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我们学习了《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练习册中的一个问题是:你觉得这个妈妈是一位好妈妈吗?答案当然是两面性的。其中在说到不好的这一面时,有同学说到这位妈妈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我就顺水推舟地问了一下福娃:你们的父母关注你们的内心感受吗?其中有7个孩子表示他们的父母是有关注到自己的内心感受的。而我们班有47个孩子,暂且我们认为孩子的举手未必是最真实的情况,但从中也可以知道,我们班大部分家长平时是没有关注孩子内心感受的。请注意,我说的是“没有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而不是“没有关心孩子”。这两者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就以上这个问题,我们展开讨论一下。</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关心孩子?关心孩子是不是每天给孩子提供吃饱穿暖就够了?显然不是的。</p><p class="ql-block"> 首先,父母能否关注到孩子内心的状态,这是体现父母情商的一个指标。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误解,觉得孩子小,做错事了就随口骂几句,认为这不算是什么事的。有些敢于反抗的孩子则会表达内心感受,但有些比较内向的孩子由于不敢反抗就会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会表达内心感受的孩子长大了性格就会阳光点;不敢反抗的那批孩子因长期压抑,内心就是积聚了很多负能量。负能量的积压就是身体各种病症的源头。很多家长就会提出疑问了,难道孩子做错事就不能骂了吗?也不是,教育孩子还是需要立规矩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家长如何说、在什么时候说、在什么场合说,这些技巧都是需要家长在日常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揣摩出体悟的。长期觉察体悟,便能滋养出家长的情商。</p><p class="ql-block"> 其次,有些父母在脑海里压根就没有“孩子的感受”这个概念。什么感受不感受,能给你吃饱穿暖就不错了。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是以自己成长的经验强硬代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认为我小的时候,父母是这样教育我的,现在我只需凭着感觉把“我”的认知塞进孩子心里。现代家长最错误的育儿做法就是——用过去的经验养育当今的孩子来应对未来的世界。时代不同,人的需求也不同。马斯洛原理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过去我们这一代人还停留在生理与安全需求阶段,现在的孩子已上升到归属与尊重的需求阶段。相应地,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就要有相对应的满足孩子需求的行为。孩子的尊重需求得到满足了,他的自尊水平就会比较高。所以,敬请家长们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植入“孩子的感受”这个概念。</p><p class="ql-block"> 还有,家长必须明白,家长是用心对待孩子还是敷衍孩子,他们凭着直觉就能感受到的。人与人的情感是在日常生活中积淀出来的。家长与孩子有深厚情感不在于物质上的养育,更多的是体现在情感的交流互动中(大家可网搜恒河猴实验)。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亲子账户,父母常往账户里储蓄情感,需要支取情感时便能有盈余。家长平时关心孩子到位,孩子的人格就会相对健全。</p><p class="ql-block"> 育儿之路,漫漫修远。我们须一路修学长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