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地域文化密码-39] 在山东临沂的城市脉络中,有几条街道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别看它们都不是很长,全长也不过几百米,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临沂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b>洗砚池街</b> 洗砚池街,这个名字本身就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这一切都与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王羲之紧密相连。洗砚池街西起通达路,东至沂蒙路。当年这条街分为两段,东段为旧路,原名五贤祠街,西段为1983年开拓新路,建成后因附近有洗砚池旧址(亦名泽笔池,清乾隆24年曾进行疏凿),故统称为洗砚池街。<div> 相传,王羲之幼年时便痴迷于书法,每日刻苦练字,写完字后,他总会到居所旁的池塘边洗刷砚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原本清澈的池水竟渐渐被墨汁染成了黑色,“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就此流传千古,而这条街也因这方洗砚池而得名,成为了书法爱好者心中的圣地。<br> 沿着洗砚池街缓缓前行,便能抵达王羲之故居。这座故居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老街之上,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踏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方洗砚池。它静静地安卧在庭院之中,水面平静如镜,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王羲之挥毫泼墨的故事。池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轻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在与池水低语,共同回忆那段古老的时光。<br> 故居内的碑廊同样不容错过。这里陈列着众多名家的石刻碑文,汇聚了行、草、篆、楷等多种书体,每一块碑刻都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向人们展示着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漫步在碑廊之中,轻抚着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石碑,感受着先辈们留下的笔墨痕迹,仿佛能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无论是舒同的雄浑大气、启功的飘逸洒脱,还是沙孟海的苍劲古朴,都能在这里找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让人流连忘返。</div> <b>考棚街</b> <p class="ql-block"> 考棚街,原东起沂州路,西隔沂蒙路与洗砚池街相接。1975年以前,这一段为石铺路面。东关东风片区改造时,向东打通至琅琊街。如今,这条街周边交通便利,商业氛围浓厚。这条看似普通的街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起源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延续至元、明、清,前后历经1300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科举体系中,考试分为多个层级,其中院试是读书人踏上仕途的第一步,考中者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p><p class="ql-block"> 清朝前期,临沂尚无考院,沂州府下辖的兰山、郯城、费县、莒县、沂水、蒙阴、日照七县的考生,都需前往曲阜应试。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考生们要么徒步,要么乘坐马车,跨越沂河、沭河等天险,路途遥远且艰辛,“士子苦之”。</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九年(1754年),沂州知府李希贤目睹考生的艰难,决定改变这一现状。他率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禄,倡议修建考院。在他的带动下,七县的绅士们纷纷响应,慷慨解囊。兰山县知事王垲也积极承担起建设的重任,精心选址,最终选定了“郡署之西曰颜家巷”的空地,并购置废宅加以扩建。经过一番努力,考院顺利建成。</p><p class="ql-block"> 考院建成后,成为了沂州府考生们追逐梦想的地方。每逢考试,来自七县的考生们齐聚于此,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在考棚中奋笔疾书,书写自己的命运。而考院所在的街道,也因考棚而得名“考棚街”。此后,考棚街见证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奋斗与梦想,成为了临沂科举文化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 自考棚建成后,考棚街便成为了沂州府文化教育的核心区域。在清朝的200多年间,考棚街见证了无数次院试的举行。每逢考试时节,考棚街热闹非凡,考生们的身影穿梭其中,街道两旁的店铺也迎来了生意的高峰期。笔墨纸砚店中,摆满了各种优质的文具,为考生们提供着考试所需;客栈里,住满了远道而来的考生,他们在这里抓紧最后的时间复习备考;茶馆中,考生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学习心得和对未来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考棚街不仅是考生们的考场,更是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从这里走出了众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虽然难以统计确切的人数,但考棚街无疑为临沂地区培养了大批的精英。这些人才的涌现,不仅为临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提升了临沂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例如,清朝末年的进士王景禧,他出身于考棚街附近的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在考棚街的考院中通过了院试、乡试等层层选拔,最终在殿试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士。他在仕途上清正廉洁,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他们在考棚街汲取了文化的养分,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临沂的文化繁荣增添了光彩。</p><p class="ql-block"> 考棚街对临沂文化教育的影响深远。它不仅为临沂地区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考棚街周边的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也因此蓬勃发展,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许多知名学者和教育家在此讲学授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临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民国17年,考棚旧址改为省立第五中学第一院,解放后改为临沂京剧院,后改为临沂影剧院,2008年拆除,现为临商银行金都支行驻址。</p> <b>八蜡庙街</b> 八蜡庙街,北起兰山路,西南向,穿过洗砚池街,止于解放路。 八蜡庙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3),那时在这条街的北端,一座八蜡庙拔地而起。这座庙宇可不简单,它承载着古代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殷切祈愿。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基,人们靠天吃饭,对自然灾害,尤其是虫害的抵御能力极为有限。八蜡庙所祭祀的八位神祇,分别是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田畯)、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他们各司其职,共同守护着农业生产。先啬和司啬象征着农业的起源与传承,农神负责管理农事,邮表畷守护着田间设施,猫虎能捕捉鼠害,坊可抵御洪水,水庸调节水利,昆虫神则掌控着病虫害的消长。<br> 每至特定时节,周边的百姓们便会身着盛装,带着丰盛的祭品,齐聚八蜡庙。香烟袅袅,烛火摇曳,人们虔诚地叩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八蜡神保佑庄稼茁壮成长,免受虫害侵扰,期盼着来年能有一个丰收的好年景。那热闹的祭祀场景,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br> 时光流转,到了1947年,八蜡庙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拆除,只留下一段段口口相传的故事。但它的名字却深深烙印在了这条街道上,即便庙宇已不复存在,八蜡庙街的称呼依旧延续了下来,成为了人们铭记历史的独特符号。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八蜡庙街也经历了多次变迁。从最初的狭窄小道,到后来的拓宽改造,道路两旁的建筑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曾经的青石板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低矮的民居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然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八蜡庙街始终保留着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br> 要解开八蜡庙街的神秘面纱,关键就在于弄清楚“八蜡”的含义。“八蜡”并非是随意拼凑的概念,而是有着明确指向的古代祭祀神祇。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深知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活的温饱与安宁。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八蜡”神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br> 先啬,作为八蜡神之首,被认为是神农氏,他教会了人们播种五谷,开启了人类农耕文明的先河,是农业起源的象征,人们祭祀先啬,是对农业始祖的敬重与感恩。司啬即后稷,他在尧舜时期掌管天下农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尊为农神,受到人们的世代敬仰。农,也就是田畯,是负责到田间监督农业生产的小官,虽然官职不大,但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的协调与管理作用,人们祭祀他,希望农事能够顺利进行。<br> 邮表畷,是古代井田间交界处建造的供田畯“居以督耕”的临时住所,它不仅是田间的一个设施,更代表着农田的边界与秩序,祭祀邮表畷,寓意着守护好农田的每一寸土地,保障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猫虎,这两种动物看似与祭祀不相关,实则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猫能捕鼠,虎可逐野猪,它们帮助人们消灭了许多危害庄稼的动物,因此被视为有益于农事的神兽,受到人们的祭祀。坊,是堤埂,用于蓄水与障水,在靠天吃饭的古代,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祭祀坊神,体现了人们对水利安全的重视。水庸,即沟洫,负责受水与泄水,它与坊共同构成了农田的水利系统,保障着农田的灌溉与排水,人们祭祀水庸,是希望水利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为庄稼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昆虫,这里指的是螟蝗之属等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祭祀昆虫神,并非是对害虫的尊崇,而是希望通过祭祀,祈求害虫不要侵害庄稼,让农作物能够茁壮成长。<br> 祭祀八蜡神的传统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礼记・郊特牲》中就有“八蜡以祀四方”的记载,足见其历史的悠久。在古代,祭祀八蜡神是一项极为庄重的仪式,通常由天子及各级官员主持,百姓们也会积极参与。每至祭祀之日,人们会身着整洁的服饰,带着精心准备的祭品,如粮食、果蔬、肉类等,前往八蜡庙。在庙中,香烟缭绕,人们在主持者的带领下,依次向八蜡神叩拜,献上祭品,口中念念有词,表达着对神灵的敬意和对丰收的祈愿。<br> 这一祭祀传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宗教仪式,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获得丰收。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祭祀活动,将农业文明的知识和价值观代代相传,让后人铭记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先辈们为发展农业所做出的努力。此外,祭祀八蜡神还起到了凝聚社会的作用,在共同的信仰和仪式中,人们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b>城隍庙街</b> 城隍庙街西起沂蒙路,原东至杨家园、颜巷口街,现向东拓至涑河南街。追溯城隍庙街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远至北宋时期。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临沂城隍庙从城东北迁建于现在的城隍庙街所在地,自此,这条街道便与城隍庙结下了不解之缘。<br> 城隍庙在古代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祭祀城隍神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和精神信仰的寄托。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保护神,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据记载,临沂城隍庙在宋朝建立时,庙宇为两层建筑,第一层有南大门,二层建城楼,城楼阳面是敞开式的,除了墙柱外,其余皆空,与天安门城楼相似,后院 5 间大殿,主供城隍爷。庙内镌刻着“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行善到此心不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无不体现着当时人们对城隍神的崇敬以及对道德规范的重视。<br> 到了明朝,城隍庙街迎来了它的兴盛时期。朱元璋登基后,为了巩固统治,借用百姓迷信心理,宣扬城隍爷能监察民之善恶,行善者得福,作恶者受惩罚。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朱元璋大封京城和天下城隍,这使得城隍庙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时的城隍庙街,庙宇庄严,香火旺盛,前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街道两旁也逐渐聚集了各种店铺和摊位,形成了热闹的集市。每逢庙会,这里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成为了当时临沂城最繁华的地方之一。<div> 民国时期,这条街改称自由街,“文革”中改为红旗巷,地名普查中恢复城隍庙街的名称。<br> 在历史的长河中,城隍庙街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它目睹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硝烟,也经历了和平时期的繁荣与发展。尽管岁月变迁,许多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这条街道的历史底蕴依然深厚,它就像一部活着的史书,记录着临沂城的过去。</div> <b>东岳庙街</b> 东岳庙街,南起兰山路,北至涑河南街。东岳庙街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因地处兰山区委党校(系东岳庙旧址)东侧而得名。东岳庙,又名天齐庙,“东岳”乃“泰山”别称,这里曾有金代重修碑可证其渊源,不过民间也有将其讹作“西压庙”,误认为是“压邪气”的庙,甚至还有“先有西压庙,后有临沂城”的说法,虽无确凿考证,却也为这条街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br> 追溯到古代,临沂作为郡、国、州、县治所,城市繁荣,人口密集,街巷纵横交错。在1608年(明万历卅十六年)版的《沂州城郭之图》中,虽未明确提及东岳庙街,但周边的山川社稷坛、八蜡庙、东岳庙等建筑已在图中呈现,可见当时东岳庙周边区域已颇具规模,或许正是东岳庙街的雏形。那时的东岳庙,是人们祭祀祈福的重要场所,每逢重要节日,庙前香火缭绕,信徒们前来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br>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民国时期,临沂的城市格局逐渐发生变化。1916 年出版的《临沂县志》所附的《临沂城关图》,简单画出了民国初年的临沂街巷,此时东岳庙街的轮廓或许已初步显现,周边的生活气息也日益浓厚,开始有了商铺、民居的聚集。而1935年出版的《续修临沂县志》里的《临沂县城略图》,则更为详尽地标出了旧城和南关内的街巷,东岳庙街在其中也有了更清晰的展现,那时的它已经成为连接周边区域的重要通道,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br> 近现代以来,东岳庙街经历了诸多变革。战争年代,它见证了城市的动荡与沧桑,却依然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风貌。建国后,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周边的建筑不断更新换代,但东岳庙街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位置,承载着居民们的生活日常。它看着临沂从一个相对古朴的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如今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自身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融合传统与现代,延续着独特的历史脉络。 <b>书院街</b> <p class="ql-block"> 书院街北起兰山路,南至洗砚池街,位于王羲之故居的东院墙外。书院街的得名,源于清乾隆年间在此兴建的“琅琊书院”。彼时,由沂州下辖的七个州县共同出资,在右军祠内创办了这所书院,它承载着当地学子的求学梦想,成为鲁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书院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庭中左右共建有书室30间,选拔属地兰山、郯城、费县、蒙阴、沂水、莒州、日照的优秀士子在此学习。</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书院不仅是读书治学的场所,更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摇篮。琅琊书院与府学、考棚相互配套,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沂州府培育和挑选了众多人才。历任知府也常来书院讲学授课,为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每逢“月课”,书院主要请地方官员或者名士讲儒家经学、程朱理学、治世之学,到了清朝末年,更是顺应时代潮流,邀请维新人士在这里讲中外地理、历史知识及救国之道。“月课”之日,常常考试,根据成绩优劣评定等次,名列前茅者还会得到奖励,以资鼓励。</p><p class="ql-block"> 在琅琊书院的影响下,当地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许多学子从这里走出,踏上仕途,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当地文化发展的道路,成为临沂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p> <b>御碑亭街</b>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街,地处临沂市兰山区,宛如一条历史的丝带,串联起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期,这条街的位置在南关以南,市民也管这里叫做阁子门外。那时的它,只是一条普通的街巷,在时代的浪潮中默默生长。街边的建筑质朴而简陋,居民们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解放后,它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御碑街,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途径沂州府。当时的知府李希贤为了迎接圣驾,精心筹备。得知乾隆皇帝喜爱诗词书法,李希贤便奏请乾隆为赞誉临沂两位汉代名臣疏广、疏受题写碑文。疏广、疏受叔侄在西汉时期,以贤能著称。疏广少年好学,通晓《春秋》,官至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疏受也因贤良被征召,担任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与叔父共同辅教太子。公元前62年,叔侄二人称病上疏“乞骸骨还”,回到家乡后,他们将皇帝和太子赏赐的黄金用于宴请族邻和帮助困难之人,而不是为子孙购置田宅。疏广曾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这番高见赢得了众人的钦佩。乾隆皇帝有感于他们的事迹,欣然题写了二疏城御碑诗。</p><p class="ql-block"> 李希贤得到御笔后,立刻刻石立碑,将其置于临沂城南关阁子门外(即现在的红嫂广场),并修建了碑亭加以保护。这块碑高 6 尺(约2米),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文化景观。可惜的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一场突如其来的西南风将碑亭刮倒,石碑也摔为三段。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石碑不知所踪。直到后来,人们才在孔庙后之明伦堂孔庙东墙发现了它,如今,这块珍贵的石碑被收藏于临沂市博物馆,对外展出,供后人瞻仰。</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时期,御碑街一度改名为胜利巷,这个名字充满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印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背景。1981年,在地名标准化处理中,它又恢复了御碑街的名字。现在,这条街巷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社区仍在。1984年,御碑街社区的范围扩大,北至解放路,南至齐鲁商场,东至滨河,西至沂蒙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沂撤地设市,城市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沂州路的拓宽,从御碑街社区中析出东苑、西苑、刘家苑3个社区,而御碑街社区的范围也调整为北至银雀山路,南至齐鲁商场,东至沂州路,西至沂蒙路。如今的御碑街社区,按行政区域划分,范围为沂蒙路以东,解放路以南,金雀山路以北,东至沂河。 </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耿志刚) </h3>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n3xorv"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临沂东关街:从老街到新生,一场城市的蝶变</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mfopx2"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秘临沂南京路:城市发展的活力纽带</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lfby2i"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秘临沂广州路:春日里的一条樱花大道</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k4j05e"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秘临沂北京路:城市发展的主动脉</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jhd8oh"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秘临沂东兴路:城市脉络中的活力纽带</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il9xp1"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寻临沂沂河路:从历史脉络到城市动脉</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h8y80q"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秘临沂蒙山大道:城市发展的动脉与脊梁</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gj6kp0"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临沂滨河路:从历史中走来的城市动脉</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fli1da"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秘临沂陶然路:从金五路到城市动脉的蜕变</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56kooy"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秘临沂通达路:城市动脉的前世今生与未来</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4acbk3"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秘临沂新华路:城市活力中心的代表</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2vh7s7"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秘临沂八一路:城市烟火里的宝藏街区</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243eeg"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秘银雀山路:临沂的烟火脉络与历史回响</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13t8yx"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金雀山路:临沂的时光纽带</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zru89v"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沂蒙路:镌刻临沂记忆的时光轴</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z5pcwz"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解放路:穿越时光的记忆纽带</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y9uv98"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兰山路:解锁临沂的前世今生</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wu5zhq"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沂州路:岁月长卷里的临沂故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