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活动中的药品捐赠

文柔剑弱

<p class="ql-block">医疗保障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保障内容,人民群众对不断完善和发展医疗保障有着非常高的期望。</p><p class="ql-block">目前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主要包括: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④补充医疗保险;⑤商业医疗保险;⑥社会医疗救助。</p><p class="ql-block">4月2日,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携手易善数据共同举办的“中国慈善捐赠2024报告发布会暨慈善行业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研讨会”发布了《中国慈善捐赠2024》报告。报告非常有参考价值,为捐赠人和非营利组织的资助或募捐、筹款活动提供决策支持。</p><p class="ql-block">《报告》显示,2023年度中国社会组织和红十字会合计接收捐赠款物1510亿元,其中企业捐赠1156亿元,占比76.58%,自然人捐赠339亿元,占比22.42%,其他捐赠15亿元。</p><p class="ql-block">从《报告》能够看出,医疗卫生慈善捐赠额占比居首。从慈善款项流入的领域来看,2023年度医疗卫生排在第一位,投入慈善金额555亿元,占总慈善捐赠额(1510亿元)的36.73%;教育领域投入375亿元,占比24.86%;社会服务领域投入248亿元,占比16.45%,排在第三位;科学研究投入146亿元,占比9.65%,为第四位;应急救援领域投入61亿元,占比4.06%,位于第五位。</p><p class="ql-block">医疗卫生领域的捐赠主要分为药品,医疗物资以及现金。其中,药品捐赠多为癌症等大病相关治疗药物,对于减轻家庭困难患者的医疗负担发挥了较大作用。医疗卫生领域的捐赠已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的捐赠做好做强做大首先靠的是药企、科研、生产等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当然受赠方和慈善组织、志愿者的环节不可或缺。这是一个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虽然没有直接对捐赠药品作出具体规定。然而,从药品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定中,可以推导出对捐赠药品的一些基本要求和管理原则。</p><p class="ql-block">一是保证药品质量与安全:根据《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使用药品,都必须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捐赠的药品也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不得是假药或劣药。这意味着捐赠的药品应当是经过合法生产、检验合格,并且在有效期内。</p><p class="ql-block">二是保证药品来源的合法性:捐赠药品的来源必须合法。捐赠者应当能够提供药品的合法来源证明,如购药发票、药品合格证明等。不得捐赠来源不明、无合法证明的药品。同时,捐赠者应当确保所捐赠的药品不是通过非法渠获得的,如未经批准的进口药品、非法生产的药品等。</p><p class="ql-block">三是保证捐赠程序的合法性:捐赠药品应当遵循一定的管理程序,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捐赠者应当与接收者(如医疗机构、慈善组织等)建立明确的捐赠协议,明确药品的种类、数量、质量状况、捐赠目的和使用方式等。接收者应当对捐赠的药品进行验收,确保药品符合质量要求,并按照药品的储存和使用规定进行管理。</p><p class="ql-block">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这是我国社会救助领域法治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动药品慈善捐赠发展具有深远意义。</p><p class="ql-block">《草案》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社会救助的顶层设计,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衔接” 的救助体系,预示着我国社会救助从政策驱动转向法治驱动。为药品慈善捐赠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路径和制度保障,通过 “政府引导、社会协同、技术赋能”,充分发挥其在缓解因病致贫、促进医疗公平中的独特作用,助力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迈向更高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