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哥闲聊敦煌之110

诗哥闲聊敦煌(闫学诗)

<p class="ql-block">诗哥闲聊敦煌之110</p><p class="ql-block"> 敦煌文物珍品,藏经洞出土的约9世纪(中唐)时期的纸本画《维摩诘经变》,高70厘米,宽33.8厘米,现被收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而《维摩诘经变》的另一半,即“文殊菩萨问疾”部分,高73.2厘米,宽30.7厘米,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画中文殊菩萨盘腿端坐于榻上,身形高大,身后是众随从护法,文殊似乎正在讲经说法,为汉族帝王及群臣听法图。法藏的部分中维摩诘坐榻下为各国王子听法图,各国王子队伍中,为首者为吐蕃赞普并侍从,证明该画绘制于吐蕃治理敦煌时期。</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居士,《维摩诘经》的主人公,又称维摩罗诘、毗摩罗诘、净名、无垢称、金粟如来、净名居士、维摩居士,是释迦牟尼佛的居家大弟子。《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本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以经商立世,富甲一方,妻妾成群,但他却勤勉于佛学,虔诚修行,最终修行成果,成为诸大菩萨之代表。</p><p class="ql-block"> 相传,维摩诘居士通识佛理且神通广大的维摩诘喜好辩论,智慧超群,以解空著称。具有“同流而不合污,居尘而不染着”的大无畏智慧。他出入各种社交场所,以身示现佛法 “入世”和“出世”之空道奥义,是佛教居士的杰出典范。</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p><p class="ql-block">宣扬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经中有言“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等等。</p><p class="ql-block"> 经中记载维摩洁与文殊相关不二法门的对话,文殊曰:“我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又问维摩:“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文殊赞曰:“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菩萨真入不二法门。”清晰阐述了“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不二”思想,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记述交映生辉、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罗诘是梵语音译,维摩罗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称”,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种种美德,上为诸佛所赞叹,下为百姓所崇敬,不论佛弟子、天神、国王、大臣、庶民等,都曾经受到他的教化。</p><p class="ql-block"> 维摩居士,是信奉佛教家庭的最早典范,是佛陀时代第一护法居士。维摩居士的妻子貌美,名叫无垢。有一双儿女,儿子名为善思童子,女儿名为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深信佛法。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佛陀曾至毘舍离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月上女出生时,不曾啼哭,且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由她身上散发出的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照耀家内。八岁时已长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内豪门贵族的童男爱慕追求,因而展开一场神通游戏的招亲活动,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诸童子入佛道,发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辩才神通,与声闻、菩萨讨论佛法妙义,并蒙佛授记。</p><p class="ql-block"> 经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曾问过维摩诘:“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等眷属,还有部属和朋友,这不是很累赘吗?”</p><p class="ql-block"> 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回答:“我母为智慧,我父度众生,我妻是从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就连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也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p><p class="ql-block"> 这一问答,涵盖了在家人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会觉得累赘,反而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着有妻有子的世俗生活,但也能无垢相称,自得解脱。</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经》最早由中亚传入中国,大约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有多位译者将《维摩诘经》翻译成汉语,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次翻译。一是支谦译本,西晋时期(公元223-253年),支谦首次将《维摩诘经》翻译成汉语,这是最早的译本,题为《维摩诘经》。二是鸠摩罗什译本:东晋时期(公元406年),鸠摩罗什将《维摩诘经》重新翻译,这个译本被广泛流传并深受后世推崇,题为《维摩诘所说经》。三是玄奘译本:唐代(公元650年),玄奘大师再次翻译此经,题为《说无垢称经》。</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经》影响很大,奠定了中国禅宗的基础,对其他派别的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此经自问世以来,倾倒无数高僧大德、名士清流,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诞生的“维摩诘经变”这一中国独有的佛教艺术,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过程。</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经》由十四品(章)组成,其中主要可以用图画表现的,一般只有九品:佛国品(第一),弟子品(三),问疾品(五),不思议品(六),观众生品(七),香积品(十),菩萨行品(十一),阿佛品(十二),法供养品(十三)。其中问疾品,成为最为流通的题材,一般画维摩诘坐矮榻之上,对面为来问疾的文殊师利。如下图描绘了维摩向奉佛祖之命前来探病的文殊师利以及僧侣、天女讲授大乘教义的情景。图中维摩坐在锦榻之上,薄帽长须,面部略带病容而精神矍铄。坐在对面须弥座上的文殊师利,正在静听对方说法。两旁还有许多聆听说法的僧侣、天女、神将。维摩侧面的散花天女,调皮地把花撒到大弟子舍利弗身上,舍利弗连忙去掸,情态狼狈,于是维摩乘机指出佛教应看待一切皆空,舍利弗应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教义实质。</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经》主要通过维摩诘与诸弟子、菩萨们的对话,探讨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主要内容包括描述维摩诘的背景、智慧和在家居士的身份。维摩诘以生病为缘由,引导众生思考疾病与痛苦的本质。维摩诘通过与佛陀弟子的对话,展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尤其是如何理解和实践空性和般若。</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是“维摩诘默然”,即维摩诘用沉默来回答文殊菩萨关于“入不二法门”的问题,以示真正的智慧超越语言。 经中记载维摩洁与文殊相关不二法门的对话,文殊曰:“我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又问维摩:“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文殊赞曰:“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菩萨真入不二法门。”清晰阐述了“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不二”思想,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记述交映生辉、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据说有一次,佛陀派弟子去探望维摩诘,但弟子们都害怕被诘难而不敢前往,于是佛陀就让“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率众前往。于是,两位大士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论辩。</p><p class="ql-block"> 天下本无病,病从心中起。“文殊问疾”故事记载在《维摩诘经》第五品《诸法言品》(又称文殊师利问疾品)。</p><p class="ql-block">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佛陀前往问候维摩诘,两人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佛教的深奥教义和菩萨的智慧辩才。</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见文殊菩萨带着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地来看他,立刻说:“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问起维摩诘居士的病况,他回答:“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意思是:痴爱是生病之因,众生病则我病,众生也是生病之因,是因我痴爱众生,也是因众生有痴爱。若众生无病,我也自然就病愈了。 </p><p class="ql-block"> 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长者说:菩萨应该如何安慰、引导有疾病的菩萨呢?</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言说: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p><p class="ql-block"> 这个身体本来就是空的,哪里有真实的病?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本无生灭,何来疾病?维摩诘居士在病中向文殊菩萨揭示了生命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文殊师利深有感触地说:“菩萨的病与众生的病不同。众生因无明而病,菩萨因大悲而病。众生的病因执着而起,菩萨的病为度生而生。”</p><p class="ql-block"> 在维摩诘看来,世间的一切现象,包括生死、善恶、好坏、美丑等等,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痛苦和烦恼,是因为我们执着于这些二元对立,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两位菩萨一时语妙连珠,一时默如惊雷。他们四周,围满了随文殊而来的菩萨、天王和人世间的国王、大臣等,在场者无不为之震撼。当时维摩诘家里有一位天女,听见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说法如此精彩,便现身出来,在空中散花供养,落英缤纷,如仙境般艳丽壮观。</p><p class="ql-block"> “文殊问疾”这一品也是《维摩诘经》中最著名的一部分,经常被用于佛教艺术的表现题材,成为后世历代画家传播佛教,绘画创作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经变》的基本构成就是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对谈的场面,这种场面在中国的石窟、寺观等壁画中大量出现。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窟,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的壁画中,就画出了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对谈的画面。北魏的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也有维摩诘经变的雕刻或壁画,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画中共有11铺维摩诘经变。</p><p class="ql-block"> 《维摩诘经》中的故事性很强,例如天女散花、请饭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鲜活,想象奇迥,富于文学趣味。用浅近的方法引生大众的信仰,是大乘经典的一大特色。胡适说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学士最爱清谈与《维摩经》,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大量反映恶报、地狱等场面。僧肇在读《道德经》有 “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之感叹,后来读到《维摩诘经》,决定出家。《高僧传》记载支遁在山阴讲《维摩经》。王安石作过一首《读〈维摩经〉有感》的诗:“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维摩诘居士”也成了古代的文人士子们推崇的“榜样”。本来,深受中国本土儒家“入世”思想熏陶的士子,对外来佛教的“出世”思想也是颇为欣赏的。但是,佛家“削发修行”的仪轨与儒家“身体发肤受诸父母”的观念有冲突。现在有了这个维摩诘,既能享受世俗的生活福利,又能以“居士”的身份研习佛理达到至高的境界,文人士子们何乐而不仿效?大诗人王维取字为“摩诘”,名和字连起来就是“维摩诘”,故而人称“诗佛”。以“居士”为号的文人更是不少,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东坡居士(苏轼)、易安居士(李清照)等都是佼佼者,而王维则自号摩诘居士。</p><p class="ql-block">(图片为英、法藏《维摩诘经变》,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