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中学巧法,“评”中会勤思。听、评课让教师可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为切实提升教师听、评课能力,从“听课”走向“听懂课”,从“评课”迈向“评好课”。本周四,我校的数学教研系列活动继续开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教研组活动安排,三年级全体数学教师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此次教研课题为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本节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概念,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对于后续学习其他几何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三年级组采用“一人上,全组评”和“全组上,共学习”这两种模式,对课程的导入、教学过程、练习题进行反复修改,力求将本节课的内容以最精彩的方式呈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教研课由张晶老师呈现,张晶老师将面积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观察和触摸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桌子面、黑板的表面、数学书的封面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面积概念,打破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的传统观念。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p><p class="ql-block"> 然后通过选择两个长方形进行比较,教师制造了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助其他图形进行比较,从而激发学生对面积单位测量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研课结束后,三年级的老师向大家分享了本组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设计意图,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功之处:整节课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涂一涂、比一比等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面积的本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足之处:认识面积里,部分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太清晰,表达时语言不规范,没有做到及时纠正,强调物体哪个面的面积时同桌交流活动效率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活动进展缓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教研课,数学组对张老师给予了充分肯定,说出了本节课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张老师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思路清晰流畅,层次自然分明。教师不仅体现了教材的意图,又融入了自己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放手让孩子操作。在面积概念的教学环节,给学生细致的操作指导,再让学生充分动手摸物体的面,并娴熟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操作的过程在电脑上展示,直观有效。在面积大小的教学环节再次让学生实践,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索,发现数方格的比较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习真正发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议:建议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规则的面、平整的面,也给学生提供不规则的面以及弯曲或凹凸不平的面,丰富对物体面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研之弥深。”教育之路,永无止境。研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停的是我们实践的脚步。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在今后的教学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校数学组全体教师将持续深入研习,将所学所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严谨的态度,精心打磨每一堂课,在课堂教学精进之路上笃行不怠。</span></p> <p class="ql-block">校编:张晶</p><p class="ql-block">审核:<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宏溥</span></p><p class="ql-block">签发:孙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