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

峨眉雪

<p class="ql-block"><b>昵称:峨眉雪</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37045676</b></p> <p class="ql-block">翁丁村地处中缅边境,距沧源县城约25公里,海拔1500米,已有400余年历史。"翁丁"佤语意为云雾缭绕之地,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部落村寨。</p><p class="ql-block">我初闻翁丁是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航班上,当时正在阅读航空杂志上关于东航对口扶贫翁丁村的报道。后来听说翁丁村因火灾被烧毁,深为痛心。不过,这次旅行经过沧源,还是想去一睹为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光车把我拉到老寨景区门口,穿着民族服装的佤族姑娘击鼓迎客,如果你愿意,站在一旁的佤族老妈可以让你享受一下"摸你黑",在你脸上粘一团黑泥巴。佤族人称这种泥巴叫娘布洛,由黑泥和中草药混合制成,象征驱邪祈福。传说中,娘布洛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虽说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不过它的美容和防虫功效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p> <p class="ql-block">顺着一条绿树葱葱、用石块铺成的步道行走约百米便来到了人头桩景点。"人头桩"佤语称"考西岗更",是敬畏感恩亡灵,祈求神灵使地方风调雨顺、岁稔年丰,村寨人丁兴旺、吉祥安康的圣地,是部落最为威严阴森的地方。它一般设在寨门前神林山旁,人头桩分公桩和母桩,母桩内装有猎获的人头,公桩带刀护卫母桩;人头桩脸部的"△"符号,佤语叫"过",是天人合一的图案。人头桩圣地的树杈,是祭奠人头时,挂背包、衣物等的魂钩,一家去几人就要插上几个钩杈,旁边是祭赕虎豹精灵的地方。1958年沧源境内的"砍木鼓猎祭人头"的习俗被彻底革除。</p> <p class="ql-block">去一号观景台的路上,这棵参天蔽日的高山榕有500多年树龄,大概在翁丁老寨建起之前就有了。</p> <p class="ql-block">一号观景台是老寨子北侧的最高位置,这里有一栋两层的佤舍,登上二层可以居高临下纵览寨子全貌。</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那次大火中幸存下来的两栋原始佤舍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一层的房间里,一位佤族老人正独闭目养神,火塘昼夜不息,也许他心里正在向神灵祈祷,保佑村子平安如常。</p> <p class="ql-block">一条便捷的羊肠小石道通向山下的二号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二号观景台位于山坳的最低处,寨子的佤舍大多集中在正对面的山坡上,层层叠叠、栉比鳞次。</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佤舍有两种,一种是干栏式楼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用于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这种结构适应了山地环境,具有防潮、防虫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是四壁落地房,俗称鸡笼罩房,这种房子只有一层,四壁直接落地,屋顶多为歇山式或四面坡,利于排水和散热。房顶斜度大,茅草覆盖紧密,防止风吹散,确保屋内火塘的安全。</p><p class="ql-block">佤族民舍主要使用竹、木和茅草等天然材料,木柱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覆以细竹子和茅草,形成坚固的屋顶结构。</p> <p class="ql-block">我向附近一处高坡上的佤舍走去,上去的台阶两边树影婆娑,两位美女正在打卡,可她们穿着却是苗族服饰,实在与佤寨不太匹配。</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两层楼的佤舍,一层是个店铺,除烘干牛肉等当地土特产外,也有常见的饮品。店铺的当家是一位佤族阿妈和她的女儿。阿妈热情地招呼来客,女儿则在一旁专心致志的玩手机。当然啦,如果有生意来了,电脑上的操作就是女儿的活了。</p> <p class="ql-block">这儿的视野开阔,能看到佤寨的每个方位。我要了一杯美式咖啡,坐在靠近门口的倚栏木台上,静静看着寨子里的一舍一木,以及朦胧的远山,偶尔小吮一口,什么都不想,惬意。</p> <p class="ql-block">二楼上设有祭祀房,平时是不允许任何人进入的。不过现在为了方便游客参观,游人是可以上来的,甚至在靠近杆栏处还有茶座。</p> <p class="ql-block">祭祀房的墙壁上方挂有三个牛头,呈品字状,牛头下有三个座位,据这位佤族老人介绍,中间是佤王座,左右两侧是佤王的陪同座,这三个座位是不允许游客随便坐的。</p> <p class="ql-block">老人指着对面山坡上的一栋佤舍告诉我,2021年那场大火就是从那儿开始的,很快绵延到其它佤舍。由于当时的老寨子没有消防通道,加上水源问题,外面消防车进不来,最后老寨几乎烧光,只剩下两栋。</p> <p class="ql-block">在去佤王府的路上,我遇到了这位与众不同的的佤民,他的帽子上插了一根羽毛,这是地位和尊贵的象征,引来游客纷纷和他合影。</p> <p class="ql-block">佤王府正在修缮中,我们无法参观。在佤王府的左侧有用于祭祀的木鼓房,木鼓房外有几十个"人头兜"。</p> <p class="ql-block">木鼓和人头都是用来祭祀的,这是佤族古老的祭祀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寨子平安。木鼓形似女性生殖器官,而人头象征生命的源头。人头的获得主要有两种,一是自愿献祭,二是部落战争的孚虏。由于这种祭祀方式过于残酷,1950年毛泽东主席提议用其它动物的头替代人头,后改用牛头。</p> <p class="ql-block">"人头兜"是把猎获的人头装进去用来祭拜木鼓的竹篓。佤族先民措获人头后,先编制小竹笼,把人头放进去,再把人头笼装进人头兜里,用草片盖起后,立在木鼓房边祭祀木鼓,以析求苍天、神器、神灵护佑村寨平安。</p> <p class="ql-block">佤王府前的广场左侧有一栋两层陈列馆,内有佤族历史文化介绍,也有民族服饰展示,还有佤寨自产的大叶茶品尝。</p> <p class="ql-block">你看,刚来了一群退休大妈,她们喝着佤族老人泡的茶,唱着《阿佤人民唱新歌》,兴奋得手舞足蹈。</p> <p class="ql-block">这时,寨门口的广场上迎来了一位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手持一根竹笛,吹着悠扬的旋律,伴随着他的情歌,呼唤心中阿妹。</p> <p class="ql-block">"拉木鼓"表演即将在14:00开始。所谓拉木鼓,就是要从村外树林中砍一段红毛榉大树干,然后把它拉到木鼓房内,再制作成木鼓。在这一过程中伴有许多复杂的宗教仪式。</p> <p class="ql-block">活动的起点在我之前经过的人头桩入口处,围观的人们早已里三层外三层。这位穿着民族服装的大哥蹲在路边,全副武装地耐心等待着活动开始。</p> <p class="ql-block">一棵已被砍掉的大树桩下放着一牛头,牛头前一竹筐里有一只鸡,数十身着盛装的男女,在头人和魔巴(祭司)的带领下,开始祭祀仪式。</p> <p class="ql-block">只见魔巴左手提着公鸡,右手举起长刀,口里念咒语,杀鸡祭神。祭毕,几十号佤寨人在头人带领下,唱着《拉木鼓歌》把树干拉向寨子里。</p> <p class="ql-block">树干拉到木鼓房后,众人围着木鼓开始击鼓起舞。他们双脚立与肩宽,半蹲半俯、送胯转身,时而抬起右脚成"三道弯"伸缩三次,时而抬起左脚,挥舞木槌自转一周。随着鼓点更加激烈,鼓声浓重,舞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动作更</span>豪迈、奔放、热烈。</p><p class="ql-block">寨门外的步道上已宁静下来,我独自走向景区出口,那木鼓声依然在空中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