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光影生涯—(9)》参观北影

曾湘敏

↑(1)电影《烈火中永生》剧照之一。<br><br> <b>入学那年10月,学校安排我们班参观北京电影制片厂。那时候北影厂还是在 “小关”,我查了一下地图,当年北影厂所在地“小关”就在今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侧。<br> 那次参观北影厂的内容非常丰富。一,参观了电影《烈火中永生》和《女飞行员》的场地外景;二,参观了“活动马斯克”拍摄车间;三,场地外景材料制作车间;四,观看了用特技拍摄的电影。参观活动不仅让我们增长了拍摄电影的有关知识,更是提高了我们学习电影摄影的兴趣。<br> 下面我就一一说来。<br><br> 故事片的取景,可以在实地,也可以在摄影棚内搭景,还可以搭建一个场地外景。就像如今在浙江横店、无锡的三国影视城、上海郊区的南京路以及广东佛山、西北某地都有的影视拍摄基地。摄制组可以有优选择地租用某基地拍摄。可当年北影厂为了拍摄故事片《烈火中永生》,摄制组特地在厂区内搭建了一个“渣滓洞”。</b><br> ↑(2)那年,《烈火中永生》刚杀青不久。还在七八月份时,摄制组在拍摄监狱里难友过新年那场戏的时候,邀请当时在校的同学出演群众角色。我们班的卢谊逊(图中左二)也在剧中演了一回难友。 ↑(3)这些演员中,不少是我校的同学。 ↑(4)图为表演系的李苒苒老师(图中左二)在影片中出演与江姐同牢房的难友。 ↑(5)来到“渣滓洞”外,眼前就是一个脚手架似的建筑物。进入“洞”内,那就是一个大监狱。带领我们参观的电影厂老师给我们介绍,在建造这座渣滓洞场地外景时,那一排监狱,故意建成一头高,另一头低,故而在镜头里加大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6)在影片画面中,根本就看不出,那一排牢房在建筑时故意近大远小的。 ↑(7)在影片画面中,渣滓洞建筑的屋顶上的瓦片很逼真。 ↑(8)可当我们正在参观时,一阵风吹得关押许云峰高处牢房的屋顶上哗哗作响。后来才得知,那瓦片都是用塑料片压成的,塑料片脱落了钉子,被风吹的。 ↑(9)领带老师,又把我们带到渣滓洞的大围墙下,原来那大块大块的花岗岩基石,也是用大块塑料片压制成后拼钉在木板架上的,要是不说,那就是一大块的花岗岩。连牢房的基石,也是塑料片压成的。 ↑(10)在影片画面中,那“花岗岩房基”是不是非常逼真。<br><br> <b>参观完了“渣滓洞”,我们来到影片《女飞行员》的一处场地外景。</b><br> ↑(11)这是我根据当时看到的场景绘制的一张图。外景地是一个用帆布搭成的水池,水池一侧有一个滑梯似的架子,上面有一个很大的水桶。水池里有两块暖气片。拍摄时,将滑梯上水桶里的水倾泻而下,下行的水遇上暖气片,就会形成“浪花”。听介绍,影片中有人掉入大海中,与风浪搏斗着。这个场景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12)图为影片中女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大海上空寻找落难人员。 ↑(13)图为落难人员在大海中与海浪搏斗的画面。<br><br> <b>接着我们又被带到一个完成活动“马斯克”的摄制车间。关于活动“马斯克”就是通过两次拍摄,把镜头前的人物活动场面,和别处的背景合成在一个画面中。和数码相机的“多曝”不同,“多曝”是在同一幅底片上,进行多次曝光,每次曝光的画面都会在底片上留下痕迹。倒是像我们在Ps中进行图片和成,不同的是“马斯克”是活动的电影画面。</b><div><b> 摄制“马斯克”的摄影机,是由两条胶片同步拍摄的机器。一条是在可见光下拍摄的普通胶片,一条是只对红外线感光的胶片。演员活动是在摄影机前的可见光的照明下表演,背景是由成百上千个红外线灯泡组成的一个大幕墙。两条胶卷,一条只对可见光曝光留下潜影,一条只对红外线感光。完成拍摄后,将红外线胶卷通过反转冲洗 把已感光的部分漂去(胶片上呈透明),再将未感光演员表演的部分,洗成剪影。 然后将冲洗好的红外线底片,和第一条胶卷合在一起做第二次拍摄。这样,被红外线剪影挡住的部分不会感光,而第一次未对红外线幕墙感光的部分,摄影师把镜头对准那里,拍摄冲洗出来,演员就是在那里的背景下活动。下面我用图片作分解讲一讲。</b><br></div> ↑(14)图为数码相机的花卉多曝(两次),画面中两次拍摄的图像都在画面中留下痕迹。 ↑(15)本图为人像和花卉的多曝(两次),利用较亮的地面使人像欠曝成剪影,将二次曝光的花卉留影在人像的剪影中。同样,人像和花卉堵在画面中有痕迹。 ↑(16)从图16-18三张图片,是我通过Ps制作的图片合成图例。图为在海滩玩耍的小孩。 ↑(17)图为王莲图片。 ↑(18)合成后,小孩站在王莲叶上玩耍。这个效果犹如“马斯克”只是人、花都不会动。 ↑(19)此图我是模仿活动“马斯克”可见光胶卷在第一次感光后,只是前面的人物,留下了潜影。人像周围是没有感光的部分。 ↑(20)此图我是模仿红外线胶卷经过第一次感光后,经过反转冲洗,人像部分成了剪影,四周的部分被漂去成了透明部分。 ↑(21)把两种胶片(图19和20)合在一起,再进行第二次拍摄。可见光胶卷没感光的部分,摄影师拍摄的是风光,那就成了这样的画面。 ↑(22)摄影师的第二次拍摄如果是城市景观,那就成了这样的画面。通过活动“马斯克”技术,演员不用到实地去,完成的画面,演员就是在那个实地前演出。<br><br> <b>在布景制作车间,我们亲眼看到了屋顶瓦片的制作。原来是将一张塑料片,放在呈瓦片一愣愣形状的模子上,当上方烧红的电热丝合上后,塑料片被烤热便下塌成一排瓦片状(很抱歉没有图片)。<br> 参观的最后一项是看影片。影片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由特技摄影完成的。印象比较深有一部是带领我们参观的老师出演的短片。他一个人在画面中重复出现,表演成一个小乐队在演奏,表演者都是他一个人,非常有趣。还有一部是,一辆敞篷车行驶在一条外国的大街上。街上行人不少,车上的人不断地指挥着行人躲让,行人也回头望着车上的人,相互间的动作十分融洽。影片应该是运用活动“马斯克”合成的。制作者、表演者和背景的影片内容,在时间上计算的比较精确,才能融洽地呈现在画面上。最后一部是影片《停战以后》中的特技拍摄解密。这部分我就用图片作介绍</b>。<br> ↑(23)拍摄《停战以后》时,北京城内很多老建筑已经被拆除了,为了在影片中还原原来的景观,摄制组采用了特技摄影。这个角度拍摄的前门和正阳门,是可以实地拍摄的。 ↑(24)可在正阳门城楼北侧,今纪念碑南侧,原本有一座“大明门”(如图)。拍摄《停战以后》时早已拆除。 ↑(25)为了在影片中呈现“大明门”。摄制组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在摄影机按透视比例作了一个“大明门”以及有轨电车的轨道和电车。大家看到画面中的“大明门”和电车,都是缩小的,放置在镜头的近处。而画面中的汽车和行人,都是真的,只是他们在镜头远处。拍出的效果,就如画面呈现的,非常逼真。<div><br></div><div> <b>谢谢大家,跟我一起参观了当年的北影厂。</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