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小故事(连载16)“倮倮连”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根据张爱萍回忆文章改写)</p><p class="ql-block">红军在从会理前往泸定桥的路上,经过一座县城,它的名字是越嶲县,这里是汉族和彝族杂居地带。</p><p class="ql-block">这天,红军十一团一营路过越嶲城时,只见一路上人山人海,人群拥挤不动,许多人手里举着向红军告状的“秉帖”,对红军诉说他们的不幸,希望红军为他们申冤。在城外主要是彝族群众(当地称他们叫“倮倮”),城内主要是汉族群众,他们各诉各的苦,都希望红军为他们申冤报仇。</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由于汉族军阀统治者压迫剥削彝族群众,故意制造汉族和彝族之间的矛盾,因此民族之间矛盾很深,积怨很多,现在看到红军到来,认为红军会为他们主持公道,所以都来向红军倾诉冤屈。</p><p class="ql-block">红军经过认真调查,弄明白了许多事实真相,找到了造成民族之间矛盾的根源,逐步化解了一些矛盾。特别是向汉彝群众说明造成民族矛盾的根源在于反动军阀官僚豪绅们有意制造民族矛盾,挑拨民族关系,目的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p><p class="ql-block">经过红军宣传,大部分老百姓弄明白了一切仇恨应该归于反动军阀和豪绅官僚,所以,无论汉族还是彝族群众都一致表示要参加红军,去和刘文彩等军阀作斗争。</p><p class="ql-block">红军又把打土豪得到的财物分给群众,群众无不交口称赞红军好。红军干部借机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短短两三个小时时间内,仅十一团就有七八百人踊跃报名参军,其中彝族就有一百多人。</p><p class="ql-block">彝族群众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与汉族差异较大,所以把他们专门编成一个连,人们叫它“倮倮连”。</p><p class="ql-block">“倮倮”们忠耿朴实,他们耿直的性格使得他们不会虚伪。他们文化程度很低,一个连里只有二三个人会写用彝文自己的名字,不过大多数人会说一般的汉话,与汉族干部交流没有问题。“倮倮”习惯生吃猪肉,并不需要把肉煮熟。特别喜欢喝酒,他们说,没有饭吃可以,没有酒喝就会难过。有的人说,没有酒喝就不会当红军了。</p><p class="ql-block">“倮倮”参加红军也是心态各异,各人想法不同。根据廖志高(解放后曾任四川省委书记和福建省委书记,十一届中央委员)回忆文章内容,有一个名叫王木冷的彝族人,他参加红军意志十分坚定。和他一起参军的另外两个人就不是那么坚定。其中一个有吸大烟的恶习,红军照顾他,每天发给他一钱大烟。他们最初感觉还不错,每天有肉吃,有烟抽。可是等部队到了天全县后,没有土豪可打,粮食缺乏,只有吃玉米,也没有好菜吃了,抽大烟的也没有大烟可吸了,于是,那两个人动摇起来,他们对王木冷说,再往前走,可能没有粮食吃了,恐怕要饿死。不如跑回家去,不会挨饿,也不用受这么多苦。王木冷批评他们说:“你们就是怕吃苦,参加革命要能吃苦耐劳才行。你们跑回家去,就不怕豪绅把你们杀了吗?”第二天早上,王木冷被人喊醒,问他那两个人,他明白过来,那两个人连夜逃回家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