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离不开像孟执中这样的科学家。他不仅担任过“风云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还继续主持“风云三号”卫星的研制工作。作为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副主任,他的研究和贡献让中国在气象卫星领域站稳了脚跟。我仿佛看到一位戴着眼镜的老者,在会议桌旁专注地阅读文件,桌上摆放的鲜花仿佛映衬着他心中那份对科学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孟执中院士的科研之路始于1958年,那时他曾在苏联科学院进修两年。他从苏联归来后,投身于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在红色背景板前,几位西装革履的人手持花束微笑交谈,那场景仿佛是对他科研成果的肯定和赞许。</p> <p class="ql-block">1979年起,孟执中开始主持我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研制。1988年和1990年,“风云一号”A、B星相继发射成功,这使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成功研制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我想象着两位男士坐在桌子旁交流,桌上放着笔记本电脑,他们可能正在讨论卫星的最新数据。</p> <p class="ql-block">1999年5月,“风云一号”C星发射成功,这颗卫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至今仍在正常运行。2002年5月15日,“风云一号”D星成功发射,运行状况良好。孟执中院士正主持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的研制工作。在温馨的家庭客厅里,两位男士坐在沙发上交谈,那场景仿佛是他与家人分享科研进展的温馨时刻。</p> <p class="ql-block">孟执中院士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科技奖。2002年,他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我仿佛看到一位老者身穿正装,佩戴红色胸牌,在台阶上微笑面对镜头,那笑容背后是对科学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2003年,孟执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发展,还为全球气象观测做出了贡献。五位身穿白大褂的专业人士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那场景仿佛是他与同事们共同探讨科研难题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孟执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优秀的卫星总体及控制技术专家,也是中国极轨气象卫星的开拓者之一。他领衔风云一号多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以及风云三号卫星的研制。我仿佛看到一名男子正在讲解一个卫星模型,并指向它,那场景仿佛是他向人们展示科研成果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1994年1月,已近花甲之年的孟执中继续领导风云一号C星的研制工作。在C星初样研制动员会上,他发表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讲话。他说:“我到今年年底正好60周岁了,有不少亲友和同事对我讲,年纪大了,也有了条件,以后的日子应该是少操心,多养神。但我想,风云一号卫星虽然发射成功了,但运行寿命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目前的结果我自己也不满意,我想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总要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对国家、人民、对支持我们干这项事业的人们有个圆满的交代。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一定尽心尽力地与大家一起,把风云一号卫星研制好。没有一个结果,我是不会离开这个岗位的。”我仿佛看到一位老者坐在白色沙发上,手持麦克风正在讲话或采访过程中手势生动地表达观点,那场景仿佛是他对科研事业的深情告白。</p> <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27日11时33分,风云三号首发星成功发射升空,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然而,在申报国防科技成果奖项时,作为工程副总师的孟执中毅然将自己的名字从前面拉到了副总设计师的后面。他说,很多具体工作都是副总师他们在做的,应该把他们放到前面。在申报国家科技成果奖时,孟执中考虑到名额有限,更是为了鼓励卫星条线的年轻后辈,他将自己的名字从名单中划去。我仿佛看到一位穿着深色西装的人站在窗边,手里拿着一个卫星模型,并指向其中一个部分,窗外可以看到城市的轮廓,那场景仿佛是他对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p> <p class="ql-block">孟执中,193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电讯系。1979年起主持我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研制。先后成功发射“风云一号”A星、B星、C星、D星,做出突出贡献。此后又主持“风云三号”的研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我仿佛看到一位穿着深色西装的老者站在水边古建筑旁,背景是一条小河与停泊的小船,那场景仿佛是他科研生涯中难得的宁静时刻。</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屈辱动荡的年代,孟执中的求学之路也备受战火纷扰。看到地理课本上中国和日本的版图,一个像桑叶,一个像蚕虫,似乎影射祖国被蚕食的现实,孟执中心里既难受,又不解。“因为日本的工业和科学技术比中国强,所以小虫才会蚕食桑叶。”历史老师的一句话使孟执中坚定了自己一生的志向: 学工科!年纪轻轻的他决定要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仿佛看到一位穿着西装佩戴奖章的人站在台阶上,背景是一座建筑物,那场景仿佛是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坚定承诺。</p> <p class="ql-block">正是如此风云之志,让孟执中在艰苦的日子里,如祖逖一般,有“闻鸡起舞”的毅力和决心。一路成绩优异,考上大学。而在华工的日子里,孟执中除了把大部分时间泡在图书馆,废寝忘食地学习,还用课余时间帮助后进的同学赶上落后的进度。此外,他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田径项目里斩获不少奖项。也正是学生时代养成的这种钻研精神和锻炼出来的强健体魄,让孟执中在后来研发卫星的艰苦日子里熬了过来。我仿佛看到一张黑白照片中的年轻男子肖像照,他身穿白色衬衫,表情严肃而专注地看向镜头方向,那场景仿佛是他年轻时对科学梦想的执着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