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著名书法家毛峰,字山翥,号引岚斋。四川简阳市人。1945年10月10日生。受家庭影响自幼热爱书画。早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书法曾师从著名书画家冯建吴教授和黄原教授。</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毛峰为重庆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四川省二届书协副主席、四川省三届书学学会副会长、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大学书法研究所名誉所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毛峰行隶书格调萧散而带有浓厚的汉简味。作品早年曾连续四届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展”和“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有多件作品在国际国内书法大赛中获奖,多件作品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陕西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江苏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美国纽约画廊、日本东京美术馆、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等国际国内数十家文博单位收藏陈列。</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毛峰还有书法沦文、创作随笔《论汉简的艺术性》、《论书法教学中的前期诱导》、《山水激起的灵感》、《敦煌的书法魅力》等数十篇公开发表。</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毛峰书法业绩已被收入《当代书法家大辞典》和《中国当代名人录》等入四十多种辞书。</i></p> <p class="ql-block">大家峰度|毛峰:六十年独钟汉简,耄耋岁犹有壮心</p> <p class="ql-block">书画家冯建吴教授与毛峰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书画家黄原教授与毛峰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毛峰在书法创作中接受记者采访</p> <p class="ql-block">如果评中国书坛最专注的书家,毛峰必然榜上有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少年时期就读川美附中起,他就对汉简书法产生了兴趣。六十多年缤纷的翰墨生涯,无论参展应酬,他都心有汉简而成果卓著 。即便到了书画家“衰年变法”的年纪,他整日所思所写的,依然是简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显然毛峰在艺朮上,重在抒发个人的內心情悟。正因为此,尽管独钟汉简,他却很“放任”学生自己的喜与悟,因此他的众多弟子也都书风各异,极具辨识度。在同样漫长的书法教育生涯,他参与创建了川美书法专业,时至耄耋之年,还给书法本科生、研究生上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寒气未消的初春,我有幸在其南山之麓中西合璧的书斋里,领受到这位老书家至真至纯的书艺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毛峰出生于简阳贾家镇(现成都东部新区贾家街道)。父母都上过私塾,父亲毛奉潜,字子夫,读过诗词歌赋,写得一手行楷。小毛峰曾亲眼见到,老爸手书抗美援朝的自撰对联,很是佩服。在父亲的指导下,他也不时操练起毛笔来。这也许算最早的启蒙。而更深的影响,是来自做私塾先生的大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父九姊妹,六男三女,毛父排行老四。大伯毛奉怀,字约山,曾立志考秀才,但因清末取消科举而做了私塾老师。尽管那时他还年轻,很多后辈却都进了他的私塾。每有大事都要请大伯现场挥毫。大伯威望高,一写字,就有人围观,每次小毛峰都要凑上去用心观看,很是羡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峰自述,他家堂屋神龛旁,长期挂着大伯写的对子,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扫除封资修运动”“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和紧接着六十代初的自然灾害,那些琳瑯满目的贾家场装裱的对联和神龛上的铜器、银器、铁器,才被统统清除和变卖。待他从重庆川美附中回老家,问起堂屋神龛的宝贝去向时,母亲说饥荒太吓人,父亲去世后,一家人靠那些东西与东门牛市口收荒匠,换了不少食品和用品,才过了这个荒年。好在他到重庆上学时,随身带走了一个平时练习画画要用的小花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峰还记得,成都附近的人都爱看川戏,逢年过节总是招待亲友看川戏。戏班子总是沿着街道敲锣打鼓,扛着戏牌沿街招徕生意,造气氛。戏牌都由戏班子出面,请当地有文化且书法好的人书写。小毛峰总是守着看,一个折子戏一块牌子,比如《秋江》《西川图》《做文章》《花子骂相》《杀奢》等,别人看的是川戏,而小毛峰更多关注的,则是那些好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这些构成了毛峰的书法启蒙的话,那么,入读川美附中,他的书法才算翻坎。能报考川美附中,对毛峰来说,是特别侥幸的事儿。1960年该校扩招,不知何故,竟然一下招四个班,设为甲乙丙丁班。成都考区简阳考点给了毛峰机会,自幼喜欢书画的毛峰得以报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川美附中招生面试主考官居然是名画家江敉教授,后来才知道就是江碧波老师的父亲。当时他问得很细,问我读了哪些书,我说有四大名著和《七剑十三侠》等。他又问我《水浒传》《红楼梦》主角是哪些,感觉他很在意文化修养。后面也问了些画家方面的问题,比如齐白石等。”六十多年过去了,已耄耋之年的毛老,依然清晰记得当年的场景。“当时考了素描之后又考创作,考题是《抗美援朝》,我画的是一男子推着我们川西当时流行的鸡公车,车上堆着麻袋和背篼,上面插个小旗子,写着‘抗美援朝’,自己感觉挺得意的,结果成为简阳考点的前两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老回忆说,附中读四年,印象深的老师有黄原、马一平、江碧波等,黄原教授书法。附中刚读一年,自然灾害就来了,附中因此停办一年,1962年复课,四个班就只通知部分同学复课,毛峰成为继续读附中的幸运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中升本科,参加了全国统考。当时四川美协戏称版协,是版画家李少言领衔。他曾兼任四川美院党委书记,后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有了专车,却还骑着自行车去上班、买菜,完全是一个画家心态。根据他的指示,当年附中升入本科成绩最好的我们这10个同学,都被他指定分给了绘画系版画专业。其他同学大都升入了工艺美术系。而当年川美的国画专业10个学生,却全部都是从普高中招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峰对川美岁月的诸多往事,仍记忆犹新。他回忆说,进入川美本科绘画系版画专业的第二年,李少言就亲自带着我们班10个同学和四川美协画家们,到雅安大渡河畔的大树堡写生创作,一个画家带一个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导师是书画名家四川美协党支部书记吳凡,他不仅是全国名画家而且酷爱书法,他很欣尝林散之书法,与当时全国书法大家费新我有交情。左手书法家费新我,还赠送给他好几件书法作品。吴凡给我评介费新我作品很动感情,吳凡老师的书法就有很重的费新我元素。我当时骨子里却更喜欢林散之书法。后来因政治运动,大树堡创作活动被取消,然而毛峰心心念念的,却仍然是当时热衷的汉碑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开始学书法,我就立志做一名书法家。我认为自己具备这个条件。”六十多年后,毛峰犹记当年,难忘师恩。他说,有这份鸿鹄之志,与冯建吴、黄原等导师的教益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溯往昔,附中期间,毛峰有两大收获,一是在书画家黄原先生的引领下,爱上国画和书法,尤其对书法痴迷,二是在附中教学楼坎下的教师单身宿舍里,拜访结识了大名鼎鼎的书画家冯建吴先生,当时冯先生因历史原因,不但没有教授头衔,也无教授住宅。但毛峰却从骨子里崇拜冯建吴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位同时代又同校的书画名家,在书法传授上却有着不同的主张。冯先生强调先要写好汉隶,黄先生则主张从晋唐入手,练就扎实的楷书基本功,再写汉隶。同学们对两先生都很敬重,相对而言,毛峰更亲近冯先生一些,冯先生自然也非常亲近和欣尝这位经常造访他的上进青年学生。待他恢复教授身份后,到上海拜访他的老师,清末大书画家吳昌硕的大弟子王个簃时,不忘代毛峰求字。近日,我在毛峰书房壁上,看到确实挂着题有赠毛峰上款的王个簃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峰永远记得,第一次去附中单身教师宿舍,看望冯先生的情景。冯因为历史原因,难免郁郁寡欢。他看到我们时,多少有些激动。但慕名前去的年轻人,压根不关心这些,冲着他诗书画印四绝的盛名,只想套近乎,学点真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峰了解到,当年冯建吴乘船去沪上,想拜吴昌硕为师,一路风尘中,不想吴昌硕正住着院,当他抵达时,吴已病故。冯只好拜师吴的大弟子王个簃为师。王个簃一生学吴,几乎跬步不移,终成大家。但相对于自出机杼的同门师兄潘天寿,王的成就要逊色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正因为此,冯先生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带学生从来不求师法于我,不强迫像他那样重碑学、钻汉隶,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找方向,他只做一个智慧的引领者。当他得知毛峰对汉隶、汉简兴趣甚浓时,大加鼓励。他认为,前人成就不大的领域,就是自己的新天地。汉隶书者众多,不容易出成果,但那是基础,是必由之路,需牢牢掌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徒二人都认为,深耕汉简可以有番作为。但前无成功先例,又无现成体系,连汉简可资临摹研学的资料都不多。读大学时,川美图书馆兼陈列馆,图书原本不多,书法典籍更少,加之借书不得超过一周,同一本书不得连续借,这可弄苦了以毛峰为代表的书法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在版画专业有拷贝柜,他将借来的《张迁碑》《石门颂》《乙瑛碑》,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用钢笔勾临。几年如法炮制,日夜辛勤,毛峰更是将晋唐、汉隶数十种代表碑帖,临习得非常熟稔。但无论如何,他对汉简书法更为倾心,只是苦于研习者少,独自摸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后,毛峰分配到重庆日报社做美朮编辑,分内工作轻松即可完成,剩余的时间精力,他都投入到酷爱的书法事业中。不知从何时起,他隶书行写的特有风格,开始被人记住、推崇,索字、邀展、约稿者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代初,他与当时还是西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的徐无闻先生,因书法而相识。徐先生家住成都北门外,而毛峰家住成都东门外。既是同道又是同乡,尽管年龄悬殊,但共同的志趣和事业,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很快成为莫逆之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无闻父亲熟读诗书,书法也很擅长,在当地颇有名声,对儿子从来都很严苛。毛峰常与徐结伴回成都,有时还到徐家去玩。徐家有八九间瓦房,掩映在竹林之中。毛峰说他第一次见徐父之时,徐父身着长衫,不苟言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当着我的面,说徐先生哪些字还不夠好。拿给我看,我连忙说,写得好写得好。”毛峰自述,那些年与徐先生友情甚笃,徐常托他买火车票,有时候为赶车方便,晚上还住在他家里。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几乎无话不谈。但徐先生并不太赞成毛峰专注汉简一途。理由很简单,前无成功大家可借鉴,摸索又困难,成果也很难被认定。他反倒建议毛峰,从褚遂良入手,自初唐入晋室,再宗秦汉,借鉴大师多,兼收并蓄,可成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候,还是冯建吴恩师的鼓励,让他笃定己见,独辟蹊径,钻研汉简。很快,一种融碑、帖、简于一体的书法样式,在他笔下产生了,拙朴、畅达,看似随心所欲的尖头燕尾,饶有趣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的“毛峰汉简”,频频见诸报端,并占据了大小展览,毛峰不时成为话题人物。1984年,年仅39岁的他,被推选加入中书协。他几乎是最早一批中书协会员。当他拿出保管甚好的蓝皮会员证时,泛黄的内页,仍难掩岁月的洗礼。尤其是会员证上,没有公章,倒是“创造性”地盖上了启功主席私章,显得别具一格,满满的年代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受冯建吴和黄原两位老师的影响,我早年的书法,宗法汉唐,但很难归入哪家哪派。后来写汉简后,才有了自己的风格。两位恩师,像两座山峰,同时指引着我。如果说黄老师给了我,最初的热爱和向往,那么冯老师就给了我,暗夜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毛峰回忆恩师,多有感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毛峰与两位老师,都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交流,与其后人也都成为好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人们看到的毛峰书作、手札、牌匾、刻石,几乎全是日益纯熟的简意书法。他独创的汉简行草书,更是风靡。任何场合,远远一站,就会被那极具辨识度的“毛峰简意书法”所吸引。这种对单一书体偏执般的深度开凿,在全国书法大家中并不多,甚而有人怀疑他书法造诣的全面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从他早年的书写看,他真草篆隶都很擅长,全面的书写能力,恰恰构成了汉简书风的基本底色。之所以“一心向简”,用他的话来说,完全是出于真爱和学术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尺简草中堂,是建国七十周年中国书协举办的《当代名家系统工程·日月光华》特邀作品《毛峰书自撰咏新渝景诗词各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清末汉简出土到80年代,汉简书法创作研究者多流于浅层且未成体系。真正深研、专攻汉简者,是从我们这一代起。”自学生时代对笔墨率真的汉简一见钟情,到后来成体系的研究,毛峰是一步步“陷”进去的,直至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很早就意识到,兼收并蓄、自出机杼,对一个书家的重要性。尽管他对汉唐代表碑帖烂熟于心,但都将其视为汉简研创的背景材料和天然营养。青年时期,他临习了大量简牍影印本,比如《敦煌汉简》《居延汉简》《西北医简》和《楚简》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对汉简的专注,他发现碑刻受工匠手艺影响甚大,很难保证书家手迹不变形失真。况且,即便是大书法家,在小心翼翼手书碑石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年龄、身体、心境等因素,很难发挥到最佳水平。即使不尽如人意,往往也因为成本造价等因素,难以多次重写。所以,蔡邕也会感叹写碑太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980年代,当毛峰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汉简影印本时,他再次被那种多体杂糅、率性书写的书风所折服。“与唐碑汉隶多为官方刻石不同,汉简一开始就以其不拘一格的民间性、地域性、情绪性书写,让人耳目一新、心悦诚服。”毛峰渐渐疏远了碑学,朝着简学一途深入跋涉了。他工作之余,所思所感所习,大都与书法有关,准确说,是与汉简书法有关。</p><p class="ql-block">事实上,随着1970年代,居延汉简第二次出土,汉简书法也开始被国内书家所重,越来越多的书法人,希望从中取得“新经”,快速登堂入室。毛峰选择了自设难度,朝汉简行草进发。汉简行草难觅现存墨迹地帖本。幸好,他在今草、章草及汉隶上,都已有较深修养,融合汉简特色,随心书写,自有一番新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果然,原本颇有书名的毛峰,一拿出汉简行草,便震动了书坛。除了创作,在理论探索上,他也成为先行者。</p> <p class="ql-block">毛峰在引导川美研究生作资料查阅</p> <p class="ql-block">与同事付舟教授和书法硏究生们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毛峰为渝中一公园凉亭撰联所书的联额</p> <p class="ql-block">毛峰为渝中虎头岩公园书写的园名</p> <p class="ql-block">1994年毛峰为渝中峨岭公园作碑记并书</p> <p class="ql-block">四尺汉简行草对联,是2020中国书法年展 《特邀当代名老书家作品•毛峰书自撰联》</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谦石书堂,蔡侃艺室之雅号也。</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其址在重庆南岸区南坪正街一号,金色领地12 - 7处。</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蔡侃,书法学习师从毛峰先生。乃重庆书协、音协吉他专委之会员。独爱隶书,钟情于其古朴之韵。执教多校,传道授业,书法之教,已逾廿五载矣。</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通联之号,微信同话,为13350378803</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谦石书堂</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蔡侃艺术工作室</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书法小品雅赏</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