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纳西古国异乡客 ——洛克和顾彼得在丽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幸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章:历史沧桑里的漂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美丽的丽江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丽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如今已经不再神秘,这座花园般美丽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旖旎的自然风光,是中外宾客旅游休假的胜地。</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这里却是西方探险家沿茶马古道对于中国大西南神秘的自然生态、丰富的动植物品种以及多元民族文化进行探索的必经驿站和休憩的理想边境城市。</p><p class="ql-block"> 这里幽静的水巷和繁华的街衢常年簇拥着鲜花,形式多样石桥勾连着潺潺流淌的碧溪,从玉龙雪山的冰川溶化蜿蜒而下,滋养着古城的居民和南来北往的宾客,以及周边围绕的田园乡村。</p><p class="ql-block"> 丽江地区还是万里长江神奇而美丽的转折处,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横断山脉的挟持下,形成“三江并流”的奇观。在丽江四县的版图上金沙江宛如一条阿娜多姿的金色飘带,在丽江石鼓,突然改变了南流的方向形成了V字形的大转折,名为长江第一湾,湾到三江口另勾出一个倒V形的第二湾,湾到永胜金沙旋出一道V字形的第三湾,三V跳跃完成了淋漓潇洒的W般的奇特造型。这种造型其实就是中国近代以来坎坷命运的象征,虽然艰难曲折却体现着战火兵燹和外敌入侵对于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却依然百折不挠地前行,流经祖国山山水水,抚育两岸人民走进现代,奔向光明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艰难腾飞。 </p><p class="ql-block"> 在金沙江水气势磅礴地经过虎跳峡时就可以看到,两侧雪山四五千米的峭壁夹江而起,积雪终年不化,被挤压的江潮飞流直下咆哮轰鸣着冲出夔门奔向三峡,进入华中,成就了中国母亲河——长江的波澜壮阔,浩浩荡荡奔流入海。“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长江比喻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其源头就是今天云南的丽江地区。纳西语称丽江为“依谷堆”,意为金沙江转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丽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横断山脉东部,滇西北中部、东部和东北部与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州毗邻;西部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接壤;西北部与迪庆州中甸县隔金沙江相望;南部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宾川三县的楚雄自治州大姚永仁两县相连。丽江这些周边的地理环境我们都可以从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的游记的《滇游记》中检索到,也可以从两位外国漂泊者或者称为冒险家的奥地利籍美国科学家约瑟夫·洛克和白俄流亡学者顾彼得遗留的著作中以窥一斑,而见丽江当时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 碰巧的是这两位西方客居丽江的异乡人,不约而同地将他们的传世著作分别起名为《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和《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都带有“王国”的字眼,无非是表达了这片神秘土地所展示出的独特政治历史文化地标。那段漫长的木氏土司统治时期带有某种独立王国性质。这一点早在木氏土司统治的黄金时代——明代崇祯年的大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到访丽江时写下的《滇游记》中就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回想到100年至80多年前的两位西方漂泊者——洛克和顾彼得沿着这三江源头考察大西南的纳西、彝藏、傈傈、摩梭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采集稀珍动植物标本,以及由此进入四川、甘肃、青海和西域藏区、彝区,收集了大量东巴纳西文本和藏传佛教的珍贵典籍,由此写出批量考察文章,以及所编纂的书籍和他陆续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一百多篇文章将丽江及其中国西北地区的人文自然民俗风情推向了世界,使这个一度神秘的王国走向了世界。所谓世外桃源般的秘境花园似乎已经不再神秘。此后,他又写出了《纳西英语百科全书词典》进一步以语言学角度将英语与纳西古语东巴文化相衔接,为纳西文明的揭秘提供了入门的语言文字工具。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烽火正殷,接踵而至的是一位取名叫顾彼得的白俄流亡者,他在俄罗斯时期的真实名字已经没有人知晓。他从江、浙、沪流亡的历程中已经完全将自己融入中国道教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道学家,为以后出版中国儒道佛方面纪实文学《神秘之光》积累了素材。他先后拿着重庆政府的康定和昆明航空站长的空头委任状来到康定和丽江,在康定一事无成后,深入大凉山彝区具体体验了康定、西昌、凉山地区政治、社会、民俗风情,接触了川康黔地方军阀和彝区文化精英,为后来出版《彝民领袖》一书积累了素材。他以生动的文笔揭密了彝族地区不为人知的一面和彝民精英人物对于民族落后地区的改良改革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随后他到达丽江组建中国工业合作组织丽江办事处,结果是完全融入丽江的市井文明,在开拓工业和手工业事业整合的同时,仔细观察记录着民俗风情。在1949年离开中国若干年后于新加坡写出了《被遗忘的王国》一书,详细记载了丽江古城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是凡家长里短人间烟火均有生动有趣精彩的描述。他的纪实散文文笔优美,记事详实,夹叙夹议,对于中国西南地区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以及政治黑暗和经济发展有着入木三分的真实描写和十分理性的价值判断,充满着对于丽江民众的热爱和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诚支持,他将自己炙热的情感和浓情爱意全部融进他的笔墨之间,饱蘸水墨融化进入仿佛如同工笔画那般明媚细腻的画面呈现给整个世界。他那出神入化的文笔就是饱蘸淡彩浓墨疏落有致的民国时代的《清明上河图》、中国西南的官场百丑图反映在山光水色晃漾的大好河山中,出演着有声有色或悲或壮或正或邪的悲喜剧。</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顾彼得和洛克两位虽然性格差异极大,但是在他们丽江的工作场所还分别是免费的医疗站,传播西方医学的场所,为丽江百姓治疗疾病,尤其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免费提供医药用品救治前线送来的伤病员无偿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受到当地政府和驻军的好评。洛克还利用自己的地理测绘学识为美军陈纳德飞虎队绘制了中缅边境驼峰航线的航空图,为中缅会战的胜利提供有效的帮助。就此而言,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支持的鲜明立场。</p><p class="ql-block"> 约瑟夫·洛克是中国研究民族学、纳西东巴文化和藏学的学者。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不少西方学者、传教士和旅行家怀着各种目的来到中国的西部的边疆地区。他们寻求考古发现,以西方人文学科的方法对当地的社会和风土人情进行观察、记录。早期的西方探险家和学者、传教士热衷于中国西部的地下文物,对于比如敦煌古代经卷和黑水城文化的发现盗取。有的则是打着各种旗号的专家,却热衷于中印、中蒙、中俄边界接壤地区地理方位的勘察考证,目的在于对于中国领土的觊觎,为今后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外国探险家中有几位极具特殊性,比如美籍奥地利人洛克、俄国流亡者顾彼得、法国学者亚历山德拉·大卫·妮尔。这几位西方的东方学者追寻的目标从考古发现转向了地理环境、人文宗教习俗和社会制度的考察,还把他们文章寄往国外发表。这些人几乎在中国的西部和其他城市长期居住下来,对某一领域长期观察而成为专家学者,在世界赢得声誉。如果说顾彼得在丽江城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那么洛克则在云南丽江的纳西地区扎根了将近二十七年,足迹遍布周边云、甘、青、川、藏地区,他对青海阿尼玛地区动植物的考察、他把卓尼版藏文大藏经《丹朱尔》、《甘珠尔》带去了美国,他对四川木里藏区的探险以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各路人马的广泛接触和交往都是轰动一时,长期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中国政治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顾彼得和洛克几乎在同一天恋恋不舍地乘坐陈纳德将军派遣的飞机离开了丽江,从此再也没有能够回到这片让他们梦萦魂牵的土地。</p><p class="ql-block">(末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