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雄万世镜鉴的李自成:从陕西米脂的行宫到湖北九宫山的陵墓

晨依

文图&nbsp; 晨依&nbsp; &nbsp;美篇号1343872<div>&nbsp; &nbsp; &nbsp; &nbsp; 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因为社会的不公平曾经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其中成功者有元朝末年的朱元璋,他领导农民起义军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开启了明朝276年的国祚,但明朝最终又走上了被别人推翻的老路,终结者先是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后是被吴三桂引入关内的清军。<br></div> <b>陕西米脂李自成行宫</b><br>&nbsp; &nbsp; &nbsp; &nbsp; 出生于陕西米脂的李自成,晚明百万农民起义大军的首领,他首次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骁勇善战的他,经历过多次挫败历尽艰辛终成气候,破洛阳杀福王,威震中原,东渡黄河所向无敌;1644年正月攻破西安,建立了大顺王朝,一鼓作气率领百万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直捣北京,3月19日即攻进北京,致使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终结了276年历史的朱明王朝,毛主席称其是自秦两千余年来,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几十次农民战争中极著名的一次,称赞李自成“实为陕人的光荣”。但可悲的是,大军进入北京仅仅42天,李自成称帝18天,宝座尚未坐暖,就被多尔衮的满清大军联手吴三桂赶出了北京,葬送了十几年艰苦奋斗得来的成功果实。这里既有历史原因和时代的局限,也有他自己本身的缺陷,千秋功罪留待后人评说。 &nbsp; &nbsp; &nbsp; &nbsp; 明崇祯十六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王朝之后,急于还乡祭祖,大宴乡党父老,封侯封伯,比当年汉高祖刘邦夺取江山功成名就风光还乡还要心急。自西安至米脂,沿途八百里,修路建桥直到米脂,李自成派人回到家乡米脂,在北门外的盘龙山下,修建了总占地面积达1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600平方米的行宫。 &nbsp; &nbsp; &nbsp; &nbsp; 这座依山据险的行宫庄重威严,远处眺望犹如巨龙腾飞气势雄伟,建筑构思精巧,造型别致,朱红色的城墙和大门尽显王者气派,行宫前广场矗立了一尊李自成骑马挥剑的青铜立像,重现当年一代英豪的凛凛威风。行宫前后两层90级台阶,可能也是称帝九五至尊之意,行宫的主要建筑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玉皇阁、庆祥殿和北庆宫等,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无不精雕细刻,正殿中安放着李自成的玻璃钢铸像。李自成的米脂行宫,是陕北地区别具一格的宫殿园林,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1947年,中共曾在此召开过“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 &nbsp; &nbsp; &nbsp; &nbsp; 这座作为李自成回乡时临时居住的行宫修好后,李自成并没有在里面居住过,因为他还要忙于夺取全国江山而驰骋疆场。现在的李自成行宫里,设有李自成纪念馆,以图文形式展出李自成叱咤风云的一生和后人对他的评价,通过参观,使人对李自成的历史功过和晚明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b>湖北通山闯王陵</b><br>&nbsp; &nbsp; &nbsp; &nbsp; 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丢掉初心开始“飘”,他放纵军队用残酷的手段抢掠官宦富户的钱财、搜寻紫禁城中的宫女自己享用和分配给将领等丧失人心之举,在轻敌情况下山海关与多尔衮之战中大败而回的不利情况下,1644年4月29日,在清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极其危急关头,李自成还在紫禁城武英殿举行正式的“登基礼”,头戴冠冕,受“百官”朝贺。但第二天一大早就匆忙离京,向西奔逃。自入城到离京,“大顺”政权仅存在了42天。<br>&nbsp; &nbsp; &nbsp; &nbsp; 被清军与吳三桂联手攻击和内部腐化导致丧失战斗力的双重打击下,仓皇败退京城的李自成流窜四方,在逃亡的过程中,屡遭失败的李自成,还误杀了忠心拥戴的谋士李岩等人,导致军心涣散。一路苦战一路溃败到了湖北通山,单人匹马被当地民团围困而杀害,年仅39岁,奋斗十几年最终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 &nbsp; &nbsp; &nbsp; &nbsp; 李自成被杀害后,“因乡人怜之”草草下葬在通山牛迹岭,300年来仅有石垒荒冢,至解放后经史学家考证后,上世纪70年代才修建了闯王陵,关于闯王陵也有湖北通山与湖南石门两地之争,目前这两处闯王陵,湖南石门的是省保单位,而湖北通山的则是国保单位,似乎更具权威性。 &nbsp; &nbsp; &nbsp; &nbsp; 湖北通山闯王陵,位于九宫山牛迹岭下的高湖村,座南朝北,占地两百余亩,主体建筑有门楼、墓冢、陈列馆等建筑,墓碑为文史大家郭沫若题写,附近还有李自成最后一战的激战坡、李自成殉难处、藏身洞、玉玺亭等古迹,闯王陵是中国唯一保存的农民起义领袖陵寝。 &nbsp; &nbsp; &nbsp; &nbsp; 在闯王陵里面有一座闯王纪念馆,以文图的形式展示李自成波澜壮阔的一生,闯王陵对面山坡上,有一尊李自成骑马的青铜塑像,塑像后面,建有一座闯王文化园廉政教育馆,以李自成功败垂成的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告诫警醒全党。 &nbsp; &nbsp; &nbsp; &nbsp; 早在解放前夕李自成死难300周年时,郭沫若就写了《甲申300周年祭》一文,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在毛泽东心目中,李自成既是一位历史英雄,又是一面历史明镜。每每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关头,常常提起。尤其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时刻,毛泽东更是以李自成这个浴血奋战16年,却只在紫禁城坐了41天皇位就被赶下台的失败者来警示自己、告诫全党。<br>&nbsp; &nbsp; &nbsp; &nbsp; 据说作家姚雪垠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也曾经得到毛主席的支持鼓励,这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长篇历史小说,获得1982年第一届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奖”。 &nbsp; &nbsp; &nbsp; &nbsp; 欧阳修在《五代史》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人事处理得善与不善,比什么都关紧要。天道茫茫,并不可信。”凭吊悲剧英雄李自成,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结局令人叹息,成败得失前车之鉴的历史教训,更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