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因山体遍布白色大理石而得名,<b>为大理岩构造峰林地貌,是中国峰林地貌的一种新类型。</b>白石山山体高大,少曲线,多棱角,高差大,密度大,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主脊线长7000余米,最高峰是华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龙首。 保定市白石山景区的主要景点有<b>白石晴云、姜太公钓鱼、八戒娶妻、双雄守山等景点。</b> 2006年9月18日,保定市白石山景区、野三坡风景名胜区与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联合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通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br>历史沿革<br>战国时,度岭分燕赵。<br>辽宋时,白石山为两国分界线。<br>1995年,保定市白石山景区通过国家风景名胜区评审。<br>2000年,保定市白石山景区铺设长7000多米,由7000多级台阶及栈道、隧道、索桥组成的步游路。<br>2014年9月24日,保定市白石山景区"国内最长悬空玻璃栈道"建成并向游客开放。 <br>2025年2月13日至2月23日,白石山景区面向二市(京、津)、山河四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人民免门票(凭身份证)。<br>2025年3月,白石山景区推出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服务。 位置境域<br>白石山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南部,距离涞源县约15千米。东邻涞水县和易县,南接唐县、顺平县和阜平县,西接山西省灵丘县,北与河北省蔚县相连。白石山地处太行山脉北端的山地丘陵区,矗立在拒马河畔的群山之中。其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4°36′至114°49′,北纬39°04′至39°15′。白石山四周环山,位于太行山、燕山和恒山三大山脉交汇处的山间盆地,总面积约为60平方千米。 <div>地质地貌<br><b>保定市白石山景区以其独特的山岳景观著称,兼具奇、雄、险、幻、秀五大特点。</b>景区最高海拔达到2018米,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白石山的核心区域是一片原始自然状态的大理岩峰林,被称为“司格庄岩体”,是典型的大理岩峰林地貌,代表了中国峰林地貌的一种新类型。<br></div> 白石山山体高大,<b>拥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b>,主脊线长达7000余米,最高峰佛光顶海拔2096米,被誉为华北平原西北隆起的龙头。 <div><br></div><div><br></div> 白石山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b><font color="#ed2308">11亿年前的中元古宙蓟县纪</font></b>雾迷山期,当时的白云岩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到了<b><font color="#ed2308">显生宙中生代燕山期(约1.4亿年前)</font></b>,花岗岩的侵入进一步促使白云岩变质,形成了白色白云质大理岩。这种岩石在接近花岗岩的地方变质作用更为强烈,形成了放射状的硅灰石矿脉,这是白石山峰林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白云质大理岩的地层产状平缓,近水平的地层层面确保了峰体岩层的垂直叠置稳定性。随后的构造作用使白云质大理岩发育了两组垂直节理,这些节理控制了岩峰的垂直发育。在长期的地表水侵蚀、重力坍塌和风化作用下,最终形成了壮观的大理石峰林地貌。 白石山景区的低山丘陵地区土壤以褐土为主,而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则以棕壤为主。由于地势、气候和植被的变化,土壤类型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演变特征。从山麓到山顶,土壤类型依次为山地石灰性褐土、山地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b>母质母岩类型主要包括黄土、花岗片麻岩、花岗岩和大理岩。</b> <b>保定市白石山景区整个山体呈现“双层结构”</b>,<font color="#ed2308"><b>上部是10亿年前形成的白色、产状近水平的燧石条带大理岩</b></font>,<font color="#ed2308"><b>下部是1.4亿年前由于岩浆侵入而形成的肉红色花岗岩。</b></font>花岗岩成为一个基座、托着上部的大理岩峰林。 保定市白石山景区由100多座高低错落、相对独立的山峰组成。主峰海拔2096米,鬼见愁高2057米,观日台高2091米。峰壁大都直上直下,有棱有角,陡直壁立,似刀削斧劈。峰林落差可达600米 <br>云雾<br>“白石晴云”是涞源古十二美景之首。保定市白石山景区夏季有三分之二的天气会出现云雾,这是山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的,云雾在顶萦绕,盘旋,当阳光照射下,云海中的峰峦,如帆、如船。 拒马源<br>拒马源泉群包括涞水源、易水源和拒马河源,<b><font color="#ed2308">形成于距今约1.4亿年燕山运动后</font></b>,为受构造断裂控制的上升泉。拒马源泉群面积达6平方千米,拒马源泉的水温基本与外界温差大而雾气蒸腾。<b>因此拒马河是中国北方最长的不结冰的河。</b> 十瀑峡<br>十瀑峡是花岗岩构造的一条大峡谷,水源来自海拔1400米处的龙虎泉,它是花岗岩体内的裂隙水,是顺着岩体内的节理流出的。 [4]十瀑峡中溪水流淌4000米,穿行于山石之间,十瀑连叠不断,瀑上有潭,潭泄成瀑。飞龙瀑落差48米,瀑面宽3米;双龙瀑分两级跌下,落差60米,落差大。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涞源县,河北省保定市辖县</font></b></h1> 涞源县,河北省保定市辖县,位于保定地区西北部、<b>太行山北端,取涞水源头之意</b>,全县总面积<b>2448平方千米</b>。截至2023年7月,全县下辖10个镇、7个乡。截至2022年,全县常住<b>人口24.39万人</b>,城镇化率65.24%。 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时期先属赵国,后属燕国;西汉置广昌县,属代郡;东汉初属冀州中山国,后属中山郡;晋属代郡;隋朝改称飞狐县;明朝复名广昌县,属大同府蔚州;清朝属直隶省易州;<b>民国3年(1914年)借涞水源头之意,改名涞源县。</b> 京原铁路和108、112、207国道等交通干线贯穿涞源县全境。涞源县已探明的有43种,<b>主要有铁、铅、锌、钼、铜以及石灰岩、花岗岩等</b>,<font color="#ed2308"><b>以“世界地质公园”白石山</b></font>、“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拒马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阁院寺</b>等为代表的8大景区218个景点风光独特。2020年2月29日,涞源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正式脱贫“摘帽”。<br>2023年,涞源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6.8亿元,增速5.6%。<b>地理位置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b> 历史沿革<br><b>据境内已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在此定居,到商周时期已形成一定规模。</b><br>春秋,属晋国。<br>战国时,先属赵,后入燕境。<br>秦,属代郡。<br> 地形地貌<br>涞源县属全山区县,境内群山起伏,沟谷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8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32座,2000米以上的山峰5座,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点为犁华尖,海拔2144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b>涞源盆地面积120平方千米</b>,地处涞源县中心,海拔808米,最高处902米,整个盆地东南低,西北高。涞源县城处于涞源盆地中心,平均海拔800—900米。 水文<br>涞源县泉域总面积1062平方千米,已查明山泉102处,多年平均径流138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量13.82万立方米。河流,境内三条主要河流,全长123.45千米,径流总量3.3849亿立方米。<b>拒马河发源于县城</b>,全长45.65千米,流经6个乡镇,多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秒,出境水量1.6亿立方米。<b>乌龙河属拒马河支流,发源于东团堡北李家庄,</b>全长43.8千米,流经3个乡镇,多年平均流量0.64立方米/秒。唐河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流长34千米,流经2个乡镇,多年平均流量5.93立方米/秒,平均入境水量1.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86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br>涞源县是河北省9个矿产资源大县之一,全县已发现矿种43种,矿产地207处,主要矿种有:铁、铜、铅锌、钼、金、银、煤、石灰石等。其中铁矿石探明储量14.5亿吨,铅锌金属量120万吨,<b>铜金属量110万吨(华北地区最大)</b>,钼金属量36万吨(全国第三位),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市场价约5000亿元,是唯一未整装开发的县份。 历史文化<br>加拿大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为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以身殉职,1939年10月在涞源县孙家庄为伤员施行手术的小庙依然保存完好。<div><br></div><div>涞源县先后投资372万元修建了王二小纪念馆、东团堡烈士陵园、白求恩战地手术纪念馆。</div> 文化遗址<br>涞源是文物大县,有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b>辽代阁院寺</b>(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199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保单位)、<b>唐代兴文塔</b>(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200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保单位)、<b>明代乌龙沟长城</b>(2001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4处,明代长城、南屯仰韶文化遗址、甲村商代遗址、黄土岭战役旧址。县级文保单位20处。涞源境内长城由东北至西南,全长122.5千米,是全国境内长城最长的县之一。 名优特产<br><b>涞源豆腐<br>炒柴鸡蛋<br>红鳟鱼<br>枣云糕<br>莜麦卷<br>炒煎饼<br>核桃<br>榛子<br>杏扁<br>山蘑<br>柴鸡蛋<br>小杂粮 <br>涞源搅粥 </b> 风景名胜<br>涞源县内以“世界地质公园”白石山、“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拒马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阁院寺等为代表的8大景区218个景点风光独特。<font color="#ed2308"><b>特别是暑期平均气温仅21.7℃,比承德避暑山庄低2.6℃,比秦皇岛北戴河低3.8℃,</b></font><b>被誉为“凉城”</b>, 是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19个重点县之一。 构造峰林<br>白石山景观齐全,集峰林、怪石、绝壁、峡谷、瀑布、 森林、云海、佛光、长城、庙观等景观于一体,地貌奇特,结构复杂,极具观赏游览价值。是中国古代"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一,被认为是神仙的居所。因为夏季出现云雾机会较多,经常有"佛光"出现。<b>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列入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中。 </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保定市,中国河北省下辖地级市</font></b></h1> 保定市,中国河北省下辖地级市 ,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8°14′29″~39°57′3″,东经113°45′32″~116°19′41″之间;东接雄安新区,东南邻沧州市,南接衡水市,<b>西南连石家庄市,西靠山西省,西北与山西省及张家口市交界,北邻北京市,东北与廊坊市毗邻</b>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为山区和平原两大类;<b>总面积2.2万平方千米</b>(不含雄安新区及定州,总面积1.93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保定市辖5个区、15个县(3个县由雄安新区托管),代管4个县级市(定州市为省直管试点),<b>常住人口909.89万。</b> 保定市是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新能源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畿旅游休闲城市。 [124]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地处京津石金三角。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此为保定设府之始。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b><font color="#ed2308">取永保安定之意。</font></b> 清代,为直隶总督驻地。 截至2019年12月,保定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清西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处,其中市区有<b>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b>等文物古迹; 有国家AAAAA级景区<b>野三坡、白石山、清西陵</b>。2024年,保定市全市含定州实现生产总值4773.3亿元。<div><br></div><div>著名景点中国<b>古动物馆、直隶总督署、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古莲花池、西大街、白石山、清西陵、淮军公所。</b></div> 历史沿革<br><b><font color="#ed2308">原始社会末期的唐虞时代</font></b>,今保定市分属于冀州和幽州。<br>殷商时期,保定市境域为北燕之地。<br>西周,姬发灭掉燕侯国。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中山国就在保定境内建都。 春秋时期,建北平城,系保定建城之始。保定西南部建立了鲜虞国,后来晋国不断东侵,保定南部逐渐被晋国和鲜虞国占领,北部则为燕国所有。战国时期,燕昭王在今古城东侧、府河北岸筑广养城,为放牧战马之城。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0年)的战国中期,齐伐燕占领桑邱(距今保定城北10千米左右),保定为齐国所辖。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约中山国伐燕,燕国北部为齐国占领,南部被中山国占领,保定为中山国所辖。<div><br>秦时,今保定市辖区南部属恒山郡,北部多属广阳郡。<br></div>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重建保州城。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保州为路治。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b>保定之名自此始,取永保安定之意。</b>辖1录事司、7州、8县。辖区与今行政区范围大体相近,历代政区变化多在此基础上调整。<div><br>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朱元璋废保定路改保定府,别名保阳郡。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迁保。正德十年(1515年),明王朝设保定巡抚署。崇祯十一年(1638年),设保定总督,同时置保定总监军。<br>清代,沿旧制,仍设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 [24]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br>民国元年(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政府沿清代直隶行省建制,留保定府,撤清苑县。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会迁天津,废布政使、按察使各署,撤保定府,恢复清苑县,设范阳道(治清苑),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民国五年(1916年)9月,置直隶督军署。民国七年(1918年),改川粤湘赣经略使署。民国九年(1920年)易直鲁豫巡阅使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废道及京兆区,保定道撤销,原辖各县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6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保定设行政督察区。</div><div><b><br></b></div><div><b>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侵占保定,为河北省日伪军政首脑机关驻地。</b>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同年9月,建保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14日,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驻保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10日,河北省政府又由保定迁往北平。</div><div><br></div><div><b>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保定市,</b>为冀中行政公署治所。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保定为省会,保定市为省辖市;同年8月9日,保定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同时成立定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br></div> 截至2023年8月,保定市辖5个区、15个县(3个县由雄安新区托管)、代管4个县级市(1个县级市为省直管试点)<b>,另设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副厅级功能区(白沟新城),</b>市政府驻竞秀区东风西路1号。 <br>注:①定州市为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县;②安新县、容城县、雄县由雄安新区管委会托管,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变,仍属保定市。<div><br><div>地形地貌<br>保定市地处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b><font color="#ed2308">地貌分为山区和平原两大类。</font>山区分为中山区、低山区及丘陵三类。平原区按成因分山前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及洼淀区三部分。</b>境内最高峰歪头山位于阜平县,海拔2286米;最低点洼淀区位于白洋淀和周边低洼易涝区,海拔7米。 [44]以黄海高程100米等高线划分,山区面积10988.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9.7%。平原(含洼地)11124.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0.3%。<br></div></div> 水文<br><b>保定市位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中上游。</b>大清河上游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水系上游为拒马河,自张坊出山口以下分为南、北拒马河。北拒马河在涿州市境内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汇入后称白沟河;南拒马河在定兴北河店有北易水、中易水汇入,白沟河、南拒马河在白沟新城汇流,以下称大清河。北支洪水经新盖房枢纽分别由白沟引河入白洋淀和新盖房分洪道入东淀。南支水系有潴龙河、唐河、孝义河、府河、漕河、萍河等,均汇入白洋淀,南支洪水经白洋淀下口的枣林庄枢纽入东淀。大清河水系流域面积4.3万平方千米,白洋淀以上流域面积3.1万平方千米。境内水系的最大特点是呈扇形分布,自成水系。<div><br>保定市境内河道总计72条,总长3329.33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拒马河,流经涞源、易县、涞水、涿州,河流长约200千米,流域面积481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7.24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北屯河、白涧沟、紫石口沟、艾河沟、西神山河、乌龙河、蓬头村沟、青年水库沟。</div><div><br>保定市主要泄洪河道有5条,即永定河、白沟河、南拒马河、新盖房分洪道和潴龙河,河道总长202千米,堤防总长372千米;一般行洪河道9条,河道总长236千米,堤防总长393千米。白洋淀周边堤防长153千米。还有众多的支流行洪排水河道分布于山区、平原。东部有三个分洪滞洪区,即小清河分洪区、兰沟洼蓄滞洪区和白洋淀蓄滞洪区,总面积1366平方千米,耕地102万亩,设计滞蓄水量26.5亿立方米。</div><div><br>自然灾害<br>保定市主要自然灾害有<b>旱涝、大风、冰雹、干热风、低温、霜冻、连阴雨等。</b>境内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发生频繁,以春旱最为严重。境内暴雨具有很强季节性。1963年8月和1996年8月,发生洪涝灾害。境内降雹日数存在山区一丘陵一平原的递减趋势。连阴雨5天以上的年平均1~2次。<br><br>矿产资源<br>保定市境内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9县,截至2015年,保定市已发现矿产77种,已探明储量的59种,开发利用33种,主要矿种有<b>煤、铁、金、铜、</b>铅、锌、钼、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陶瓷原料等金属及非金属矿产。</div><div><br>人口<br>截至2023年末,保定市常住人口909.89万人。2024年,保定市(含定州)实现生产总值4773.3亿元。</div> <br>非遗<br>保定老调<br>保定老调,是流传于河北省保定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又称“老调梆子”,最早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演唱的俗曲“河西调”,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初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的行当以生、净为主,而这两行又都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 [50]保定老调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b>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b><div><br>2008年,老调(保定老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93。</div><div><br>哈哈腔<br>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面形成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r>根据山东省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哈哈腔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中路“”东路“”西路“三路流派。</div><div><br>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72。</div><div><br>涿州皮影<br>涿州皮影,是流传于保北涿州、定兴等地的“皮影戏”。演出时使用的文场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扬琴、小三弦等,随之就有了伴奏音乐和过门。武乐还有大镲、大铙等。音乐结构属于板腔、曲牌综合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琴腔、垛板、还魂调、悲调,曲牌有“三赶七”等。行当分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br></div> <br>满城寸跷<br>满城寸跷,发源于满城区东于河村,据说由宫庭舞演变而来,已有2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九十年代初,满城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该濒临灭绝的古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并将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该县编排的寸跷舞《小羊倌》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div><br>高洛古乐<br>南高洛村位于涞水县义安镇最南端,古音乐在该村流传已有很长历史,该古乐使用的乐器极其简单,只有笙、管、笛、锣、鼓、板六种乐器,演奏方式分吹、念、打、对吹、对打等几种,该古乐演奏起来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的感觉。该古乐在每年的正月十三开坛,十七落宴。 </div><div><br>文物古迹<br>截至2019年12月,<b><font color="#ed2308">保定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清西陵)</font></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处,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7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8处,未定级文物点1996处。市区中心有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衙署直隶总督署。全市在册博物馆(纪念馆)21个。</div><div><br>市区文物古迹<br>大慈阁<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穿行楼北街57号<br>古建筑<br>2<br>古莲花池<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裕华西路246号<br>古建筑<br>3<br>保定钟楼<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裕华西路北侧<br>古建筑<br>4<br>直隶总督署<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裕华西路301号<br>古建筑<br>5<br>淮军公所<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恒祥南大街627号<br>古建筑<br>6<br>清河道署<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兴华西路3号<br>古建筑<br>7<br>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东风东路585号<br>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br>8<br>育德中学旧址<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金台驿街86号<br>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br>9<br>直隶审判厅<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法院东街236号<br>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br>10<br>光园<br>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永华南大街105号<br>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br>11<br>保定天主教堂<br>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裕华西路245号<br>古建筑<br>12<br>稻香村“糕点铺”<br>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莲池区西大街195号<br>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br><br></div> 古建筑<br>49<br>伍侯塔<br>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7-0724-3-022<br>辽<br>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br>古建筑<br>50<br>双塔庵双塔<br>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7-0728-3-026<br>金至明<br>河北省保定市易县<br>古建筑<br>51<br>皇甫寺塔<br>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7-0729-3-027<br>金至明<br>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br>古建筑<br>52<br>金山寺舍利塔<br>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7-0731-3-029<br>元<br>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br>古建筑<br>53<br>定州清真寺<br>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7-0736-3-034<br>元至清<br>河北省定州市<br>古建筑<br>54<br>下胡良桥<br>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7-0745-3-043<br>明<br>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br>古建筑<br>55<br>方顺桥<br>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7-0753-3-051<br>明至清清<br>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br>古建筑<br>56<br>定州文庙<br>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7-0760-3-058<br>清<br>河北省定州市<br>古建筑<br>57<br>八会寺刻经<br>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7-1501-4-004<br>隋<br>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br>石刻<br>58<br>卧佛寺摩崖造像<br>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7-1503-4-006<br>北宋<br>河北省保定市唐县<br>石刻<br>59<br>涞水龙严寺塔<br>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8-0202-3-005<br>辽<br>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br>古建筑<div><br>主要文物古迹<br>保定市部分文物古迹<br>直隶总督署<br>直隶总督署,位于保定市裕华西路301号。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清雍正七年(1729年)修建,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特色,为清代八大总督衙门建筑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3万平方米。整体建筑以两条更道相隔,分为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并配以左右耳房、东西厢房等。这些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布局严整。中路包括所有主体建筑在内的五进院落。西路原有建筑已不存。 </div><div><br>大慈阁<br>大慈阁,位于保定市穿行楼北街57号。原名“大悲阁”,因建在保定市内最高点,且比较高大,故在保定八景中称"市阁凌霄”。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大慈阁由元代蔡国公张柔所建。现存建筑为清代乾隆年间因雷击烧毁后重修之物。大慈阁在清顺治四年(1647年)、五年(1648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进行过修缮;1983-1990年、2005年,河北省、保定市政府对大慈阁进行两次大规模修缮。主要建筑有山门、钟楼、鼓楼、大慈阁、方丈院和阁后的关帝庙。</div><div><br>古莲花池<br>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裕华西路246号。始建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张柔重建保州城时建园,原名“雪香园”。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知府查志隆扩建,提出要以莲池池水为“水鉴”,故莲池又有“水鉴公署”之雅号。清代保定置直隶总督后,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在莲池西北部建莲池书院;乾隆十四年(1749年)起,直隶总督方观承增建亭台楼阁,形成十二景,被誉为“城市蓬莱”。</div><div><br></div><div><b>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古莲花池文物被洗劫一空。</b>莲池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水池面积为7900平方米。<b>古莲花池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古典园林,“全国十大名园”之一。 </b></div><div><br>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br>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位于保定市东风东路585号。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创建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门类最齐全的一所军事学府。它的发起创办人为直隶总督袁世凯。民国元年(1912年)10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创办。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期间,共培养了1.1万余名军事人才,后成为将军的有1700余名。</div><div><br>清河道署<br>清河道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兴华西路3号,是河北省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清代道台衙署。清河道为分巡道,始设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全称为“分巡道直隶清河道”。清河道署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民国时期为军阀王占元公馆,后改为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部。建筑形式为硬山布瓦顶,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的位置建成庑廊。西院花厅,门窗及柱间楣子均缀以花卉装饰,整个建筑益显华丽。现存六套院落、保存基本完好。</div> 定县开元寺塔<br>定县开元寺塔,又名料敌塔,因塔建于开元寺内,故通称“开元寺塔”。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落成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共十一层,高83.7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 [49]因定州为辽、宋双方接近的军事要地,宋朝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名“料敌塔”(或“瞭敌塔”)。<div><br>燕下都遗址<br>燕下都遗址,位于易县县城东南4千米处,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燕下都建于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燕下都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8千米,南北宽约4~6千米,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传为“运粮河”,把燕下都分为东、西城。燕下都遗址及其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城市建设,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和凭证。</div><div><br>清西陵<br>清西陵,位于保定易县城西15千米处永宁山下,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div><div><br>北岳庙<br>北岳庙,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庙”。位于保定市曲阳县境内,是汉代和清朝封建皇帝遥祭北岳恒山的地方。北岳庙建于北魏宣武帝年间(500~515年),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扩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北岳庙规模达到顶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曲阳北岳庙逐渐荒废。北岳庙主要建筑平面布局呈“田”字形,长达542米、宽321米,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垂直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登岳桥、神门、牌坊、朝岳门、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德宁之殿、后宅门、望岳桥。</div><div><br>满城汉墓<br>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墓),位于满城县城西南1.5千米陵山主峰上,系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之墓。刘胜墓(又称靖王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2700立方米。墓室由开凿岩石而成,其结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顶部呈拱形,室壁呈弧形,没有直壁和直角交叉的形式,这种结构确保汉墓保存完好。窦绾墓和刘胜墓大体相同,全长49.7米,最宽处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3000立方米。两墓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等器物,纺织品、银鸟篆壶和医用金针等文物10633件,其中有较高文物价值的4000余件,以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最为珍贵。</div><div><br>药王庙<br>药王庙,位于安国市南关。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历经增修扩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始成现有规模。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71平方米,为中国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分为三进院落,在一条东西中轴线上。药王正殿,是药王庙的主体建筑。正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规模宏伟壮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叠梁式硬山顶。 </div><div><br>腰山王氏庄园<br>腰山王氏庄园,位于顺平县腰山村。整座庄园建筑以灰色为主调,是清初一处官民合一建筑特点突出的古建筑群。庄园坐南朝北,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余平方米。保存完整的名为“南园”,南园内有东西排列四合院4排,每排均为三进,四合院各院前后贯通,左右相连,房屋建筑近120余间。从南到北计有南园、尚礼堂、尊义堂三部分建筑群体。庄园内部以道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建筑区,南部为场院,场院外围辅以护庄沟和院墙。被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誉为“千雕艺术馆”。</div><div><br>定州贡院<br>定州贡院,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草场胡同22号。创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直至清朝灭亡一直作为考取贡生和秀才的场所。贡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分文、武两个考场。其建筑包括影壁、大门、二门、魁阁号舍、大堂、二堂、后楼以及文昌宫、演武厅等。现仅存有文考区中轴线上的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五座建筑,是我国北方地区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贡院。</div><div><br>冉庄地道战遗址<br>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清苑区冉庄镇,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主战场上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地道全长约15千米,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要干线,另有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和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地道设计巧妙,构造复杂,设施完备,有指挥部、地下兵工厂、储粮室、休息室等,并装有照明灯和路标,使用价值很高。现存地道1000余米,重点保护区内保存着三四十年代的旧居村落风貌。</div><div><br>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br>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阜平县境内城南20千米的东侧山脚下。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包括阜平镇边区政府成立处、花山村边区政府旧址、家北村边区政府旧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包括庙台村军区司令部旧址和城南庄军区司令部旧址。</div><div><br><br>安国国际药材节<br>安国古称“祁州”,素有“千年药都”之誉,自明朝起,就有“春五秋七”年年举办药王庙会的习俗,改革开放后逐渐沿袭成为每年一届的安国国际药材节和医药保健品交流会。</div> 风景名胜<br>保定市是兼有<b>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b>的地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截至2019年12月,保定市有国家AAAAA级景区3处,<b><font color="#ed2308">即野三坡、白石山、清西陵</font></b>,国家AAAA级景区12处,即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易县狼牙山景区、满城汉墓景区、阜平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阜平天生桥景区、曲阳北岳庙景区、曲阳虎山景区、涞水鱼谷洞景区、白沟和道国际箱包城、刘伶醉烧锅遗址景区、易县易水湖景区。<div><br>主要景区<br>保定原为上谷,是古郡名,有古景——上谷八景,即保定八景:<b>市阁凌霄、奎楼应宿、横翠朝晖、莲漪夏艳、东皋春雨、西刹秋涛、鸡水环清、狼山竞秀。</b></div><div><b><br></b>保定新八景包含旧八景中的狼牙山(狼山竞秀)和古莲花池(莲漪夏艳)和新加入的六景:<b>野三坡、清西陵、直隶总督署、白石山、白洋淀、冉庄地道战。</b> </div><div><br>保定市部分代表景点<br>野三坡<br>野三坡位于保定市涞水县境内,是一处新兴旅游区,为国家5A级景区,由七个各具功能的景区构成,<b>分别是百里峡、拒马河、百草畔、佛洞塔、龙门峡、金华山以及三黄山。</b></div><div><br>白石山<br>白石山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位于保定市涞源县城南15千米,核心景区面积54平方千米,最高峰佛光顶海拔2096米。白石山景区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雄踞太行山最北端,耸立于拒马河畔群山之上,由大理岩构造峰林景区、十瀑峡花岗岩瀑布群景区、拒马源泉群景区等组成核心景,总面积100余平方千米。白石山山体高大,纵拔如屏,雄奇险幻,奇峰悄壁。暑期平均气温21.7℃,为北方凉城、避暑胜地。 </div><div><br>狼牙山<br>狼牙山坐落在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千米,因其奇峰林立,状若狼牙而得名。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狼牙山风景区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狼牙竞秀”为古易州十景之一。</div><div><br>虎山风景区<br>虎山景区地处太行山深处,主山(虎山)因其山顶的一块巨石颇似蓄势待发的猛虎而得名。景区面积达20多平方千米,是国家4A级景区。山中诸多古淘金洞奇观,淘金文化馆内展示千年淘金历史,传承古代淘金文明;万亩枣林漫山遍野,有大枣采摘、参观酿酒过程等活动项目,是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林果采摘、科考修学于一体的原生态特色旅游区。 </div><div><br>天生桥瀑布群<br>天生桥瀑布群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阜平县。总面积50平方千米,植被覆盖率95%以上,集“中国北方最大瀑布群、中国最大片麻岩天生桥、罕见的原始次生林”于一体。天生桥瀑布群一沟九瀑,呈阶梯状相连,最大的瑶台银河飞瀑落差为日2.5米。 </div><div><br>特色美食<br>保定市特色美食有<b>驴肉火烧、白运章包子、卤煮鸡、高阳锅肘子、牛肉罩饼、高碑店豆腐丝、保定面酱(保定三宝之一)、槐茂酱菜、春不老(保定三宝之一)等。 </b></div><div><br>保定美食<br>驴肉火烧<br>驴肉火烧是一种传统小吃,即把熟驴肉夹到火烧里食用。驴肉火烧起源于保定市徐水区漕河镇,在保定乃至华北地区广为流行。其主料驴肉具有高蛋白,高氨基酸,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营养特点。 </div><div><br>牛肉罩饼<br>牛肉罩饼是保定市的特色名吃之一,属于冀菜,该菜品始于清朝年间。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br>白运章包子<br>白运章包子铺是中华老字号,创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是白运章师傅以自已的名字开设的一家包子铺。1958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包子质量评比中,白运章包子与天津“狗不理”包子双双夺魁。白运章包子也是清真包子,适合的人群更广泛,口感的特点是皮薄有筋道,肉馅鲜香。</div><div><br>地理标志<br>保定市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br>五合窖<br>望都辣椒<br>刘伶醉酒<br><b>涞水麻核桃(野三坡麻核桃)</b><br>蠡县麻山药<br>清苑熏香<br>顺平桃<br>唐县大枣<br><br><br>工艺品<br>保定市境内特色工艺品有<b>保定铁球(保定三宝之一)、曲阳石雕、易水砚、白沟泥人、定瓷、定兴珐琅、</b>易县绞胎瓷、高阳纺织等。</div><div><br>保定铁球<br>保定铁球,又名健身球,是保定传统的汉族民间工艺品。保定的中老年人,喜玩铁球,一般用一只手托着两个铁球玩耍,以舒筋活络,强身健体。最初只作为一种玩赏或护身器械在民间流传。明朝出现了专门制作铁球的烘炉。铁球的流行,引起宫廷的注意,开始向民间索取贡品,身怀绝技的铁匠艺人被召进宫内,专门制作铁球,以供皇室贵族、达官显贵们赏玩。也是保定人喜爱的体育活动器材。<b><font color="#ed2308">所谓“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铁球是“保定三宝”之首。</font></b></div><div><br>定兴珐琅<br>景泰蓝又称珐琅,始于明朝景泰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定兴县小朱庄乡先后有珐琅厂几十家。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复杂,从生产到出厂要经过铜板、下料、掐丝、粘丝、焊丝、点蓝、喷绘、镀金等十几道工序,最后再烧制,包装出厂。其中点蓝就要五次,所有工序全部是手工制作。景泰蓝既有实用价值又是精美的艺术品。</div><div><br>曲阳石雕<br>曲阳石雕,是保定曲阳的传统雕刻艺术,主要采用当地白石雕刻。从满城汉墓出土的石俑到元明清三代的宫殿主要建材,再到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代表的当代建筑,都有曲阳石雕的身影。</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曲阳定瓷</font></b><br>定瓷,即定州窑陶瓷,产于保定曲阳。定瓷烧制始于唐,兴于北宋,失于元。定窑同当时的<b>汝、钧、官、哥窑一起,称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窑。</b>《归潜志》有联语:“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此外有红、黑、紫诸色。</div><div><br>白沟泥人<br>白沟泥人,产于保定地区白沟河畔白沟镇。它起源于清代,在乾隆时期最为兴盛。当时白沟河畔家家都精于捏塑,“白沟泥人”由此而盛名。俗称“泥人”,实为“彩塑”。</div><div><br>易水砚<br>易水砚,产于古易州,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与端砚、歙砚齐名,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历代为宫廷贡品。弘治《易州志》载:砚石有紫、绿、白、褐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div><div><br>易县绞胎瓷<br>绞胎陶瓷,简称绞胎,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河北易县张保军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后,自愿要求回到农村,专心致力于绞胎陶瓷技艺的研创。他不仅使传统的绞胎陶瓷得以恢复,还开创了现代绞胎陶艺新体系。</div><div><br>高阳纺织<br>高阳纺织,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20世纪上半叶,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清朝直隶总督方观承曾以乾隆皇帝观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组创出一组棉花图,上呈乾隆皇帝,得到赏识。</div><div><br>著名人物<br><b>尧帝、郭隗、蔺相如、燕丹、刘备、刘胜、卢植、赵匡胤、赵构、赵佶、赵光义</b><br>军事<br><b>荆轲、张飞、廉颇、祖逖、</b>张柔、张弘范</div><div><br>文化<br><b>高渐离、贾岛、王实甫、关汉卿</b>、颜元<b>、赵孟頫</b>、郎士元、<b>卢照邻、卢纶、</b>李好古、李师儿、崔护、<b>刘禹锡</b>、崔峒、杨继盛、<b>程颐、程颢、慧能、</b>义净。</div><div><br>科技<br><b>郦道元、祖冲之</b></div> <h5><i><u>本栏目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内容编辑部分来自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因无法联系原作者,若涉及不妥,敬请联系,即可删。</u></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