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趣考帖文选(26)ll鸿鹄方志馆

李昌杰

<p class="ql-block">如果把电视台比作一个人的话,凤凰卫视就是一个学养深厚、风格独特、情绪稳定并始终文质彬彬的一个人!比如这个建党节,很多电视台都在热热闹闹的唱歌跳舞重温誓词,微信群里也是党旗飘飘拳头如林,而凤凰台却精心推出一部有海量史料的纪录片,认认真真的给你讲述:共产党的孕育人李大钊陈独秀当初是怎样精心谋划并逐步实施的?毛泽东为什么会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发表《陈独秀的被捕与营救》一文?节日当然需要热闹,但也需要有人平平静静的给你讲讲:当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上五点多就发信给鄢陵的葛国桢老师(葛老师是《鄢陵民俗志》的主笔之一),请教他一个问题:2006年12月1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就与成都时代出版集团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大项目、《中国民俗志》(县卷本)签订了合作出版协议,计划用6年时间,以3000余卷,记录3000多个县地市的民俗,也就是说要每县出一本《民俗志》,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情况如何呢?葛老师说,没几个地方出,当初动员的时候很提劲,后来不知为什么就没有下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间有句批评人的话:“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不知道吗?"一个事情,说了之后别人就当没听见,恐怕只有一个原因:说话的人份量不够!或者说,你说的话与你的位置、权威、资格不匹配!2OO6年布置的任务,到2○15年6月18日全国才有一个地级市(宜昌)完成了所辖13个县市区的民俗志编纂任务!效率之低,无出其右!是下面的编纂人员不够尽心尽力吗?不对!你看看当初的发起人是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p> <p class="ql-block">微信朋友圈里有个热词叫“仪式感",意思是说,生活中的很多礼仪、规矩、路数、道道,有时候是必须的,比如,求婚时的单腿跪地、喝酒时先敬天地、吃饭时先让长辈、春节时贴个春联、生日时送个礼物、夫妻间相敬如宾等等,这些东西不能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或相互之间不分彼此而完全省略或干脆不要,我对此深表赞同!只是有些礼仪不必过份繁琐和刻板,与时俱进一点就是了,比如夫妻间,相敬如宾确有必要,举案齐眉大可不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所谓“仪式"实际上都是”民俗",这些东西听上去都是些民间传统或约定俗成的东西,好像不大重要,其实不然,钟敬文先生是这方面的泰斗级人物,他给自己的博士生说过:民俗这东西,如果完全没有,不仅生活觉得索然无味,人们甚至难以生存和发展!的确是这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时,国家有个计划,花上几年时间,每县出一本《民俗志》,这个思路是对的,民间的这些东西,如果不抓紧时间搜集整理出版,就将消声匿迹玉殒香消!但没想到,当务之急的县级视若无睹,“大可不必"的省级却趋之若鹜,基本出齐了!民俗这东西,“百里不同风,十里改规矩",有时候村与村乡与乡县与县就有很多差异,一个省百余个县几万个村,你怎么表述这些东西?面面俱到不切实际,一笔代过没有意义,省级出版《民俗志》,无可无不可,其实意思不大!</p> <p class="ql-block">微信朋友圈的构建有讲究,至少需要三种人:一、住北上广深杭蓉武天的,有这帮哥们姐们在,高端风吹草动瞬间尽收眼底,信息直通车带过来的快感“妙处难与君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天天转发正经文章或熬制鸡汤的人!朋友当中不能尽是些打情骂俏吊儿郎当插科打诨没个正型的,留出时间看点正经文章听点正经声音有好处有必要,不致于迷失自己忘乎所以找不着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织席贩履引车卖浆甚至售楼小姐水暖工门口保安广场舞大妈甚至喜欢拉票求赞天天发广告的小业主甚至喜欢秀恩爱秀厨艺秀子孙收个红包也要截屏晒晒的,这类人是社会生活质量的晴雨表,他们善良乐观积极向上,该拼的时候全力以赴,该爽的时候纵横捭阖,典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他们在,微信朋友圈里活色生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俗"这东西,说起来事不关己,其实谁也离不了!包括“男左女右"“女士优先"“先喝为敬"以及串“麦黄梢”亲戚和结婚后的娘家“送扇儿",这都是,你能离开得了?今天拿到的这本《新乡县民俗志》是个孤本,很珍贵的!有人会抬杠,说:有个屁用!说的也是,价值上亿的世界名画挂物业大厅里八年也不会丢,鳖孙不值几个钱的破电车放楼道里去个厕所回来不见了,上哪儿说理去?!</p> <p class="ql-block">每次征兵的时候,街道上就会有很多动员入伍的口号,于是就想起唐朝诗人李贺的名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什么是好口号呢?觉得这句就是,好男儿看了必热血沸腾!李贺是个奇才,可惜好人不长寿,唐代诗人著名的“三李"中,李贺最短寿,二十六岁便驾鹤西去!其他二李,李白稍长,活了六十一岁,李煜活了四十一岁!李贺是宜阳县人,《宜阳县志》上记载不多,这本《中国民俗志宜阳卷》着墨不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宜阳县史志办的许润媛老师(前三图)应该是个知性女人!什么是“知性女人",百度一下自然清楚!当初找许老师要《宜阳县志》,许老师二话没说,立马快递寄出!这次找她要《宜阳民俗志》,又是立即寄出,没提任何条件!许老师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句话:“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她自己好像就是这样,看她发的朋友圈就知道,她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天天雷打不动练字,然后就是读书练琴照顾家人孝敬老人,女人做到这份上,你怎么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了几本《民俗志》,觉得挺有意思,比如我们平时喝酒时敲杠子虫、猜锤头剪刀布、猜有冇有等,书里都有详细介绍!不过,民俗这东西太多太杂了,编纂人员再怎么呕心沥血,也难免挂一漏万,比如年轻人结婚后娘家“送扇儿"、正月初五吃“破五"饺子等,很多民俗志里就没有记载,算是白璧微瑕吧!</p> <p class="ql-block">长葛有两本志在许昌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叫《长葛侨务志》,一个叫《长葛粮食志》!即便你说你有,你可以看看编书的时间,一个是八八年,一个是九二年!这个时间点,不要说在许昌,在全省也是绝无仅有,尤其是这个县级侨务志,全省第一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就是这个医院志!私立医院出志书,还一寸厚,你听说过吗?有吗?这就是长葛人弄事的特点:你没想到时他想到了,等你想到了,他弄成了,等你弄成了,他又玩新的项目了!没考虑成熟时默不作声,一旦开始便百折不挠直至出类拔萃超群出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肯定见过日出见过月升,但你见过“地升"吗?最后这张图是航天员在月球上拍下的“地球冉冉升起"的画面,震撼吧?想想,这颗冉冉升起的星球上,你或许正在上面吃烤串,什么感觉?</p> <p class="ql-block">同样一件事,听听他是怎样表述的,就知道他的格局和档次了!接触过几家方志馆,基本都是县市区级的或私人的,一说起入藏志书的数量,都是几万几万的,还有一个说有十几万!而收藏方志在全国排前三名的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没一个说自己收藏志书过万的,北京最多,也才六千部!于是就想到现在的领导干部分工,越是显摆自己分工很多的,越不是太大的官,因为一把手的分工就六个字:主持全面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时看书法家的简历就很搞笑,有些人会把一张A4纸写满,而有的人就一句话:入几届兰亭并获奖,任中书协某委委员!一些写东西的人也是这样,在县乡村甚至私人小报上发表个打油诗也列到简历上,而有的人也是一句:入选某某期《小说选刊》或获第几届茅盾文学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前面说的某些方志馆说自己有多少多少万册也不假,他是把县志、年鉴、大事记、期刊、党史、重复的或自印的统统计算在内了,群众演员嘛,就是呼个口号鼓个掌,所以就大小统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书编纂都滞后,而行政区划变更又很频繁,所以看志书如果不认真的话就会丈二和尚!今天收到《华龙区民俗志》,再看看《濮阳市区民俗志》和《濮阳民俗志》,你就知道编纂志书的人该是多么的手忙脚乱了!</p> <p class="ql-block">民间有句俗语叫“话越捎越多,东西越捎越少”。仔细琢磨一下,还不是十分贴切!“东西越捎越少"的情况,现在基本不存在,原因不用分析,人的素质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应是其中之一!“话越捎越多"也不准确了,应该是“越捎越变味。"民俗方面的资料看多了才知道三个新知识:一、现在我们看的《诗经》早已不是原汁原味,变几百变了。二、放风筝最初是巫术,驱疫避邪的。三、划龙舟本与屈原无关,最初也是巫术,用于驱疫避邪!也可能是因为放风筝和划龙舟这两个事太好玩了,传着传着,也没人说他是巫术了,还赋予很美好的寓意,不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门峡这个湖滨区不得了,1988年就着手编了这么厚一本区级《民俗志》,资料详实,图文并茂,书名还设计了小篆这个书体,说明动脑子了,志书用小篆的作书名的绝无仅有!不过,这个是征求意见的油印本,最后是否正规出版了,成书后是否还用这个书体,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豫剧《朝阳沟》里王银环有句唱词叫“犁耧锄耙我不会用啊",记得吧?现在不要说王银环,我们这些还算是亲眼见过“犁耧锄耙"的人,有几个人会用呢?我们的儿子辈孙子辈,谁还会再看到这些东西呢?以后的人如果想看看啥是“犁耧锄耙",怎么办呢?找县志,县志上会有吗?告诉你:文字有,95%没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的《长葛县志》,第261页专设有“农业机具"一节,其中列有“耕作机具、收割工具、脱粒工具、灌溉工具、运输工具、植保工具、农产品加工工具",可惜没一张照片!再看这个外省的《丰南县志》,专门在农业这一章设了“提水工具"一节,其中有“泼斗、桔槔、辘轳、龙骨水车、手压水机、铁轮水车、机电水泵、喷灌机",听着很过瘾,可惜,也没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时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很多人都知道,电视上有报道说,现在有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有人还制作出了样车,但都是根据文字描述瞎撞!试想:如果当时有志书留下一张图纸,再有点文字说明,那个贡献该有多大啊!县志当然要“抓大",但不是还有“详今略古"一说嘛,遇有“稀罕玩艺",不妨图文并茂,对于后人,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有句话很有名,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人都拿他当座右铭,也有人拿他来教育人!2o17年第18期《读者》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勿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生活中不喝酒不吃肉的人很多,他能不能因此就不让客人喝酒吃肉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县志里都有彩页,彩页内容五花八门,但有两样内容基本都有:一是大人物造访,二是当地特色产品!这当然都不错,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人物造访这话题太大太复杂,咱不去碰他!特色产品就有一说了!如果你的特产是猪马牛羊花卉水果或者大豆高粱,就象图一图二这样的,那就没有上图的必要,再特别的苹果也是苹果,百年后的苹果估计也不会有多大变化!省省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书中的彩页问题一言难尽,有些图不得不上,比如某些人座在老板桌后面正襟危坐打电话煞有介事批文件,身后不是党旗国旗就是“江山如此多娇",这都没什么。但在这之外的彩图就要有所选择了!志书是资料性工具书,他所刊登的图片应该具有一定的珍稀度!五十年内有5o%的可能消失,一百年内100%消失,这样的东西才可考虑上!</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个都知道!但有中元节和下元节吗?去石人山旅游,路上见到有个地名叫“上汤",接下来还有什么汤呢?咱河南有个“上蔡县",会不会有人问:有下蔡县没有啊?还真有人问,谁呢?毛主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11月13日,毛主席在开完第一次郑州会议后,乘专列南下。 快到遂平车站时,专列在能见度极差的雨雾中临时停车。毛主席问这是什么地方。当时的河南省一把手吴芝圃回答说:“这是遂平北,属上蔡县。”毛主席问:“下蔡在什么地方?”吴芝圃答:“上蔡东边是新蔡,新蔡可能就是下蔡吧?”听到主席明确的否定,在场的人都无言以对。当毛主席得知遂平县委书记蔡中田曾在上蔡县工作过,就问道:有个上蔡,必然有个下蔡吧?蔡中田回答说,没有,有一个新蔡。主席听后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收到台前县史志办田开沐主任寄来的《台前民俗志》,看了一半又想起来这个“上元节"。习俗相传,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这“三元"即为道教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石人山中除了上汤,还有中汤下汤神汤温汤!以上这些,就是看了民俗方面的志书才弄明白的!</p> <p class="ql-block">几乎每个电视台都开办有说收藏的节目,节目中最扣人心弦的环节莫过于持宝人小心翼翼地问专家:您看这个东西能值多少钱?专家就作思考状,然后就很自信地告诉持宝人值多少多少钱,持宝人一听是个天价,就乐不自持屁颠屁颠地抱着那个破盆烂瓦回去体会“今夜无眠"的滋味去了!不知道他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东西就是个一文不值的破铜烂铁会是怎么一个表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藏品究竟值多少钱不是由专家决定的,而是由买家决定的!最后的成交变现的价格就是这东西的实际价值!专家说他值一个亿,始终不能成交终归是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六年前就有人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说首轮县市区志的价格有点离谱!作者那时候是不知道二轮志书的标价,要知道的话,他就不再讽刺首轮书了,二轮书标价的“信天游"程度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你看图上这三本,分别定价为368、498、898元,暂且不论是不是真的有人掏腰包照定价买这本书,就是让你把这三个价格准确安到这三本书上,恐怕也不会有一个人弄对,因为,这些标价就“不按套路出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本书,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不必通过行政手段或暗箱操作,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最悲催的是,不管通过什么渠道或手段弄出去的,不久就被收废品或收旧书的人论斤买走了!志书不是最悲催的,但也不是最值得骄傲的,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定价不靠谱!</p> <p class="ql-block">微信朋友圈里玩手机拍照的人太多了,咔嚓完了就发朋友圈,打开手机就铺天盖地!不过,“基本苗"达到一定程度,“出类拔萃"的人就出来了!你看这两张,是洛阳市老城区史志办的美女主任黄笋老师拍摄的,同样都是拍昨天黄昏,黄老师这两张(图1图2)尤其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志馆也算是图书馆的一种。看到两个刊物,是说图书馆的,一个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一个是《图书馆研究与工作》,给刊物起名和给人起名一样,都不想重复,但又很难办到,"恰如其分"的名字就那几个,实在没办法了,就颠倒一下顺序,有意思吗?有!给猴子一天发七枚栗子,分两次,刚开始时早上3个晚上4个,猴子不高兴,改成早上4个晚上3个,猴子很满意,猴子傻吗?一点不傻!生活中的许多“正反话"乍看上去没什么意思,仔细想想,意思就出来了!比如,从圣诞节到元旦节的天数和从元旦节到圣诞节的天数会一样吗?差太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纂县志也是这样!有人说,县改市,市改区,不还是换汤不换药,有意思吗?有!很有意思!比如编纂志书,县志和市志,市志和区志,条目及各方面内容的占比就要调整,因为侧重点和涵盖面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王之涣的那个“白日依山尽",一年级的语文书里就有,我听过孩子们背这首诗,每次背的时候都要说一句“作者,唐,王之涣”。这个大名还要再传多少年?不知道!王之涣仅仅留传下来六首诗,另外五首是什么不重要,仅仅这个“白日依山尽",王之涣就万古流芳!人留给后人的东西不在多,在于传承千万年竟无可替代!比如“石油"这个词,你知道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创造出来的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本古书叫《梦溪笔谈》,很多人都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叫沈括,宋朝人!“石油"这个词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没想到直到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仍在使用!一个人做一首诗留传千古的例子已经有了,创造一个词让后人永久使用的例子还不多!现在也有人创造一句话让大家口口相传的,比如冯唐的“春风十里不如你",但这种词句能留传多久呢?不好说!</p> <p class="ql-block">才在《清平乐》中看了江疏影的表演,这几天,又在《三十而已》中看到了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而已》中有个情节:两家的孩子共同参加了一个考试,其中一个孩子考的比较好,获奖了,奖品是“一个小行星的命名权"。另外一个孩子就生气,回家就哭,妈妈心疼孩子,就说:别哭了孩子,妈花钱找找人,给你多弄几个小行星让你起名,弄一串,气死他们!这个当妈的后来哭着给别人说:当我说了这番话以后,孩子看了我一眼,那眼神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因为他眼光里充满了鄙视、轻蔑、恼恨和无奈!我终于明白了,如果你太无知,连自己的孩子都不会尊重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电视上还讲了一个故事:闺女在北京考研,妈妈怕闺女吃不好睡不好,就辞职去北京专门伺候闺女,怕闺女一个人学习太无聊,就陪闺女一块学习,结果,闺女没考上,当妈的考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何一个人都会从这两个故事里受到启发,只不过每个人受到的启发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不要说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和失去孩子的尊重,慢慢的,连电视剧也看不懂了!其实不光电视剧,新闻看着也吃力!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的经济数字,饭局上就有人问:啥是“环比"呀?</p> <p class="ql-block">史志办一般都编印三种东西:一二十年才出一本的志书、一年出一本的年鉴和不定期出刊的所谓的大事记!有的还为领导者个人编印专门的大事记!按道理讲,真正值得看的是年鉴和大事记,而不是中规中矩一板正经的志书,但现在人们偏偏只爱志书,而对年鉴和大事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当然是有原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时候,史官(类似现在的史志办)专门有人作“起居注”,通俗点说就是,专门设个人,专门弄个本,专门记录皇帝每天的饮食起居举手投足,几点起床,几点上朝,都说了什么,晚上临幸谁,都一一记录在案,以备以后编纂国史!这很有点象现在的年鉴和大事记,是为编纂县志积累资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有次问作“起居注"的褚遂良:你天天记天天记,都记点啥呀?拿过来叫我看看!褚遂良答:祖上规矩,皇帝是不能看的!唐太宗又问:我弄啥你都记下来?褚遂良答:“君举必记"!意思是,当然了,你弄啥我都得记下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起居注!不知道史志人看过没有?敢不敢象褚遂良这样编印现在的年鉴和/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县志和字典一样,是个工具书,人们不可能象看小说一样一页不漏手不释卷通宵达旦!我看县志有个习惯,先看后面的“人物篇",看看这地方都出过什么高手奇人!但看多了也觉得无聊,为什么呢?一、都是死人!二、都象悼词!尽是好听话!都是死人好理解,编纂志书的人给自己定有“生不立传"的规矩,不可逾越!都象悼词觉得不应该,应该实事求是,谀词泉涌便觉味同嚼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美无缺的人怎么会令人信服?《二泉映月》虽美,但掩盖不了阿炳好赌好抽鸦片并因梅毒致双眼失明;“举杯邀明月"虽然浪漫,但掩盖不了李大仙这家伙的趋炎附势;“霜叶红于二月花"固然美仑美奂,但掩盖不了小杜喜狎雏妓!我们只知道“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暗香浮动,孰不知这是在离任前与十三岁的青楼女子依依惜别!志书既然号称“工具书"和“地方百科全书",就应该有一些其他地方查不到查不来的独家史料,如果人云亦云,还有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志书编纂上的两个老规矩觉得应该松动一下了,一是“生不立传",二是"不录反派"!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开始编纂志书时这样规定也有必要,现在快半个世纪了,应该与时俱进!有些“反派",你收不收他都照样“万古流传",比如当年的"国民党反动派",比如四人帮!还有所谓的“生不立传",也该再论论了!比如这次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张富清,快一百岁了,他们县(洋县)甚至他们省获此殊荣的恐怕也就他了,你志书收不收?难道只能在所谓的“大事记"里弄上几行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