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4月23号星期三,农历三月二十六。</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我来到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玩。</span></p> <p class="ql-block">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钟寺总占地3万平方米,寺庙格局严谨,气势雄伟,曾是皇家祈雨、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大钟寺因寺内珍藏一口明永乐年间所铸巨大佛钟,故又俗称为“大钟寺”。</p> <p class="ql-block">大钟寺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敕建,是清帝祈雨场所之一。这是天王殿,殿内空空如也,既然是博物馆,整座大钟寺内没有任何佛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现在的大雄宝殿大门紧闭,谢绝参观。</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阔五间,硬山顶。前檐接盖抱厦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作为“礼乐回响”展厅,陈列有一套完整的曾侯乙编钟仿制品,并兼及礼乐制度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西配殿,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展厅,<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配殿</span>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作为“敕建觉生”展厅,以馆藏文物为基础,结合图文资料,介绍了历史上的觉生寺作为皇家寺庙的由来与兴衰。</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钟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更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早期的陶铃,到横截面为合瓦形的青铜乐鲀,再到橫截面为正圆形的梵钟,中国古钟朝朝相袭,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钟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乐器,以“钟吕”,钟律”独占鳌头。作为礼器,“钟鼎”并称,以至金文又称“钟鼎文”。代为法器,“”晨钟暮鼓”是佛寺的写照。这是钟楼。</p> <p class="ql-block">钟 作为报时器,“钟鼓”齐鸣,节度时间,作为政治符号,惟功大者钟大”,是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丰碑,作为文学意象,注入了古代文人内心“奉儒守官“来”钟都清心”的情感。这是鼓楼。</p> <p class="ql-block">同时,钟在人有也們中也有崇高 公正 贤明的象征意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有“黄钟跟弃,瓦聲雷喝”的著名诗句。可见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受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钟不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的象低。中国古钟构成的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珍藏,研究 展示这份宝藏,无疑有着特别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觉生寺自乾隆朝至清末,一直作为皇家祈雨场所,倍受清代帝王重视,曾多次受到皇帝御制石碑、御书匾额、钦赐法器等礼遇。</p> <p class="ql-block">肇建梵宇,雍正皇帝笃信佛教,长期研习佛典,深通禅理,登基之后对禅宗更是大加推崇,并且亲自讲经,组织刊刻《龙藏》(清代官刻大藏经)。同时,雍正皇帝还斥巨资在京城地区重修或新建了一批佛教寺院,觉生寺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奉敕创建的。</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曾多次驻跸觉生寺,留下了吟咏诗句。民国时期,觉生寺定期举办的庙会名冠京师,享誉远近。这是乾隆御碑。</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最著名的当属《还宫》一诗。该诗以七言律诗形式,描绘了乾隆在雨中祈雨还宫的情景,既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也流露出对往事的追忆。</p> <p class="ql-block">《还宫》原文</p><p class="ql-block">将欲视朝,因先期一日还宫。</p><p class="ql-block">路便因之礼佛,诵大云经祈雨。</p><p class="ql-block">今日清途此即恭诣诚坛,拈香虔默祷。</p><p class="ql-block">率诸皇子礼寅朝(陟遥切)。</p> <p class="ql-block">安置巨钟,觉生寺于雍正十二年(公元 1734 年)建成后,便成为当时京城西北重要庙宇之一。不仅是因为其规模宏大,更重要的是寺内大钟楼中悬有闻名于世的“永乐大钟”。</p> <p class="ql-block">觉生寺自创建殿宇到陈悬巨钟,历时十年,直到乾隆八年(公元 1743 年),寺、钟合璧,觉生寺自此得以全面竣工。</p> <p class="ql-block">这一盛事,在后世许多史籍文献均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细部图 内顶</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细部图 内壁</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细部图 U形环</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细部图 钟钮</p> <p class="ql-block">皇家祈雨,觉生寺作为皇家敕建庙宇,自建成伊始,便服务于清代皇室的宗教与祀典活动。从现有史料来看,乾隆时期,觉生寺被钦定为京城地区重要的皇家祈雨场所之一。每遇旱年,皇帝便下旨在觉生寺设坛,或亲临祈雨,或派遣王公大臣前往拈香行礼,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觉生寺谢雨诗》</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p><p class="ql-block">还宫御殿路过觉生寺祈雨之作 其二 (乾隆己酉) 清 · 弘历</p><p class="ql-block">一夜密云惜未雨,梵宫七日祷犹然</p><p class="ql-block">轻舆顺路因躬诣,叩请益惭益致虔。</p><p class="ql-block">(自四月十二日雨后又已逾月二麦正值灌浆之际甚为盼切因命皇子等于五月十三日在觉生寺设坛祈请阅七日尚未沛泽今早经此积诚默祷途中即获甘霖优渥感荷神庥倍加虔敬)。</p> <p class="ql-block">近代风云,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觉生寺也从皇家禁地成为举办民俗庙会的地点。据文献记载,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觉生寺开庙半月,庙内香火缭绕,钟鼓齐鸣,游人如织,人们多是慕永乐大钟而来,其况之盛,驰名京城,觉生寺也逐渐被百姓称为大钟寺。民国时期,觉生寺日渐凋敝,寺内僧人数量减少,流传下来的文物与史料十分有限。</p> <p class="ql-block">觉生寺民国时期壁画:</p><p class="ql-block">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西厢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共计十五间,其中十二间辟为“金火流光” 展厅,综合运用文献、图片及模型等资料,介绍中国古钟铸造技术的基本方法、演变历程,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金火流光,中国古代铸造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古钟铸造技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大门类。铸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铸型工艺,更要运用精确的合金配比和精准的温度控制。一口造型精美、声音纯净的古钟实际上是融合了古代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声学、美学等多学科成果的作品。古钟铸造既是金与火的技术,也是形与声的艺术。本展览综合运用文献、图片及模型等资料,介绍古钟铸造的基本方法及古代铸造的辉煌成就,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面貌,同时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艰辛劳动表达深深敬意。</p> <p class="ql-block">《天工开物》关于铸钟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铸钟技术,中国古代工匠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经认识到合金成分比例与青铜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技术铸造青铜钟铃。钟铃器物虽然看似平凡普通,却能够反映出当时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铸钟方法,古代铸钟的方法主要有泥范法和失蜡法。泥范法的基本方法是用陶泥等材料制作成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在外范上刻划上所需要的纹饰和文字,然后将内范和外范合在一起,向内范和外范之间的空隙浇注液态金属,冷却之后,除去内、外范,即得到成品。</p><p class="ql-block">失蜡法的基本方法是先制作蜡模,待成型后再用细泥浆反复浇淋蜡模,等泥浆包住蜡模后,再在外表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蜡即熔化流出,产生空腔即可浇铸。用失蜡法可铸造出造型复杂、纹饰繁缛的器物。失蜡法多用于铸造梵钟上的蒲牢,少数梵钟全部用失蜡法铸成。</p> <p class="ql-block">朱棣和永乐大钟,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下令铸造永乐大钟,这是他迁都北京之前与营建宫殿苑囿同时进行的一系列工程之一。钟上所铸的一百多种汉文、梵文经咒,是永乐皇帝将佛教寓于治国政治理念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再铸洪钟—永乐大钟的铸造,永乐大钟以其悠久的历史、宏美磅礴的造型、悠扬远播的音响而闻名于世,其铸造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体现了明初我国古钟铸造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闪烁着古代金属铸造技术的光辉,凝聚了我国古代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铸造工艺:</p><p class="ql-block">1.制范刻字,首先,在钟的内范和外范表面都整齐雕刻上阴字,制作时将外范分为六层圈范,解决了范缝和铭文排版问题。</p> <p class="ql-block">2.合范浇注,从底部开始,把第一圈外范与内范套合,依次套合第二圈到第六圈,再把预先铸好的钟钮固定在钟顶范内,组合成完整的大钟铸范,从钟顶两侧开设浇冒口,熔铜后浇铸即得到大钟。</p> <p class="ql-block">天工奇迹—中国古代精品铸造文物,我国铸造大型金属器物的传统由来已久,可上溯至先秦时期。</p> <p class="ql-block">流传至今的众多金属文物中,历代均不乏体量巨大之作,或出于统治者对权力的彰显,或源于信奉者对宗教的虔诚,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惊叹的“天工奇迹”,它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青铜礼器是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青铜礼器种类繁多,工艺精美,主要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几大类。</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金属造像,我国铸造金属造像的历史十分久远。</p> <p class="ql-block">文献中记载,秦代立国之初,秦始皇便下令利用收缴六国兵器铸造大型铜人。</p> <p class="ql-block">隋唐以后随着铸造水平的进步及佛道二教的兴盛,出现了各类大型宗教金属造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金属建筑,古代金属建筑有殿、亭、塔等多种类型。</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是用铜铸造出分体建筑构件,再进行组装而成。</p> <p class="ql-block">这些金属建筑,虽然不是一次性整体浇铸,但其工艺之复杂,构建之巨大,范铸之精湛,也堪称是中国古代铸造文物中的巧夺天工之作。</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地平经纬仪 地平经仪 玑横抚辰仪</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钟,明成化(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通高:46cm 口径:31.4cm 重量:24.8kg。</p> <p class="ql-block">李淮铜钟,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p><p class="ql-block">通高:85.7cm 口径49.5cm 重量125kg。</p> <p class="ql-block">善缘庵钟,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p><p class="ql-block">通高:62cm 口径:46cm 重量:55kg</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铜像,明晚期 高:64.7cm 重量:80.75kg</p> <p class="ql-block">玄武大帝铜像,明早期 高:70cm 重量:84.6kg</p> <p class="ql-block">鎏金送子观音铜像,明晚期 高:64.8cm</p> <p class="ql-block">柏林寺云板,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高:130cm 重量:168kg</p> <p class="ql-block">双鸟饕餮纹鼍鼓 (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三羊甑(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象纹铙 (仿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斝(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铜鼎(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铜觥(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牺尊 (仿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牛祭案(仿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佛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p> <p class="ql-block">莲花宝座 明晚期</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梵钟,中国古代梵钟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逐渐产生的。</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梵钟,在其发展过程中类型与内涵不断丰富,逐渐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p> <p class="ql-block">根据文献记载推断,唐代开始随着铸造技术日臻精湛,梵钟的体量开始逐渐增大。宋代则开始出现大型铁梵钟。</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铜钟是我国古代铸造大型梵钟的登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阔五间,硬山顶。作为“质器庄严”展厅,主要从古钟分类的角度,展示古钟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p> <p class="ql-block">进入观音殿,正中央悬挂着一口极为精致的大钟,这就是乾隆朝钟,清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通高:2542cma 口径:157cm。</p> <p class="ql-block">朝钟与坛庙钟,是古代皇室用于朝会、典礼或国家祀典等政治活动的礼仪用钟。</p> <p class="ql-block">朝钟与坛庙钟通常器形硕大,铸工精湛,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工具,更是威严皇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钟文化中,梵钟是人们对汉代以来横截面为圆形的正圆体钟的一种泛称。包括朝钟,佛道用钟和更钟。</p> <p class="ql-block">嘉靖地坛钟,明 嘉靖(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通高:252cm 口径:154cm 重量:2242Kg</p> <p class="ql-block">梵钟端庄厚重、铸造精美,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元代更钟,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通高:211.5cm 口径:130cm 重量:2048。</p> <p class="ql-block">听讲解员讲解古钟。</p> <p class="ql-block">梵钟形制上借鉴梵钟样式的各种用途的铃,不仅丰富了梵钟的内涵与外延,也呈现出异彩纷呈、质器庄严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太监铸道教钟,明嘉靖 通高153cm</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阔七间,双层楼阁式建筑,硬山顶。</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一层作为“妙境梵音”展厅,陈列了一组有明确来源的寺观钟;观众在参观古钟的同时,还可深入探寻古钟背后的寺观历史及其文化内涵。可惜现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经楼没有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大钟楼是全寺建筑的主体,上圆下方,意喻“天圆地方”,大钟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大钟楼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闻名于世的永乐大钟悬于楼内中央。</p> <p class="ql-block">大钟楼原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后因火灾损毁,清代重建 :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历时两年完成,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钟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圆形攒尖顶,有垂脊十二道,底层则为一方形建筑,四角出檐,面阔三间。</p> <p class="ql-block">大钟楼采用重檐歇山顶建筑,底层基座四面券门,内置75级石阶。主楼面阔三间,汉白玉须弥座承托,黑琉璃瓦绿剪边覆盖。</p> <p class="ql-block">大钟楼底层檐下悬有乾隆皇帝御笔“华严觉海”匾额。</p> <p class="ql-block">在大钟楼正中八角形钟架,悬挂着明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铜钟,就是闻名遐迩的“永乐大钟”,永乐大钟被称为世之瑰宝、国之重器,永乐大钟是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钟王”。</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慢条斯理地讲解,声音太小了。</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铸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500多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乐大钟钟体呈圆状,</span>钟通高6.94米, 外径3.30米,钟唇厚度18.5厘米,重量46.5吨,是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钟内外共铸经文100多种,23万余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明代书法家沈度书写,铸有16种汉文经咒和梵文咒语,</span>经鉴定,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为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铸造过程中,融入了明代铜匠华严的智慧,其女儿华仙协助改进火候工艺。大钟采用无模铸造法,结合传统技艺与力学原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通过特制“散音”池设计,声音特别洪亮,余音可延续3分钟,传播范围达数百公里。</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采用传统的“地坑泥范法”铸造,钟体铭文铸造精美,几乎没有砂眼气泡等瑕疵,合范缝被巧妙地做成五条精致的装饰线。其合金比例为:铜80.54%,锡16.4%,铅1.12%及少量其他元素。尤其是锡的比例非常合理,使钟的强度增加而硬度适中,经得起重击又不破坏音质。</p><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的悬挂采用三层重叠纵横木架构,将最上层主梁所承受的重力均匀地分散开来。另外,悬挂钟体的铜穿钉仅有110厘米长,14.3厘米高,6.6厘米宽,却承载了永乐大钟46.5吨的重量,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有五绝:</p><p class="ql-block">一绝:铸造年代最久;</p><p class="ql-block">二绝:铸成经种最多;</p><p class="ql-block">三绝:钟声传播最远;</p><p class="ql-block">四绝:力学结构最佳;</p><p class="ql-block">五绝:铸造工艺最高。</p><p class="ql-block">大钟楼内永乐大钟的东侧,有一通石碑,这是乾隆关于永乐大钟御碑。</p> <p class="ql-block">大钟寺“钟铃大观”和“九朝古钟”是博物馆两个主要展览,荟萃了古今中外代表性古钟400余口,堪称钟的海洋。“古钟简史”、“古代铸钟工艺”展览则提供了有关钟的基本知识。“九亭钟园”是一组新修复的建筑,悬挂着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古钟,别有情趣。在大钟寺,您将走入一个钟的王国。</p><p class="ql-block">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是知识的海洋,我还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