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称:倒淌河</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74300852</p> <p class="ql-block"> 开封古城墙,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开封厚重历史文化的象征,是开封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我对开封古城墙可谓是了如指掌、耳熟能详。根据寻探圈“征文”要求,我近日抽出两天时间,以新的視角,对开封古城墙及几座城门楼,进行了实地寻秘探访,有了新的收获和感触。</p> <p class="ql-block"> 开封古城墙,是中国现存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开封古城墙周长14.4千米,最早的城墙建于2300多年前的战国魏都大梁城,唐建中二年,李勉重筑南北朝时汴州城,这是开封古城墙的开端。随后历经宋、金、明、清等朝代,开封城墙数次损毁,数次重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城墙平面略呈方形,由主体墙、城跺、炮眼、城台、城楼、箭楼等部分组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开封古城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砖石的堆砌,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腾。虽历经黄河泛滥、战火摧折,却始终以不屈不挠的姿态重生,以高大雄伟的身姿,屹立于广袤的豫东平原。</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大梁门城楼北侧,发掘出了朝代叠压层及古马道</p> <p class="ql-block"> 夯土层从下到上,依次叠压着战国、唐、宋、明金、清等朝代城墙,是古城历史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开封城墙素有“城摞城”的称谓。当地民谣曰:“开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古城墙在地下层层叠加的现象。考古发现,在开封地下3~12米处,上下叠压着六座城池。开封地处黄河下游“豆腐腰”脆弱段,多次被洪水淹没毁城,但城墙、佛塔等高层建筑残骸未被完全损毁,后人直接在原址上重建,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 为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风貌,开封市政府于1994年始对古城墙整修,根据古城保护规划,陆续恢复西门(大梁门)北门(安远门)小南门(新门)三座城门,还将陆续修建曹门(仁和门),大南门(南熏门)。千百年来,开封城墙历经水患兵燹,整修后,颓毁的城垣已不复见,再现了古城鼎盛时期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大梁门,是开封古城墙中最壮观的城门。得名于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的历史。大梁门位于开封市西北部,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北宋时期又称“阊阖门”,明初朱元璋将开封定为“北京”,作为南京的陪都。最初的城门楼在战乱和风雨中逐渐破败并拆除。现在的大梁门是在原址上重建的,采用了青砖结构和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雕梁彩绘,古朴典雅,成为开封的重要旅游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安远门。以前是城北唯一的进出口通道,宋代曾称“封丘门”,后改“安远门”,含“安定远方”之寓意。进入新时代后,仍以“安远门”命名,成为开封的重要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开封大南门自唐代建成,金代南移,至今位置未曾变动,它有力控制了开封千百年中轴线的位置,对城市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南门瓮城广场,不仅是城墙的一部分,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场地开阔,环境优美,四周古城墙环绕,适合娱乐、休闲、拍照,是感受古城韵味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曹门”拆除后留下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 曹门拆除前的旧貌</p> <p class="ql-block"> 开封曹门位于开封城墙东壁偏北处,始建于唐代,因直通古代曹州(今山东曹县)而得名。北宋时期又称“望春门”,明代称“仁和门”,冯玉祥二次主豫时改“曹门”为“平等门”。1958年城楼被拆除,现在原址上辟为休闲公园。</p> <p class="ql-block"> 宝津楼。是在北宋著名皇家园林金明池遗址上建造的。共七层,宋代建筑风格,融合了三重歇山组合、高台、平座、十字脊、飞檐、斗拱等古代建筑元素,宏伟壮丽。夜晚灯光亮起时更是金碧辉煌,美仑美奂,彰显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 闲暇时,我总会登临古城墙,发思古之幽情。站在宏伟壮观的城头,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由衷的赞叹开封人民顽强不屈、奋斗不止的性格,赞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的伟大胸怀和英雄气概,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光和热。</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4日拍照并编辑,当月25日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