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一句“绝不用海归派”刺痛了谁的心?

长护险定点机构

<p class="ql-block">一、话语背景:格力管理层的年轻化与董明珠的连任</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71岁的董明珠以高票连任董事,开启其执掌格力的第五个三年任期。此次会议中,投资者高度关注格力管理层的年轻化问题。董明珠回应称,格力的人才选拔标准“不以年龄或资历衡量”,而是着重关注“思想年轻化、创新能力、责任心和拼搏精神”。然而,她随后补充道:“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培养自己的人才”,并直言“海归派里有间谍,无法辨别谁是谁不是”。</p><p class="ql-block">这一言论迅速引发舆论风暴。其背后既涉及格力长期坚持的“自主培养人才”战略,也折射出董明珠对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安全的焦虑。自2001年掌舵格力以来,董明珠始终强调“民族自信”,认为“中国高校完全能培养出世界级人才”,并通过内部培训体系提拔了95%的中层干部。然而,此次将海归群体与“间谍”直接挂钩的表述,超出了企业用人策略的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于人才观与全球化价值观的公共讨论。</p><p class="ql-block">二、争议核心:从“自主培养”到“间谍论”的逻辑跳跃</p><p class="ql-block">董明珠的言论存在两个关键争议点:</p><p class="ql-block">1. “自主培养人才”的合理性,董明珠并非首次反对“海归崇拜”。早在2021年,她就曾公开批评部分企业盲目推崇海归人才,主张通过国内高校培养技术骨干,并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人才公寓、完善福利体系以留住本土人才。这种策略在格力空调等传统制造业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专利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家电行业首位。</p><p class="ql-block">2. “间谍论”的偏激与逻辑漏洞,董明珠此次将“不用海归”的理由归结为“间谍风险”,被普遍认为缺乏事实依据,且存在群体污名化倾向。其逻辑矛盾在于:</p><p class="ql-block"> • 安全风险与人才价值的失衡:企业技术安全固然重要,但将海归群体整体视为潜在威胁,忽视了绝大多数海归人才的贡献。历史上,詹天佑、茅以升等留学者曾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如今,华为等企业也依赖海归人才突破技术壁垒。</p><p class="ql-block"> • “保守主义”与全球化趋势的冲突:在人工智能、芯片等前沿领域,国际视野与跨文化经验至关重要。格力若完全排斥海归人才,可能错失技术迭代机遇。例如,华为15万名员工中,海归占比超20%,其在5G、芯片研发上的成就与此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三、大众反应:舆论场的撕裂与深层焦虑</p><p class="ql-block">董明珠的言论引发了多维度的社会反响:</p><p class="ql-block">1. 支持者:企业安全与民族自信的捍卫,部分网友认为,格力作为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谨慎选择人才是“必要的自我保护”。尤其在近年中美科技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技术泄密风险确实存在。此外,董明珠对本土教育的支持与国家“高等教育供需适配”政策方向一致,被认为有助于缓解“人才外流”问题。</p><p class="ql-block">2. 批评者:偏见、封闭与法律争议,主流媒体与专家则猛烈抨击其言论的狭隘性:</p><p class="ql-block">• 违背公平就业原则: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公开排斥某一群体可能违反《就业促进法》中的“公平就业”条款。</p><p class="ql-block"> • 加剧社会偏见:新京报等媒体批评其言论加深了对海归的刻板印象,可能阻碍海外人才回流,影响国家“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政策的实施。</p><p class="ql-block"> • 企业竞争力的自我削弱:经济学界警告,单一人才渠道可能限制企业创新能力。例如,格力在芯片领域的利润率远低于华为海思,反映出技术代差背后的人才结构短板。</p><p class="ql-block">四、深层反思: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企业人才战略</p><p class="ql-block">董明珠的争议言论折射出传统制造业在转型中的多重困境:</p><p class="ql-block">1. 安全焦虑与技术自主的悖论,中国企业在“卡脖子”技术受制于人的背景下,对技术安全的敏感度显著提升。然而,将安全焦虑简化为对特定群体的排斥,可能陷入“闭门造车”的陷阱。正如任正非所言,“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开放与安全并非二元对立。</p><p class="ql-block">2.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格力“自主培养”模式的成功依赖传统制造业的稳定需求,但在新兴科技领域,单一人才结构难以应对快速迭代的挑战。对比华为、小米等企业,其国际化进程高度依赖海归人才的跨文化经验与前沿技术视野。</p><p class="ql-block">3. 企业家言论的社会责任作为公众人物,企业家的言论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董明珠的“间谍论”虽出于企业利益考量,却可能加剧社会群体的对立,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国家战略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董明珠的争议本质是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的一次爆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人才的出身,而在于能否构建激发创新潜能的机制。正如曹德旺在福耀科技大学建设中强调“引进世界级教授”,中国企业的未来需在自主培养与全球引智之间找到平衡点。唯有拆除人才藩篱,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多元智慧,才能真正实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愿景。</p>