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第九章 惠州袁“金头”墓揭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根据惠州袁崇焕金头墓传说,考古队挖墓后,竞为黄铜头,引起一系列迷团,经国家专业队伍研究,也没定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国家有关专家研究,明确了袁崇焕是被冤杀的,这个结论上升到政府层面的认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一、挖袁崇焕在惠州的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江湖上对于袁崇焕墓另一种传说版本:佘义士将袁崇焕的头颅带回了广东惠州(注:以前东莞属于惠州地区,1988年东莞分出成为地级市),回到家乡,做一个黄金外壳,将袁崇焕头颅放在黄金壳中,埋在一处偏僻山坳里,在附近种下了几棵松树作为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一位自称是佘家后人的老人向当地政府透露了袁崇焕墓的大致位置。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没有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直到1966年,一位在惠州工作的干部听说了关于袁崇焕墓的传闻。这位干部对历史很感兴趣,决定一探究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联系了当地的文物、考古、历史等部门,提议对传说中的袁崇焕墓进行考古发掘。这个提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考古队首先对墓地周围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经过慎重考虑,考古队决定对墓地进行开挖。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挖开墓地时,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头颅。这个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他们认为这很可能就是袁崇焕的头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当他们仔细检查这个头颅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这个所谓的"金头",竟然是用黄铜制成的!根本没有人的头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发现,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疑问和争议。</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二、金头之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考古队对这个黄铜头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整个黄铜头的做工精良,显然出自能工巧匠之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纷纷赶到惠州,希望一睹这个神秘的"金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古代某种祭祀用品;也有人推测,这或许是用来代替真实头颅的替代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大胆的猜测:这个黄铜头是袁崇焕头颅的替代品。在古代,一些重要人物死后,会用金属制品代替真实头颅进行埋葬。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特殊的荣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猜测很快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认为,这个解释可以完美地解释为什么墓中没有发现真实的头颅。而且,考虑到袁崇焕的身份和地位,用金属制品代替真实头颅并非不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反对者则指出,如果真的要用金属制品代替头颅,那么使用的应该是黄金而非黄铜。更重要的是,袁崇焕是被朝廷定罪处死的"罪臣",不太可能得到如此特殊的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争论持续了数月,无结果,最后,文物部门决定将这个黄铜头送往北京,由国家级专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三、国家专家的见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北京,专家们对这个黄铜头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检测。他们发现,这个黄铜头的制作年代大约在明朝中后期,与袁崇焕生活的年代相符。更有趣的是,在黄铜头的内部,专家们发现了一些微小的刻痕,似乎是某种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仔细辨认,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刻痕组成了"崇焕"二字。这一发现再次引发了轩然大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支持者认为,这是证明黄铜头确实与袁崇焕有关的决定性证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反对者则怀疑这可能是后人所为,目的是增加这个文物的神秘感和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此同时,一些历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袁崇焕的死亡过程。他们发现,虽然历史记载中提到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但对于他的头颅最后如何处置,却没有明确的记载。这让"金头"之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学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也许袁崇焕的头颅确实被佘义士偷偷带回了家乡,但为了避免被发现,佘义士制作了这个黄铜头作为替代品。这个假设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却能解释许多疑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揭示出来。例如,专家们在黄铜头的制作工艺中发现了一些独特之处,这些工艺特点与明代惠州地区的金属工艺非常相似。这似乎印证了黄铜头确实是在袁崇焕的家乡制作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然而,尽管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关于这个黄铜头的真正身份和用途,学界仍然没有达成共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金头"之谜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它不仅涉及考古学和历史学,还牵涉到了冶金学、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这个谜题的存在,也让人们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四、八十年代对袁崇焕的定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时代的变迁,袁崇焕的命运似乎在死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平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明末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袁崇焕的案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些历史学家通过对明朝档案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有利于袁崇焕的新证据。</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1982年,一位名叫李明德的历史学者在明朝档案中发现了一份重要文件。这份文件记录了崇祯皇帝在处决袁崇焕后不久的一次私下谈话。在谈话中,崇祯表达了对处决袁崇焕决定的后悔之意。这个发现为袁崇焕平反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此同时,考古学家们在辽东地区的发掘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与袁崇焕有关的遗迹。这些遗迹包括袁崇焕主持修建的一些城防工事,以及一些刻有袁崇焕题字的石碑。这些实物证据进一步证实了袁崇焕在抗击后金入侵中所做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些新证据的支持下,1985年,中国历史学会召开了一次专门讨论袁崇焕案的学术研讨会。会上,绝大多数学者达成共识,认为袁崇焕是被冤杀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他们认为,袁崇焕的死亡是明朝党争和后金离间计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袁崇焕本人的过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这次学术会议的结论很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后上升到政府层面的认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由于对袁崇焕的正式平反,守袁崇焕墓的佘家族的忠义之举也得到认可。于是,佘家族守袁崇焕墓的事迹开始广为流传,海内外、新闻媒体、戏剧、电视、小说……,均有宣传,佘家守墓形式随之也有变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