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梭罗是我喜欢的,所以与之有关的我也喜欢。喜欢梭罗的也多,他们为什么喜欢呢?我不知道,我以为只有我那样喜欢他,可是(肯定)我错了,还有人比我更喜欢:有没有人像梭罗一样跑到某个湖边去居住了一两年呢、像梭罗那样只扛着一把斧头就去了?——他们说,不一定要像他那样决绝、正事不干,逃避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之前读过韩浩月文字,并不是非常、十分喜爱,觉得他应该、不像喜欢梭罗的人——谁像呢?苇岸、韩少功、文河、毛歌等。可是,也许(特别是文字练习生)都有那个远离喧嚣、宁静自在的梦想吧。人家韩浩月应该真的喜欢,你看,他为他写了这篇近五千字的《<瓦尔登湖>三题:阅读梭罗,照见自己》。不好意思,我又把这篇长文(当然,比起《美文》上所登那些长文,这只算得了一个“短篇”;总觉得散文不要弄那长)当作了“杯酒”,又要用它来浇我心里的块垒(这人不咋地,疙疙瘩瘩却多)。读韩浩月这篇札记可能一方面读内容,一方面读技巧;一方面读文字本身如何表达,一方面学习作家如何表达,第三方面学习如何调整情绪历练人生境界——感觉比读其他文多了一重境界。慢慢读,不急,也许韩浩月写了五千字,我敷衍出五万字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对于梭罗又是如何建立起印象的呢?最初是中学时,同学周宇介绍给我的,他当时似乎有这本书,借给我翻过——只是“翻过”,但留下了印象。当时那个版本是徐迟翻译的,我很喜欢那个文笔。现在我也买了重印的“网格本”两本。其他版本也买了,甚至英文版的也有——可是前段时间散书,只留下了徐迟本和王家湘本(此时,又上网查了查,结果发现,王家湘译本不算好,可惜我把许崇信本和戴欢本散了。不过,借余生先把徐迟本啃透了,再找另外几个经典版本来研读)。当时就只留下了印象,喜欢(我自幼喜欢风景就胜于人物),想着以后慢慢细品。可是,这一“慢”就是几十年,其间也屡屡开读;不过,因为种种(不可饶恕的)原因,每每搁下——其实,直到此时,仍然未全书通读过。希望现在先借韩浩月此文,作一全面了解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文分为三个部分,“《瓦尔登湖》要这么读”、“在《瓦尔登湖》照见自己”和“要把梭罗当朋友”。就题目看来,是有一定层次的,逐层深入,由文本至为人。我亦觉得,读《瓦尔登湖》不仅只学习语言、描写和表达,还学生活——也许可以说,阅读(一次)《瓦尔登湖》就是一次修炼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学习作家教我们怎么读这本书(它算名著吗,恐怕作者当初写就它,不算名著吧——这是活着者的悲剧,比如梵高)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段两句,先摆出个厘头:《瓦尔登湖》难读——“曾看到一篇文章,说《瓦尔登湖》是最难读进去的世界经典之一”,第二句反驳:“当时的反应是:这怎么可能,这明明是本文笔优美、思想兼具深沉与灵动的佳作,读起来应该很愉快、很有收获感才对,怎么会有人认为《瓦尔登湖》难读呢?”作家开篇,也许是自己的直接(亲身)感受,也许是他动用了技巧;目的(或效果)是把读者的欲望勾起来:这《瓦尔登湖》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今天知道《瓦尔登湖》这个书名应该有很多人了。不过,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我相信就我身边——他们还算是被称作“知识分子”的中学教师,恐怕不知道这个书名的仍有许多,语文老师有,其他科目其他专业的就更不必说了。这不算悲哀的事,(事实)现实就这样,他们关心房子、车子和票子,他们关心分数和成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我算喜欢读书的,我觉得我算喜欢梭罗的,可是我都没有认真通读过《瓦尔登湖》,我想我身边的许多人一定也没通读过这本“世界名著”。当然,我相信韩浩月身边人的层次不同于我身边的人,不过,我想问,就“六根”里也人人都认真通读过《瓦尔登湖》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那篇文章里说的,“《瓦尔登湖》是最难读进去的世界经典之一”,我也和韩浩月是一样的感觉和想法:这么优美的文笔、“思想兼具深沉与灵动”的佳作,怎么会有人认为难读呢?不过,这种感觉,只就某些篇目来说,西式长句的表达,尚可静下心来慢慢细品;可是第一章“经济篇”中有些段落(甚至是几页)连篇累牍翻来覆去都在讲一个问题,确实让人觉得烦腻、啰嗦、冗长——我的读法是,每天读一段、甚至几天读一段;有时翻过好几页了,发觉他仍在讲一个问题。关于天象物候、自然景物的描写却确实是优美的,我觉得这个人还适合做个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文第二段接着讲《瓦尔登湖》如何难读,追溯历史,该书出版之初,就难读,并不畅销。不过,读下这一段,发现当时那些人,之讽刺、反对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内容——“邪恶和异端的”,因为“他对物质主义持批判态度,拒绝社会规训”,因为“他对自然生态的观念以及'隐居、独身'的追求”——有些观念想必在今天仍遭到某些人的反对。比如“隐居”,这是今天这个伟大时代所反对的,你到哪里去隐居?今天的大地上哪里还有一个像一百七十多年前那样的湖?你“隐居”的先决条件是你已准备了充足的资金:解决了吃穿、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又,关于“独身”,我觉得“独身”有独身的好,要能耐得住生理上的需求、要能耐得住心理上的寂寞;可是结婚生子亦有结婚生子的好处,尤其是现在我有了十岁的拗儿和三岁的然儿,有些乐趣与情感是独身者所不能体会到的。梭罗在个人层面提倡,我觉得可以,可是在社会层面提倡,肯定是要遭到反对的——都独身,这世界倒是落得清净。还有,我想,如果梭罗两兄弟爱上的不是同一个人,也许他不会有独身之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浩月总结当时人认为《瓦尔登湖》难读是有理由的,这“疯子的呓语”“在那个时代语境下,思想超前”,“难被读懂是很正常的”。这关系到“思想”,今天《瓦尔登湖》颇得当下人青睐一个原因恐怕也是思想(喜欢文笔的是一部分)。有些人想借《瓦尔登湖》来了偿一下隐居之意愿,说得不客气一点,想来也是意淫(包括我,怎么能像梭罗那样丢下工作和媳妇娃娃跑到深山中去呢,一两年后回来单位还要你吗?有钱人,不说生意人,单像唐家三少那样有钱的人也不会像梭罗那样去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瓦尔登湖>三题:阅读梭罗,照见自己》(韩浩月)(节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尔登湖》要这么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看到一篇文章,说《瓦尔登湖》是最难读进去的世界经典之一。当时的反应是:这怎么可能,这明明是本文笔优美、思想兼具深沉与灵动的佳作,读起来应该很愉快、很有收获感才对,怎么会有人认为《瓦尔登湖》难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瓦尔登湖》难读”的说法由来已久。该书1854年出版时并不畅销,作者亨利·戴维·梭罗还被认为写作此书的内容是“邪恶和异端的”,因为他对物质主义持批判态度,拒绝社会规训,他对自然生态的观念以及“隐居、独身”的追求,都招惹来不少批评。当时有评论家认为《瓦尔登湖》“像疯子的呓语”……在那个时代语境下,思想超前的《瓦尔登湖》,难被读懂是很正常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自公号“六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