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和吴天一阔别超过50年了,可以这么说,他对我的学医道路影响很深。我和他自1972年从青海西宁市人民医院别后再没见过面,只是后来在电视新闻里两次见到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一次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青海省西宁市传递,在电视画面里,我看到吴天一手持燃烧的奥运火炬,在市民们的欢呼下,精神饱满奔跑在热闹的马路上,他还是当年的风采,约1.65米的个头,挺胸抬头,目光炯炯,神情饱满。</p><p class="ql-block"> 另一次,就是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诞辰之际,党和国家以最高礼遇,对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的电视直播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国宾护卫队护送29位受表彰者行进在北京长安街上)</b></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9日一早,威武庄严的国宾护卫队,行驶在开阔的北京长安街上,他们护卫的礼宾车队正驶往人民大会堂,车里乘坐着即将被授予“七一勋章”的获奖者。长街宽阔,红墙在侧,这是隆重的表彰!这是深情的致敬!</p><p class="ql-block"> 人民大会堂东门广场,29位被表彰者陆续下车。只见其中的吴天一,在工作人员搀扶下,沿铺着红毯的台阶缓步而上,两边的男女少年手持鲜花向获奖者欢呼。吴天一面色红润,微笑着朝欢呼的人们致意。台阶两测各九位陆海空礼兵持枪列队致敬。主席台上,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主席亲自向他授予“七一勋章”并合影。</p><p class="ql-block"> 我仔细端详着镜头里的吴天一,只见他头发已经不多,那清瘦的面颊,高挺的鼻梁,戴着一副金属框眼镜,以前他是不戴眼镜的,当年风华正茂,英俊潇洒,积极向上的他,已是年过米寿的暮年老人,但还是那么精神焕发,那么自信从容。我的心情也随之激动的难以平静,往事幕幕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b></p><p class="ql-block"> 1963年春,新疆军区公安总队医院,我被晋升为内科主治医生兼内科主任。因医院刚成立不久,各项条件十分有限,科里也缺少一台辅助诊断的心电图仪。为了培养人才提高诊断水平,院领导派我去青海西宁解放军516医院进修。</p><p class="ql-block"> 该院前身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513医院。1958年该院班师回国后,被安置在青海省西宁市。这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比较全面,能做心脏手术,有一批经过实战考验过硬的人才队伍。当时和我一起前往进修的还有我院外科靳维凡同志,领导上希望他在外科方面进一步提高。</p><p class="ql-block"> 此前,516医院与知名度较高的青海省劳改局医院合并,成为新的省劳改局医院。吴天一作为其中的一员,与大家一起服从命令,脱下心爱的军装换上便衣,成了老百姓。</p><p class="ql-block"> 我和靳维凡到达该院时,刚好遇到他们奉命恢复军籍归队,成立新组建的解放军516医院。这样,吴天一他们又穿上军装,大家都重新成为了光荣的解放军军人。</p><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医院大楼,坐落在西宁市湟水河旁的大路上,我和靳维凡同志到达时,归队的医护人员们身穿新军装喜气洋洋,正在搬入刚落成的医院大楼。</p><p class="ql-block"> 在这喜庆的气氛中,我俩来到了516医院,受到院领导和同志们的热烈欢迎。医务部王祖慰主任和两位助理员把我们的行李搬到了宽大整洁的单间宿舍,还打开行李为我们铺好了被褥。王主任再三说:“你们先住下,先住下,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来找我……”对于医院热情周到的安排,我俩很感动并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吴天一在青海516医院工作期间)</b></p><p class="ql-block"> 我在内科的进修开始了,带我的医生是张副院长的爱人,河北人,高个头,上尉军衔,内科共十几位军医,算我共有四个上尉。张副院长的爱人带了我一个礼拜后,我得知她去找了医务部王主任,她说:“钟礼不需要带,他完全可以自己管理病床……”</p><p class="ql-block"> 一天,在内科晨会上,王主任忽然来到会场宣布:“经医务部研究决定,从今天起钟医生开始单独管理病人……”我听后心里很是着急,会后到医务部找到王主任再三表明,自己是来学习进修的,单独工作是不适宜的。</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和内科主任李春华的闲聊中,他无不自豪的对我说:“吴天一是我们科的宝贝,技术尖子,医务部参加市里的疑难病例会诊,李主任经常带着他去……”李主任的一番话,使我对吴天一医生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天的一次内科病案讨论会上,参会者先后发言认真阐述各自对病案的看法。吴天一不紧不慢最后一个发言,他引经据典,所阐述的医学杂志记载精确到位,发表了自己对该病案的看法,与会者对他的意见都表示十分赞赏。这再次引起了我对吴天一医生的极大兴趣。</p><p class="ql-block"> 我想,吴天一是一位有见地的内科军医,他才是我要学习的老师,跟着他定会有更好的收获,加之他管理着全院仅有的一台心电图仪,且操作熟练,诊断水平高,我急切盼望尽快师从于他的手下。</p><p class="ql-block"> 散会后,我去医务部找了王主任,恳切表示希望吴天一能带我这个新疆边防来的医生……王主任见我态度诚恳,心情迫切,思虑了片刻说:“你先回去,这件事我们商量一下,然后再答复你。”我意识到事情有门儿,心情激动的向王主任行了军礼,大步跨出了医务部主任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中午食堂为大家准备的菜是凉粉儿拌黄瓜丝,我兴奋地吃了两大盘。第二日星期天,我请靳维凡在街上吃了两份鸡蛋醪糟,他也为我可能跟吴天一学习而感到高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吴天一〈右〉和我在心电图室讨论病例)</b></p><p class="ql-block"> 心电图是诊断病情的重要手段,一个医务工作者不掌握心电图知识,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吴天一管理心电图仪,可以说如母亲爱护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心电图室整洁明亮,仪器设施被擦拭得一尘不染,房门离人必锁,其他人不得随意操作搬动。为病人做心电图检查,必须由吴天一亲自操作。为此也得罪了一些人,说一些风凉话,他全然不放在心上。</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医生和爱人刘敏生是医科大学同学。刘敏生,江苏无锡人,个头中等,生得眉目清秀,戴一副近视眼镜,在本院传染科工作,他们有两个男孩。先前医院送刘敏生去内地学习心电图技术,学罢回来后,吴天一看了妻子带回的资料,很快自学掌握了心电图,在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上都超过了其爱人。院领导了解情况后,决定让吴天一专门掌管这台心电图仪,此事也成为大家赞扬吴天一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医生,聪明好学,经常阅读外文书籍,常看的是英文、俄文。一次,我见他又在读法文。他说:“多学一点外语能直接参阅国外文献,及时了解国际医学动态。”</p><p class="ql-block"> 一次查房后,我俩在心电图室讨论一例泰齐氏症病例,他清晰的告诉我,此病例在某年的《中华内科》杂志上有详细记载,刊登在第几页都说的很清楚。事后我去医院图书室查看资料证实,他说的一点都不错,我准确的找到了这个资料,这更增强了我对他的敬佩之心。自从跟了吴天一,我的进修学习大有收获,工作能力明显提升。 </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带的进修医生军地共有四人,他对每个人都不厌其烦耐心讲解指导,大家对他都很尊敬。但能进入心电图室面对面坐下来恳谈的只有我一个,其他人不得随意进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当年进修学习时,我的《临床心电图手册》)</b></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由于国家经济困难,人们生活水平低,不少人营养不良体质低下,肝炎病大量发生。做病理肝脏穿刺,在当时是明确诊断此病的最好方法。但穿刺操作掌握不当会引起内出血,如不及时开胸检查找到出血点,会危及病人生命。进修学习人员,没有真正掌握穿刺要领是不允许操作的。</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查房中,当着众人的面,吴天一医生让我查房后给一位病人做肝脏穿刺。他知道,这项操作在下面我已练得滚瓜烂熟。操作开始,我控制好情绪和呼吸,提醒自己要沉着稳定,以五步操作法,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准确取出了一条理想的肝脏组织。吴天一医生见状十分高兴,我干净利落的操作也给他长了精神。通过这件事进一步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我俩关系也更近了。</p><p class="ql-block"> 私下里,我几次询问起他的家庭及身世,他总是避实就虚,半开玩笑地一会儿说自己是新疆人,一会儿又说是江苏无锡人,或用其他话来绕开,我听了有点纳闷儿,也不好多问,只得一笑了之。</p><p class="ql-block"> 食堂里的早饭,少见他们两口子的身影,我好奇的问他为啥不来食堂吃早饭。他迟疑了一下说:“食堂的早饭每天是稀饭、馒头就咸菜,没什么营养,不利孩子们的身体成长。”接着他问我:“你喜不喜欢喝奶茶?”我高兴的说:“在新疆伊犁牧区参加剿匪医疗队时,我们和哈萨克牧民在一起,喝奶茶是每日必须的事。”他笑着不住的点头说:“奶茶营养好,我们家每天早上都是两斤牛奶,加入一些茶水就着馒头,让孩子们吃的饱饱的去上学,一个上午肚子也不会饿。”当时我想,他看上去像个南方人,为什么有喝奶茶的习惯?因为是生活小事,也没有细想。</p><p class="ql-block"> 学习期间,我爱人出差顺便到西宁来看我。我带她去见吴天一,刚见面他就对我说:“你爱人长得很像新疆人。”听他这不经意的话,我当时想,吴天一的言谈里经常提到新疆,他为什么对新疆的事物那么有兴趣?</p><p class="ql-block"> 我和吴天一走得近,有护士关心的告诉我:“吴天一出身剥削阶级家庭,解放前他父母家人都去了国外,留他一个人在国内,他很可能是特务……”</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长期工作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精神压力可见一斑。因此他言行举止谨慎小心,行事低调,与他人保持距离,从不和人谈自己的家世。我觉得吴天一医疗技术水平高,与人为善,各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并没有理会别人善意的提醒,继续和他交往。</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医生注重锻炼身体,他从不弯腰驼背,经常是目光炯炯,抬头挺胸而立。他很注重体育运动,常在家中进行锻炼,胸大肌、三角肌特别结实发达,有时让我的老二孩子和他的孩子一起用拳头击打,以显示自己的阳刚豪气。良好的体魄也给他后来的高原病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的父母若地下有知,看到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儿子表彰的这一幕,也会含笑九泉。</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的成功正应了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说,一个人的成功是天资+勤奋+机遇所致。来到青海高原,他接触到很多高原多发病例,敏感地察觉到,要抓住机遇进行深入研究找出规律,定会有所作为。为此,他收集资料,积累并多方解剖病例,为以后对高原病的发现和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根据自己研究结论,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提出多项合理建议。在高原心血管病研究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为知识子树立榜样,以自己的知识才干报效国家,同时不断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1963年冬,自516医院分别后,我和吴天一数年未见。可山不转水转。1969年春,新疆军区独立师换防来到青海高原西宁市。新疆军区独立师原由两个团和一个支队组成。因青海地域广大,以新疆独立师这三个单位为主,加上青海、陕西其他部队共十个团,组成了新的青海军区独立师,分别驻扎在全省各地的战略要地。516医院也改为青海军区独立师5393医院。</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部队也未能置身事外。吴天一的父母家人均在国外,对当时有海外关系的人处境是非常不利的。尽管工作努力,医疗技术水平一流,也不能逃脱厄运。</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夫妻这对知名的专业人才,最终还是被宣布转业。西宁市人民医院非常了解吴天一的情况,便积极邀请他夫妻俩去该院工作。为防止以后可能发生不策,吴天一考虑不能两人同在一个单位,决定分赴不同单位,将来一旦再出问题,也好有个回旋余地。便自己选择了市人民医院,爱人去了省拖拉机厂医务室。</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吴天一夫妻一对儿金镶玉,被地方医院挖走了,部队失去了两位有真才实学的好医生。当年,青海军区极左势力盛行,换防来的新疆独立师的许多人体会深刻。吴天一被转业所发生的一切,我是后来才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我团卫生队指导员李忠义同志患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狭窄,经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手术后,病情缓解,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我告诉他5393医院有位内科军医的老朋友,对心脏病很有见地,李忠义急切要求我为他引荐。</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带着李指导员赶到5393医院,才得知吴天一已被转业到地方,听到这个消息我内心感到十分震动。</p><p class="ql-block"> 经多方打听,一天上午,我在西宁市人民医院找到了吴天一。两个老朋友相见,自然十分亲切。三月的高原春寒料峭,我和李忠义指导员都穿着棉军装。只见吴天一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棉衣,棉服的面上间隔约两指宽,有一条条纵向的缝线,棉服款式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又感到十分熟悉……我突然想起来,这不就是新疆少数民族棉服款式嘛!</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对我的到来,既感到意外又十分高兴,大家简单寒暄几句后,看看时间也快到中午下班的时候,他拉我和李指导员到他家去做客,我俩欣然接受。在去往他家的路上,经过一家肉铺,排队买肉的人不少。</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让我俩在一旁稍等,自己站在了队伍末尾,准备排队买点牛肉。这时,一位像是肉铺负责人模样的人看到吴天一,赶忙走过来拉住吴天一的手,对排队的人说:“这位吴医生工作很忙,让他到前面先买吧?”排队的人纷纷表示理解,没有人提意见。吴天一向大家点头致谢,走到前面去买肉。我想,看来吴天一的人缘和知名度都不小。</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的午饭,一盘洋葱炒牛肉、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主食馒头,饭后还有苹果招待。吴天一向李指导员说了心脏病人术后的诸多注意事项。李指导员觉得收获很多,非常满意。以后我和李忠义常去他家,李指导员和吴天一也成为了要好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我们换防到了青海西宁,我和爱人见到了吴天一,他对我说:“你爱人长得很像新疆人。”我当时想,他的言谈里经常提起新疆,他为什么总是对新疆有这么多的体会和感觉呢?这次看了央视的介绍才明白,他是新疆塔吉克族人。</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的命运和他一样也到了地方,我俩一直没见过面。只有偶尔翻看相册,回忆我俩在心电图室学习交流的照片,以及当年进修结束时,内科全体为我欢送的合影里见到他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63年冬进修结束,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合影为我送行,后排左一吴天一,左二本人)</b></p><p class="ql-block"> 注意观察这张合影可以看到,作为被欢送合影主角的我,站到了最后一排左二吴天一的身旁,我的目光没有向大家一样看中间的镜头,而是身体和目光都转向一旁吴天一的方向,这也反映出当时我对吴天一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在进修学习期间,由于我表现良好,在年终评议会上,吴天一提议给我记三等功,我知道这是他发自内心对我的评价。给外单位进修人员评先记功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对新疆情有独钟、爱喝奶茶、对新疆来进修的我特别关注、穿少数民族款式服装……原来,9岁那年,依斯玛义尔·赛里木江跟随父母从遥远的新疆来到南京。为了适应汉族地区的生活,父亲给他取了一个简单好写的名字:吴天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吴天一〈右四〉与家人团聚)</b></p><p class="ql-block"> 1950年,抗美援朝全国各地掀起了“抗美援朝”参军支前的高潮。吴天一出现在了南京征兵报名处,经再三恳求,破例给他报了名。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决心如此坚定的小伙子是当时中央大学附属中学一名刚刚读完高一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刚参军时的吴天一)</b></p><p class="ql-block"> 入伍录取的消息传来,一心想要上前线的吴天一没能如愿,而是被送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刚读完高一还没上高二,好多同学都是高中毕业或大学生,还有参军后又转学医的。好在吴天一基础扎实,经过刻苦努力,用了一段时间就赶上了,还当了好几科的课代表。课堂上他认真聆听,图书馆聚精会神,运动场挥汗如雨。</p><p class="ql-block"> 1956年,吴天一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平壤的512医院工作。1958年,这名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塔吉克族战士,随部队医院来到青海。</p><p class="ql-block"> 从医一辈子,吴天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高山、冰川、草地上度过。崎岖的道路险象环生,多次车祸造成肩胛骨、髌骨、肋骨、腓骨、股骨等14处骨折。</p><p class="ql-block"> 在担任青藏铁路高原医学顾问和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期间,吴天一指导建起45个供氧站、38个高压舱站,开展高原病防治知识普及,提出了“高压舱、高压袋、高流量吸氧”及“低转、低转、再低转”的三高三低急救措施,建立健全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是个执着的人。入党这件事,他就坚持了整整26年。入党申请书写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在1982年5月正式入党。</p><p class="ql-block"> 吴天一说:“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这里是我科研的根,甚至也可以说是我事业生命的根。”高原医学研究的“无限风光”在崇山峻岭之间,只要事业需要,他将随时背起行囊奔赴险峰。</p><p class="ql-block"> 2020年底,吴天一靠着一只眼睛整整写了三年”的《吴天一高原医学》终于问世。340万字凝结了他几十年来在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p><p class="ql-block"> 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无论时空如何变迁,吴天一的这颗心依然滚烫……平凡造就伟大,伟大出自平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钟 礼(91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辑整理:钟 伟</b></p> 谢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