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哥闲聊敦煌之112

诗哥闲聊敦煌(闫学诗)

<p class="ql-block">诗哥闲聊敦煌之112</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金刚手菩萨立像幡》为</p><p class="ql-block">绢本设色,高48.7 厘米,宽13 厘米,现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这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绢画,时隔一千多年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菩萨的慈悲与自在。</p><p class="ql-block"> 《金刚手菩萨立像幡》中,菩萨上半身及面部白色褪失严重,其余画面色彩亮丽如新,这可能是颜料不同所致。菩萨头戴三叶花冠,袒露上身,佩戴耳珰、项圈、臂钏、手钏、腰饰等饰品庄严全身。双手当胸持金刚杵,赤足立于莲花月轮之上。披帛自身后绕臂而下,在二侧弯曲舞动,美丽的长裙似随风飘动,与舞动的披帛一道形成了静中画面的动感,其画技不凡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金刚手菩萨亦称“执金刚菩萨”、“金刚手秘密主”、“秘密主”等,代表诸佛“力量、慈悲、智慧”三种特质。因手执金刚杵,常侍卫于佛,故称之为金刚手菩萨,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族姓尊”,分别代表诸佛“力量、慈悲、智慧”三种特质,也是“八大菩萨”(观世音、弥勒、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文殊、地藏、除盖障)之一。</p><p class="ql-block"> 金刚手菩萨,因手执金刚杵,常侍卫于佛,故称之为金刚手菩萨。音译瓦制拉巴尼,又名执金刚菩萨、金刚勇猛心菩萨、金刚萨埵、密主萨埵、金刚手大秘密主、密迹金刚、大力金刚手、金刚上首、金刚藏、秘密主、大力尊等,又被尊为“三界之主”。佛陀曾宣说金刚手菩萨的秘密八名,一名象耳、二名妙庄严、三名功德宝海、四名无动、五名真实云、六名可爱色相、七名焰光、八名妙色。</p><p class="ql-block"> 金刚手菩萨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以大勇大力为特征,具足度化众生的神通大能,是诸佛菩萨力量的总集。金刚手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族姓尊”,分别代表大勇、大悲和大智,也是佛陀八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之一,为胎藏界曼荼罗金刚部院“大智金刚部”的主尊。</p><p class="ql-block"> 修金刚手菩萨法,有无量不可思议之功德。简言之,能具足大威权,制服诸魔外道,消灭一切地水火风空所生之灾难;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成就;命终之时,直生西方净土。因金刚手菩萨是统辖一切金刚护法,辅助阿弥陀佛度化众生之故。</p><p class="ql-block"> 唐代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次说观自在菩萨密言曰。即想曼荼罗中。圣观自在赤色身。左手持莲华右手施愿。头冠中有无量寿如来。次说慈氏菩萨密言曰。于观自在菩萨后。想慈氏菩萨。金色身左手执军持右手施无畏。冠中有窣堵波半跏坐。次说虚空藏菩萨密言曰。于佛背后。想虚空藏菩萨。左手持宝安于心上。右手施流出无量宝。次说普贤菩萨密言曰。虚空藏菩萨左边。想普贤菩萨。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剑左手施愿。半跏而坐。次说金刚手菩萨密言曰。于如来左边。想金刚手菩萨。右手执金刚杵左手安于胯。戴五佛冠。身青色半跏而坐。次说曼殊室利菩萨密言曰。于金刚手菩萨前。想曼殊室利童真菩萨。五髻童子形。左手执青莲花。花中有五股金刚杵。右手作施愿。身金色半跏而坐。次说除盖障菩萨密言曰。于曼殊室唎菩萨右。想除盖障菩萨。金色身。左手持如意幢。右手施愿半跏而坐。次说地藏菩萨密言曰。于如来前。想地藏菩萨。头冠璎珞面貌熙怡寂静。愍念一切有情。左手安脐下拓钵。右手覆掌向下。大指捻头指作安慰一切有情想。此八大菩萨曼荼罗供养观行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八曼荼罗经。一切业障悉皆销灭。速证无上正等菩提。”</p><p class="ql-block"> 从不空所译的《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可知金刚手菩萨的形象为:右手执金刚杵、头戴五佛冠、半跏而坐。因手执金刚杵,常侍卫于佛,故称之为金刚手菩萨。从而可见,手执金刚杵是金刚手菩萨的重要法器和标志。</p><p class="ql-block"> 金刚杵(chǔ),梵名 瓦支拉,藏语称“多吉”,曾音译为伐折罗、缚日啰、伐折啰、跋折啰、伐阇啰。又叫做宝杵、降魔杵、梵林金刚杵等。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金刚杵一词,原本是帝释的一种电光的称呼。不过,平常都用于称谓他所用的武器。同时对于诸神力士所持用的一种器仗,也称作金刚杵。</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是很多菩萨的持物或瑜伽士修道的法器。它可以用来降魔、护持佛法、成就事物等作用。不同形状和质材的金刚杵,其象征意义和用途也有所不同。例如,独股杵象征“独一法界”,常用于行道念诵及修佛部、莲华部法;三股杵象征“身、口、意”三密,“法身、报身、化身(应身)”三身,或“佛部、金刚部、莲华部”三部,常用于加持神用;五股杵象征五智五佛,常用于成就事物及修金刚部法。</p><p class="ql-block"> 在《佛说如来不可思议秘密大乘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佛陀在世时,一天金刚手菩萨等大小乘眷属集聚在佛陀身边。阿阇世王见金刚手菩萨手持金刚杵,好像很轻的样子,就怀疑道:“这个金刚杵,到底有多重呢?”金刚手菩萨回答:“此杵不重不轻,它观待于人心,没有固定重量。在傲慢者面前显得特别重,而在谦虚者面前显得特别轻。”阿阇世王试了一下,但使尽全力,金刚杵也丝毫不动。本来他对自己的力气颇具信心,因为他率军作战时,神勇无比,能降伏很多军队,但面对金刚杵时,却不能动它分毫。</p><p class="ql-block">帝释天也来试了一试。帝释天以前与阿修罗作战时,轻而易举可拿起阿修罗王的大车,像风车般在空中回转,但竟也动不了金刚杵,帝释天又请“神力第一”的目犍连试试。本来目犍连能把大海水放在手掌上,转动世界就像用手指转动硬币般轻松,可以制止空中的日月运行,能把须弥山丢进梵天世界,但也无法移动小小的金刚杵。大家都非常惊讶,目犍连以为自己的神通退失了,就到佛陀面前询问。</p><p class="ql-block"> 佛陀说:“你的神力并没有减少。不过,由于菩萨的威力及其加持力,才使菩萨以下的任何人,使出多少力气也不能移动这只金刚杵。”</p><p class="ql-block"> 幡,本义为旗帜。据《北平的百戏》记载:“幡是用一根长而粗的竹竿,顶头有几个铃铛,再用各色绸做出花样,由中心往外展出,成了一个圆盘形状。在下面的圆盘直径较大,往上圆盘愈来愈小,成一个塔形。”《后汉书·马援传》卷二十四中曾提到:“去临洮十余里为大营,多树幡帜,扬言大兵旦当进。”在古代,幡多用于军队,其目的在于行进中增加军队的威武之势。</p><p class="ql-block"> 佛教中的 “幡”梵语叫做“波哆迦”,也叫做“计都”。它是旌旗类的总称,和“幢、盖”等同是供养佛菩萨、庄严道场的用具。早期佛教艺术中的幡,多用于礼敬佛塔 而为功德。</p><p class="ql-block"> 幡是一种具有旌旗特征的旗帜,通常用于佛教及其他宗教仪式中。在佛教中,幡不仅作为装饰,更承载着深厚的象征意义,用以供养佛菩萨、庄严道场。幡的种类多样,可以是由布制成的普通幡,也可以是金铜制、杂玉制或纸制的高级幡。</p><p class="ql-block"> 幡在佛教中象征着佛菩萨的威德和庄严,它在风中的飘动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消除灾难。在经典中,幡常被提及,如《长阿含经》和《法华经》等,作为降魔或庄严道场的象征。此外,幡还用于吸引信众的注意力,增强宗教仪式的庄重感。</p><p class="ql-block"> 幡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在佛教传入亚洲大陆后,幡作为一种重要的佛教文化符号,被广泛用于佛教节日、法会及日常的宗教活动中。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阶段,幡的设计和制作材料可能有所不同,但其作为宗教仪式用品的核心功能保持不变。</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幡也常用于丧葬仪式中,如“招魂幡”,这是一种认为可以引导死者灵魂回归的习俗。幡在这些仪式中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是对死者及其家属的一种精神慰藉。</p><p class="ql-block"> 幡的形状,幡首为三角形,多用双层织物缝合而成。较精致者则在三角幡首外边缘另镶包边。比较简陋的是空心幡首,仅缝制成三角形的边框,这类幡首较少。幡身多由多段方形或扁方形织物连接而成。衔接处留出空隙,插以竹棍或芨芨草之类的细棍(有的还缠裹丝绵),以使幡身平展。幡身两侧又多缀色丝的短穗或色绢短带,幡尾呈燕尾状。幡,大者长至数米,小者仅30余厘米,有的幡首尾相连接,有的系于长绳之上,表明它们在洞窟内悬挂时是大小缀连在一起的。</p><p class="ql-block"> 幢幡是藏经洞绘画藏品中数量最多的。斯坦因记载的约有230件(含残本)。约有179件丝绸幢幡、42件麻布幢幡和9件纸幢幡。</p><p class="ql-block"> 这些幡从形制上可分为多足悬板幡和双足燕尾幡两个大类,尺寸相差较大,高度从几十厘米到两三米不等,所用材料包括丝、棉、麻等织物。并施以画、染缬、刺绣等装饰工艺。幢幡主体通常为窄矩形,上面一般画着单个神祇或者纹饰,也有个别成组的图案。它们背面多画着和正面一样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随着佛教的传播,开窟、建寺、写经、造幡之风也跟着盛行起来。仅就造幡而言,北魏时有的寺庙竟至“幡幢若林”,“悬采幡盖,亦有万计"。在敦煌,藏洞中所出的绢画、幡、刺绣等,被斯坦因一次盗去的就有五箱之多,又据敦煌卷子记载,敦煌当时除了职业的抄写佛经的写经生外,还有一种书幡人。</p><p class="ql-block">(图片为法藏《金刚手菩萨立像幡》,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