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全球约有 70亿以上人口 以稻米为主食,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一半。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欧洲南部、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 中国总人口约14亿,其中 65%以上 (约9.1亿)以稻米为主食。</p><p class="ql-block"> 1993年,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1.5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种标本,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1995年,玉蟾岩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证明了其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玉蟾岩(位于中国湖南省道县寿雁镇)能培育出人类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主要得益于适宜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玉蟾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约1.2万至1.4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合野生稻的生长和驯化。同时,这里水源丰。附近有河流和湿地(洑水河、泡水河,乐海水库等),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必要的灌溉条件。这里土壤沙化且肥沃。受河流冲积而形成平原或山谷的土壤富含养分,利于稻谷的自然繁殖和人工干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玉蟾岩附近的低洼沼湿地里发现了有野生稻的天然分布,而且长江流域是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的原生地之一。玉蟾岩的先民通过长期观察和采集,逐渐掌握了野生稻的生长习性,并开始有意识地选育性状更优的个体(如不易落粒、颗粒饱满的植株)。玉蟾岩人最初以采集野生稻为食,随着人口增长或资源压力,可能开始尝试人工播种和管理,迈出了驯化的第一步。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兼具野生和栽培特征(如颗粒较大但保留部分野生性状),表明这是稻谷驯化的早期阶段。玉蟾岩的先民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聚落,为需要长期管理的稻作农业提供了社会基础。他们通过代际知识传递,逐步优化种植技术(如除草、选种、控制水位等)。</p><p class="ql-block">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距今约1.2万年)是目前全球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证据之一。这些稻谷的形态分析显示,它们正处于从野生向人工栽培过渡的阶段。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如湿地、季节性洪水)比西亚或非洲更适合水稻驯化。类似的水稻驯化过程也发生在浙江上山文化(约1万年前)等地,但玉蟾岩的年代更早。</p><p class="ql-block"> 总之,玉蟾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自然条件、野生稻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结合,使其成为稻作农业起源的关键地点之一。这一过程不仅是植物基因的驯化,更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重要里程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