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蟠岛野人洞游

王岳雷

<h1>  野人洞,位于三门县三门湾中的蛇蟠岛上,是历代采石工匠留下的遗迹,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h1> <h1>  2025年4月11日至13日,我们原虹口建委下属的原虹口市政与虹运公司的退休人员及亲朋好友52人在蛇蟠岛三日游。</h1> <h1>  11日下午,我们来到蛇蟠岛,入住蛇蟠岛度假酒店,它着落在在三门湾大桥附近。之后,我与李玉海两人在周边农村看看。</h1> <h1>李玉海在蛇蟠岛度假酒店</h1> <h1>王岳雷在蛇蟠岛度假酒店</h1> <h1>蛇蟠岛度假酒店旁的甬福高速公路</h1> <h1>  4月12日上午,我们来到蛇蟠岛上的野人洞,它位于我们住舍的蛇蟠岛度假酒店西南约1000米处,坐车几分钟就到了。</h1> <h1>  来到“野人洞”入口,高高的城墙被爬山虎爬满,一片绿茵,门前搭了一座红色牌楼,为祝贺2025年春节。</h1> <h1>  进入里面,一个很大的湖池,上面架着一圈木制栈道,池中红莲鱼游荡。</h1> <h1>  下着小雨,天空灰蒙蒙,使“野人洞”山壁呈现一幅深奥的山色,凸显出沉重的巍峨,原始的模样更加增添了神秘。</h1> <h1>“野人洞”入口</h1> <h1>  来到洞内,从洞顶上天窗里泛出的天光,把洞内照的一片亮堂。</h1> <h1>  铁锤敲了一千年,表示了采石场的悠久历史。</h1> <h1>  石窟介绍,北宋年间,福建匠人,泛舟浮海至此,凿崖取石,给蛇蟠岛留下了1300余个洞窟。</h1> <h1>凿崖天梯</h1> <h1>  一处洞穴中的上面为一个大天窗,洞内石壁上有赵朴初题写的“福”字,我们在此留影。</h1> <h1>王岳雷</h1> <h1>  在“福”字洞窟内往外张望,洞外瀑布直下,形似一个“水帘洞”。在洞边看,水声轰隆,哗哗流下,壮观秀丽。</h1> <h1>王岳雷</h1> <h1>李玉海</h1> <h1>周文华</h1> <h1>  接着,走过一个洞隧,又见一番天地,大家往上走,来到山上一处平台,坐落一个“祭石”石香炉,石匠在采石前,要举行“祭石”仪式,请山神保佑采石顺利、安全。</h1> <h1>“祭石”石香炉</h1> <h1>远处的三门湾大桥</h1> <h1>远处的三门湾大桥</h1> <h1>从洞顶看凿崖天梯</h1> <h1>洞内的石桌石凳</h1> <h1>山上看下面的采石后形成的湖池</h1> <h1>山上看下面的采石后形成的湖池</h1> <h1>  再沿着山边走,来到一座亭子前,名曰“拜石亭”,在采石过程中,石匠要经常拜石求平安或福禄及财富。</h1> <h1>“拜石亭”</h1> <h1>  走着走着,来到一处山壁岩洞,外写“古洞人家”,表示了这个山洞里曾经有人家生活在这里。直到2006年,最后一户人家搬出山洞,结束了千年穴居的历史。</h1> <h1>  如今山洞里摆放了一个新婚喜庆桌台,旧时的桌凳,床、厨、柜、几、农具等,一幅老底子的家具,很有些年代了,它让我们感受了以前山民的风俗环境。</h1> <h1>  来到一处山洞,一扇石头雕成的窗户,高3.13米,宽2.55米,厚0.28米,用蛇蟠石镂空雕刻,以“梅兰竹菊”铜钱和蝙蝠组成,蝠表示“福”,意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2008年3月制作完成,称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h1> <h1>称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三门石窗”</h1> <h1>“福”字石窗</h1> <h1>石凳石桌</h1> <h1>开元通宝大石钱</h1> <h1>  洞内泉水潺潺,潭水青绿,奇石映水,色彩斑斓。</h1> <h1>由黄永玉书写的“凝固之美”</h1> <h1>  洞内的“三门石窗”,是中国艺术石窗的鼻祖,历史悠久,造型多样,雕琢精美,图案丰富,寓意深远,可谓“一窗一世界”。它是三门人高超的石雕技艺,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浙江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1> <h1>  望着洞内一扇扇石窗,让人带到古时的石屋石墙,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h1> <h1>岩壁上“朴质”二字</h1> <h1>岩壁上“墅庐”二字</h1> <h1>  游览了野人洞,大小洞穴连成串,洞中有水,水中藏洞,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这些洞穴让人感受古代采石工匠的精致奇艺和艰辛开凿,也看到了山野岛民的生活痕迹,感受他们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