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蒲松龄故居在山东淄博市南五十里的洪山镇蒲家庄。</p> <p class="ql-block">不大的院子里,蒲松龄的塑像安祥地端坐着。</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农家四合院。正房三间,原来是泥墙草房,1640年蒲松龄就出生在这里,1715年又在这里去世。</p><p class="ql-block">1940年日本侵略中国时,蒲家的草房被战火烧毁,1954年在原址重建,并且建立了蒲松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蒲松龄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的励志对联:</p><p class="ql-block">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p><p class="ql-block">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用项羽灭秦和勾践灭吴的典故表明身处险境,励志前行,历经磨难,最后必获成功的志向。这是他科举受挫后悬挂于书房的自勉之作。</p> <p class="ql-block">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在他的“聊斋”书房里,竟然找不到曾经激励无数年轻人的那副精采对联。</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科举考试,二是写书。</p><p class="ql-block">在科举考试中,他象千千万万个被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一样,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19岁时,他参加了县、府、道三次童试,都获得了秀才第一名。按照常规,接下来的考举人应该没有问题。可是之后的五十年中,他陆续参加了近二十次举人考试,都是名落孙山。一直到71岁,官府才给了蒲松龄一个贡生的名义。</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时代,屡试不中的书生,百无一用,他一生坎坷,生话困苦。</p> <p class="ql-block">为了生活,蒲松龄一边在有钱人家的私塾里当教师,取得菲薄的收入,一边还要准备下一次的考试。</p> <p class="ql-block">同时他开始伟大著作《聊斋志异》的写作。</p> <p class="ql-block">他曾经在江苏高邮盂城驿当过驿丞的幕僚。在驿站里接触到南来北往的各种人物,听到各种奇闻轶事。</p> <p class="ql-block">他还在村口摆过茶摊,免费向过往的行人提供茶水,但是饮茶人必须讲一个故事或者奇闻。</p> <p class="ql-block">在困顿的环境中,蒲松龄四十岁时,煌煌巨著《聊斋志异》终于问世了。</p><p class="ql-block">“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是记述,“异”是奇异故事。全书共有近五百篇短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全书大多以写鬼写妖的手法,讲述离奇的故事,赋予妖精鬼魅以人性化性格,或突破礼教束缚,塑造具独立意志的女性形象;或惩恶扬善,劝诫规范道德。</p><p class="ql-block">同时还有许多作品揭露官场腐败,以及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易类。老舍先生评价“鬼孤有性格,笑骂成文章”。</p> <p class="ql-block">《聊斋志异》被大量翻译出版后,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蒲松龄甚至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p><p class="ql-block">蒲松龄的一生表明,人生的不幸和大幸是可以转换的。如果蒲松龄当年顺利中举,最多是多了一个小官僚,恐怕连名字也不为人知。而他的不幸却换来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一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