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岩山风景区,位于<b>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苍岩山镇</b> ,距石家庄市70千米,北起千佛崖,南至玉笔垴,西起老爷庙山,东至玉皇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18″~114°12′22″,北纬37°41′36″~37°50′45″,西南与南部分别与山西省昔阳县及河北省赞皇县接壤,东部与河北省元氏县相接 ,<b>总面积63平方千米。 </b> 苍岩山风景区境内山峰为太行山支脉 ,包括苍岩和锦山两大片区,最高点玉笔垴海拔1273.37米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短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干燥。<b><font color="#ed2308">《西游记》《卧虎藏龙》《功夫之王》</font></b>《木乃伊3》等影视剧曾从这里取景。 历史沿革<br><b>苍岩山风景区因河谷两侧水土条件优越,故开发历史较早。</b>胡家滩村东黄土台地上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片说明,<b>早在五、六千年古人已在这里生息。</b><div><br></div><div>风景区所在区域有许多村镇历史悠久,景庄在周幽王年间便有居民村落,测鱼唐代建村,苍岩山镇(原胡家滩乡)在唐开成年间(836~840年)立庄。</div> <div>抗日战争时期,苍岩山一带是革命根据地,杨庄和胡家滩先后为路(石太铁路)南抗日政府所在地。 <br>1979年,苍岩山风景区成立并对外开放。</div> <br>20世纪80年代,新修建了南阳公主庙、公主坟、凌霄殿、卧佛寺、菩萨顶等宗教建筑。 1993年,由井陉县城建局投资建成卧佛寺。<br><br>2004年,在苍岩山景区最高峰修建一座占地1600平方米的菩萨顶。 地理环境<br>苍岩山风景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井陉县东南部苍岩山镇与测镇内部 ,距石家庄市70千米 ,北起千佛崖,南至玉笔垴,西起老爷庙山,东至玉皇崖 [11],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18″~114°12′22″,北纬37°41′36″~37°50′45″,西南与南部分别与山西省昔阳县及河北省赞皇县接壤,东部与河北省元氏县相接 [16],总面积6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br>苍岩山风景区境内山峰为太行山支脉 ,最高点玉笔垴海拔1273.37米 ,整体地貌有别于泰山、黄山、华山等山岳型风景区,其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形成大面积的高地平垣,使风景区在地貌特征上,即有陡峭算立的山体屏障,又有险峻之上的开阔舒缓,在海拔900米以上,拥有规模达到1.6平方千米的近乎平地。 气候<br>苍岩山风景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短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干燥。因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区域性变化和垂直差异均较显著。年平均气温13.1°C。区内气温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均温-0.6℃,夏季均温25.3℃,春温高于秋温,但变幅不大。气温最低的1月均温为-2.1℃,气温最高的7月均温26.3℃。区内极端最高、最低气温高低差突出,极端最高气温42.6℃,极端最低气温-15.5℃,相差58.1℃。夏季山地气温比临近平原地区低2~3℃。 苍岩山风景区年均降雨量506.2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平均降水325.4毫米,占年均降水量的64.3%。最大积雪厚度4厘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3%;冬春较干燥,相对湿度低于50%,8月较湿热,相对湿度80%左右。 土壤水文<br>苍岩山风景区<b>地带性土壤为褐土</b>,广布于中低山。其南部玉笔瑙山地海拔1000~1200米以上,林下发育了<b>棕壤</b>:甘陶河谷地有<b>草甸土</b>;在气候、植被和成土母质等因素的影响下,土壤的垂直分布和区域分布都比较明显。地上水缺乏,地下水位深,干旱缺水。 生物多样性<br>苍岩山风景区各类植物达330余种,动物180多种 [16],有中国稀有濒危植物青檀,景区内有一片平均树高9.5米、平均胸径65厘米,平均树龄约400多年的青檀古树群。 <br>景区布局<br>苍岩山风景区总面积为63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苍岩和锦山两大片区。 山上所有建筑依山就势,小巧玲珑,或建于断岩,或跨于险壁。 重要景点<br>锦山碧湖<br>锦山碧湖绵延20千米,总面积66平方千米,库容1亿立方米,投资41.7亿元的全国重点水利工程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是其标志性建筑工程。 锦山奇峰<br>苍岩山风景区内有大峰18座,小峰36座,大小洞穴16个,其中井陉第一峰御笔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登临其上,气象万千的太行雄峰尽收眼底。 福庆寺<br>福庆寺建于隋代初期,原名“兴善寺”,宋初称山院,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被真宗赐“福庆”寺额,寺院依自然山势因境而成,借狭窄山口建山门,沿沟谷曲径和绝𪩘栈道,因山就势,充分利用藏露、隔断、障敞等园林艺术手法,营造了“禅房花术深”的意境。 [6]寺内现存古建筑30余处,多位于沟谷崖畔,按其空间格局分布,形成下、中、上三个层次,这些古建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布局紧凑、错落相依 [10],其中桥楼殿是中国三大悬空寺之一。 [4]2006年,福庆寺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活动<br>苍岩山庙会<br>苍岩山庙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举办,三月庙会尤为盛大。庙会源于对苍山圣母的崇拜。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在苍岩山出家后,利用在宫中掌握的医术治病救人,施财济贫,礼佛育人,涅槃后被尊为苍岩圣母。 苍岩山庙会的起源,就源于对“苍山圣母”三皇姑的崇拜与祭祀。相传,三皇姑诞生于三月,涅盘于十月。民间传统习俗,三月时为皇姑送单衣,十月时为皇姑送棉衣,意为换季,遂成庙会。一是对皇姑进行祭祀,二是求皇姑保佑平安,降福人间。此庙会规模宏大,朝拜者众多。 庙会期间,广大善男信女集聚于苍岩山。除五台山庙会外,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庙会,朝圣香客日达3万余人次。 相关文化<br>苍岩山风景区名称来自苍岩山,因景色“苍岩叠翠”故名苍岩山。 神话传说<br>传说,苍岩山有四灵。<b>一曰神灵。</b>南阳公主可神光显灵,普度众生,而且有求必应,“求福能长寿,求禄能高官,求商发大财,求学能考中,求祥能免灾”。<b>二曰水灵。</b>苍岩山桥楼殿旁及龙岩寺各有一池清水,古称圣水,相传喝了这里的水,可强身健体,治愈顽疾。<b>三曰地灵。</b>游人香客,一进山门,便感精神倍增。常有古稀老人前来朝山或观光,一到山中,便不需搀扶,一气儿可攀登到桥楼殿。<b>四曰天灵。</b>传说南阳公主得道后,常惩恶扬善。对恶毒之人,邪秽之徒,皇姑在天之灵,常将其摔到山崖之下,俗称摔顶。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横口村陶瓷水镇</font></b></h1> 陶瓷水镇,据史料记载,<b>南横口村始建于西汉</b>,自隋朝起,陶瓷制造业不断兴盛,<b>使得这里成为河北省四大窑“井陉窑”的主要产地。</b><br> 著名景点马家大院、馒头窑、陶瓷博物馆、特色民宿。 <b>陶瓷水镇南横口建于西汉,起初村名为马家寨</b>,后因从各地请来陶瓷制胚师傅并落户于村内,增加了吕、谢、贾、段、李等几姓,故村民为南寨。<b>解放后更名为南横口。</b> 经过这两年不懈努力,南横口复原古村古瓷窑古作坊,建成叠水坝、砌护墙等水景景观。 2016年,还充分挖掘陶瓷传统制作工艺,由陶瓷老匠人做师傅,完善烧制设备,兴建陶瓷体验吧,让人们在欣赏古村落的同时,还能亲身体验传统陶瓷的制作过程,充分享受陶瓷古文化的怀旧之情和亲手制作的获得感、成就感。 太行八陉第五陉—陶瓷水镇,绵甘河畔,面山背水,陶瓷作墙,水泥勾缝,大石铺路。 陶瓷水镇位于井陉南横口村,又叫南横口陶瓷水镇。南横口村是历史古村,它是井陉窑的主要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井陉县,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font></b></h1> 井陉县,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b>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b>,<b>太行山东麓</b>,介于北纬37°42′~38°13′,东经113°48′~114°18′之间,<b>总面积1381平方千米</b>。 根据井陉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b>井陉县常住人口25.09万人</b>。 截至2021年10月,井陉县下辖10个镇、7个乡。 井陉以“四方高,中央下”地形而得名。秦时,置井陉县,属恒山郡。1990年,井陉县析井陉矿区,隶石家庄市。<div><br><div>井陉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悬殊,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县境内有石太铁路,4条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7条。 </div><div><br>2021年,井陉县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著名景点<b>苍岩山、仙台山、挂云山、秦皇古驿道。</b><br></div></div> 历史沿革<br><b><font color="#ed2308">旧石器时代,冶河下游的东元村就已有古人类生息。</font></b><br>新石器时代,井陉境内测鱼、胡家滩、天长镇一带,已有人类原始居民聚居。<br><b>相传,陶唐时,井陉为冀地。虞舜分冀为幽、并,井陉为并州地。</b><br>三代时,井陉为冀州地。<br><b>春秋时,属鲜虞国。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晋灭鲜虞,井陉属晋。</b><br>战国时,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鲜虞复国,为“中山国”,井陉属之。赧王二十年(前295年),赵、齐、燕灭中山,井陉属赵国番吾之西塞。<br><b>秦时,置井陉县,属恒山郡。</b> 西汉时,改恒山为常山,井陉属冀州常山郡。汉元鼎四年(前113年),井陉析设绵蔓县,与井陉同属真定国。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废真定国,并绵蔓县入井陉县,属冀州常山国。<br>三国时,常山国复为郡,井陉属魏冀州常山郡。<br>晋时,井陉仍为冀州常山郡。<br>北魏时,井陉属定州常山郡。北齐时,并石邑(今获鹿)入井陉,归属依旧。<br>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旋即复为恒山郡。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石邑县,井陉、石邑同属恒山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县置井州及苇泽县。隋大业元年(605年),废井州,并苇泽、蒲吾二县入井陉。隋大业八年(612年),井陉属恒山郡。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置井陉郡,另析苇泽县。<br>唐武德元年(618年),重立井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岳州之房山、蒲吾二县,恒州之鹿泉县属井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恒州之灵寿县属井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蒲吾、苇泽二县入井陉。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井州废,井陉及井州之房山、蒲吾、鹿泉三县皆属恒州。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改恒州为镇州,井陉属河北道镇州。<br>五代时,井陉仍属河北道镇州。<br>北宋时,改镇州为真定府,井陉属之。宋熙宁六年(1073年),井陉并入获鹿、平山两县。宋熙宁八年(1075年),复置井陉县,属真定府。<br> 地理环境<br>井陉县地处河北省西部,<b>太行山东麓</b>,东部和东南部与鹿泉市、元氏县、<b>赞皇县</b>相连,西部、西南部与山西省盂县、平定县、<b>昔阳县接壤</b>,北部与平山县为邻,介于北纬37°42′~38°13′,东经113°48′~114°18′之间。 县界总长380千米,总面积1381平方千米。 井陉县境内地质随地壳运动发生演变。<div>在上元古宙以前,主要经历了<b><font color="#ed2308">距今约24~26亿年的阜平运动</font></b>、距今约20亿年的<b><font color="#ff8a00">五台运动和距今约17亿年的吕梁运动</font></b>,使全境古老地质普遍遭受褶皱变质,并有<b>花岗岩侵入和玄武喷发。</b>陉地质进入<b><font color="#ed2308">显生宙古生代后,基底岩层得以形成</font></b>。之后,在<b>显生宙中生代三叠纪,经过燕山运行</b>和<b>显生宙新生代第三纪</b>经过<b>喜马拉雅山运动</b>,<b>井陉盆地</b>得以形成。</div><div><br>地层<br><b>井陉县境内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岩性及分布比较清晰</b>,由老至新排列有序:太古宙地层、下元古宙地层、上元古宙震旦系地层、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系地层、显生宙古生代奥陶系地层、显生宙生代石炭纪地层、古生代二叠纪地层、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地层。</div><div><br></div><div>元古宙震旦纪地层分布于县域西部、南部低山区;显生宙寒武纪分布于东南部、西部;显生宙奥陶纪主要分布于县域中部及沿河两岸;显生宙石炭纪主要分布于天长镇及矿区范围。 </div><div><br>地质构造<br>井陉盆地为一向斜盆地,<b>其基地构造以褶皱为主,盖层构造以断裂为主。 </b></div><div><br>地形地貌<br>井陉县地表基本形态为盆地,四面环山,中间陷落,地势自南向北,自西向东倾斜,最高峰县境南端玉笔垴海拔1273米,最低处县境北端洛阳滩海拔150米,高差1123米,<b>地貌主要由不同山地地貌与河谷地貌组成。</b></div><div><br>县境内山地地貌有<b>中山、低山、丘陵。</b>中山海拔高程多在1000米上下,有28座山峰超出1000米,其间大部海拔600至800米,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南部和西部,许多地方中山与低山丘陵相间分布,<b><font color="#ed2308">其岩性以石灰岩中山和石英砂岩中山为主</font></b>。</div><div><br></div><div>低山地貌分布较广,海拔高程在500~100米之间,其岩性多样,<b>主要呈现石灰岩低山地貌、花岗岩低山地貌与变质岩低山地貌等</b>。</div><div><br></div><div>丘陵地貌较为发育,各地可见。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50~200米。按其岩性划分,<b>有石灰岩丘陵、砂页岩丘陵、喷出岩丘陵、花岗岩丘陵、变质岩丘陵和黄土丘陵等</b>。</div><div><br></div><div>县境内河谷地貌有峡谷、宽谷。峡谷分布在各条河流的峡窄河段,峡宽30~100米。宽谷位于各河段开阔处,谷宽200~500米,有的谷段宽度超过1000~2000米。</div><div><br>气候<br>井陉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br>异常天气:有<b>高温、干旱、冰雹、大风、雷暴</b>。</div><div><br>水文<br>河流<br><b>井陉县境内河流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滹沱河支流</b>,为滹沱河大支流—冶河水系流经区,全境河网形同树冠状,有大、小河流17条,其中主要河流有6条,以冶河为主河道,接纳遍布境内大小不等的众多支沟径流,汇集于东北部排泄出境,注入平山县滹沱河,注入黄壁庄水库,总流域面积达6420平方千米,全长187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19亿立方米,为常年河流。</div><div><br></div><div><b>其主支绵河、甘陶河常年有水</b>,为过境河流;其余金良河、小作河为自产水河流,均系时令河,有雨行洪,无雨干枯,其中金良河发源于县境内吴家窑乡金柱岭,在微水村北汇入冶河,全长23.3千米,流域面积104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宽度4.4千米。各条支流所属众多支沟,多为行洪沟河,皆无稳定径流。 </div><div><br>地下水<br>井陉县境内地下水按含水岩层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变质岩类裂隙水三种类型。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系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卵石层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河漫滩及沿河岸边,在大的沟谷亦有零星分布;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分布范围比较大,除少数边缘地带外,东、南、西、北、中均有不同分布,从上至下依次排列4层含水岩层;变质岩类裂隙水,分布县境边缘,出露岩层主要在县城东南部与北部边界区,此含水岩层主要分为上下两层。</div><div><br>土壤<br>井陉县土壤分为3个土类、8个亚类、40个土属、94个土种。 [12]3个土类为:棕壤、褐土、草甸土,总面积为2006196亩。</div><div> <br>棕壤<br>棕壤分布于县南部海拔1000~1200米以上的中山区,以玉笔垴、桃花垴两山脊为南界,成东西向带状分布,带幅较窄,总</div> 面积1662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08%,是天然次生林的立地土壤。 <div><br>棕壤类土在县境内只有1个亚类,即棕壤亚类,分2个土属,2个土种。</div><div><br>褐土<br>褐土广泛分布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上至中山区的阳坡面,下至盆地中的岗坡台地及高阶地,总面积1981244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98.76%,分5个亚类,33个土属,75个土种。</div><div><br>草甸土<br>草甸土分布于绵河、甘陶河、冶河两侧的低阶地及河滩上,面积23290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1.16%,是重要的耕种土壤之一,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分为2个亚类,5个土属,17个土种。</div><div><br>植被<br>井陉县属暖温带阏叶林地带,境内植被主要有森林植被、灌木植被和草本植被三大类型。主要木本植物40科107种,乔木树种主要有橡栎、松、柏、杨、柳、榆、槐、桐、核桃、柿子、黄连子、苹果、梨等。灌木主要有胡枝子、山荆条、皂角等。草本主要有白草、羊胡子草等。</div><div><br>自然灾害<br><b>井陉县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水灾、旱灾、雹灾。</b><br>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地质和渐变性灾害。其中,突发性地质有<b>不稳定斜坡、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b>;不稳定渐变性灾害的主要诱发原因为大暴雨或连续降雨。</div><div><br>水灾:受降水年际不均影响,境内水灾多突发性发生。受降水季节不均影响,水灾主要集中于夏季,以七八月份发生率最高。受境内地形影响,极易山洪暴发,骤然成灾,瞬间冲毁农田、道路和房屋。</div><div><br>旱灾:旱灾机率高于水灾,经常表现为持续干旱成灾。受季节降水不均影响,干旱重灾期多集中于冬春两季。持续干旱常常造成境内许多村庄饮水困难和农作物减产。</div><div><br>雹灾:井陉属风雹多发区。雹灾发生的季节性与时辰十分明显,主要集中于晚春至早秋的5~9月份。降雹时辰多发生在下午1~4时或6~8时,偶有夜间降雹。雹灾有时伴随大风,有时伴随洪水,有时早雹并灾。降雹具有“雹砸一条线”的特征,金良河沿线、石太千米沿线、南部苍岩山、胡家滩一带、北部南陉一带、东北部威州一带多雹。</div><div><br>矿产资源<br>井陉县共探明的可开采利用矿种70种,可开采利用32种,其中<b>“四石”(石灰石、白云石、硅石、芯安岩大理石)</b>、一土<b>(陶瓷黏土)、一水(矿泉水)储量大</b>,石灰石储量130亿吨,氧化钙含量55.19%,钙镁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4。 </div> 宗教信仰<br><b>井陉县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b>。<br> 历史文化<br>地名渊源<br>井陉以地形而得名。【唐】《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宋】《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 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述征记》载:“太行首起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北至幽州(今河北北部),凡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井陉又被称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太汾、冥厄、荆阮、方城、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div>文物古迹<br></div><div><br><b>井陉窑遗址:</b>井陉窑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秀林镇、南陉乡、孙庄乡,井陉矿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窑址10处,其中天长镇河东坡、城关2处窑址时代跨度大。该窑创烧于隋代,唐、五代、金代是其烧造的高峰期,明清时期衰落。烧造的陶瓷品种有白釉瓷器、褐釉瓷器、黑釉瓷器、青花瓷器和三彩器等,以白釉瓷器为主。器类多达20余种,以碗、盘最多。装饰技法多样,有点彩、划花、刻花、印花等,其中金代印花娴熟、精细,颇具典型性。</div><div><br><b>井陉古驿道:</b>井陉古驿道横贯井陉县中部,素有燕晋通衢之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驿道东由鹿泉市西行5000米入本县后分为南道和北道,南道经头泉、下安、上安、东天门、微水、长岗、横口、北张村、郝西河、东窑岭、河东经南关、朱家疃、板桥、长生口、小龙窝、核桃园至山西平定县,出固关长约百里;北道经平望、威州、青石岭、赵村铺、天户、横涧、凤凰岭、石桥头到南关与南道合并。古驿道经32个村庄,路面分为土路和石路两类。保存较好的古驿道有近2000米,多为明清时修筑。</div><div><br>福庆寺:福庆寺位于井陉县苍岩山镇胡家滩——苍岩山风景名胜区内,始建于隋代,现存为明代风格,占地面积246万平方米。1956年,定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重修。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18]福庆寺是一处历史久远,布局独特,环境幽雅的古建筑群,分上中下三层布局。主体建筑为山门牌楼、书院、万仙堂、灵官庙、大小桥楼殿、天桥、圆觉殿、梳妆楼、藏经楼、公主殿、大乘妙法莲花经宝塔等。其代表建筑桥楼殿是在高数十丈的峭壁之间建的一座长15米,宽9米的单孔孤券形石桥,又在桥上建重檐歇山琉璃瓦顶楼阁式殿宇,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出廊,殿内塑有释迦、药师、毗卢和十八罗汉泥像。南北两壁为晚清壁画。公主殿保存较好的壁画2幅。寺内有宋代后期碑刻160余通,元经幢1座。</div><div><br>井陉旧城城墙:井陉旧城城墙坐落于井陉县天长镇,城墙就地取材,用河卵石砌筑而成,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旧城城墙紧挨绵河北岸而建,古城地势南低北高,若从高处俯瞰,整个古城形如簸箕倚立在太行山的山麓,因此当地人又把旧城俗名“簸箕城”。由于地势和防御战略的原因,井陉旧城墙将城北的北岭作为天然屏障,因此北面只有夯土城墙,不设城门。城墙在东、西、南三侧各有一座石砌城门和一座瓮城,整个古城墙总长1758.3米。</div><div><br>天长古城:天长古城位于井陉县城西南5千米处,据志书所载是宋代至建国初井陉县治城所在。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长古城至迟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在城西北10千米处大台山仙人洞发现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在城东北3千米处石桥头台地发现龙山及先商文化遗址;在其西北部城北岭、许水滋北部丘陵发现了商代遗址;在其东南于家附近发现了带孔石镰及战国遗址。 </div><div><br>龙窝寺石窟:为石家庄市境内现存十余处石窟之一,1993年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惟余崖壁上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分布于寺之西与东北山崖上,分为石雕佛像与石刻题记两部分。佛像部分位于石崖石壁中部、高出今路面数米。佛像均雕于崖上长方形弧顶石龛中,大小共47尊。</div> 非物质文化遗产<br><b>井陉拉花,</b>起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传统井陉拉花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div><br></div><div>拉花道具繁多,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太平板象征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等等。传统井陉拉花主要表现内容有“六合同春”“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表演人数多少不等。 </div><div><br><b>赵庄岭皇纲</b><br>赵庄岭皇纲随赵庄岭庙会的产生而产生,是在街头、广场表演的大型民间节目,始于明嘉靖年间,距今约500余年之久。相传明正德十年(1515年)武宗病危,急召南巡堂弟朱厚璁还朝继位,正月二十四日夜,朱途径赵庄岭村(井陉县西北部,距县城2千米处)遇贼兵截杀,朱躲至火神庙神案之下,方免遭死难。</div><div><br></div><div>后,朱厚璁登基,年号嘉靖。嘉靖帝深感火神救命之恩,降旨封火神为火帝正君,拨皇银重建火神庙,赐皇家全幅銮驾执事以壮神威,钦定于每年正月二十五日为祀典之期,自此赵庄岭火神庙会诞生。每逢庙会帝皆拨皇银遣大臣送皇纲至赵庄岭资助,庙会的皇纲表演即是由此演变而成,现称赵庄岭皇纲。 </div><div><br>罗庄打铁火<br>罗庄打铁火始创于300多年前,传统操作技艺比较繁琐复杂,<b>大致分为“炼铁水”和“打铁火”两个步骤。</b>第一步是选择地形,砌造炼铁炉,把生铁熔化成铁水;第二步便是把盛满铁水的矸子罐夹运出来,一人用挖有小坑的湿柳木棍(俗称操火棍)舀起铁水,另一人用打火棒猛击其棍,铁水受震冲撒到用树枝编制的碰火架上,瞬间喷金溅玉火花飞扬,灿烂多姿美不胜收。</div><div><br></div><div>现在开始使用高炉、鼓风机熔化铁水,大幅度缩短了“炼铁水”过程。但“打铁火”程序丝毫没变,“棍舀棒打”技艺至今沿用。罗庄打铁火源于民间作坊,兴于乡村庙会。久而久之,打铁火演变成罗庄花火会必不可少的烟火艺术。这种独特的烟火艺术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div><div><br>核桃园扇令官<br>每逢元宵佳节,井陉县核桃园就会举行核桃园扇令官活动。活动内容为首先有一人扮作令官,随便给他制作一顶帽子或者找一个破草帽什么的均可戴在头上,帽顶插上雉鸡毛或鸡毛用油彩或锅底灰涂抹个花脸,然后再反穿上一件皮袄。让令官骑上毛驴,前面有一人专管牵驴,还有一人扛着一把扫帚跟在毛驴之后,牵驴的和扛扫帚的这两个人也装需束打扮,在扇令官的队伍中,由一位在会中资深年长者端着香纸盘在队前领路,会鼓队六七个人紧随其后,最后就是“扇令官”的这三个人。全村各会均是如此,排成一个长队,穿街过巷,甚是热闹。每到一庙,令官都要跪在圣像前磕头赎罪,扛扫帚的在令官背上打上几下,然后怒喊道:“一叩首,二叩首,起来跟上老子走”。这样直到转完村内各庙为止。这种活动,在核桃园村一直延续至今,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div><div><br>南张井干礤石墙技艺<br>井陉县的建筑不仅多是用一块块石头垒砌,而且石头与石头之间并没有用泥或灰砌筑,这种建筑技艺被称为<b>“干礤”</b>,最早是在南张井村一带开始使用。采用这一技艺建筑的房屋,由于墙厚、中虚,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坚固耐用。2009年,“南张井干礤石墙技艺”被列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div><div><br>窦王醋酿造技艺<br>窦王醋酿造技艺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清代顺治年间,因其产地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窦王墓村而得名。窦王醋酿造以柿子、红薯干、玉米、高粱等为主要原料,酿制流程全部为手工制作,包括醋酸发酵、熏醋、淋醋等10余道工序,成品醋色泽棕红透亮,味道酸甜醇香。</div><div><br>背水之战<br>前206年秦国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了楚汉战争。在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战争中,汉将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韬略,<b>其战例”背水之战“发生在井陉。</b>背水之战中,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唐代诗人王涯在《从军行》里描述到:“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div><div><br>民俗文化<br>饮食文化<br>井陉人做饭有其独特之处,早晚两餐往往以<b>“水磨面”“疙瘩面”、玉菱面捏饼子,</b>在咸饭锅里煮熟,称“疙瘩饼”,就咸饭食用。</div><div><br></div><div><b>中午蒸饼子、熬米汤,也有吃“锅贴饼子”的</b>,旧时,县内小麦产量极低,除待客、过节或闹病食用面粉外,一般只在麦收后吃“三大顿”或“四大顿”,常年食用粗粮粗菜。当地的特色美食有<b>云头儿,缸炉烧饼</b>等。</div><div><br>婚庆习俗<br><b>井陉男女完婚,一般有议婚、定婚、传书、迎亲四个步骤</b>。第一步“议婚”,议婚注重“门当户对”,和“以命相择”,根据两姓经济状况和属相,由媒灼提亲,父母同意,即可定婚。第二步定婚,旧时称“换帖”,议婚双方同意后,男女两家各具庚帖互换,将年庚、姓名、三代、籍贯一一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执帖定婚方式渐渐消失,一般由男女双方谈话同意,互赠信物,规定日期。第三步传书,又称“递期送花”,此仪式一股于定婚后,未娶前数月举行。男方按女方家族亲友数量,蒸大馍馍(每个四、五两),“送花馍馍”,女方设宴款待,并以刺绣品、枕头等物回赠男方。新中国成立后,下书,送花等仪式已不复存在,但男方送馍馍,女方赠绣品之风尚存。第四步迎亲,俗称“娶媳妇”。旧时筹备婚礼,项目纷繁,修院落,油门窗,粉刷墙壁,整理洞房。临期二、三日,迎亲眷、借家具、邀陪客、觅吹手,家中遍贴对联。女家遣女之日,亦设宴或以面条款待亲友。次日,率亲威到男家认亲,接新夫妇,谓“回妆”。</div><div><br>曲艺艺术<br>晋剧是山西省地方戏的代表性剧种,发祥于山西省中部,新中国成立之前名为“山西中路梆子”,俗称山西梆子,主要通过与山西接壤的核桃园、南峪、凉沟桥、障城沟、测鱼五条通道传入井陉。20世纪初,井陉几乎“村村有戏楼,人人唱晋剧”,全县各村都有了晋剧戏班,仅台头一个村就有三个晋剧戏班,当地还有俗语“井陉人儿路上走,山西梆子不离口。”除此之外,晋剧在井陉1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井陉人的方言发音和韵调,与传统的晋剧相比,井陉晋剧具有以下特征:唱腔上,既有山西梆子的柔润委婉,又吸收了河北梆子高亢激昂的刚劲;念白上,以晋剧道白为基础,咬字清楚,有井陉口音的味道,形成了井陉晋剧念白字清、音刚、韵调柔的特征;剧目上,不同于山西晋剧以唱为主、以武打为辅,而是文武兼备,秋色平分。这些特征的井陉晋剧,成为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曲种的独特戏曲品种,是晋冀两省人民非常喜欢和不可缺少的文化食粮,被专家誉为“太行山上一枝花”,被群众称赞是“河北味的山西梆”。</div> 风景名胜<br>仙台山景区<br>仙台山风景区位于井陉县西北部的交界处,于山西、平定、盂县、井陉三县垴下。东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80多千米,距井陉县城微水40千米。仙台山风景区是一处以山峰、溶洞、森林、山泉、峡谷为主,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总面积60多平方千米,是省级森林公园。主峰海拔1120米,是井陉县西北部最高的一座山峰。区内山体多呈东西走向,地势西南高,向东北逐次降低。仙台山风景区由小寺、凉沟、朱砂洞、松树岭4个小景区的100个景点组成。年平均气温20度左右,金秋时节,黄栌树叶红遍山野。<div><br>于家石头村<br>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面积10平方千米,400多户,1600多口人,是于家乡政府所在地。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石头村95%以上的村民是于姓,相传是民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先祖于有道迁来时,这里还是一片旷野,"与木石居与鹿豕游"。村中大多数男子都是能工巧匠,他们祖祖辈辈靠自己的双手将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石屋、铺成街道,直至建成庞大的石头村落。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现尚存数十块)。</div><div><br>特产美食<br><b>井陉县有“井陉苹果”“井陉蓝莓”“井陉花椒”“井陉黑豆”</b>等8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div><div><br>井陉县的特色美食有云头儿,核桃园拖刀面,缸炉烧饼等。 </div><div><br>井陉窑<br>井陉窑,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特产,获批工业品类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br>井陉窑是河北四大古窑之一(另三为邢窑、定窑、磁州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邢窑、巩县窑一并成为迄今所知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烧制白瓷窑口的三鼎足之一。 </div><div><br>井陉花椒<br>井陉花椒,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br>井陉县是石家庄市唯一的纯山区县,有着适宜花椒生长的良好地理条件。当地群众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花椒的传统。全县花椒种植面积1万余亩,年产量500余吨,产值3000余万元。 [19] </div><div><br>云头儿<br>云头儿是井陉县的传统地方风味食品,是细粮精做的代表。制作方法为和两块面,一块普通白面,一块加红糖或甜面酱和成红色,两块分别擀成薄饼,叠在一起卷起来,再切片,断面红白相间。这样如层层花纹一样的食物够好看的了吧,还不行,还要用两手各拿一双筷子,在入锅炸之前,逐个将椭圆形面片夹出几个凹来,夹完之后,变得和画上的云朵一样一样的。 </div><div><br>核桃园拖刀面<br>井陉县“核桃园拖刀面”历史悠久,是井陉名吃,因其制作使用的刀具独特,工艺讲究。拖刀面的制作工序由配料、和面、擀面、切面四个步骤组成。配料注重水温合适,按比例加入水和食用碱、盐;和面要达到“一拌、二饧、三揉面”,即和面要先将面粉拌成团,放饧半小时左右,再开始揉面,要把面团揉到光滑无疵为止;擀面要用大擀杖向四周用力,成长方形状,面片擀成合适厚度时,再一层一层折叠起来;切面要使用独特的刀具,长约60厘米,重10斤左右,由刀槽和刀片组成,刀槽的一端是刀把,另一头弯曲,底端是一个圆形平托,俗称“拖刀”。切面时手握刀把,来回拖动,圆形平托始终不离案板,起到平衡的作用,切出来的面粗细均匀,长短一致,四面见棱,硬中带柔、柔中有筋。</div> <h5><i><u>本栏目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内容编辑部分来自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因无法联系原作者,若涉及不妥,敬请联系,即可删。</u></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