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人2009年到过都江堰,知道了这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因没有导游介绍,只看到一江岷水分两支,没什么特别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这次经一位年轻的付国松导游介绍,才知道些所以然。确实,旅游旅游,七分在导,三分在游。</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靠的是武力,养兵必须粮草先行。秦始皇爷爷开挖了这个都江堰,才使幅员辽阔的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丰收的粮仓。也就是说这都江堰对秦始皇统一天下发挥了粮草保障的基础性作用,到今天大概有2300年了,一直灌溉着成都平原成为鱼米之乡,可见这都江堰的伟大。</p><p class="ql-block">听了对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的介绍,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一是在岷江开挖一个支流(右)引水到成都。设计者的智慧是把支流入口挖得比主流(左)窄且深。入口窄,发大水时因主流江面宽,流向支流的水比例减少,不至于引发洪涝;支流深,在干旱时有更多的水引入支流,不至于引发旱灾,这一智慧的设计,确保了成都平原的旱涝保丰收。</p> <p class="ql-block">二是在支流的第一个拐弯处,建了一个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当支流水量较小时,飞沙堰起着河堤的作用,保证灌区水量;当洪水季节水量较多时,多余的水量自动排泄到主流。同时,巧妙地利用河床弯道环流将水里的泥沙泛起,把支流的泥沙排到主流,确保支流通畅,减少了泥沙对灌区的淤塞,是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p> <p class="ql-block">三是人工在坚硬的岩体上开凿进水口,古代没有炸药,把岩体烧热再冲入冷水,通过热胀冷缩使岩体炸裂,从而形成支流入灌区的天然引水“咽喉”,限制了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增大了飞沙堰的排洪效果,是成都平原免于洪水威胁的屏障。</p><p class="ql-block">2300年前的科技水平设计建设的这个工程,一直到现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得不敬佩先祖智慧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看到都江堰那么多的游客,我想到我们宁波的先祖也创造了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这是我们宁波一笔非常巨大的财富,如何讲好它山堰的故事,发挥其在丰富产波的旅游资源中的应有作用,考量的是当代宁波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 2025年4月24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