,却也要心系众生,以佛法为舟,渡人渡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深人静,月华如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次深夜的禅坐后,老和尚对慧明语重心长地说:“慧明,修行之路漫长且艰辛,需时刻保持一颗谦逊之心。记住,每一个生命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使命与价值。我们不仅要自修自得,更要以慈悲为怀,引导迷途之人找到内心的光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慧明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仿佛有一股清泉洗涤了心灵的尘埃:“师父,弟子明白了,真正的修行,是在于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用智慧去照亮他人的路,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也能汇聚成海,温暖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两位和尚的对话,在古刹的晨钟暮鼓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智慧与慈悲,如同山间清泉,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每一个渴望解脱的灵魂。无数前来探访的信徒,在这简单而深刻的对话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学会了如何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一颗平和与智慧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渡化了无数迷茫的心灵,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提醒着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唯有认识自我,放下执念,以慈悲和智慧为伴,方能抵达心灵的彼岸,实现真正的解脱与自在。</p> <p class="ql-block">也只愿意被你欺负一辈子“</p><p class="ql-block">陆</p><p class="ql-block">你心里住着求不得的人</p><p class="ql-block">别人心里也住着求不得的你</p><p class="ql-block">求而不得,最是心慌;得而不求,最是不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柒</p><p class="ql-block">一见钟情一时</p><p class="ql-block">长相厮守一世</p><p class="ql-block">世间姻缘大都如此</p><p class="ql-block">一见钟情易,长相厮守难</p><p class="ql-block">捌</p><p class="ql-block">既然我们早晚要死去</p><p class="ql-block">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人生没有意义</p><p class="ql-block">我们只是宇宙的尘埃</p><p class="ql-block">总有一天我们会被遗忘</p><p class="ql-block">但在这样艰难的现实下</p><p class="ql-block">我们仍然可以活着</p><p class="ql-block">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p><p class="ql-block">你不觉得这样很酷吗?</p><p class="ql-block">就如师父所说</p><p class="ql-block">人生总是要别离,那就记住高兴的时候</p><p class="ql-block">以后想起来,也会很高兴</p><p class="ql-block">愿每一次轮回,都能遇见你</p> <p class="ql-block">【哲学故事】老和尚背女人过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禅宗经典故事“老和尚背女子过河”的原文及不同版本的核心内容:12</p><p class="ql-block">最简版本</p><p class="ql-block">老和尚(或禅僧丹霞禅师/坦山)与小沙弥赶路时,遇一女子因河水湍急无法过河。老和尚主动背其过河,放下后继续前行。小沙弥疑惑质问:“佛门不近女色,为何背她?”老和尚答:“我早已放下,你怎么还背着?”</p><p class="ql-block">详细版本(含禅理阐释)</p><p class="ql-block">事件经过:禅僧Tanzan(坦山)与年轻和尚见女子发愁过河,坦山背其渡河后,女子道谢离开。年轻和尚半日后仍纠结“出家人避讳女色”,坦山反问:“我早放下,你却还在背她吗?”</p><p class="ql-block">禅宗解读:</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放下是内心不执著形式,如禅宗原文“放下著,莫执着”。</p><p class="ql-block">老和尚的行为体现“无求自得,无为成道”的智慧,而小沙弥的纠结反映“越想避开,越被占据”的头脑天性。</p><p class="ql-block">文言文引用版本</p><p class="ql-block">故事中常引用的禅宗经典语句包括:</p><p class="ql-block">“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强调放下执念)</p><p class="ql-block">“无求自得,无为成道”(阐释放下欲望后的自然领悟)</p><p class="ql-block">核心差异说明:</p><p class="ql-block">人物名称在不同版本中略有差异(如坦山/丹霞禅师),但故事内核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版本一</p><p class="ql-block">相传有一个小和尚和他的得道高僧师傅一起去化缘。一路上,小和尚觉得师傅处处都对,句句说得有理,对他敬仰有加,内心无比崇拜。他们到了一条小河边,看到一个姑娘想过河,试试探探过不去,老和尚就问她,姑娘,你是不是想过河?我背你过去,说完就背着姑娘过河了。小和尚看得瞠目结舌,觉得老和尚这样做不合适,又不敢问,就这样在心里嘀咕了十里地,还是不敢问,走过了二十里地时,还是不知道怎么说出口,到三十里地的时候,他实在忍不住了,于是说:“师傅,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得道高僧,怎么能背一个女人过河呢?”师傅微微一笑,说,:你看,我背她过了河,马上就放下了,你比我多背了三十里地,到现在还放不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启示:</p><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这样,有的事一生只做一次,但却笼罩于心,象那个小和尚,时过境迁,心里还是被过往的事所牵绊,无法释怀。而有的人一生做许多事,冲击而过,心无障碍,象那个老和尚,拿得起放得下,心胸豁达宽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版本二</p><p class="ql-block">老和尚带着他的小徒弟去过河,看见一个弱女子,不敢过河,想要师徒帮忙背过去。</p><p class="ql-block">小和尚赶忙说:“这可不行,出家人要持戒,不能接近女色”;而老和尚二话没说,背起女子就过河,过河之后放下就走。小和尚生气了,说:“师父,你不是说女人像老虎,不能接近吗?那你干嘛还要背她呢”?老和尚笑笑说:“我早就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呢”?</p><p class="ql-block">第 1 页</p><p class="ql-block">老和尚心无挂碍,而又不失慈悲,不废事用,这是真正懂得了佛法;而小和尚不敢做事情,而心里又在分别计较,这是被名相束缚住了,还不明白佛法的真谛。 </p><p class="ql-block">不少人对放下有一定的误解,以为放下是放弃,就是什么都不去做了,这样是不对的。放下是要放下自己的执着,放下心里的分别计较,放下挂碍,放下种种的担忧和期待,而不是放下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放下自己应尽的责任。真正的放下是在心里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就像那位老和尚,该做的事情照常去做,该有的慈悲一样都有,不存男女之心,不被名声所累,不被律条所滞,事情没来时不去攀缘,正做事时心无挂碍,事情过去不再追忆,真正做到了三心不可得,做到</p><p class="ql-block">第 2 页</p><p class="ql-block">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真正懂得放下含义的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反而会更积极的去做有利于众生的事情,空悲双运。虽然积极去做,但同时也是空,也是在放下,提起的当下就是放下,不是在提起之外另找一个“放下”。大家都很熟悉《心经》里那几句话:“色不亦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切事物都如梦幻泡影,但却不妨假戏真做,去游戏人间利益众生;积极努力的做事,同时就是空相不可得。真正的放下就是提起:放下是放下执着,提起是提起责任,放下和提起是一件事,离开放下,做不到真正的提起;离开提起,也不叫真正的放下,这是妙有真空的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版本三</p><p class="ql-block">有两个和尚赶路,路上碰到一个美女在河边过河过不去,着急,小和尚说,我背你过去,就把美女背过了河,过了河之后走了好远,走到第2天,师兄说,咱们不能够跟女性有这么亲密的身体接触,你怎么能随便被一个人走路,这太不像话了。然后小和尚说什么女性昨天走路过河的女的,你忘了,你昨天把人家背过河的。小和尚说,你看昨天我就把她放下了,但你今天还没有忘,昨天走过了河之后把她放下河边,咱们就走了,对吧?但你心中一直没有放下这件事,你还在难受生活当中,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放不下。</p><p class="ql-block">换一种思维方式,很多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就像秋天的落叶,既然落下了,就让它飘走好了,又放下的思维方式给你的生活做减法,你获得的反而会更多。做人就要像小和尚一样,坦坦荡荡,拿得起放得下,你认同吗?认同的点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个和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三个和尚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起来看看吧。</p><p class="ql-block">三个和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一个破庙,有一天,一个小和尚他来到庙里,看见庙里的水缸没水了,就挑来水倒满了水缸,还给观音瓶子里加满了水,干枯的杨枝终于恢复了生机。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过得安稳自在。</p><p class="ql-block">不久,来了个高和尚。他渴极了,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让他去挑水,高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 ,他要小</p><p class="ql-block">第 1 页</p><p class="ql-block">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于是两个人抬着一只水桶去山下取水,抬水的时候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要不不在中间,两个人就推来推去,谁都不想多出一点 力气。</p><p class="ql-block">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恰好缸里没有水了。小和尚和高和尚让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放下水桶就立刻咕咚咕咚的大喝起来,两桶水被喝了个精光,</p><p class="ql-block">后来谁也不去挑水,从此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p><p class="ql-block">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柳枝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打翻烛台,燃起了大火。和尚们慌了神,三个和</p><p class="ql-block">第 2 页</p><p class="ql-block">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p><p class="ql-block">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自然也就有水喝了 。</p><p class="ql-block">三个和尚的故事启示</p><p class="ql-block">《三个和尚》是根据中国民间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p><p class="ql-block">三个和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办一件事,如果没制度作保证,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p> <p class="ql-block">教士: 小和尚这么早就在练习写字哪。</p><p class="ql-block">小和尚:是的。师傅刚教了我四个字。</p><p class="ql-block">教士: 那么你怎么只写一个“王”字?还有三个字呢?</p><p class="ql-block">小和尚:我是四个字一起写。</p><p class="ql-block">教士: 我怎么没看到另外三个字呢?</p><p class="ql-block">小和尚:另外三个字是:“一”、“二”、“三”,然后当中加一竖,就是这“王”字 了。</p><p class="ql-block">教士: 汉字了不得。划四划就是四个字。那“一”、“二”、“三”倒是一看就明了,可是那“三”字当中加一竖,怎么就成了“王”,the king?了</p><p class="ql-block">小和尚: 师傅说了,上面一横是天,底下一横是地,当中一横代表人,人在天地之间,对不对?</p><p class="ql-block">教士: 对,有道理。那么,那一竖又代表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小和尚:师傅说,当中一竖 表示通天地人,能通天地人的就是“王”了。</p><p class="ql-block">教士: Holy cow。汉字真奥妙。怪不得,你们把‘God” , 叫做“主”。</p><p class="ql-block">小和尚那也有讲法?</p><p class="ql-block">教士: 有啊,你看“主”这个字,写出来就是“王”字上面加一点。原来,你们祖先早就知道大“王”不过通天地人,而我们的“主”却在天地人的上面!你还是信“主”吧。</p><p class="ql-block">老和尚冲出:一派胡言!</p><p class="ql-block">教士: 啊哟,怎么说来就来,把我鸡皮疙瘩都吓出来了。</p><p class="ql-block">老和尚:别装秀气了,你们皮肤那么粗,还是像你们那样叫“goose skin” ---鹅皮疙瘩吧。你以为我们老祖宗也这么写“主”字的?</p><p class="ql-block">教士: 他们怎么写的呢?</p><p class="ql-block">老和尚:看看我们的《说文解字》吧: 。</p><p class="ql-block">教士: 这是什么啊?</p><p class="ql-block">老和尚:这才是“主”,底下是灯台,中间一点是火头。我们老祖宗说“主,灯中火主也”。你那点洋墨水,当个测字先生都不够,还想来收徒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p><p class="ql-block">枇杷并非此琵琶,</p><p class="ql-block">只怪当年识字差。</p><p class="ql-block">倘若琵琶能结果,</p><p class="ql-block">满城箫鼓尽飞花。</p><p class="ql-block">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赞同0 ,。,。,</p><p class="ql-block">吗</p> <p class="ql-block">小和尚与老禅师的时光对话 🕰️</p><p class="ql-block">有一位老禅师看着小和尚,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趁着年轻,好好修心吧。你能修成正果,超脱人间的烦恼。” 小和尚却满不在乎地回答:“师父,你还年轻呢,我才刚开始,时间多的是。” 老禅师笑了笑,说:“孩子,时间不等人啊!”</p><p class="ql-block">然后,他带着小和尚到了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小和尚问:“师父,我看不见。” 禅师擦亮了一根火柴,对小和尚说:“趁这火柴还没熄灭,你在地下室里挑一样东西带走吧。” 小和尚趁着微弱的光辨认地下室里的东西,火柴很快就烧光了,地下室里又是一片漆黑。小和尚说:“师父,我什么都没拿到,火柴就灭了。”</p><p class="ql-block">禅师说:“你的青春年华就如同这燃烧的火柴,转瞬即逝。当我们还在寻找人生路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步入了中年,失去了很多年轻时的快乐和悲伤的时光。当我们在转换和寻找又一条路的时候,就犹如我们在转寻一个法門的时候,我们又失去了很多的时光。当我们一会儿相信、一会儿不相信佛的存在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到达了生命的尽头。当我们真正到达人生终点的时候,给我们的只是后悔、伤心,在不得不结束的人生生命当中拥有着苦恼。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佛法叫我们把握当下,就可修行。</p><p class="ql-block">记住了,我们的昨天已经失去,我们不能再失去今天;虽然明天很快就会来临,但明天也会像昨天一样很快地失去。所以,唯一的就是要珍惜现在拥有的时间和身边的友谊,快快修行吧。”</p> <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段对话老和尚问小和尚:如果你跨前一步是死,退后一步是亡,你怎么办?小和尚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03VErlZ05。的,路并非只能向前向后,当进退两难,你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活法!</p> <p class="ql-block">小和尚和老和尚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小和尚和老和尚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小和尚不时地对老和尚抱怨:“坐在禅房里念经多舒服,为什么非要千里迢迢地出来化缘呢?”</p><p class="ql-block"> 走到江边,小和尚看见几只逆水而游的鱼,又开始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p><p class="ql-block"> “可它们正在享受快乐呢!”老和尚说。</p><p class="ql-block"> “明明很辛苦,怎么会快乐呢?”小和尚嘟哝着。</p><p class="ql-block"> “它们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啊!”老和尚说。</p><p class="ql-block"> “顺水而行,不是更安逸、更舒适吗?不是可以享受一种更大的快乐吗?”小和尚反驳</p><p class="ql-block">第 1 页</p><p class="ql-block">说。</p><p class="ql-block"> “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老和尚指着漂流在江面上的一片黄叶说,“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随波逐流,才会享受这种安逸和舒适啊!”</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p><p class="ql-block">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p><p class="ql-block">弟子说:咸得发苦。</p><p class="ql-block">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p><p class="ql-block">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p><p class="ql-block">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p><p class="ql-block">感悟:</p><p class="ql-block">人若想活得快乐,心胸就得宽广一些。</p><p class="ql-block">学会善待自己和容忍别人,这就叫做宽心的人生。</p><p class="ql-block">本来,生活就应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第花开》一书问世,深受大家的喜爱,成为了不少人工作、心灵、修行、人生的启发宝典,帮助很多人走出困境,明白到生命的真正意义。</p><p class="ql-block">记得,樊登这样评价道:“在《次第花开》中,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这本书的阅读方法是随便翻开一页,读下去就好,都有心灵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的中国,禅宗的修行者们常常通过师徒间的对话来传递智慧。</p><p class="ql-block">景岑禅师是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他派他的小徒弟去拜访另一位大师——南泉普愿禅师。</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关于师徒间智慧交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公案情景</p><p class="ql-block">景岑禅师派了一个年轻的和尚去见南泉普愿禅师。</p><p class="ql-block">年轻和尚回来后,景岑禅师问他:“你见到南泉和尚的时候,他在做什么?”</p><p class="ql-block">年轻和尚回答说:“南泉和尚只是安静地坐着,一句话也不说,一动也不动。”</p><p class="ql-block">景岑禅师听了之后,就作了一首诗:</p><p class="ql-block">“站在高高的竿子顶端的人,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这并不是真正的领悟;站在高高的竿子顶端的人,还需要继续向前走,因为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学习禅宗的学生问:“已经站在高高的竿子顶端了,怎么还能继续向前走呢?”</p><p class="ql-block">景岑禅师回答说:“就像朗州的山,沣州的水一样。”</p><p class="ql-block">学习禅宗的学生说:“我不明白。”</p><p class="ql-block">景岑禅师接着说:“整个国家,所有的湖泊和海洋,都是修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段故事通过对话和诗歌,传达了禅宗追求不断进步和领悟的精神,以及通过自然和日常生活来寻找和理解禅理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象一下,小和尚可能心里想着:“南泉大师就这么坐着,看起来好无聊啊!”</p><p class="ql-block">而景岑禅师则用他的偈语告诉我们:“小伙子,别小看了静坐,这里面可有大学问呢!”</p><p class="ql-block">当学僧问如何进步时,景岑禅师的回答就像是在说:“你看,世界这么大,你还没看够吗?”</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景岑禅师派小和尚去见南泉普愿禅师。</p><p class="ql-block">小和尚回来后,景岑禅师问:“你见到南泉和尚时他在干什么?”</p><p class="ql-block">小和尚说:“南泉和尚但坐无语,寂然不动。”</p><p class="ql-block">景岑禅师听后做一偈语: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p><p class="ql-block">有学僧问:“百尺竿头,如何进步?”</p><p class="ql-block">景岑禅师答:“朗州山,沣州水。”</p><p class="ql-block">学僧答:“不会。”</p><p class="ql-block">景岑禅师说:“四海五湖王化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