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北地区 河北省 赞皇县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

行书房

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境内国家地质公园<br>河北赞皇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地处太行山主脉中段槐河上游,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br>公园内最为典型的是嶂石岩地貌和元古宇长城系砂岩中的层理与层面构造(交错层构造、波纹构造).:嶂石岩是太行山脉中段高峰之一,<b><font color="#ed2308">海拔1774m.嶂石岩地区的岩石形成于距今18亿年前的元古宙,</font></b>主要是轻变质的石英砂岩嶂石岩地貌以长IW陡的崖壁和发育于支沟与崖壁相汇处的弧形瓮状谷为特征,是因太行山前深断裂和沿断裂快速提升,受水流侵蚀、崩塌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形态。 <div><br>园区由122个<b><font color="#ed2308">主要地貌、地质遗迹组成,最为典型的是嶂石岩地貌和元古界长城系砂岩中的层理与层面构造</font></b>,类型发育齐全、形态典型、保存完好,可称为地质遗迹的天然博物馆。尤其为嶂石岩的命名地,具有极高的地质、地貌科研、教育和科普价值。</div><div><br>区内人文景观较丰富,<b>有历史文化景观槐泉寺、圆通寺、玉皇庙等古寺庙;</b>穿行中连结<b>冀晋的古驿道</b>;吉日癸巳碑、千佛碑、嶂石岩摩岩等古碑刻;明末古军寨、北魏古长城等古军事工程等。民俗文化景观有嶂石岩式民居、地方民俗文化现象。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div><div><br>地质地貌<br>公园遗迹<br>地质遗迹类型多样、形态典型、保存完好,可称为地质 遗迹的天然博物馆。地质公园是嶂石岩地貌的命名地,不仅是旅游佳地,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教学价值。</div><div><br>地质发现<br>嶂石岩是太行山脉中段高峰之一,海拔1774米。<b><font color="#ed2308">嶂石岩地区的岩石形成于距今10亿年前。 </font></b>是在太行山快速提升过程中,受水流侵蚀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嶂石岩在绵亘千里的太行山,突出奇构,横空叠起三层赤壁峰屏,被地质、地理学家命名为嶂石岩地貌。</div><div><br>嶂石岩地貌<br>嶂石岩是太行 山脉中段高峰之一, 海拔 1774 米。<b><font color="#ed2308">嶂石岩地区的岩石形成于距今10 亿年前。</font></b> 是在太行山快速提 升过程中,受水流侵蚀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嶂石岩在绵亘千里的太行山,突出奇构,横空叠起三层赤壁峰屏,被地质、地理学家命名为嶂石岩地貌。“嶂石三叠”俗称“三栈”,为三级陡崖,每层高 100~150 米,人称“万丈红绫”;南北向绵延达 10 公里,又被誉为“百里赤壁”。在两层陡崖之间,是坡度较缓的平台,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页岩形成天然栈道。其上生有原始次 生林,春夏翠绿如碧,深秋则丛 林尽染。三叠崖壁,除 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 岩构成。远远望去,赤壁丹崖,如屏如画,甚为壮美。嶂石岩有别于江南山 水的秀丽清奇,特色在于雄浑、 壮阔。</div><div><br></div><div>具体特点:<b>一是丹崖长墙连续不断,</b>宛如一条绵延数百公里的红色长城;<b>二是“∩”型山谷险峻奇特</b>,直径 90 米,弧度 250 度,壁高超过百米,许多“∩”型谷相连,形成世界罕见的天然回音壁;<b>三是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b>;<b>四是垂直沟谷众多</b>;<b>五是岩石断裂,棱角鲜明。</b> 这些特征,使游客置身其中,犹如在宽荧幕电影院中,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的壮阔奇 景。由于阶梯状陡崖的分布,使众多的奇丽美景分布于高低错落的颇似五线谱的平台上,使游人犹 如欣赏一曲大自然交响乐,美不胜收。此外这种地貌还有极高的地学科研价值。</div><div><br>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回音壁<br>在嶂石岩景区的中部,有一半环形山林景观,山 上石梯蜿蜒,曲径迂回。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回音壁就 位于山腰处。回音壁又称为回音崖,它高达 100 米,近乎垂直。弧长300 余米,弧度为 250 度,弧壁表面光滑。若仰天长啸,或击掌叩石,则即从另一端传回酷似原声数倍的回应,“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仰看回音壁恰似一巨大天井, 一股清流自崖顶抛洒而下,似珠落玉盘,飒飒作响,此即“云崖撒珠”。</div> 内部景区<br>纸糊套<br><b>纸糊套景区位于嶂石岩景区的西格台村西,此景区内有当年李自成义军余部活动的遗迹,哨石、石门、大王台、古佛岩等景点仿佛还在述说几百年前的往事。</b><div><br></div><div>由石门向西有槐泉寺,此寺始建于唐代,元、明两代均重修过,旧称石佛寺,于明代改称。寺中现有殿宇三间。供六尊佛像,三尊文武像。槐泉寺西有鱼石画屏景观,由鱼石画屏西行,顺二栈崖路南行可至回音崖,这是占了我国之最的一处景观,只要在回音崖的一端发声,另一端会马上发出酷似原音的回声。在此还可看到云崖撒珠景观。由回音崖绕行,过虎涧、枕流景观,即至槐泉峪沟头。这里有槐泉景观、妻树景观和引槐泉水而成的半月湖景观供游人观赏。</div> <div>圆通寺景区<br>圆通寺景区位于嶂石岩景区西南部,圆通寺建于峰石岩第二层陡崖即二栈之上。在嶂石岩停车场下车,西行即至八角门,前行500米可见一巨石,这就是被传为明代圆通寺大宝和尚讲经处。</div><div><br></div><div>由讲经台上行过憩脚岩,可见魔方、甲门景点,再行即至一线天景点。嶂石岩景区的一线天由陡壁相夹成一条狭长梯道,举头望天,仅见危崖相逼形成50多米高的狭缝,梯道长达150米。一线天崖顶处,有蛇首崖景点,其后则有凿子石、试剑石、仰天石等景点。二栈之上有圆通寺遗迹,崖壁有6组岩画,寺东有一座高20多米的岩洞,内有石乳泉,钟乳石等,颇有欣赏价值。过圆通寺遗址后,还可见到山龟乞露、回心坪等景点。由回心坪南行,可见云巢亭,所居地势极险峻,这也是曲径景观的起点。由云巢亭向西南行,可见馒头峰、定海神针、风动石、静谷等景点。</div><div><br></div><div>向南行至三叉口,可见拱南石景观。自三叉口沿栈道上行,过三栈松林,穿过一片原始次生林,即至笔架峰下,石壁上凿出极险峻之梯路供人攀登,此即大天梯。行至顶栈(即第三道陡崖),可见一片峥嵘峰林,笔架峰、漏子峰、尖山、南日峰、黄庵垴峰峰竞秀试比高。此外,雾洞、蚂蚁岭、天池景点也各现秀色。黄底垴是嶂石岩海拔最高峰,1774米,笔架峰则是第二高峰,海拔1733米。由三叉口南行,过光垴、小天梯、藏书岩等景点,可至水帘。在水帘过石洞向北眺望,可见正西套,即见嶂石岩绝景之一晴天飞雨景观。过水帘向东转下行,可见铁狮峰、雁塔峰、噙玉崖、将相峰、泼墨崖、猴岩沟、独秀峰、舰峰等景观。<br><br>九女峰景区<br>九女峰景区位于嶂石岩景区的东部,此景区因九座若仙女玉立的山峰而得名。进入九女峰景区,先至石人泉,这是一岩缝渗水形成的水潭,俗称神泉,面积仅60平方米左右,却常年不涸。过了石人泉沿北沟上行可达大金门垭顶,此地海拔1330余米,在垭顶之上可观尽峰石岩景色。由大金门垭口北行可见仙人台,仙人台之北有海拔1490米之高的仙人峰。大金门垭之南,有母子崖,那是两块状若母子的奇石所在之崖。经过母子崖后,可见一通天岩缝,路在岩崖边仿若天梯,这就是南天梯。过了南天梯即至九女峰,九女峰是峰石岩景区的著名景点,据神话传说,九女峰乃是天上九仙女下凡游玩,遭玉帝误点指变成了九座石柱,形成九女峰。</div><div><br>九女峰附近还有三个景点,<b>一是三县垴</b>,乃是一海拔达1508米的平顶山,是观景佳地。<b>二是滴泉</b>,在母子崖山麓,岩壁滴出泉水形成一泉,泉水清凛甘凉,饮之颇佳。<b>三是杜鹃坡</b>,位于仙人峰南山阳坡,一坡杜鹃花在春天争先开放、艳丽异常。 </div><div><br>槐泉寺<br><b>槐泉寺又称“石佛寺”</b>,位於河北赞皇县嶂石岩风景区中部。这里地表形态复杂,当地人流传俗语称“层层叠叠纸糊套”,是这里山势重叠的形象写照。纸山呈圈椅状,三面壁立千仞,中围一涧称“槐泉峪”。槐泉寺坐落其中,因地处槐河源头附近,故而得名。</div><div><br>槐泉寺始建於晋,亦唐代天宝年间重建,清代为山洪所侵,仅存庙宇三间。1949年后政府多次投资修缮,1990年重建,1995年又进行修整,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观音殿、罗汉殿、大雄宝殿和钟鼓楼。庙内正面供奉以释迦牟尼为中心的五尊立体雕像。左右山墙前有二尊石佛像。寺前有经幢一座,千佛碑二通,千佛碑独具特色,上有浮雕小佛千尊,碑侧有佛教故事刻画,具有很高拭目以待艺术、史学价值,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镇寺之宝千年黑责树,据说已生长了一千五百多年。此外寺内尚存碑记、功德碑等十块。槐泉水自寺右侧奔泻至此,从一石雕龙口喷入圆池。寺庙掩映於一片葱绿之中,景色十分宜人。<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赞皇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font></b></h1> 赞皇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中段东麓,<b>总面积1210平方千米。</b> [1]截至2023年11月,赞皇县辖7个镇、4个乡,<b>常住人口为23.7万人。</b> 赞皇自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b>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有赞皇山而得名</b>:周,县境内有山名山赞,相传周穆王伐犬戎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隋置县时,以山谓县称,称赞皇县。<div><br></div><div>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命名为“千年古县”。赞皇县境内嶂石岩的天然回音壁,世所罕见,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嶂石岩地貌被列为中国五大旅游地貌之一。</div><div><br>2020年,赞皇县生产总值实现78.7亿元,比上年增长5.7%。 </div><div><br>著名景点嶂石岩风景区、窦家寨、棋盘山。<br><br>历史沿革<br>赞皇历史悠久,县境内有山名赞,相传周穆王讨逆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br>春秋,曾属鲜虞国和晋国,战国时,又先后属中山国和赵国,晋,为常山国房子县地。</div><div><br>隋开皇十六年置县时,以山谓县称,称赞皇县。县城位于县境中东部,自隋置县后,一直是赞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div> 地理环境<br>赞皇县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分为三大类:西部、西南部为深山区,面积184.95平方千米,占赞皇县面积的22.23%,海拔大都在500m以上,山峰连绵,巨壑纵横为其特点。 <br><br>土壤<br>赞皇县生长着乔灌木用材林、核桃、柿等经济树木;中部为浅山区和丘陵区,面积578.41平方千米,占69.52%海拔在100—500m之间冈峦起伏、沟谷交错为其特点,土质大都贫瘪,且多是岗坡旱地,灌溉条件较差,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为山前平原区,面积68.64平方千米,占8.25%。 <div>矿产资源<br>截止到2010年,赞皇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有30种,主要有<b>石英砂岩、石灰石、花岗岩、磁铁矿</b>、陶土、大理石等,总储量约60亿吨。其中石英砂岩储量约10亿吨,品位高达98%以上,是国内少有的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大型优质石英砂岩矿藏,已被国家建材局确定为北方玻璃生产原料基地;石灰石已探明b+c+d级储量2亿吨,矿石碱性氧化物含量低,钾钠含量在0.2%以下,是少有的生产高标号代碱水泥的大型优质原料矿;花岗岩矿储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有赞皇红、中华豹、满天星、万年青等30多个品种;<b>优质矿泉水含锶0.4毫克以上,是制作饮料的理想资源。</b></div><div><br>动物资源<br>赞皇有野猪、獾、狸、狐狸、野兔、黄羊、黑鹳、雉、蛇类等,计39科113种。昆虫类有324种。由于植被茂密,自然生态逐步恢复,<b>有人曾发现了太行猕猴等珍贵野生动物</b>。 <br><br>风景名胜<br><b>赞皇境内南部的天台山,东部的五马山,西部的嶂石岩风景区、棋盘山、锁云湖等旅游景点</b>和坛山避暑岩、周穆王“吉日癸巳”碑、李左车城、韩信拜将台、唐李德裕书院、治平寺石塔、李氏墓群等名胜古迹。</div> 赞皇景点<br>嶂石岩<br>嶂石岩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地质公园,也是我国地理学家郭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的“嶂石岩地貌”的发现地与命名地。嶂石岩地貌为我国三大旅游砂岩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与嶂石岩地貌)之一,<b>是太行山雄险、壮美的典型代表地段。</b>区内高达600多米的三级红色砂岩大断崖构成的丹崖绝壁,在嶂石岩一带南北伸展20多千米,并远远延伸而去。在此大背景下,发育了众多幽谷深渊、奇峰怪石,独特的“Ω”型嶂谷——“天下最大的回音壁”入选基尼斯世界记录。“岩半花宫千仞余,遥观疑是挂空虚。丹崖翠壁相辉映,纵有王维画不如”,明代诗人乔宇这样赞美嶂石岩,明末进士沂水刘应宾则题字“一方绝胜”。<div><br>治平寺石塔<br>治平寺石塔,又名嘉应寺石塔,坐落在赞皇县城东南嘉应寺村北的济水之滨。<b>治平寺始建于隋代,兴盛于唐宋。</b>据《赞皇县志》载,在明成化年间,这座寺院尚”殿宇成群”,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华期间,毁于战火之中,<b>现仅存石塔(经憧)和部分附属文物。</b>治平寺石塔平面呈八角形,均为青石雕砌,高约12.5米。塔身分四层,各层均出檐。每节塔身及塔檐分别用一整块大石雕琢而成。各面并浮雕有佛教故事,各层翼角微微翘起,并饰以蹲兽,造型显的轻盈而庄重。据该寺现存明碑记载:“古刹启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院心起大浮图一座”。该石塔也有唐天宝十二年的题刻。治平寺石塔雕工精细,又有明确建造年代,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iv><div><br><br>赞皇特产<br>赞皇金丝大枣<br>赞皇金丝大枣具有个大、皮薄、肉厚、拉丝长、糖分高等特点,荣获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昆明世博会金奖,并注册“大秋红”、“皇珍”商标。赞皇县枣树种植面积达45万亩,年产量4000万公斤,2001年该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赞皇大枣之乡”。此外,薄皮核桃2002年荣获中国名优果品称号,板栗、无核黑枣、柿子等也都具有上乘品质。2011年11月17日晚搭载着赞皇红枣、核桃种子等配套试验用品的神州八号历经16天的太空遨游一同返回地球。</div><div><br>赞皇水牛<br>赞皇县是全国黄牛改良基地县和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改良黄牛销往河南、山西等省区,部分育肥黄牛直接销往香港。</div><div><br>历史人物<br>赞皇历史名人<br>李峤<br>李峤(644~713),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div><div><br>李德裕<br>李德裕(787 —850年),字文饶,真定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汉书》、《左氏春秋》。</div><div><br>李绛<br>李绛,字深之,唐代赞皇人。擢进士,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元和六年(811年)人阁拜相,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石家庄市,简称“石” ,中国河北省辖地级市、省会</font></b></h1> 石家庄市,简称“石” ,中国河北省辖地级市、省会、Ⅰ型大城市, 国务院批复的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处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中南部,<b>总面积15848平方千米</b>。 截至2023年9月,石家庄市辖8个市辖区、1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截至2024年末,<b>石家庄市常住人口1124.66万。</b> 方言为冀鲁官话。 <div><br>石家庄市地跨太行山和华北平原,地貌复杂多样,由西向东依次为中低山、丘陵、盆地、平原。 辖区内河流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冬季长。 </div><div><br></div><div>新石器中晚期,石家庄市域已有人类劳动生息。西汉高祖三年,始置恒山郡。宋代,属河北西路。清代,属直隶,辖真定府等地。<b>1925年,中华民国成立石门市。 </b></div><div><br></div><div>1947年,石门市解放,同年,更名为石家庄市。</div><div>1949年,归河北省人民政府领导。1968年,河北省会迁至石家庄市。 [43]1993年,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与市人民政府合并,成立新的石家庄人民政府。</div><div><br><b>石家庄市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b>,<font color="#ed2308"><b>战国中山国文化是其历史文化脉络中的重要一环。</b></font> 市内具有<b>毗卢寺</b>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b>耿村民间故事</b>、<b>井陉拉花</b>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石家庄市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为主导产业。还发展以都市休闲、美丽乡村等新业态旅游业。京广、石太、石德三条干线交会于石家庄,是中国42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br><b>2024年,石家庄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3.4亿元</b>,比上年增长5.5%。著名景点西柏坡 、隆兴寺、荣国府、嶂石岩、赵州桥<br>机 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div><div><br><br>名称衍变<br><b>石家庄这一名称则起源于石家庄村,石家庄村名最早见诸于立于“大德四年庚子秋九月壬寅”元代石碑,石碑背面碑文中的布施名录中刻有石家庄这一村名。在上京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1534)重修碑记中,<font color="#ed2308">有石家庄村名。</font></b></div><div><br></div><div>清光绪四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其石家庄村的位置和范围,在今新华区东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桥路以北,北后街以南,北于家胡同以东。石家庄由何而得名,传说颇多,有说因“石”姓而得名,有说由“十家庄”讹传而得名,还有说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div><div><br>石家庄旧名为石门,1925年,直隶酝酿试行“市自治制”,管辖石家庄村的获鹿县决定将铁路以东的休门村、栗村合并在内申请建市,经过协商,获鹿县决定从火车站核心区所在地“石家庄”与人口较多的“休门”两个地名中各取头尾一字,<b>命名为“石门市”。石门这一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b><br><br><br></div>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在省政府文件及河北日报刊登消息中,又称石家庄为石门。<div><br></div><div>由于石门市正式成立是在日伪政府统治时期,为表和旧时代“一刀两断”,也为了行政便利和名称统一,1949年9月24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呈河北省人民政府请示《为呈请批准本市名称仍为石家庄由》,<b>建议统一称呼为“石家庄市”</b>。10月6日,河北省政府批准使用这一名称。</div><div><br>历史沿革<br>先秦时期<br><b>在新石器中晚期,人类就已在石家庄市域、太行山麓劳动生息。</b><font color="#ed2308">据《禹贡》记载,夏禹时期为冀州地</font>。<b><font color="#ed2308">新乐古代遗址“伏羲台”证明了6000多年前祖伏羲氏曾经活动于此地。</font></b> </div><div><br>春秋时期,这一带先后建有鲜虞国(都城在今正定新城铺一带)、鼓国(都城在今晋州城西)、肥国(都城在今藁城区城西南城子村一带)。诸小国后被晋所灭。 </div><div><br><font color="#ed2308">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font>,石家庄地区为北方重镇,其以位于台西村东北200米处的台西商代遗址为佐证。 </div><div><br><font color="#ed2308">战国时期,鲜虞人又建立中山国</font>(都城在今平山县城城北下三汲一带)。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灭,石家庄一带属赵国(都城在今邯郸市)地。 </div><div><br>秦汉至南北朝时期<br>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属巨鹿郡(郡治今巨鹿县)。 </div><div><br>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恒山郡,以西北近临恒山而得名(今元氏县故城村)。恒山郡辖18县,包括元氏、石邑(今鹿泉市南)、桑中(今平山县东南)等地。汉文帝即位后,因文帝名恒,讳收恒山郡为常山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攻东垣,平定叛将赵利,改秦时的东垣县(县治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为真定县,并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真定国(都城在今东古城),辖有四县。王莽建立新朝后,大改地名,将常山改为"井关",真定改为"思治"。</div><div><br>公元25年,刘秀登基于部南(今柏乡县固城店),建立东汉,改部县为高邑。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省关县置栾城县,与石邑、真定、井陉等县皆属常山科郡。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析常山郡一部部置真定国。</div><div><br>三国时期,石家庄市现辖区域为魏地,分别属常山郡、安平郡、赵国、巨鹿郡、中山国。常山郡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辖7县。赵国(都城今高邑县西南)辖6县。中山国(都城今定州市)辖母极县(县治今无极县新城村)等。</div><div><br>曹魏时期的今石家庄市域属冀州,下辖诸县仍以常山郡为主。常山郡西南分置安平郡,石家庄市辖区分别属常山郡、安平郡、赵国、巨鹿郡、中山国。 [42-43]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年)改封楚王曹彪世子曹嘉为真定王,使真定城成为真定国附郭(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真定古城的政治地位提升。此外,省栾城县入平棘县(今赵县),省常山郡蒲吾县(今黄壁庄水库中蒲吾故城遗址)和都乡县(今井陉县西)入井陉县,常山郡的上艾(今山西平定县)于东汉末改属平乐郡。 </div><div><br>魏晋时期,石家庄一带大部属于常山郡、赵郡之地,北属中山。 西晋统一后,今石家庄市辖境分别属冀州常山郡、中山国、巨鹿郡、赵国、博陵国。 </div><div><br></div><div>东晋十六国时期,这一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频繁征战之区。后赵石勒、前燕慕容懏、后燕慕容垂先后占据这一地区,争霸北方,随着政权更迭,城市格局也发生了变化。</div><div><br></div><div>北魏始皇三年(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常山郡城,北望安乐垒(今正定),“嘉其美名”,遂将迁常山郡治至安乐垒。从此,安乐垒成为北岳恒山(今阜平县大茂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广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北齐时,常山郡治复迁于真定(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 </div><div><br>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br>隋代,今石家庄辖城分别属恒山郡(后改恒州,郡治真定,今正定镇)、赵郡(今赵州镇)、信都郡(今冀州市)、高阳郡(今定州市)。隋开皇初年,废郡存州,恒州辖真定、常山、井陉等县,大业初年,又废州立郡。</div><div><br>直至唐初,郡、县治所才从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移于滹沱河以北,即今正定城。今石家庄属河北道,辖域分别属恒州(今正定)、赵州(今赵县赵州镇)、定州(今定州市)、深州(今饶阳县)、祁州(今无极镇)。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石邑西境置鹿泉县(今获鹿县)。周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恒州(治石邑),领石邑、真定等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恒州治所迁真定。 </div><div><br></div><div>回纥族人王熔在唐朝末年被封为赵王,长期控制着镇州(原恒州,唐穆宗时改为镇州)、赵州、深州、冀州四个州。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梁朝,为了避其父朱诚名讳,把带有"诚""城"字的地名全部改易,比如改栾城为栾氏,改藁城为藁平。 </div><div><br>五代时期,河北地区行政建置基本沿袭了唐代后期的形式,分为藩镇、州、县三级。藩镇领州,州辖县。 石家庄地区属河北成德军节度使,域内有镇州(今正定镇)、赵州、定州、祁州。 </div><div><br></div><div>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复用唐朝天祐年号,恢复栾城、藁城等县名。此后,石家庄经达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石家庄市域的镇、赵诸州,唐代以来被成德军节度使契丹族王氏家族统治,周旋于后梁、后唐之间,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屡次兴兵南下。后唐清泰二年(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此后,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兵南下,攻占大梁(开封),并在中原建立短暂的统治。因此,石家庄境内经后汉、后周等王朝短暂统治。</div><div><br>宋元时期<br>宋代,属河北西路(今正定镇)辖真定府(今正定镇)、中山府(今定州市)、庆源府(今赵州镇)、深州(今深州市)、祁州(今安国市)。</div><div><br></div><div>北宋时期,逐步确立真定城作为河北西部中心城市。北宋初年,分全国为13道。宋太祖乾德年间,各道设转运使,路也就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石家庄市所辖区域属于河北路。开宝六年(973年),省石邑县(今石家庄市振头村北)入获鹿县,使得这一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西移到获鹿城。雍熙四年(987年)分河北为东西两路,真定府成为河北西路的首府,从此确立了真定城在河北西部政治中心的地位。端拱二年(989年),合并为河北路。熙宁六年(1073年),又分为东西两路。太宗淳化五年(994年)遂废道存路。熙宁八年(1075年),井陈县城迁到控制绵河谷地的天长镇。同年,将灵寿县降为镇,其辖区划入行唐县。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赵州升为庆源府,与真定府成为并列的二级政区。</div><div><br>在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役"中,地处太行山东麓的井陉、获鹿、真定等城垣,遭受兵燹破坏严重 。战争之后,中山府(今定州)、真定府及周围地区的大批农民和从事手工业的工匠纷纷南迁,人口锐减,苟活下来的百姓大都逃匿山林。金代,为稳定对北方地区的控制,其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把大批女真族人口迁到真定、中山府州县耕种,与汉人杂居 。到金朝鼎盛时期,真定府九县共有137137户,真定城成为人口最密集、手工业、商业最发达的中心城市。天会七年(1129年)升井陉县井陉郡,不久又改威州(今井陉威州)。庆源府降为赵州,中山府降为定州。光定三年(1219年)升获鹿县为镇宁州。 [61]<br>元代,此地为中书省(今正定镇),领真定路(今正定镇)、保定路(今保定市)、广平路(今永年县)等。真定路辖1府、2州,其中直辖7县。</div><div><br></div><div>蒙古太祖十年(1215年),蒙古军队相继占领河北大部地区。太祖十五年(1220年),蒙古军队开始占领河北西路真定府及周围州县,逐步结束了金王朝在这一地区近一百年的统治。蒙古帝国时期,石家庄地区基本承袭了金朝的政区格局,太宗元年(1229年)改镇宁州为西宁州,治所仍在获鹿。不久,改真定府为真定路。</div><div><br>明清时期<br>明代,改真定路为真定府,领11个县5个州,形成了以真定城为中心城市,统辖5座州城和11座县城及若干关城构成的城市体系。今石家庄市各县(市)属京师真定府(今正定镇)、保定府(府治今清苑县)。 真定府直领10县另3州、保定府领1州、真定府直领10县、保定府领祁州辖深泽县、束鹿县。</div><div><br></div><div>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石家庄地区设真定卫,作为真定、保定二府的驻军。下设前后左中右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下设若干百户所,分驻各州县、隘口。紫荆、龙泉、倒马、固关(娘子关随固关)、护城等,统属真定卫。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诏定屯田法,规定在全国普遍设立军屯。真定卫各所共设72军屯,位于滹沱河一带与真定、藁城、获鹿、栾城等州县。石家庄村在此时出现,是真定卫的军屯或官庄,直属真定卫。</div><div><br></div><div>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以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成为拱卫京师的主要城镇。宣德五年(1430年)从西安调拨神武右卫到真定府,其"军役六千余名""军屯三百余处,座落冀州、深州、晋州、南宫、衡水、保定、博野等州县" 在真定城建立神武右卫指挥使司,作为真定、保定府及周围诸州包括衡水在内驻军的最高指挥机构。</div> 清代,今石家庄市各县(市)属直隶(治今保定市),辖真定府(府治今正定镇)、保定府(府治今清苑县)、赵州(州治今赵州镇)、定州(州治初属祁州)。 <div><br></div><div>清朝入关之初,行政体制基本沿袭明朝旧制。直隶真定府仍辖领5州13县。同时,满人圈地,掠杀汉族平民,致使真定府人口锐减。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北京之外的直隶地区,设立保定巡抚,驻真定。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保定巡抚为直隶巡抚,从真定徒治保定。康熙八年(1669年)清朝政府开始制止圈地,人口逐渐回升。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废除明朝卫所军屯制,改军籍为民籍。大片军屯耕地和大批卫所军屯将士及其家属归并到有关州县,石家庄村随着明朝真定卫的建立而兴起,又随着真定卫的废除而归入获鹿县,成为一个小村庄。雍正元年(1723年),因为避讳世宗皇帝胤禛名讳,改真定为正定,真定府和真定县从此改称正定府、正定县。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调整政区体系,将原来由各府管辖的州,升为直隶于省的直隶州。<b><font color="#333333">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定府得到朝廷支持,重修隆兴寺五佛殿。 </font></b></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京汉铁路通至石家庄村东并建站,1903年,正太铁路动工兴建。</font></b>为进一步压缩开支,主办者决定将正太路的东端起点由正定向南移至石家庄。光绪三十三年(1907)9月,正太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从此,石家庄村东成为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交汇点,成为晋冀间最重要的物资转运枢纽。</div><div><br>中华民国时期<br>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石家庄市仍沿清制。民国二年(1914年),裁府设道。民国十一年(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令直隶省建立“石家市”,实行市自治制;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又以1273号指令批准将石(家)庄、休门合并,取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组建石门市政公所,筹建市制。民国十四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废除原来的“市自制”。至此,建市工作遂告搁浅。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划河北省为17个督察区,束鹿(今辛集市)属第九区,无极、深泽、晋县(今晋州市)属第十下区,行唐、新乐、灵寿属第十一区,正定、获鹿(今鹿泉市)、井陉、平山、藁城、栾城、元氏、赞皇属第十二区,赵县、高邑属第十三区。 </div><div><br><b><font color="#333333">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0日,日本军侵占石门,日军侵占石家庄市及铁路沿线,后又相继侵占各县城。</font></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深人华北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按战时区划,以平汉铁路、正太铁路和沧石公路为界,建立了晋察冀边区和晋冀豫边区分属的4个根据地,即晋察冀四分区。</div><div><br></div><div>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5日,组建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以秘字第1027号指令,正式批准设立石门市。11月13日,举行庆祝大会。同年,伪河北省公署民统字第5369号训令拟定市区范围,东至北宋、尖岭,西至大马村、大郭村、西王村、大谈村、西岗头,南至五里庄、塔谈村、塔家、东王村,北至大安舍、赵陵铺、童家庄、西古城、东古城。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8日,又划入正定、获鹿一部分村庄,加上原东北村、西北栗村等村,共计69个村庄,全市面积为12118平方千米,人口为166733人。石门市共分六个区,第一、二区为市。<br></div> <br>自然地理<br>位置境域<br><b>石家庄市地处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地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地两大地貌,</b>地理坐标为北纬37°27'~38°47'之间,东经113°30'~115°20'之间,南北最长处148.02千米,东西最宽处175.38千米。东与衡水市接壤,南与邢台市毗连,西与山西省为邻,北与保定市交界,位于北京西南方向。截至2021年,其行政区域总面积15848平方千米,其中,主城区面积(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高新区)479平方千米,城区面积(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井陉矿区、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高新区、循环环化工园区)2379平方千米,8个建置区面积2244平方千来,13个县(市)面积10866平方千米。<br><br>石家庄市<br>地质<br>地质构造<br><b>石家庄市位于华北地块的太行山隆起与河北平原拗陷的过渡带上,太行山前深大断裂穿越本区,华北地块是一个具有古老构造基底的地台,</b>也是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很强烈的他区,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为差异性断块升降运动。其中包括褶皱破构造、断裂构造。在基底裙皱中,准地台的基底岩群经历了多旋回的构造变动,各期褶皱相互叠加,交织成一幅错综复杂的构造图案。<div><br></div><div>石家主市位于赞皇基底出露区的北部,北与阜平区相接。基底出露区位于太行山深大断裂带之西,同时又是甘陶河群的沉积中心部位。区内阜平群、五台群及甘陶河群自西北向东南选大排列。此外,对本区影响最大是侏罗-白垩纪之间的燕山旋回第三期褶皱运动。以阜平、赞皇基底出露区为核部的两个大型宽缓背斜构造,以及两者之间的由古生界组成的向斜等构造均属该期产物,其轴向北北东,<b>喜马拉雅</b>旋回期间的构造变动,主要为拉张应力环境下的断裂活动。太行山深大断裂带分为西带及东带。穿越本区的有西带的紫荆关-灵山深大断裂及东带的定兴-石家庄深大断裂。</div> 地层<br>石家庄市域属华北地层区,<b>该地层区的特点为在太古一早元古代变质岩系褶皱基底之上</b>,不整合地覆盖着轻微变质的地台型海相沉积的中一上元古代地层,而后沉积了稳定型的<font color="#ed2308">海相寒武系和奥陶系。</font><b>中石炭世和二叠纪开始出现海陆交互相到陆相沉积,此后主要接受陆相地层的沉积。</b><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出露的地层层序由老至新为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显生宙新生代。</font></b>火成岩发育较差,出露面积不到基岩面积的1%。其中基性一超基性岩类主要分布于平山柏坡、灵寿梁前沟、赞皇许亭等地。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北部,有平山槐树间花岗闪长岩、合河口云母花岗岩、秋树林闪长岩、九岭花岗闪长岩、孟家庄花岗闪长岩等,喷出岩主要为玄武安山集块岩,分布在赞皇西部为君梁期产物。</div><div><br>地形地貌<br>石家庄市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大平原两大地貌单元,座落于河北太行山及其山前平原南北分段的结合部上,其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且分布集中连片。地区内地貌类型组合呈阶梯状。由井陉县西南边缘中山、低山向东下降为丘陵,而后由一系列山麓坡积裙和洪积扇共同组成山麓坡积洪积平原,自此以后,逐渐过渡为洪积冲积扇平原。地区内山地、平原分界线十分明显,市域西部太行山立于平原之上。以海拔150米等高线为界,此线以西为山地,以东为平原。山地与平原面积比大体各占其半(51:49)。</div><div><br></div><div>石家庄地区山区地势倾斜和平原地势倾斜呈明显扭曲反差,山区地势基本上自南向北倾斜,即由井陉县南端甘陶河右侧全市最高点、海拔1273米的玉琶坟向北逐渐下降到北防口附近的海拔150米的山麓夷平面上,而平原总地势则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即从获鹿县山麓平原海拨150米的鲍庄向东南逐渐下降到栾城县南端海拔45米的丘家庄。 </div><div><br>从地区上划分,石家庄境内西部井陉县、井陉矿区全部及平山、赞皇、行唐、灵寿、鹿泉、元氏六县(市)为山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0%。东部为滹沱河冲积扇山麓平原,包括新乐、无极、深泽、辛集、晋州、藁城、高邑、赵县、栾城、正定、石家庄市区的全部及平山、赞皇、行唐、灵寿、鹿泉、元氏六县(市)的平原部分。 </div><div><br>中山海拔高度1000-2000米,面积592.6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平山西北、西南部、井陉南部、赞皇西和西南部。其主要特征是山坡坡度大都在30度以上。低山海拔高度500-1000米,面积2241.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中山区以东,行唐鳌鱼山一灵寿寨、平山下观、并经南王庄-北障城一于家一长生口一线以南、马家、元氏前仙一旷村、赞皇许亭-马峪--上麻一线以西地区。其主要特征是山坡坡度一般在25左右,谷地与盆地穿插于低山之中。</div><div><br>丘陵海拔100-500米,主要分布在低山区以东,100米等高线以西广大地区。其主要特征是山态浑圆或多呈岗状,有孤山存在。</div><div><br>平原面积7407.9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100米等高线以东的京广铁路、石德铁路两侧的广大地区。其特征是地势平坦,覆盖物厚。</div><div><br>盆地位于小作河以南,南至狼窝附近的黄土丘陵,东抵城山寨一带,西达双髻墙,南北长25千米,东西宽约10千米,面积250平方千米,是一地堑型含煤盆地。</div><div><br>气候<br>石家庄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地面的高低气压活动频繁,四季分明,寒暑悬殊,雨量集中,干湿期明显,夏冬季长,春秋季短,春季长约55天,夏季长约105天,秋季长约60天,冬季长约145天。春季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常有5、6级偏北风或偏南风。4月份气温回升快,夏季受海洋温湿气流影响,6、7、8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3%-70%,秋季受蒙古高压影响,晴朗少云,温度适中,深秋多东北风,有寒潮天气发生,冬季受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影响,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天气晴朗少云,降水少。</div><div><br>石家庄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58-65%。四季之中,日照时数以春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在春季中又以5月日照最多,在全年中以11月最少。</div><div><br>石家庄市年平均气温在11.8-13.3C之间。影响石家庄市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海拔高度、焚风效应、盆地效应和地理位置。石家庄市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div><div><br>石家庄市降水具有年际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地区差异显著,夏季降水集中等特点,年平均降水量为480-570毫米。降水地理分布特征是西多东少。年降水量最多可达1181.7毫米,最少只有200毫米。各季降水强度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div><div><br>石家庄市风速季节变化明显,春季风速大,冬季次之,夏秋两季小。全年盛行偏北风和东南风,以南西南一西西南风出现频率最小。石家庄市地处东亚季风区,冬夏风向有明显转换,每年9月至翌年2月盛行偏北风,而3月至8月则以东南一南风为主导风向。 </div><div><br>石家庄市的空气湿度平原地区大于山区。湿度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年内汽压以冬季最小,春季次之,夏季最大。冬季气温低,但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相对湿度小。春季气温回升快,风速大,蒸发加强,相对湿度小,4月是全年最小的月份。夏季东南风盛行,空气中水汽充沛,相对湿度骤增,8月份达到79.6%。</div><div><br>水文水利<br>水文<br><b>石家庄市辖区内河流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b>。主要河流6条,其中北部的沙河、磁河木刀沟属大清河系,中南部的滹沱河、洨河、槐河、涉河属子牙河系。 [70]总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千米。此外,石家庄市境内较大的河流还有冶河、绵河、甘陶河、太平河、金河等。</div><div><br><b>滹沱河是子牙河系两大支流之一,</b>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五台山北麓,经忻定盆地,穿太行山脉,自孟县阎庄入石家庄市平山。滹沱河在石家庄市境内全长201千米,是石家庄市最大的行洪河道。</div><div><br>洨河发源于鹿泉市南郊山区,汇金河、石家庄泄洪渠后,入栾城县境,又汇北沙河、涨龙河,穿赵县向东南出境入邢台市宁晋县,石家庄段全长48千米。没河既是石家庄市的主要行洪河道,也是全市主要排涝工程之一。</div><div><br>槐河发源于赞皇县西南部峰石岩,穿赞皇县全境经元氏、高邑、赵县出境入邢台宁晋县,境内全长79千米。过水能力1258-2180立方米/秒。</div><div><br>泲河发源于赞皇县西南部大石门。流经赞皇县南部,经高邑西南部出境入邢台柏乡,境内全长61千米,过水能力460一780立方米/秒。 </div><div><br>磁河-木刀沟发源于灵寿县西北部驼梁,流经新乐、无极、深泽等县,在保定安国县境内入沙河。行唐南伏流以上磁河,以下称木刀沟。该河行洪流量1260立方米/秒。 [70]<br>石家庄市地下水主要贮存于东部广大山前平原。该区北起行唐、新乐以北,南到高邑、赵县以南,西以百米等高线为界,东到辛集市境。包括沙河、滹沱河、槐河三个冲积扇及沙河一滹沱河、滹沱河一槐河两个扇间地带。I、II含水组总厚度60-</div> 自然灾害<br>石家庄市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灾情重的特点。主要灾害有<b>干旱、洪涝、冰雹、大风、干热风、霜冻和病虫害等</b>。这些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和危害。1949至1990年全市平均每年农业受灾面积44.11万亩,成灾面积23.29万亩。1977至1990年,每年平均损失粮食2429.6万公斤,棉花611.6万公斤,油料24.4万公斤,成灾人口22.9万人。<div><br>水资源<div><b>石家庄市入境水量主要来源于滹沱河、绵河、甘陶河、沙河和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b>。全市12座大中型水库共蓄水15.29亿立方米。 大豆、手参、槭叶铁线莲、红景天、黄檗、紫椴、软枣猕猴桃;属于河北省重点保护的有94种。 </div></div> 自然保护区<br>截至2023年4月,石家庄市共有自然保护地22处。具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其为驼梁国家自然保护区,具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灵寿漫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嶂石岩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寺掌省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国家森林公园3个,分别为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驼梁山国家森林公园、仙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18个省级森林公园,分别为西柏坡省级森林公园,佛光山省级森林公园等。 <div>河北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div><div>河北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西北部,地处太行山中段北部区域。保护区总面积21312平方千米。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生长、繁育有高等植物143科、552属、1187种。<b>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核桃、大花杓兰</b>等5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绶草、野大豆等27种。保护区内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资源226种,隶属5纲24目69科149属。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金雕5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大天鹅等34种,另有昆虫资源11目96科709种。</div> 矿产资源<br><div>石家庄市东部为华北平原,西部为太行山区。西部山区地质结构复杂,成矿条件良好,拥有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div><div><br></div><div>赞皇县、灵寿县;<b>非金属矿产</b>包括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玻璃用砂岩、制碱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碎云母等,主要分布于井陉县、鹿泉区、行唐县、 灵寿县、赞皇县。石家庄市优势矿产有金、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电石用灰岩、熔剂用灰岩、玻璃用砂岩、饰面用石材、碎云母9种。<br><br>石家庄市能源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元氏县和井陉矿区,煤种有肥煤、焦煤、无烟煤、气煤等; 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晋州市,已探明油田或构造有河庄油田、河庄西油田、台家庄油气田、南小陈油田等。截止2021年底,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342.47万千瓦,光伏发电量27.85亿千瓦时,光伏装机占比 25.38%。<br><br></div> 河北博物院<br>河北博物院前身为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是河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包括主院区、建华院区、育才院区三部分。主院区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建华院区和育才院区为文物库房,藏品总数21万件。<br><br>河北博物院设有10个常设陈列《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等 。通过5000余件(套)精美的文物和现代化展示手段,记录了河北200万年来的人类发展史,其每年还举办多个历史、艺术、自然、科技、时政、民俗等方面的临时展览。2015年,河北博物院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8年荣膺“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br><br> <div><b>人文<br>石家庄市内具有西柏坡这一红色地标。 毗卢寺、<font color="#ed2308">伏羲台遗址、</font>东垣古城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耿村民间故事、井陉拉花、石家庄丝弦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b></div><div><br></div>饮食<br>石家庄在饮食习惯上以<b>小麦、大米为主食</b>,面条、饺子、包子、烙饼等成为家常便饭,制作食品种类有煎饼、杂面、饸饹、锅贴饼子、炒面等。副食品以肉、蛋、奶、海产品及各种蔬菜组合为主,喜好饮用低度酒,如香槟酒、果酒、葡萄酒、啤酒等。 [143]河北菜尤以花刀见长,尤其是切肉丝的甩刀法、砍刀法和连片法,石家庄的金毛狮子鱼等就是刻意于刀工的典型菜式。技法上,有30多种烹法,以熘炒著称,对火候、糊浆、调味、芡汁等工序要求严格。因熘炒菜和海味菜多,因此河北菜注重用汤——根据菜肴的质量档次,选用不同类别的高汤。口感上,以鲜咸为主,兼有甜酸、甜香、香辣、酸咸等诸味。 <b><font color="#ed2308">正定八大碗</font></b><br>八大碗为正定县特色美食,<b>相传为三国名将赵子龙所创。</b>八大碗包括<b>四荤和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做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b>先把猪肉整块煮到将熟,<b><font color="#ed2308">然后趁热在肉皮上抹一层蜂蜜,之后进行油炸,炸到肉片变黄带红就可出锅。</font></b>肉凉后按四荤碗的要求切块、切片。装碗用大火蒸,将肉里蒸出的油滗掉,用多种作料熬成的汤汁浇入每个肉碗中,上锅再蒸,即可食用。四素有豆腐、海带、粉条、萝卜为主的多种主料,豆腐先切成三角片,炸至外黄里嫩,然后装碗、加作料汤汁上锅蒸后即可享用。其余素碗菜可提前加作料用大锅炖好,也可以先 清炖再盛碗、加作料汤汁上锅蒸后食用。<div><br>金毛狮子鱼<br>金毛狮子鱼是一道河北石家庄的传统名菜,属于冀菜系。金毛狮子鱼以鲤鱼为主要材料。用鲤鱼加工修饰后,炸制而成。色泽金黄,鱼丝蓬松形似狮子,酸甜适口。该菜始于民国初期,最早由石家庄市的中华饭庄名厨袁清芳创制。因成菜色泽金黄,形似狮子,故名金毛狮子鱼。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正式发布,“金毛狮子鱼“被评为河北十大经典名菜。 <br><br>石门牛肉罩火烧<br>石门牛肉罩火烧始于1927年,创始人叫哈玉田。民国时期,石家庄称石门,所以牛肉罩火烧便冠以石门之名,至今已经延续近百年。火烧,是牛肉罩火烧的主要食材。禁煮耐泡,易吸收汤料香味。在制作过程中,采用先烙后烤两道工序,面火定型,立火起层,使火烧外观形如满月,薄厚适中。牛肉须用鲜肉,表面鲜红油亮,有温度、有弹性、有黏劲儿。<br><br>习俗<br>特色节庆<br>填仓节<br>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又叫“天仓节”,是象征“大囤满,小囤流,五谷丰登”的节日。是为纪念放仓救民的官员所设的节日,祈求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节日当天家家户户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汤。每逢“填仓节”,各家各户早早起床,筛些草木灰放在簸箕里,一手端簸箕一手持木棍敲打,灰随簸箕撒出,在院子里画一个个灰圈,再画个十字形,并向每个格里撒数粒麦子、高梁等杂粮,用砖压住。十字的中心放些杂面条。吃完早饭后,将压粮的砖拿去,让鸡啄粮,让狗舔食杂面条寓意是粮满仓,人们不愁吃愁穿,鸡狗也有食。 [148]<br>龙头节<br>农历二月初二被民间认为是“龙抬头”的日子,因此叫“龙头节”。其来历说法种种,意在号召人民春耕,争取好收成。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和民谚。例如,“二月二,龙抬龙。大囤满,小囤流”“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等。龙头节当天的饭食各地也不相同,有的吃油炸糕,有的吃面条称“龙须面”,有的把春节、元宵节以来所剩食物吃完叫“啃龙头”。<br><br>寒衣节<br>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为“寒衣节”,其来源于秦时孟盖女为被抓去修万里长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民间传说。逐渐相沿成习每逢十月初一这天,人们都要用五色彩纸剪寒衣,到坟头上烧给死去的亲人。有的将所剪制的寒衣,悬挂在小树枝上或插在坟头,寄托了人们对故去亲人的一种缅怀之情。<br><br>民俗活动<br>庙会<br>石家庄一带的庙会历史悠久,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石家庄地区庙会由来已久,且甚为普遍,全市城乡旧有庙会约1000处,县县有庙会,村村都赶会。庙会祭祀神仙的种类繁多,有挂云山天地人三皇、女娲,新乐伏羲台的伏羲、龙王、玉皇、王母等。庙会的文艺活动主要有打扇鼓、战鼓、担经(花篮)舞、吹歌、官伞等。庙会中唱念的歌谣,民间一般称之为经。经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颁神、请神、劝勉和娱神四类。庙会时节,城镇里家家户户蒸馒头、买点心,沽酒备菜,领亲眷,接朋友。邻近村庄的群众则称“赶庙”,携家带口,三五成群,纷纷涌来。还愿进香,许愿祈福,购货,观热闹。</div> 鹿泉花会<div>逢节过节、欢庆胜利、喜庆丰收之际,鹿泉区便进行民间花会大汇演。流传于鹿泉市的民间花会有20多种,40个演出队。多则几百人,少则几十人汇集在城乡大街小巷进行表演。元宵节时,全区的一些民间花会到城区进行汇演,城内城外锣鼓喧天。地区内流行较广的花会有龙灯、花灯、跑驴、大头舞、狮子舞、通天河、跑竹马、旱船,六十大背、八仙庆寿、拉碌碡、高跷会、拉花、斗大龙、跑傻官等。<div><br>赵县范庄龙牌会<br>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范庄都要举行盛大的祭龙活动。赵县范庄人自认为是勾龙的后代,范庄是勾龙的故乡,把龙神称为“天地三界十方真宰”,并制成“龙牌”来敬仰供奉。祭龙期间,围绕“迎龙”“祭龙”“送龙”开展一系列活动,周围十余个县的各式汉族民俗艺术也前来演出,方圆几十里数十万人云集范庄,共同表达对龙的崇拜。 <br><br>民间手工艺<br>辛集吊挂<br>在辛集一带,每逢过年时节,要到处悬挂“吊挂”。吊挂的起源相传是由军队的旗帜演变而来。吊挂分为两类,一类是布制的,一类是纸制的。因吊挂由古代旌旗演变而来,所以布制的吊挂如今仍叫旗子。其由白布制成,周围镶着犬齿状的红布边。有竖幅和横幅两种,竖幅宽三尺,横幅宽五尺。中间白布绘有“三国”“列国”“水浒”等历史故事和人物。每套旗子均有几十面,按故事情节依次绘制,犹如连环画册。纸制吊挂分为吊挂和花帘两种,均用糊窗户用的毛边纸做成。吊挂为竖幅长方型,一般宽1尺2寸或1尺5寸,下边粘贴着燕尾状的尾巴。吊挂上是用各种颜色洇染成的花样图案,类似万花筒中的花色品种。花帘的幅面较小,一般宽5至8寸。色彩较单纯,每幅最多有两三种底色。上面的图案镂刻而成,主要为祈求平安祥和幸福美满的吉庆内容。<br><br>晋州布老虎<br>布老虎制作是河北省的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布老虎是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多用红色、黄色、彩色棉布或丝绒布配以手工绣花和各种花边等辅料加工而成的工艺品。布老虎制作工艺来源于古代宫廷,后流传至民间。在民间吉言中“虎”与“福”谐音,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布老虎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其常被人们用来看护家财,镇宅辟邪。<br><br>艺术<br>舞蹈<br>赞皇铁龙灯<br>赞皇铁龙灯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一种民间舞龙艺术。赞皇铁龙灯是是逢年过节庆典时的娱乐活动,铁龙灯每组由两条龙组成,每条龙分别由龙头、龙尾和代表龙身的14个龙球组成,每个龙球由24个钢圈组成,28个龙球由28个人表演,俗称二十八宿,另配有龙珠、虾兵蟹将、烟火灯光等。赞皇铁龙灯各种队列造型任意组合,有“鱼跃龙门”“刘海戏金蟾”“二龙戏珠”等二十多个花样。伴奏乐器主要是大鼓、堂鼓、唢呐、笙等。赞皇铁龙灯在表演时以鼓振节指挥,以把龙身分解组合的形式进行舞蹈,表演起来人数众多,纯朴豪放,气势宏大。 <br><br>晋州官伞<br>官伞发源并流传于晋州境内的故城、槐树、东宿和城关一带,以舞者持伞表演而得名。晋州官伞的基本动律是碾、拧、夹、转四类动作。官伞舞组之间松散结合,每组由二至三个角色组成。二人组扮为一男一女,男执伞,女右手执扇,左手捏绢;三人组扮为一男二女,成一伞二扇。晋州官伞角色男着清代官吏装,穿长袍、马褂,戴凉帽等。女角色扮如戏曲小旦。表演时,先由锣鼓打击场点,会头出场自报村名、会名。演员念白叫板,随后在乐队伴奏下开始表演。唢呐和打击乐伴奏,常用固定曲牌。<br><br>戏剧<br>石家庄丝弦<br>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石家庄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有《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等是其代表性剧目。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有各种音乐曲谱五百多支,各类伴奏曲牌一百多种,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丝弦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弦索、月琴等,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筛锣等。丝弦的角色分生、旦、净诸行,其表演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 </div></div> <br>乱弹(南岩乱弹)<div>南岩乱弹是河北乱弹的正宗流派,关于其最早的记载是清咸丰年间由菅氏兄弟创办的天兴奎科班。南岩乱弹属多声腔剧种,以板腔体为主,辅以曲牌体。旋律多变,唱词为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乱弹男女唱腔为本音咬字假声拖腔。女腔尾音翻高时发“ou”音,俗称“带吼”。在演唱和伴奏时,笛笙与唱念各有各的旋律,呈现复调色彩。南岩乱弹板式众多,曲牌丰富。主体板式有慢板、二板、快板和散板。辅助板式有慢散昆、挑帘等。其表演文武并重,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各有一套表演程式,其表演注重虚实结合。南岩乱弹至今存有200余出剧目,以戏曲的形式叙述了历朝历代的变迁。<div><br>戏曲<br>元氏乐乐腔<br>乐乐腔是传承于元氏县龙正村李氏家族并流行于当地的一种民间戏曲,它在表演形式上与京、评、梆子等剧种相仿。乐乐腔文武场齐全,主要乐器有主弦四股弦,下配二胡、板胡、笛子等,打击乐有板鼓、手板、大锣、手钗等。其唱腔独特,乐律没有更多的文字记录,一直靠口传传承下来。该剧种板式单调,仅有头板(慢板)、二板,三板,还有变调、梅花调、冲台等几种原始唱腔。传统剧目有《罗裙记》《翠屏山》等三十多部。乐乐腔的曲调轻柔、优美,在表演程式上与京剧相差无几,在剧目上文武兼备,大小结合。<br><br>文学<br>耿家民间故事<br>耿村被誉为“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耿村人外出经商、游历、当兵,也带来了天南地北的文学作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耿村民间口头文学。耿村民间故事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砂锅记》《三代人比美》《兰桥断》等。其内容包罗万象,上自开天辟地的神话、风物传说,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至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生活、人物。耿村故事形成一条历史长链,涵盖二十多个省市区、一百七十多个县市。1995年,耿村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 <br><br>文物古迹<br>截至2020年,石家庄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3处。 [163]其中包括伏羲台遗址、永通桥、广惠寺华塔、隆兴寺、赵州陀罗尼经幢等。<br><br>广惠寺华塔<br>广惠寺华塔,又称多宝塔,位于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生民街路东。相传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4年),按现存塔的形制和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应是金代的遗存。塔高40.5米,造型独特,结构富于变化。因塔身第三层以上八面八角的垂线有龙虎豹狮象及佛像等壁塑,形如花束,被称为华塔。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开元寺——开元寺钟楼<br>开元寺钟楼位于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中山东路。寺庙创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唐乾宁五年(898年)及明、清先后进行了重建和重修。寺内仅存钟楼和砖石结构九级方塔(须弥塔)各一座。塔、楼对峙的总平面布局保存了隋唐时期的特征,钟楼平面呈正方形,重楼青瓦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高14米,下层基本保持唐代的建筑特征,上层经清代重修,为晚清风格。楼上悬挂铜钟一口,厚0.15米,据县志和寺内碑刻记载,为唐代所铸。 <br><br>石家庄市内国家级非遗项目</div></div> 传统戏剧<br>井陉拉花<br>井陉拉花起源于明清,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河北省特色的民间舞种之一。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大致分成东南正拉花、庄旺拉花、南固底拉花三大流派。传统井陉拉花以“拧肩”“翻腕”“扭臂”等动作为主要舞蹈动作。拉花的基本动作为迈步高抬腿,身体前倾,下坡则是双膝出于拘谨状态,身体稍仰,男性舞步为“起要跋,膝要屈,踩要稳”,女性舞步为“进要弓,退要丁,脚外撇”。每做一个动作主力腿皆随着动律起伏屈伸一次,双腿变化动作时,借助动力腿踩地的刹那间脚外撇完成。井陉拉花擅于表现悲壮、凄婉、眷恋、欢悦等情绪,表演人数不等。拉花道具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等。传统井陉拉花主要表现内容有“六合同春”“卖绒线”等。其音乐为独立乐种,多为宫、徵调式,节奏偏慢,特色伴奏乐器有掌锣等。 <div><br>桃林坪花脸社火<br>花脸社火是河北省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的一种民俗表演。相传八百多年前,井陉县为纪念将军击败敌寇,当地百姓组织排练,以花脸社火形式公开演出,流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桃林坪花脸社火表现三国、梁山等故事中的战斗场面,共有十六回,每回讲述一个故事,一至十五回反映历代名将的战斗经历,第十六回系由桃林坪村老艺人赵维海所创。桃林坪花脸社火表演中人物脸型奇特,服装道具古老,演出队伍庞大。桃林坪花脸社火不唱不说,只有从演员的脸型、招路上仔细观察才能辨别出人物身份和故事内容。<div><br>深泽坠子戏<br>深泽坠子戏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深泽县是坠子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坠子戏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口齿清楚,通俗易懂,具有传统戏曲的特征,是融歌、舞、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深泽坠子戏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由传统的坠子书衍变而成。在演出过程中,说书艺人穿戴戏剧服饰,简易化妆,分角色表演坠子书。<div><br><br><div><br>石家庄市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br></div></div></div></div> <div>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br>小龙窝村是历史风貌保存完整的北方山地古村落,村内拥有众多明清建筑和乡土历史文化。古村落占地5.59公顷,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院落114座,房屋2000多间,建筑面积达40000平方米。2010年小龙窝村共200户。其中古村落原住居民300人。小龙窝村房舍布局顺山就势,层楼叠院,使空间结构立体化。房舍的墙体材料以石材为主,建筑一层均为石拱结构,二层为砖木或砖石结构,二层建筑主要采用叠梁式木构架支撑。坡屋顶建筑的墙体除石头外,还有当地烧制的青砖。石碹窑居是该村一大建筑特色,窗洞口两侧构筑全部为独立石柱,当地人称将军柱,简洁有力,坚固实用,拱植均为三块拱石构成,墙厚达1米,屋顶用筒瓦或灰渣平屋面,保温隔热效果好。 <div><br>石家庄市赞皇县嶂石岩乡嶂石岩村<br>嶂石岩村村民主要于清顺治时从山西迁来,因山势陡峭,各个自然庄沿河靠山而建,旧有建筑和通往山西的古驿道保护较为完好。嶂石岩村地处太行山主脉,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昼夜温差大,气候凉爽。嶂石岩村坐落在嶂石岩风景区内共有五个自然庄,分散在各个山坳中,村内多高峰。村内传统建筑以红山石为原材做为砌体,石木结构,槐泉寺坐落于该村纸糊套,殿前有千佛碑2通,重修石佛寺碑记,游槐泉寺记碑各一通,有经幢一座。 嶂石岩风景区的各景点分布在村子的周围,槐泉寺西的泉水由崖缝喷崩而出,发源该村纸糊套。 </div><div><br>历史文化名村<br>截至2024年4月,石家庄市具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天长镇,以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于家村。</div></div> <br>正定县<br>正定县于1994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城内汇集“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等不同朝代的建筑文物。正定历史城区以正定古城墙及四关范围为界,包括古城墙、周汉河及四关(东关、北关、南关、西关),面积8.7平方千米,含隆兴寺历史文化街区、开元寺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南门南关、阳和楼、府前街、中山西路、中山东路、荣国府6处风貌区。2014年开始,在中国国家文物局直接指导下,本真保护正定城墙。2015年,开始修复南城门月城、瓮城、内城及南半部城墙5.8千米,2017年9月全面开放。 <br><br>于家村<br>于家村位于井陉县中西部于家乡,因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后裔居住此地,故名于家村,已有500年历史。于家村以石头建筑为特色,全村6街7巷18胡同,每条街道以乱石铺就,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现存10多块。于家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石街石道、石楼石阁、石房石墙等建筑物及许多奇石怪石、景石雅石。其石头建筑技艺千碴石墙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内的清凉阁、四合楼院等石头建筑是井陉古村落的典型标志。于家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至2021年底,于家村总户数400多户,人口1600余人。<br><br>天长镇<br>天长镇位于井陉县西部,辖49个行政村,面积102平方千米。汉代出现村落,北朝建天长村。唐代是河北经山西入都城长安的要道,宋代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长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文物古迹较多,主要有古城墙、井陉古瓷窑遗址、井陉古驿道天长古城、乏驴岭铁桥等。 [174]镇内王宅是明清建筑,宅子里的饰有几幅浮雕画,二条鱼图案代表王家兄弟三人,一个寓意是“丹凤朝阳”,一个是“封侯挂印”。镇内明代嘉靖年间修筑的石城墙保存完好,长约2000米,还有明清季文庙、城隍庙及明右副御史、大同巡抚霍鹏故居等建筑。 <br><br>地方特产<br>赵县雪花梨<br>赵县雪花梨又名“象牙梨”。产于河北赵县。其果形长圆,果面有浅褐色斑点,个头硕大而皮薄,单果平均350克,大果微500多克。果肉洁白似雪,汁多味甜,质细脆嫩,有冰糖味。贮藏后,果皮渐呈金黄色。雪花梨除含有较高的糖分、果酸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含糖量达13.8%。可入药医病,有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医疗功效。赵县雪花梨栽培历史悠久,可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其年出口量400万公斤,远销东南亚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河北省出口的优质水果之一。<br><br>赞皇金丝大枣<br>赞皇金丝大枣又名赞皇大枣,产于河北赞皇,是河北省的名土特产品之一。长圆形,果顶稍凹入皮,呈褐色,白亮紫红,肉厚皮薄,油大味甘,晒干掰开,尺余长的蜜丝维连不断。鲜枣甜脆可口,干枣肉绵甘香,含糖量达62%-70%,每百克鲜枣含维生素300-600毫克。赞皇县大枣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枣产量1.1亿公斤,涌现出了阳泽十万亩大枣科技示范园区、南壕科技示范区等项目园区。赞皇大枣历史上曾多次贡奉朝廷,被誉为“贡枣”,2000年,在山东乐陵红枣交易会上赞皇大枣及其产品蜜枣荣获金奖,2005年,赞皇大枣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br> <br>元氏石榴<br>元氏石榴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的特产,元氏县所产的石榴粒大核软,汁多味甜,品质优良,最大的石榴能达到0.75公斤。元氏县“满天红”石榴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石榴在此地有千年的种植历史。元氏石榴基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西南方向45千米的元氏县西部山区,石榴栽植面积达8万亩,是华北最大的石榴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省“中国石榴之乡”“名优产品”等荣誉称号。元氏石榴主栽品种有太行红、满天红、泰山红,基地年产石榴8万吨,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 <br><br>地区象征<br>市树<br>石家庄市市树为国槐,国槐属豆科槐属,系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栽培历史久,抗逆性强,寿命长,石家庄市拥有百年以上古槐133株,其中500年以上一级古槐达到71株。国槐树干端直,树冠宽广,展叶早落叶晚,其花芳香。石家庄市主城区种植国槐街道197条(段),种植数量5.1万株,以国槐用作行道树的街道达121条,是城区街道的主要骨干树种之一。国槐在民间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把它作为吉祥树、幸福树,它象征着石家庄人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石家庄人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br><br>市花<br>石家庄市市花为月季,月季属蔷薇科、蔷薇属,系木本落叶灌木,原产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被誉为“花中皇后”。其花色艳丽,香味馥郁,品种繁多,是美好、友谊、和平的象征。月季适应性强,耐寒抗旱。石家庄市通过引种、繁殖、培育,广泛用于街道、公园、庭院、广场的绿化、美化。石家庄建有月季公园8.7万平方米,市植物园建有月季专类园2.5万平方米。自2003年起,石家庄市举办月季展16届。 [181]<br>风景名胜<br><br>石家庄市位于太行山以东,华北平原之上,地形平坦,自然景观多样,包含山地、森林、温泉、中药、滑雪、避暑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石家庄市历史悠久,人文资源种类多。此外,还借助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其文化内涵,结合“西柏坡精神”,整合出多处红色旅游景点。 <br><br>2023年,石家庄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756.5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1508.9亿元。 截至2023年8月,石家庄共有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4个,3A级旅游景区7个,2A级旅游景区3个。 2023年12月,石家庄文旅局联合商务局等单位,评选出石家庄十大旅游景区,其中包括西柏坡、赵州桥、隆兴寺、荣国府、嶂石岩等。 <br><br>西柏坡<br>西柏坡景区是中国A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北部。1947年,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此地征房建院。1948年5月,西柏坡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1978年,为纪念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30周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景区以红色旅游为主,景点有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石刻园、五大书记铜铸像、西柏坡纪念碑等,总面积39万平方米。曾被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誉为“革命圣地,旅游佳境”。<br><br>赵州桥<br>赵州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又称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建于隋代(公元595-605年),由隋匠李春设计建造,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2千米处。赵州桥全长64.4米,从整体上看,它是一座单孔弧形石桥,由28道石拱券纵向并列砌筑而成。桥上栏板、望柱、浮雕、蛟龙、花卉,构图饱满,是世界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古石拱桥。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br>隆兴寺<br>隆兴寺位于正定县中山东路北侧,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经过数朝扩建,形成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寺院建筑中轴线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等建筑。主次分明,高低错乱。1961年,隆兴寺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div>沕沕水生态风景区<br>沕沕水生态风景区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南边缘,面积11.5平方千米,海拔高度800-1100米,曾获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景区和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景区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于一体。景区内喀斯特岩溶泉,常年湍流,水质洁净甘冽,湖潭星罗棋布,形成落差93米、45米等多级瀑布。景区内龛馆遗迹完好,环山叠嶂,怪石嶙峋。此外,景区内还有“红色发电厂”纪念碑池、红色发电厂旧址区等红色旅游景点。<div><br><b><font color="#ed2308">嶂石岩</font></b><br>嶂石岩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北省赞皇县境内,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b><font color="#ed2308">国家地质公园</font></b>、国家AAAA级景区,<b><font color="#ed2308">是中国三大砂岩地貌</font></b>之一嶂石岩地貌的命名地(广东丹霞 湖南张家界 河北嶂石岩)。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千米,<b>分为纸糊套、冻凌背、圆通寺和九女峰四个主景区</b>。最高峰黄庵垴海拔1774米。山势层峦叠嶂,悬崖峭壁。</div><div><br></div><div>景区地质景观最为典型的是嶂石岩地貌和<b><font color="#ed2308">元古宙中期长城系砂岩中的层理与层面构造。景区内自然景观主要为嶂岩三叠、一线天、三秀峡、槐泉峪、乳泉洞、云中舞厅等</font></b>,此外。还具有千年古刹淮泉寺、三栈胜境玉皇庙暨千佛碑、大王台等人文景观。 <div><div><div><br></div></div></div></div></div> 著名人物<br>赵云<br><b>三国时蜀国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号称常胜将军。</b>初从公孙瓒,后来归顺刘备,为主骑。公元208年,刘备败兵弃妻、子南逃。赵云身抱刘禅,救出甘夫人,刘备念其功,封为牙门将军。随后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博昌亭侯。建兴六年(228年),随军取关中,寡不敌众,退回汉中,一年后病死。 <br><br>赵佗<br>南越王赵佗,真定(今正定县)人,现石家庄赵陵铺村,秦朝灭亡后,赵佗统一了南越,自立为南越武王,后归顺西汉。他统治南越期间,推行“和揖百越”的民族亲和政策,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r> 魏征<br>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b>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b>学家。早年参加瓦岗起义,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此后,累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等职。参预朝政后,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他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刘禹锡<br>祖籍无极,唐代著名诗人<br>李德裕<br>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晚唐名相、政治家<br>李吉甫<br>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宰相、地理学家、政治家、思想家<br>李冶<br>真定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人。金元时期数学家、文学家、诗人 <div>李德裕<br>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其饱读经史,以门荫入仕,起家校书郎,曾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职。唐武宗即位后,入朝为相。唐宣宗继位后,被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病逝于崖州。<b>近代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等人并列为封建时代六大政治家之一。</b><div><br>苏味道<br><b>苏味道(648─705),初唐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人。九</b>岁能诗文,乾封中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复迁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终年58岁。由于武则天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苏味道明哲保身,处事模棱两可,世号“苏模棱”。其所作诗今存十六首,载《全唐诗》,<b>著有《苏味道集》已佚。宋代“三苏”为其后。</b><div><br>周冬雨<br>1992年1月31日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因主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山楂树之恋》而出道被观众熟知,此后参演多部影视作品,2016年,凭借《七月与安生》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荣誉。 <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