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的旗帜下——雨花英烈中的黄埔共产党人

刘建明

<p class="ql-block">回首百年峥嵘路,放眼今朝盛世春</p><p class="ql-block">——品读雨花英烈家书</p> <p class="ql-block">革命年代,雨花英烈以家书传家训、砺风骨,既是对血脉亲情的寄托,更是共产党人交给历史的忠诚答卷。4月26日(周六)14:00,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将带领我们走进雨花英烈的家书世界。诚邀您一同触摸英烈们用生命书写的初心,在新时代赓续这份永不褪色的精神基因,凝聚奋进新征程的信仰力量,共筑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p><p class="ql-block">【主题】回首百年峥嵘路,放眼今朝盛世春</p><p class="ql-block">【主讲人】赵彦国(江苏省文化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4月26日周六下午14:00</p><p class="ql-block">【地点】南京十朝历史文化陈列馆</p><p class="ql-block">(钟山风景区·紫金山南麓)</p> <p class="ql-block">一、何为信仰?</p><p class="ql-block">信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某种观念、思想、宗教、文化或主义的信奉和尊崇。信仰可以是一种个人的选择,也可以是一种集体的认同。它可以是一种宗教信仰,也可以是哲学信仰或道德信仰。</p><p class="ql-block">二、信仰的力量从何而来?</p><p class="ql-block">两个结合的精神伟力。</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并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p> <p class="ql-block">这一重大论断站在方法论的高度深刻揭示出,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及其世界意义。对于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具有重要启示。</p> <p class="ql-block">雨花英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雨花台以及南京周边牺牲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烈士群体。《在信仰的旗帜下——雨花英烈中的黄埔共产党人》一书系统介绍了12位从黄埔军校走出的雨花英烈。他们的革命事迹,是“红色黄埔”历史中的缩影,更是雨花台红色史诗中最生动、最精彩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雨花英烈的精神内涵</b></p><p class="ql-block">这12位从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走出的雨花英烈包括:黄埔军校中最早的红色教官之一金佛庄、杰出的政治教官恽代英以及先后入校的1至5期黄埔学生顾浚、于以振、袁国平、徐楚光等。12位英烈牺牲时平均年龄29岁,最小的年仅23岁,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根基,坚信共产主义终将实现,为此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展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格;他们面对敌人屠刀,选择“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雨花英烈的壮丽人生,铸就了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革命史诗。</p> <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1、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价值</p><p class="ql-block">2、从家书看英烈:平凡中的伟大与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3、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路径与时代使命</p> <p class="ql-block">为增强“四个自信”提供精神支撑</p><p class="ql-block">雨花英烈通过革命实践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其事迹成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鲜活教材。</p><p class="ql-block">(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为推进“四个伟大”注入力量之源</p><p class="ql-block">雨花英烈以生命担当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其精神成为激励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奋斗、夺取伟大斗争胜利,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无声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高文华(1907 ~1931)</p> <p class="ql-block">向警予(1895 ~1928)</p> <p class="ql-block">夏明翰(1900 ~1928)</p> <p class="ql-block">成贻宾(1927年-1949年4月19日),江苏省宝应县汜水镇人。少时就读于江苏省省立扬州实验小学、南京模范中学等校。1947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南京解放前夕,积极参加中共地下组织及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开展的护校迎解放活动,是中大进步社团电社主要成员。1949年4月1日,为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参加游行示威,被特务殴打,身受重伤,不幸于19日逝世。成贻宾去世的第四天,南京就解放了,他被称为“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1950年清明,学校师生将成贻宾烈士遗体迁葬于南京雨花台,并将其血衣保存在 雨花台烈士陵园中。</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芬:</p><p class="ql-block">心中的话,郁积了有一个多月了,不用你催,我自己也耐不住了。讲吧,妹妹,请你停一停手中的工作,花上几分钟来读远地的情人给你的甜蜜的信吧!</p><p class="ql-block">远的不谈吧,咱们谈一九四四年的事:</p><p class="ql-block">三天的年假,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想的机会。我在这三天当中,检讨了所有的过去,同时,计划了将来,我觉得过去的随它过去吧,不管它是酸甜苦辣;要注意将来,把握现在,于是我觉得有“自我革命”的必要。于是我拟定“新生十大信条”,以期自今年起,更外努力地去创造一个新的生命。</p><p class="ql-block">一、一个新生,是一定有着新的人生观。新的人生观,是活泼的、乐观的、健全的。</p><p class="ql-block">二、一个新生,一定有丰富的学术、丰富的学识,来源于正确的理解、仔细的观察。</p><p class="ql-block">三、一个新生,一定有规律的生活,严格的律己,忠诚地待人。</p><p class="ql-block">四、一个新生,一定有果敢的毅力。要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地,和黑暗的阻挫斗争。</p><p class="ql-block">五、一个新生,一定有高尚的品格,不欺骗人,同时也不欺骗自己。</p><p class="ql-block">六、一个新生,一定是勤俭的,能自己做的事,必得自己去做,能省的费用,必得节省。</p><p class="ql-block">七、一个新生,一定是乐群助人的。不可自私自利,要随时牺牲自己,为了大众!</p><p class="ql-block">八、一个新生,一定是朴实的。不唱高调,不蹈浮夸,而切实地努力于工作和事业。</p><p class="ql-block">九、一个新生,一定是爱国家、爱民族的。同时也是爱父母、爱师长、爱一切可爱的人的。</p><p class="ql-block">十、一个新生,一定有着高贵的爱情,要始终亲爱、谅解、安慰着甜蜜的爱人。</p><p class="ql-block">芬,你以为这十条太空洞、太广泛么,或者是太夸大么?是的,一个人绝对难于具备同时地这个条件的,但是我愿把它作为我的十块指路牌,努力地向“新生”猛进!</p><p class="ql-block">收信人:成贻宾的未婚妻彭毓芬</p><p class="ql-block">时间:1944年初</p><p class="ql-block">地点:扬州宝应</p> <p class="ql-block">陈原道(1902 ~1933)</p><p class="ql-block">尽管没收入《在信仰的旗帜下——雨花英烈中的黄埔共产党人》一书中,但还有许许多多著名的雨花英烈,他们的名字都值得后人铭记,这其中就包括雨花英烈陈原道,他所写的家书,也令人久久传诵。陈原道,“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作文中写道“身可杀,而爱国热血不可消;头可断,而救国苦衷不可灭!”。1925年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任中共河北临时省委组织部长。1931年4月,陈原道夫妇在开展革命活动时被捕,在狱中建立秘密党支部坚持斗争,1932年被营救出狱并任江苏省委常委兼上海革命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1月再次被捕, 4月10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1岁。</p> <p class="ql-block">恽代英(1895 ~1931)</p><p class="ql-block"><b>英烈家书:平凡中的伟大与信仰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雨花英烈留下的诗作,是记录,也是武器;是书写,也是斗争。 </p><p class="ql-block">恽代英,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恽代英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杀害于江苏南京,年仅36岁。他用文字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仰:“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自己要是不真心救,就是亡国奴的本性了!”</p> <p class="ql-block">朱建国(1918 ~1948)</p> <p class="ql-block">任天石(1913 ~1948)</p> <p class="ql-block">孙晓梅(1914 ~1943)</p> <p class="ql-block"><b>红色血脉的核心价值与赓续传承</b></p><p class="ql-block">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赵彦国馆长从历史与文化的双重维度,解读雨花英烈精神的深刻内涵,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那个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志豪情。聚焦雨花英烈中的黄埔共产党人,回眸他们短暂而壮丽的人生,不仅能够深切了解雨花英烈为中国革命所立下的丰功伟绩,更可以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理想”的庄严、“忠诚”的绝对、“为民”的崇高、“牺牲”的无畏。</p> <p class="ql-block">雨花英烈群体以“信仰的力量”为核心,展现了青年一代为民族复兴而牺牲的崇高精神。他们中近70%接受过高等教育,如东南大学学生成贻宾、晓庄师范袁咨桐(16岁牺牲)、南京五中音乐才子赵良璋等,以青春热血诠释了“舍生取义、信仰至上”的精神。其群体特征包括:</p><p class="ql-block">1.信仰坚定:面对生死考验,仍坚持“未来的世界终归是我们的”(贺瑞麟遗言)。</p><p class="ql-block">2.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结合,如袁咨桐在狱中写道:“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p><p class="ql-block">3. 青年担当:平均年龄不足30岁,却以行动践行“为真理而牺牲”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赓续红色血脉</p><p class="ql-block">建功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做新时代合格党员</p><p class="ql-block">时代使命:精神赋能民族复兴征程</p><p class="ql-block">01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p><p class="ql-block">02 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p><p class="ql-block">03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0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纽带</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雨花英烈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新时代奋进的灯塔。通过教育浸润、文化创新、实践深化,可将其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传承的关键在于“践行”——让青年在百年变局中扛起使命,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