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工序与器具传统湖笔制作的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蒲墩、装套、择笔、刻字等。 主要工序中又包含许多小工序,总计大小工序约有100余道之多。<br> 湖笔制作技艺湖笔制作工序繁细,技艺精湛,独具特色,历来代表着中国毛笔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造就了湖笔具备"尖、齐、圆、健"毛笔"四德"的优良品性。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笔的种类,传统湖笔品种按笔头毛料的不同,主要分为羊毫笔(山羊毛)、兔毫笔(山兔毛)、狼毫笔(黄鼠狼尾毛)、兼毫笔(混合用毛)等四大类, 此外也少量生产鸡毫笔、胎发笔等。按毛笔规格大小不同,可分为楂笔、斗笔、提笔、屏笔、联笔、对笔及大楷、中楷、小楷笔等。 传统常规品种多达100余种,解放以后新品种不断增加,达到200余种。 善琏湖笔厂生产的"双羊牌"及王一品斋笔庄经销的"天官牌"湖笔为继承传统技艺的原产地代表性名品。 湖笔的崛起与发展,宣笔制作在南宋时因战乱而逐渐衰落,至元代善琏制笔终于取代了宣笔的地位而名闻于世, 终被誉为"毛颖之技甲天下"。因善琏历来归属湖州,故称"湖笔"。湖笔尤以羊毫笔擅胜, 历经明、清而至近、现代,制笔技艺不断精进,笔坊笔店逐渐走向全国,产品更远销海外。 湖笔简史,中国毛笔于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7000年)已出现形,至秦代基本定型。 在唐代,安徽宣州一度成为全国制笔业的中心,所产紫毫笔(即兔毫笔)最负盛名。 南宋时因长年战乱,宣笔渐衰落。至元代初湖州善琏镇所产湖笔继而崛起,取代了宣笔的地位而冠绝天下。 在长期的薪传不息中,湖笔制作技艺始终代表着中国毛笔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br> 湖笔,是中国传统书写用具"文房四宝"中毛笔的精品代表。 湖州制笔自隋代滥觞,宋末元初时崛起,在之后长达700多年的历史中,湖笔始终居中国毛笔之冠的地位而略无动摇。 明代谢在杭(1567-1624)所著《西吴枝乘》中称湖笔"毛颖之技甲天下",是对这一中华传统工艺名品的最精譬的赞誉。 湖笔,是中国传统书写用具"文房四宝"中毛笔的精品代表。 湖州制笔自隋代滥觞,宋末元初时崛起,在之后长达700多年的历史中, 湖笔始终居中国毛笔之冠的地位而略无动摇。 明代谢在杭(1567-1624)所著《西吴枝乘》中称湖笔"毛颖之技甲天下",是对这一中华传统工艺名品的最精譬的赞誉。 毛笔的起源与演变,据考古发现,我国的毛笔最早系用动物毛在枝条上捆扎而成。 至秦代,始用山兔毛扎成笔头纳入竹管中,史称"兔毫竹管"之"秦笔"。 两汉、三国时毛笔的形式、种类更加丰富,开始出现用琉璃、象牙等贵重材料为笔管,具有了工艺品性质。 "披柱"制笔法已十分成熟,三国时出现了制笔名家韦诞。 自唐至宋,安徽宣州成为全国制笔业的中心,所产紫毫笔名满天下。 其间唐代的"鸡距笔",宋代的"散卓笔"等,体现出对毛笔制作的各种革新探索。 唐代长锋笔兴起,对丰富书画技法及风格变化起到了根本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