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八十多岁的二舅娘前几天回到了离开了几十年的故乡。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与我二舅成婚添子几年后被二舅接到了工作单位所在地咸阳市兴平县(后叫兴平市)七里镇的。由于种种原因几十年里极少回到并不遥远的陕南石泉及农村的娘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记忆里她还是七十年代早期回去过一次。前些天,她侄子说我二舅娘1982年也曾回去过,因那次他是第一次见到姑姑,所以记得很清楚。问我九十岁的老母亲,母亲说那年二舅娘的确是回来过,因为我那年大学还没毕业所以不清楚这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晃,我现在都退休好些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兴平市的七里镇与安康的石泉县相距并不算远,几十年回家很少的原因,除了二舅一家五口生活全靠二舅一人的薪水外,与我的外祖一家和二舅娘的祖辈家庭出身和那时所谓“成分高”也有极大关系。“千万不忘阶级斗争”的时代能够远离故土逃脱政治斗争就觉得是极大的幸运,各自能够不牵连他人也算是积了德烧了高香。但是,父母哥嫂兄弟姊妹也多已不在人世的时候,回到故乡又有什么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不能与贺知章这样的朝廷大臣高官回乡相比,但对故土的深情眷恋,对打小一同长大的相邻同伴,对曾经陪伴大家一同长大的那棵树、那条河的感情是没有区别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陪伴二舅娘回乡看看的表妹发了一个朋友圈,“看到家乡的变化,看到当年相邻相亲们如今的生活现状,感受到侄孙晚辈的热情,妈妈除了高兴还是高兴😄”。表妹随手拍下的这几幅图,越看越珍贵,越看越有纪实摄影的意义,虽然它说不上构图上艺术,够不了专业的画质,但真实感人的画面气氛的确打动了我的心弦。</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