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鼓书院

真诚

<p class="ql-block">晨光初露,薄雾轻笼湘江,我踏上了这座屹立千年学府——石鼓书院,如同一颗镶嵌在碧波间的明珠,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沿着青石台阶缓缓而上,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书声琅琅的年代。书院的大门上,石鼓书院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熠熠生辉。迈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禹碑亭,亭内立着一块刻有奇特古篆的石碑,据说上面记载着大禹治水的功绩,石碑历经岁月的洗礼,字迹已有些模糊,但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却愈发浓烈,我驻足良久,想象着远古时期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宏大场景,心中满是对先贤的敬仰。穿过禹碑亭,来到了书院的核心建筑——大观楼,大观楼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登上楼顶,凭栏远眺,湘江、蒸水、耒水三江在此交汇,浩浩荡荡,奔涌向前,江面波光粼粼,船只往来穿梭,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此刻,我仿佛理解了古人在此读书讲学的心境,在这般壮阔的景色中,心境也会变得豁达而开阔。漫步在书院的庭院中,处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仿佛还回荡着学子们的读书声。其中,朱熹、张栻在此讲学论道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他们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求学者的道路。在书院的一侧有一处名为朱陵洞,相传,炎帝曾在南岳的水帘洞巡游、居住的水帘洞被称为朱陵前洞,而石鼓山的山洞则被称为朱陵后洞,且两洞相通。南岳有道高僧曾借此洞往返衡岳之间瞬息即到。这个传说,让朱陵洞成为了连接不同圣地的神秘通道,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陵洞的声名愈发响亮,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他们被这里的山水风光和神秘氛围所打动,纷纷留下诗篇。诗圣杜甫在此留下数首诗作 ,韩愈立于合江亭,留下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的佳话,还有王夫之等历代名流,他们的诗作达千首之多,被后人凿刻在朱陵洞内外,或刻在石鼓山东北两面的悬崖处,于是便有了朱陵洞内诗千首的美誉,朱陵洞也因此成为衡阳八景之一。然而,岁月无情,战乱的烽烟给朱陵洞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尤其是日寇的狂轰滥炸,使得洞内的碑文、镌刻大多被毁坏,仅留下小洞的残边及洞口上的朱陵洞和东崖等残字。尽管后来经过修整,但往昔的盛景终究难以完全复原,但即便如此,石鼓书院依然凭借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成为人们心中一处充满诗意与神秘的文化圣地。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中午的阳光洒在书院的屋檐上,为这座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依依不舍地离开石鼓书院,回首望去,它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江畔,宛如一位智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千年的文化精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