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的文脉:岳麓书院的精神栖居与教育启示》

淡泊红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岳麓山的苍翠环抱中,湘江水的千年吟唱里,一座青砖黛瓦的建筑群静立如哲人。这里不仅是朱熹笔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方塘所在,又是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精神象征,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华文脉的精神殿堂。岳麓书院,这座穿越千年的教育圣地,以其琅琅书声串联起一部活态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以其独特的山水格局与人文气象,诠释着中国文人“格物致知”的最高理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山水与书声的千年对话</p><p class="ql-block"> 公元1167年秋,朱熹自武夷山跋涉千里来到岳麓书院。他与山长张栻的会讲持续两月有余,听者云集以致“饮马池水涸”。这场中国学术史上的著名论辩,发生在书院特有的时空场域——既有讲堂的正襟危坐,又有山林的漫步清谈。张栻所赞“山川之胜,栋宇之安”,正是书院最动人的特质:严肃的学术探讨与活泼的自然感悟在此水乳交融。</p><p class="ql-block"> 书院建筑的中轴对称布局彰显着儒家礼制,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与“沅生芷草,澧育兰花”的楹联对仗,却暗示着另一重教育密码。在罗典等山长看来,真正的学问既要“学宗邹鲁”读圣贤书,更需“地接衡湘”观四时景。清代山长罗典甚至自掏俸禄营建“岳麓八景”,带领学生“看山花,听田歌”,将自然美学融入教育实践。这种“陶泳天趣,坚定德性”的教学方式,培育出曾国藩、左宗棠等兼具学识与胸襟的经世之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两种水源的智慧浇灌</p><p class="ql-block"> 朱熹《观书有感》中那方“清如许”的池塘,隐喻着书院教育的双重源头:一是典籍中的圣贤之言,二是自然里的生生之德。岳麓书院的讲堂里悬挂着“实事求是”的匾额,而通往讲堂的路径却蜿蜒于山林泉石之间,这种空间安排暗合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真谛。</p><p class="ql-block"> 在科举盛行的年代,岳麓书院始终保持着对功利教育的警惕。朱熹批评官学沦为“嗜利苟得”之所,张栻则强调“传道济民”的育人宗旨。罗典执掌书院27年间,既授科考之道,更重人格培育,其弟子陶澍、欧阳厚均等皆成一代名臣。这种既入世又超脱的教育智慧,犹如湘江之水,既有奔涌向前的力量,又有涵容万物的深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讲堂与园林的精神拓扑</p><p class="ql-block"> 步入书院二门,那副“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的108字长联,将儒家自省精神书写得淋漓尽致。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副哲理深邃的联文,却悬挂在可眺望湘江的敞轩处——思想的高度与视野的开阔在此达成微妙平衡。</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的建筑群构成一幅精神地图:藏书楼象征着知识的积累,文庙代表着文化的敬畏,讲堂彰显思想的交锋,而散布其间的园林亭阁则暗示着心灵的休憩。这种空间叙事深刻影响着在此求学的士人:王夫之在战乱中著述《船山遗书》,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左宗棠携舆榇出征收复新疆……他们的人生轨迹,无不印证着书院教育中“内圣外王”的完整人格塑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活水长流的当代回响</p><p class="ql-block"> 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但其精神血脉从未中断。今天湖南大学的校园里,古老的御书楼与现代图书馆比肩而立,恰似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黄永玉先生曾坦言,唯在岳麓书院讲学时紧张备稿,这份敬畏正源于对千年文脉的感知。</p><p class="ql-block"> 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当下,岳麓书院留下的教育启示愈发珍贵:真正的育人不仅是知识灌输,更是人格涵养;不仅是课堂传授,更是生活浸润;不仅是功利追求,更是精神成长。当我们在“整齐严肃”的碑刻前驻足,在“实事求是”的匾额下凝思,千年前那泓“源头活水”依然在滋养着现代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山水间的书院,终将成为永恒的文化坐标。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天光云影倒映在思想的明镜,让衡山湘水孕育在生命的河床。在这里,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往圣的智慧,每一片落叶都诉说着文明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千年学府正如赫曦台上的晨光,照亮着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道路,见证着从“斯文攸归”到文化自信的精神征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蕴含的教育智慧与文化基因,仍在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着古老的东方答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鸿踏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名:淡泊红尘</p><p class="ql-block">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统计师</p><p class="ql-block">中国著作权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女子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旅游摄影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周口文史研究员</p><p class="ql-block">周口老干部摄影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周口鸟类生态保护摄影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周口市艺术摄影学会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在各种影展中多次获奖《太昊陵庙会》组照入选第21届平遥国际摄影展。《祖国万岁》入选新时代第21届平遥国际摄影展。获得2022年度“玉兔杯”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获得2023年周口野生动物世界摄影大赛十佳摄影奖。2023年5月《旅游世界》杂志刊登摄影作品《暮归》。2024年《大众摄影》第九期刊登作品《老渡口——马门》《周口晚报》《周口日报》《大河文摘》《北京老年体育报》《河南日报顶端新闻》《京九晚报》《文化周口》《周口文旅》《大河网》《今日头条》等报刊杂志发表图文报道和图片三千余幅篇。曾获得周口公益组织颁发的“公益摄影师”称号荣誉证书、市委颁发的“百佳志愿者”荣誉证书、“最佳摄影师”荣誉证书、周口报业传媒集团颁发的“优秀啄木鸟志愿者”荣誉证书、周口报业传媒集团颁发的“优秀通讯员”荣誉证书、2018年周口市文联颁发的“全市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