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爱国奋斗精神和卓越品格追求。中山大学起初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p><p class="ql-block"> 今日打卡中山大学,一场历史与现代的浪漫邂逅,走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廊,踏入了一幅温婉细腻的历史画卷,每一步都宛如踏在了文化的脉络上,又同时沐浴在现代学术的海洋里。红墙绿瓦,绿意盎然,藏着百年名校的厚重与底蕴,也映着珠江的波光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在书香氤氲的中山大学里穿行,好像坐上了时光机,百年名校,古木参天,书香满园,藤蔓爬墙,古朴的建筑在葱郁间若隐若现,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故事,诉说着学术的辉煌与人文的温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而现代化的设施又彰显着时代的活力。夏日中绿荫如盖,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青石板路上,光影交错间,是知识的光芒在指引前行的方向。这里,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每一处风景都藏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让人不禁沉醉于这份唯美与深邃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的。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p> <p class="ql-block"> 圆形图案为中山大学校徽,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怀士堂 百年校史与建筑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 怀士堂,又称中山大学“小礼堂”,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的中轴线上。它的西边是研究生院(前身是岭南大学第二学生宿舍楼),东边则是学校教职工工会(前身是第二麻金墨屋)。这座建筑是由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于1915年动工,1916年落成。为了纪念捐赠者,这座建筑被命名为“怀士堂”。</p> 中山大学工会委员会 护养院 <p class="ql-block"> 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蜿蜒盘旋、造型独特的大乌桕,高大又独特,像在欢迎每一个到来的人。还有那童话般的三角洋房,彩色的墙面、精致的装饰,一砖一瓦都散发着浪漫气息,让人感觉像走进了魔法世界的森林。在校园里随意漫步,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不再只是书面上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具象化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心陶故居&博雅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 陈心陶故居位于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中区博雅学院内,毗邻图书馆和陈寅恪故居。故居部分恢复了陈心陶生前卧室与工作室的原貌,展现了这位著名寄生虫学家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故居开放于2014年,作为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的重要项目之一,旨在弘扬陈心陶“博学立志、雅行不怠”的精神品质,激励师生传承其严谨治学和爱国奉献的崇高追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博雅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 博雅学院成立于2009年,是中山大学为培养大文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特设的精英化学院。学院秉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本科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三年级后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科及专业方向。博雅学院的教学方案参考国外博雅学院精英教育经验,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每学期主要课程一般4-5门,但每门课有大量阅读和作业。学生在本科四年期间将广泛深入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必修古希腊语、拉丁语、古汉语等古典文明语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校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参天,环境幽雅。</p> 南校园门诊部 英东体育馆 摇篮雕塑 <p class="ql-block">中山大學千禧年校慶紀念銅像碑記</p><p class="ql-block">詩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父母之恩。誠大矣。維我校自創建以來。樂育菁莪。陶鈞碩士。為時養器。几万千数,谓恩同父母。毋过也。岁值千禧。欣逢母校华诞柒拾柒度之庆。我海内外校友。倡议醵资铸摇篮铜像为夀。并示弗谖。其得一呼而百应者。足见我中大精神凝聚之深。感召之广也。像今立于康乐园。重擊之以铭曰。</p><p class="ql-block">雲山挺秀。珠水長流。我校之建。陶甄是謀。</p><p class="ql-block">達材成德。宏揚正猷。群俊缉熙。遍五大洲。</p><p class="ql-block">柒拾柒載。已足千秋。</p><p class="ql-block">中山大學海內外臺拾染校友會謹識</p><p class="ql-block">香港雕塑家朱達誠造像</p><p class="ql-block">中文系陸壹居校友黄端裔恭撰</p> 美丽校园 绿意盎然 廖承志像 陈寅恪故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非常完美</span></p><p class="ql-block"> 中山大学红墙绿瓦的建筑风格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具体来说,这些建筑大多建于1916年至1920年之间。</p><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不仅在校园的整体规划上显得合理有序,更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校园建筑的璀璨明珠,见证了中山大学的辉煌历程。例如:</p><p class="ql-block">怀士堂:建于1917年,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园中轴线上,是校园内最瞩目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格兰堂:建于1916年,位于康乐园东北区,是中山大学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马丁堂:建于1905年,是康乐园第一栋永久性建筑,奠定了康乐园早期建筑的红砖绿瓦风格。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承载着中山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精神象征。</p> 校史馆(格兰堂) <p class="ql-block"> 格兰堂建于1916年,位于康乐园东北区,是中山大学精神的象征,见证了中山大学的沧桑变化,从创建学校到成为校史馆。</p>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p class="ql-block"> 马丁堂:建于1905年,是康乐园第一栋永久性建筑,奠定了康乐园早期建筑的红砖绿瓦风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墙绿瓦,绿植掩映,相得益彰。</p> 孙中山铜像让我肃然起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州近400年的进士坊</span></p><p class="ql-block"> 广州的中山大学校园里藏着一个历史悠久的秘密一乙丑进士牌坊。这座牌坊原建于解放中路,是四牌楼忠贤坊的一部分。它始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是为了表彰天启五年(1625年)广东的七位进士:梁士济、李觉斯、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和高魁而建。</p><p class="ql-block"> 这个牌坊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广州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它静静地矗立在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校园中轴线西侧,透过“惺亭”与图书馆相望,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不妨亲自去中山大学校园一探究竟,感受这座牌坊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惺亭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在中山大学南校园的中区大草坪上,有一座标志性的八角亭——惺亭。这座亭子以蓝顶红柱为特色,还配有明黄色的花纹装饰,中央悬挂着一个年代久远的古钟。它的色彩明艳,外观典雅别致,在青草绿树之中显得格外醒目。不过,很多人只是被它的外表和周边优美的环境所吸引,并不知晓其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惺亭建于1928年,是岭南大学“惺社”毕业生为报本思源,并纪念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烈士而筹资捐建的。那时南校园所在地康乐园是原岭南大学的校址,岭南大学每届学生都有一个社名,1928年的毕业班名称为“惺社”,惺亭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三位烈士之一的史坚如毕业于岭南大学前身格致书院,1900年因在广州响应惠州起义失败而被捕,英勇就义;区励周、许耀章分别为岭大教员与学生,1925年6月23日在沙基惨案中遇难。</p> <p class="ql-block"> 亭中的古钟自清嘉庆年间留存至今,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十分珍贵。惺亭原有清末探花商衍鎏先生所题匾额,后损毁;现白色木匾上的“惺亭”为其子、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所题写,秦隶字体俊秀飘逸,为这座本不平凡的亭子增添了几分典雅与厚重。</p> 亭台楼阁 体育馆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松涛园 中大学人馆 科技文化交流中心 休息驿站 <p class="ql-block"> 北门牌坊,这里也是打卡点之一,可以看到珠江,拍对岸的珠江新城CBD是个不错的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