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北地区 山西省 明代监狱 洪洞县大槐树 洪洞县

行书房

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b>是中国现存仅有的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b>,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苏三监狱因北京名妓苏三(玉堂春)蒙冤落难囚禁于此及戏剧《玉堂春》的流传而闻名遐迩。 苏三监狱主要由<b>普通牢房、死囚牢房</b>组成。两排12间普通牢房中间上空,铁丝网密布,铜铃高悬,稍一碰触,便铃声大作,真可谓是天罗地网,插翅难飞。每间牢房仅4平方米,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b>牢内陈列着明代律法和各种刑具实物,还陈列着苏三蒙难的实物。</b> 死囚牢俗称“虎头牢”,牢门上刻画着的“狴犴”头像,酷似“虎头”,青面獠牙,狰狞可怖。死囚牢院内有枕头窑一孔,隔为三间,西侧的一间当年囚禁过苏三。牢门共有两道,死囚牢房墙厚达1.7米,其内填满流砂,以防死囚犯挖墙逃跑。苏三监狱外院东房,是展现苏三悲欢离合故事缘由与背景的蜡像馆 历史沿革<br>苏三监狱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杨茂所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因地震坍塌,后又重建。光绪四年(1878年)知县艾绍濂又全修大堂。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幸毁于1977年。 为了使“苏三监狱”这一仅存的明代监狱得以保留,洪洞县人民政府后做出了修复“明代苏三监狱”的决定。修复事宜于1984年5月开始,同年10月竣工。 <br><br>2014年末,苏三监狱进行扩建,恢复的明代古县衙位于苏三监狱的东北角,总建筑面积约3550平方米,主要建筑单体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两侧分别为赋役房、生、死门、兵刑工房、史户礼房、耳房、师爷房等,主要展示古县衙的案件审理情景及苏三冤案件审判场景等。 监狱建筑<br>明代监狱设计巧夺天工。两边共有监牢十余间,过道顶上布有铁丝网,网上挂有铜铃,一有犯人企图越墙逃跑,便会触响铜铃。过道的尽头,正对的是狱卒的值班室,右面的墙上有狱神的供位,传说当年囚犯入狱都要参拜狱神。 <br><br>狱神下面的墙基处,有一小洞,是当年运送尸体的出口,犯人在狱中病死或是被打死,是不能从大门抬出去的,只能从这个小洞拉出去。<br><br>过道尽头的左边,便是死囚牢的大门,死囚牢双门双墙,门上画有狴犴,狴犴(bi an)是龙的儿子,长得却象老虎,因此人们误称为“虎头牢”,大约是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狴犴专门掌管刑狱,大门只有一米六高,所有进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头,显示对法律的敬畏。进了门洞,里面还有一道门,而这两道门却是一扇从右开,一扇从左开,不明就里的囚犯如果越狱,往往出了第一道门却怎么也打不开第二道门,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起到拖延犯人越狱时间的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进入死牢院,右面是一堵高墙,左面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里面有苏三的塑像。死囚院的中央还有当年苏三坐监时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绳索磨下的印记,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据说,右面的高墙里灌装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墙越狱,流沙便会从挖开的小口中源源不断地流来,使其难以挖通围墙。<br><br>监狱布局<br>入门处的照壁把大门堵得十分严实,从外边根本看不到里边的情形,只有走到跟前,才发现右侧可以进去。进去后的通道很狭窄,并且要接连转过四个呈直角的拐弯,穿过这一道比一道窄小的门,才能进入更窄更长的通道。这道通道仅1.7米宽,两边分布着对称的12个小房间,这就是监禁普通犯人的牢房。这些牢房房门低矮,窗户很小,上边竖立着几根粗壮结实的木棂,只留下几道小缝,用来透亮通气。 <div>牢房中终年不见阳光,潮湿阴森,墙上挂着水珠,小土炕距地不足一尺,囚犯只有蜷起身子,缩作一团,才能躺在炕上。牢房外顶檐之间,通道之上,密布铁丝编织的大网,网上挂着铜铃,犹如天罗地网,囚犯根本逃不出去。通道南端的两间房间为禁房,是看守狱卒的住处。 禁房两侧大墙半腰上的神龛,就是狱神庙口神龛中有3尊砖刻的神像。中间坐着的是狱神,形象为老者,面色和善,凡是狱中的囚犯都要拜狱神,寻求一点安慰。狱神旁边站着的是小鬼,凶神恶煞,面目狰狞,仿佛在威胁囚犯只能老老实实,不能乱说乱动,不能在狱中有任何不轨。</div><div><br>狱神庙左下方墙根处的小洞,就是死囚洞,俗称老虎屁股口。它直通大街,平时用砖砌着,需要用时才打开。因为犯人一旦死在监狱中,绝不允许从监狱的门抬出去,只能通过这个洞拖出去,因此被称作死囚洞。又因为死囚牢俗称虎头牢,牢门为虎口,人活着被虎口吞进去,死了从死囚洞出来,死囚洞也就被俗称“老虎屁股”了。</div><div><br>与狱神庙相对的就是死囚牢。墙上青面獠牙、怒目圆睁、凶猛无比、很像老虎头的动物,名字叫做“狴犴”。狴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凶猛动物,传说龙生九子不成龙,第四子名字叫狴犴,“形似虎,有威力,平生好讼,故立于狱门旁。”明朝常把它的头像画在监狱门上,因此它也作为监狱的代称。由于它像虎,后来的人便误认为是虎头,所以以讹传讹,死囚牢被称作了“虎头牢”。</div> 文化传承<br>“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君子听我言”。因话本和戏剧而闻名的苏三,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苏三的同乡这个情节,就是从苏三的供词里发现的。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热忱地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 <br><br>相关故事<br>苏三是京剧《玉堂春》中主人公的原型,从她身上引出了明朝的一宗公案 。<br><br>苏三,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六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儿,“玉堂春”是她的花名。 官宦子弟王景隆冶游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从甚密。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b>王景隆离京归里</b>,虽对苏三不能释然,但奋志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土。在王景隆返家之际,苏三被鸨儿以一千二百两银子的身价,卖给山西洪洞马贩子沈燕林为妾。沈燕林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沈燕林带苏三回到洪洞,皮氏顿生歹心,与赵昂合谋毒死沈燕林,诬陷苏三。 初审时洪洞县衙将皮氏与苏三收监。赵昂从皮氏家中拿出一千余两银子行贿。知县王氏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忍屈画押,被判死刑,监于死牢中,皮氏却消遥法外。 正当苏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负屈之际,适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虽风闻苏三被卖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阳府,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狱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件全部人员至太原。 王景隆为避亲审惹嫌,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王氏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有情人终成眷属 。 正是在这里,这个压在生活最底层的弱女子,发出了“左也恨来右也恨,洪洞县里无有好人”这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洪洞县大槐树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内</font></b></h1> 洪洞县大槐树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内,是一处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槐树景区不仅以其独特的<b>“寻根”和“祭祖”</b>主题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圣地。<br> <br>### 历史背景与迁徙传说<br><br><b>洪洞大槐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公元1370-1417年)。</b>在这个时期,明朝政府在广济寺旁设立移民局,集中办理移民手续,并在大槐树下编队迁送。在近50年的时间里,从大槐树下发生了大规模的官方移民活动,<b>涉及18次大规模迁徙,百万民众被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b>这些移民活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人口分布格局,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r> 洪洞大槐树景区总占地面积约为3.5平方千米,交通便利,距洪洞火车站2公里,距大运高速路口3公里,距大西高铁8公里,距临汾机场22公里。<b>景区内主要景点包括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苏三监狱、玉皇庙等。</b> <b>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景区的核心部分</b>,这里不仅有全国最大的百家姓氏祠堂,还有一座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大槐树雕塑。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来到这里,通过参观祠堂、祭拜大槐树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同时,景区还会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非遗展示、传统祭祀表演等,让游客在参观游览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洪洞(tóng)县,隶属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font></b></h1> <div>洪洞(tóng)县(Hongtong County),隶属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b>东隔霍山</b>与古县为邻,<b>西靠吕梁</b>与蒲县相接,北与霍州、汾西毗连,南与尧都区接壤,<b>总面积1494平方千米</b>。截至2024年,洪洞县下辖10个镇、5个乡。洪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汾河片平阳小片。 截至2023年末,<b>洪洞县常住人口62.36万人</b>。 </div> 洪洞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山区)、半干旱(平川丘陵)地区。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b><font color="#ed2308">洪洞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得名</font></b>,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隋义宁二年(618年),改杨县为洪洞。2000年,临汾地区改市建置,洪洞县上隶临汾市管辖。 <div><br>2023年,洪洞县实现地区生产<b>总值227.75亿元</b>。</div> <b>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b>境内有250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b>从远古神话传说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b>仅《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所列的26位远古人物中,<b>有一半之多在洪洞都能找到其活动遗迹。</b> <b>洪洞大槐树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b>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民间祭祖圣地,被誉为“根祖圣地”“天下故乡、华人老家”。 著名景点大槐树、万圣寺、苏三监狱、广胜寺、温家大院、兴唐寺风景区<br> 名称衍变<br>春秋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始为杨县。隋朝义宁二年(618年),改杨县为洪洞县。 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涛澎湃。又据《旧唐书·地理志》,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又据《山西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 历史沿革<br>先秦时期<br>上古至商<br>尧、虞舜、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属冀州之域。<br>西周<br>洪洞为杨侯国,古城在今县城东南9千米范村一带。赵城为赵国,今赵城东北1.5千米简子城为赵国故城。<br>春秋洪洞为晋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后为羊舌月八食邑,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始为杨县。赵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洪赵均属晋国。 地形地貌<br>洪洞县,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形成东西高、中间低,北窄南宽的河谷盆地,从地貌成因划分,可分为<b>山地、丘陵、山前倾斜平原、河谷阶地四种地貌单元。</b> 土壤<br>洪洞县,有4种士壤类型,即:<b>褐土、棕壤、草甸土、水稻土。</b>褐土分布最广,占总土地面积的90%。 水文水利<br>水文<br><b><font color="#ed2308">汾河是洪洞县境内最主要的河流。</font></b>其余常年性河流主要有洪安涧、曲亭河、三交河等。季节性河流主要有大洪峪、舞阳河、轰轰河、团柏河、高池河、石姑姑涧、兴唐寺涧、金沟子涧等。 <div>洪洞县域有13条河流,属汾河水系。</div> <br>矿产资源<br>洪洞县,<b>主要矿藏资源有煤、铁</b>、铝矾土、石膏、石灰岩、陶瓷黏土、石英砂岩、长石、云母、白云岩、硫铁矿、油页岩、铜矿、紫砂黏土14种,其中煤炭储量42亿吨,铁矿储量1400万吨,铝矾土储量1.7亿吨,石膏储量15425万吨,石灰岩远景储量60160.2万吨,白云岩储量5737.5万吨,油页岩储量19600万吨。 <br>宗教信仰<br>洪洞县有<b>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4大教种</b>,有信徒7.2万余人,经登记备案的宗教场所104处,宗教教职人员133人。佛教教徒1.3万人,教职人员34人,活动场所24处。道教教徒约9000人,教职人员22人,活动场所7处。基督教教徒3万余人,教职人员20人,活动场所42处。天主教教徒2万余人,教职人员57人,活动场所31处。 2023年,洪洞县地区<b>生产总值227.75亿元</b>。 <br> 饮食<br><b style=""><font color="#ed2308">重八席</font></b><br><b>重八席据传起源于先民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民俗活动</b>,后明代大移民又将重八席带到各地。<div><br></div><div><b>重八席分为有头有尾的全席和无头无尾的单重八</b>,除了头和尾外,中间部分形式基本是相同的。</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菜肴包括八大碗、八小碗,</font>大碗盛整鸡、整鱼、火腿、肘子等大菜</b>,传统的菜肴有<b>夹砂、酥肉等,还有四个汤(鱿鱼汤、海参汤、肉丝汤、丸子汤、鸡蛋汤、醪糟汤、苜蓿汤、烧肚丝等等)</b>;</div><div><br></div><div><b>八小碗主要盛小炒一类(如小炒肉丝、小炒莲菜丝、过油肉、红烧肉、拔丝山药等等)</b>,才是一桌完整正宗的重八席。而无头无尾的重八席就只是中间八大碗和八小碗十六道主菜肴。</div> <b>羊杂烩</b><br><b>羊杂烩是洪洞县的特产,最早出现于元代</b>。其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汤,即只加入最普通的一些调味品,诸如盐、辣椒油(用羊油炸制)、葱白。花椒、味精、大料等,然后放入砂锅中慢慢煮熟,这一作法与蒙古族吃羊肉的习俗大同小异。 <div><br><b>霸王别姬</b><br>洪洞县靠汾河一带盛产甲鱼。甲鱼即鳖,俗称“王八”,既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品,又是主治阴虚、劳热、骨蒸等病症的良药,具有活血通络、消症化积功效的名贵药材。当地人用用甲鱼和鸡为原料制作的名菜“霸王别姬”,色鲜味美,营养丰富,深受食客欢迎。</div><div><br>习俗<br>走亲习俗<br>山西省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民俗走亲活动从每年农历三月初二开始,在地处汾河东岸的洪洞县羊獬村,一支数百人的走亲队伍越过汾河,穿过十多个村庄,抵达汾河西岸的万安镇古历山。农历三月初三,走亲队伍从古历山请出娥皇、女英的神像返回羊獬村。农历四月二十八,古历山人再来到羊獬村将两位娘娘迎回去。2008年,洪洞走亲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div><br>祭祖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br>祭祖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山西省洪洞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r>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于宋室南迁时代,止于清代中后期,其中以明代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之间的五十余年为高潮。构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它直接涉及1230个姓氏和汉、回、蒙古等多个民族,移民迁徙地遍及全国18个省(市)的498个县(市)。 [19]2008年6月7日,祭祖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90。</div><div><br>艺术<br>洪洞道情<br>洪洞道情原称“道腔”,流行于洪洞及晋南一带,是传统道情在吸收蒲剧、眉户、碗碗腔等剧种和当地秧歌、民歌小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形式,是深受群众喜欢的民间传统古老剧种之一。洪洞道情虽属地方性的小剧种,但以其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内涵丰富地方气息浓厚而享誉一方。</div><div><br>通背缠拳<br>通背缠拳又名洪洞通背拳,起源于早期民间优秀拳法,成型于唐末宋初。通背缠拳从传承到发展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1983年5月,洪洞县对该拳法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并将之定名为“通背缠拳”,其运动强调“缠绕”,以巧力胜人为要旨,借力使力为法门,与陈式太极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div><div><br>洪洞金鼓乐<br>洪洞金鼓乐亦称金鼓子,又称金鼓吹打乐,是集吹奏、敲击、舞蹈于一体的传统吹打乐,2009年4月收录于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鼓乐以吹奏、打击乐、鼓(多)同步进行,以动的形式来进行演奏,金鼓乐的鼓点独为突出,鼓点节奏变化莫测,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情绪欢腾活跃,节奏起伏跌宕。 </div><div><br>地区象征<br>洪洞莲藕<br>洪洞莲藕,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br>洪洞莲藕,为当地古老品种——白莲,果实基本为纺锤形,并伴有不规则棱角,大小均匀,皮白如玉。营养丰富,酥脆无渣,味甘多液,折断可拉丝且有独特清香味,商品性好。 [23]<br>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洪洞莲藕”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div> 其他文化<br>洪洞县古称“礼义之邦”、“神圣之邦”,是五千年华夏文明 的发源地之一。六百多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b>山西洪洞大槐树”</b>的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寻根问祖的主要目的地;<div><br></div><div>广胜寺有三绝一奇: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的飞虹塔,宋代中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复刻本《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唐代对扭千年古柏;</div><div><br></div><div>“苏三起解”的发生地苏三监狱是最完整的一座明代监狱;</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侯村女娲陵寝是炼石补天的伟大祖先女娲最后长眠的地方</font></b>;羊獬历山联姻民俗历经五千年传承;2010年,洪洞县的“通背缠拳”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洪洞县的主要民俗旅游:“三月三”羊獬走亲活动、4月1日—10日的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活动、广胜寺“三月十八”庙会。</div><div><br>洪洞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b>玉皇庙、泰云寺、碧霞圣母宫、青龙观玄帝宫、净石宫、乾元山元阳观、兴唐寺等。</b></div><div><br></div><div>主要遗址有:<b>坊堆遗址、上村遗址、古杨侯国遗址、永凝堡遗址、侯村遗址等</b>。</div><div><br>风景名胜<br>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br>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明初规模浩大的官方移民而闻名于世,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有“华人老家 根祖圣地”之誉。从1991年起景区每年清明前后都会举办以清明节为主祭日的“洪洞大槐树文化节”,每届文化节都有数以万计的移民后裔云集于大槐树老家,共祭移民先祖,共话同根亲情。</div><div><br>广胜寺<br>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15千米霍山南麓。<b>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创建</b>,时称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唐大历四年(769),敕建重修。主要建筑有上寺、下寺、水神庙三部分。除建筑外还保存有壁画、木雕、泥塑等文物。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名扬天下,更以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和艺术奇葩元代戏剧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 [28]1961年3月4日,广胜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苏三监狱<br>苏三监狱,位于洪洞县城内旧县衙(今县政府)西南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中国现存的一座完整的县衙监狱,1959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正德年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县蒙冤落难囚于此监,后人遂称之为“苏三监狱”。监狱总面积为610平方米,由普通牢房、狱神庙、死囚洞、虎头牢、丈八墙、苏三井等组成。是研究封建社会官衙监狱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div><div><br>万圣寺<br>万圣寺原名小清凉寺,位于洪洞县城西25千米万安镇浅沟村西之佛出峡。<b>创建于南北朝北魏的后魏时期</b>(425—534年),法舟法师主持修建。根据《赵城县志》记载,小清凉寺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进行重建,改名为万圣寺。<br>现存宝塔即系明代天启年间的建筑,塔上有“西方胜境”、“舍利宝塔”、“极乐世界”等题词。根据该寺现有碑文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至二十七年(1599年)进行了大规模地修建,天启六年(1626年)在原旧塔址重新修建金顶十三级舍利宝塔。现有寺院、佛殿、台阁佛塔均系明代建筑。</div><div><br>温家大院<br><b>温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洪洞县辛村镇白石村</b>,占地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辛亥革命名将、山西副都督温寿泉先生的故居。温家大院浓缩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div><div><br><b>青龙观玄帝宫</b><br>青龙观玄帝宫位于洪洞县城西南23千米龙马乡长命村西青龙山南端,俗称老爷顶,又称北顶。与尧都区界的南顶隔河遥相呼应,北望娄山,南连天石,形势蜿蜒,气势雄伟。青龙观的主殿为玄天上帝宫,简称玄帝宫。据庙内现存碑文:“青龙山,古有玄天上帝庙一座,创自国初”的记载,玄帝宫创建于七世纪二十年代的唐代开国初年。</div><div><br>兴唐寺风景区<br>兴唐寺风景区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八景区之一,位于洪洞县东北部,东和古县相邻,北与霍州毗连。可开展探险、科研、森林浴等活动,既是游客游山览水、寻幽访古、消暑纳凉的一方胜境,也是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增强体质的天然森林氧吧。</div><div><br>著名人物<br>洪洞县历史上曾涌现出了<b><font color="#ed2308">虞舜时期制定刑律</font></b>的皋陶,<b><font color="#ed2308">晋国乐师</font></b>、后被尊为乐圣的师旷,<b><font color="#ed2308">三国时期魏国</font></b>名将徐晃,明代不畏强暴、勇斗权奸的户部尚书韩文、书法大师王铎,清代乾隆兵部侍郎刘秉恬、理学家范高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臣武将。近现代,洪赵大地走出了地方志学家王轩,民主革命者温寿泉、张煌、张瑞玑,佛学家、象棋大师贾题韬,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南汉宸、王世英、张道吾、薛克忠,书画家董寿平,现代作家孟伟哉、文艺评论家郑笃、版画家苏光等一大批杰出人物。</div> <b>玉皇庙</b>始建于元太宗已丑年间,建筑面积四千多平米,分为正门、仪门、月台、八卦台、玉皇殿几个区域。庙宇雄伟壮观,殿内壁画粗旷生动,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每年,玉皇庙都会举办各种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祈福。<br> <h5><i><u>本栏目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内容编辑部分来自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因无法联系原作者,若涉及不妥,敬请联系,即可删。</u></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