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不公布试题和答案,就是不想给大家“标准答案”,不想让大家被“标准答案”禁锢,把“标准答案”当成唯一正确的东西。</h3></br><h3>更不想“标准答案”成为机构研发各种速成的、死记硬背的模板基础。</h3></br><h3>简而言之,公务员考试,尤其是申论和面试这种主观性的考试,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h3></br><h3>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站上,有一个政策问答。</h3></br><h3>问:报考者应当如何备考?</h3></br><h3>答:公务员录用考试主要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这些能力素质主要靠平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长期积累,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很大提高。考试前,报考者应仔细阅读《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并结合职位需求和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h3></br><h3>申论考试的大纲要求就是:</h3></br><h3>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h3></br><h3>以上这些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三五天,甚至三五个月就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而是十几年二十年的积累。</h3></br><h3>综上,不公布答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h3></br><h3><strong>一、官方想测试出考生“原生态”的能力</strong></h3></br><h3>特别强调一下“能力”,所谓的能力不应该是“记忆”“背诵”获得的分数。能力应该是一种底层的认知,而不能靠学习“套路”提高。</h3></br><h3>主持人:当前,社会上关于公务员考试的培训与辅导很火爆。请问:您对此如何看待?是否有相应的措施对培训活动进行规范?</h3></br><h3>杨士秋(国家公务员局党组书记):公务员考试是一种能力考试,不是知识考试。这种能力的提高要靠平时的积累,是综合性的,不是临时的突击和死记硬背能够提高的。从2000年开始,主管部门就不再指定、编辑公务员考试教材和辅导用书,不指定也不委托任何单位进行公务员招考培训。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h3></br><h3>这也是我反对申论沦为“万能X条”,每天记忆背诵“热点”新闻的原因。考生应该通过练习真题,提升的是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千万不要把申论考试当做背诵和记忆的“政治考试”。</h3></br><h3>如果能理解到这层原因,应该明白不给官方答案,一定程度上避免机构根据答案总结“套路”。</h3></br><h3><strong>二、出于免责考虑</strong></h3></br><h3>尽管公考出题较为严谨,但设计错题目也难以避免。这也是行测为什么这么多争议题的原因。</h3></br><h3>不给答案也可以免于追究责任。</h3></br><h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就是2018高考全国Ⅰ卷理综第八题,当时标准答案公布后,许多人认为有误。</h3></br><h3>当年的真题是这样的:</h3></br><h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h3></br><h3>A、蔗糖、果糖、麦芽糖均为双糖</h3></br><h3>B、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h3></br><h3>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能使溴四氯化碳褪色</h3></br><h3>D、淀粉和纤维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h3></br><h3>这题公布的答案是A,因为错的非常明显,我一个文科生都知道,果糖是单糖,在水果中很常见,甜度非常高,容易被吸收,它和葡萄糖结合后能够变成蔗糖;而麦芽糖、和蔗糖是双糖,所有A选项肯定是错的。</h3></br><h3>但是在高中的理科课本里,对酶的介绍是这样的,说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单纯酶,主要是蛋白质;一种是结合酶,主要是由蛋白质加上辅助因子构成的,所有B选项“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也与教材观点不符,同样错误。</h3></br><h3>最后考生,家长,教师等各方面的人找考试院要说法,这个题后来的标准答案变成,选A或者B都给分。</h3></br><h3>公务员考试是完全没有考纲的,也没有官方的任何教材,一句话,出题人想怎么出题就怎么出题,自由度非常高。</h3></br><h3>这样出出来的题目,有些争议性就特别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到底听谁的?</h3></br><h3>比如公考中的图形推理,这种题,其实有蛮多的解题思路,不同的方法都能自圆其说,你怎么证明自己的那个思路就是更正确的呢?</h3></br><h3>同样一个题,甲机构认为选A,给了一大段理由;乙机构认为选B,也给了一大段理由,互相说不服对方,这样的争议类题目每年都有。</h3></br><h3>又比如言语理解类题目,同样的文段,有些选项的说法其实都说得过去,如果真要去争,总能找到对方的瑕疵。</h3></br><h3>如果答案公布后,有了标准答案,就容易变成靶子,考试院处理这些纠纷都得脱层皮。</h3></br><h3><strong>三、保密条例</strong></h3></br><h3>曾经和一位参加过申论批改的研究生聊天,她说凡是参加申论批改阅卷人员,都要签署保密协议,不得外泄答案。</h3></br><h3>批改试卷肯定有答案参考,但不公开就等于没有官方标准参考答案,即你们理解的“没有官方标准参考答案”。</h3></br><h3>总之,公考不公布这些一定是有正当的理由,但即使不公布这些,也丝毫不会耽误我们的备考,不用去思考太多,专注备考即可。</h3></br><h3> <a href="https://mr.baidu.com/r/1BNQJ1ebzQQ?f=cp&rs=184368453&ruk=iBhIowksfngERkaapMhrTw&u=bbffe4dde80c744e"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r.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